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偶性》教案docx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7奇偶性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下列数据最接近我们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B.正常人1min的心跳约为10次
C.中学生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
D.学校冬运会赛场上初二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11m/s
2.(3分)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实验中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以想法尽量使它减小
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B.声音的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控开关是通过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3分)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照镜子
D.水中山的“倒影”
5.(3分)下列有关光学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成的实像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路的原理制成的
D.无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其光路都是可逆的
6.(3分)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几个探究性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真空不能传声时,玻璃罩内完全抽成了真空
B.利用如图的音叉和水可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如图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D.当尺子伸出桌面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
7.(3分)能正确反映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的光路是( )
A.B.
C.D.
(多选)8.(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
A.0~5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均为3m/s
B.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乙在甲后方
D.0~5s内,甲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多选)9.(3分)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多选)10.(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通过平面镜观察到了蜡烛的像的简化图,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烛焰的光经这平面镜反射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若平面镜向右移动,则蜡烛的像将变小
C.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是因为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D.若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的挡板,蜡烛在平面镜中仍能成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15题每小题2分,16题4分,共14分)
11.(2分)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如图所示的是火箭发射时的画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的;若以火箭为参照物,火箭内的航天员是 的。(两空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12.(2分)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v甲:v乙=4:3,所通过的路程之比s甲:s乙=3:2,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 ,再经过10s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v甲:v乙= 。
13.(2分)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它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对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助听器就应用了这一原理制成。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他靠的是 。
14.(2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玻璃在界面的 (选填“上”或“下”)侧,折射角的大小是 。
15.(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面成4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若光点S'向右移动了1m,表明液面下降了 m。
16.(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1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
(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选填序号)。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2)下列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选填序号)。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3)如图2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 ”,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 越高。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7.(2分)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18.(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中,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9题8分,第20题4分,第21题8分,第22题4分,共24分)
19.(8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原理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 。
(2)现有的实验器材有小车、金属片、带有刻度的长木板和木块,还缺少的测量器材是 ,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可以及时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组装器材时,将带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准确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实验中如果还没放开小车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5)实验结束后,小明调整装置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象如图乙所示,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20.(4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实验时,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3)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棋子B与棋子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将光屏竖直放在棋子B的位置,从光屏上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像;
(4)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并记录棋子A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每次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21.(8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年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安装纸板时必须与平面镜 ;
(2)若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选项字母);
A.沿ON前后转动纸板A
B.沿ON前后转动纸板B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4)表中记录了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结论: 。
(5)实验结束后,瑶瑶继续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如图2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多次增大入射角,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实验数据如表:
分析数据可得:
①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
②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选填“增大”或“减小”)。
22.(4分)“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这是小器同学学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后引发的思考。她发现正在发声的音叉,肉眼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振动,在她请教老师之后老师给她提供了以下器材:音叉、一满杯水。接下来她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如果出现 的现象,则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要求:(1)语言表述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9分)小明从家去学校时,他先以1m/s的速度走了4min,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他又以1.5m/s的速度走了6min刚好到学校,求:
(1)小明前四分钟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2)小明后六分钟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3)小明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4.(9分)当高铁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6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空=340m/s。求:
(1)声音在3s内传播的距离。
(2)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3)动车行驶的速度。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八中教育集团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分)下列数据最接近我们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A.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B.正常人1min的心跳约为10次
C.中学生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
D.学校冬运会赛场上初二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11m/s
【答案】C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普通课桌的高度在1m以下;
B、正常人1min的心跳约为75次;
C、中学生做一套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6min;
D、学校冬运会赛场上初二同学参加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8m/s;
故选:C。
2.(3分)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采用精密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C.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实验中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以想法尽量使它减小
【答案】D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解答】解:
A、误差是在遵守操作规则下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是错误;
B、采用精密仪器,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D、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故C错误。
故选:D。
3.(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响度太小
B.声音的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控开关是通过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D
【分析】(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3)声控开关是依靠声音的响度工作的;
(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低于20Hz;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故B错误;
C、声控开关是通过响度的大小来实现电路的断开和闭合;
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选:D。
4.(3分)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小孔成像
C.照镜子
D.水中山的“倒影”
【答案】B
【分析】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结合图中现象分析形成原因即可解答。
【解答】解:日食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A、海市蜃楼是属于折射现象;
B、小孔成像利用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C、照镜子是光的反射现象;
D、水中山的“倒影”是在水面上成的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故选:B。
5.(3分)下列有关光学的知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中倒影是光的折射成的实像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C.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路的原理制成的
D.无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其光路都是可逆的
【答案】A
【分析】(1)平面镜成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3)平面镜有两个应用: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规律中关于光路可逆性的描述可做出判断。
【解答】解:A、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故B正确;
C、潜望镜的构造主要是两块平行的与水平面成45°的平面镜组成,故C正确;
D、由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路都是可逆的。
故选:A。
6.(3分)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几个探究性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真空不能传声时,玻璃罩内完全抽成了真空
B.利用如图的音叉和水可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如图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D.当尺子伸出桌面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
【答案】A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转换法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4)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人耳听不见次声波。
【解答】解:A、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真空不能传声时,故A错误;
B、利用如图的音叉和水可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B正确;
C、发音齿轮的齿数不同,频率不同,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D、当尺子伸出桌面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产生的是次声波。
故选A。
7.(3分)能正确反映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的光路是( )
A.B.
C.D.
【答案】C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是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发生折射造成的,故BD错误;
(2)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而我们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故C正确。
故选:C。
(多选)8.(3分)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 )
A.0~5s内,甲、乙的平均速度均为3m/s
B.3~5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乙在甲后方
D.0~5s内,甲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AD
【分析】(1)由图可知0~5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利用v=可求出二者的平均速度;
(2)在s﹣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代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由图可知甲的运动状态及速度,利用v=的变形式求出甲在4s时通过的路程,再由图读出此时乙通过的路程,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通过的路程均为15m可知甲,则甲==3m/s;
B、由图可知4~5s内,说明此段时间内乙处于静止状态;
CD、由图知,说明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甲=v=3m/s,第3s时甲=v甲t甲=3m/s×4s=12m;
由图可知,3s时,则此时乙在甲前方3m处、D正确。
故选:AD。
(多选)9.(3分)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答案】ABD
【分析】比较人与其它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的不同;比较人与其它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的不同。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而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解答】解:A、由图知,比其他的动物低;
B、由图知;故B正确;
C、由图知,猫发声的频率范围为760Hz﹣1500Hz;故C错误;
D、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是次声波,人听不到;故D正确。
故选:ABD。
(多选)10.(3分)如图所示,是小明通过平面镜观察到了蜡烛的像的简化图,下列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烛焰的光经这平面镜反射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若平面镜向右移动,则蜡烛的像将变小
C.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是因为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D.若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的挡板,蜡烛在平面镜中仍能成像
【答案】BC
【分析】(1)平面镜成像时发生了镜面反射;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4)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A.蜡烛烛焰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则蜡烛的像大小将不变;
C.平面镜所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看到的是蜡烛的虚像;
D.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被人眼接收,所以若紧贴平面镜背面放置一块和平面镜大小一样的不透明挡板,所以从前面看去仍能看到蜡烛的像。
故选:B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1~15题每小题2分,16题4分,共14分)
11.(2分)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如图所示的是火箭发射时的画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运动 的;若以火箭为参照物,火箭内的航天员是 静止 的。(两空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运动;静止。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内航天员与地面之间有位置变化;
若以火箭为参照物,火箭内的航天员与火箭之间没有位置变化。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
12.(2分)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v甲:v乙=4:3,所通过的路程之比s甲:s乙=3:2,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 9:8 ,再经过10s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v甲:v乙= 4:3 。
【答案】9:8;4:3。
【分析】已知物体的速度之比和所通过的路程之比,根据t=求出所用时间之比;
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再经过10s甲、乙两物体速度不变。
【解答】解:由v=得甲
==×=×=;
甲、乙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两物体速度不变甲:v乙=4:3。
故答案为:5:8;4:3。
13.(2分)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介质 ,它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对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助听器就应用了这一原理制成。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他靠的是 固体传声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分析声音是通过谁传给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的。
【解答】解: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琴弦的振动引起木棒的振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过来的。
故答案为:介质;固体传声。
14.(2分)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玻璃在界面的 下 (选填“上”或“下”)侧,折射角的大小是 35° 。
【答案】下;35°
【分析】①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解答】解:由图知:光线从左侧射向右侧,所以左侧光线是入射光线;法线与界面是垂直的,图中所示折射角是90°﹣55°=35°;图中可以看出。所以这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过程,下侧是玻璃。
故答案为:下;35°。
15.(2分)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面成4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90 度,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若光点S'向右移动了1m,表明液面下降了 0.5 m。
【答案】90;0.5。
【分析】(1)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可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可知液面下降高度。
【解答】解:(1)由“激光与水平液面成4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可得入射角为90°﹣45°=45°,所以反射角也为45°。
(2)当液面下降时,入射光线不变,则入射角的大小不变;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到A的位置,此时液面下降高度为;
故答案为:90;5.5。
16.(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双耳效应
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1所示,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
(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B (选填序号)。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2)下列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的是 A (选填序号)。
A.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有时将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更准确判断声源位置
(3)如图2是立体声录音现场情景示意图,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 声级差 ”,等于模拟了人的双耳效应。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 频率 越高。
【答案】(1)B;(2)A;(3)声级差;(4)频率。
【分析】(1)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
(2)双耳效应有利于人们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
(3)录音现场的两个拾音器是为了模仿人的双耳效应。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频率越高。
【解答】解:(1)听声音时,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故B正确,故选B。
(2)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不是双耳效应,故选:A。
(3)两个拾音器模拟人的双耳并排放置,这样两个拾音器拾得的信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声级差”。
(4)人的双耳听到声音的“音色差”越大,说明声音的频率越高。
故答案为:(1)B;(2)A;(4)频率。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7.(2分)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用虚线连接A′,如图所示:
18.(2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中,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答案】
【分析】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作图即可。
【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法线,根据光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9题8分,第20题4分,第21题8分,第22题4分,共24分)
19.(8分)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原理 v=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 时间 。
(2)现有的实验器材有小车、金属片、带有刻度的长木板和木块,还缺少的测量器材是 秒表 ,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可以及时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组装器材时,将带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准确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实验中如果还没放开小车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小 。
(5)实验结束后,小明调整装置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象如图乙所示,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加速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0.8 m/s。
【答案】(1)v=;时间;(2)秒表;(3)较小;时间;(4)小;(5)加速;0.8。
【分析】(1)根据实验原理v=,实验要计算出平均速度v,需要测量出距离s和时间t。
(2)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这一物理量;金属片可以让小车及时停下,便于计时。
(3)坡度越小,小车运动速度越慢,计时越方便。
(4)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就会导到计时偏早,使测得的小车运动时间偏大,根据速度公式,距离一定时,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据此可推断出小车平均速度的变化。
(5)由图像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到达坡底时速度最快。
【解答】解:(1)根据实验原理v=,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距离和时间。
(2)现有的实验器材有小车、金属片,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距离和时间,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可以及时停下。
(3)组装器材时,将带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这样会使小车运动速度变缓。
(4)实验中如果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就会导致计时偏早,根据速度公式,时间越长,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
(5)由图像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到达坡底时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1)v=;时间;(3)较小;(4)小;0.8。
20.(4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板 垂直 放置在方格纸上;
(2)实验时,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 大小 关系;
(3)在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棋子B与棋子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重合,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将光屏竖直放在棋子B的位置,从光屏上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 虚 像;
(4)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并记录棋子A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每次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答案】(1)垂直;(2)大小;(3)虚;(4)相等。
【分析】(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2)选取两个完全相同棋子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光屏能承接实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
(4)分析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1)将茶色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方格纸上,使像成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的桌面上,能与像完全重合。
(2)实验时,使用两个相同的棋子,能与像完全重合,即与第一个棋子大小也相等,所以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因为从光屏上不能直接观察到棋子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形成的。
(4)由表格数据可知,在误差范围内,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垂直;(2)大小;(4)相等。
21.(8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年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安装纸板时必须与平面镜 垂直 ;
(2)若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B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
(3)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D (选填选项字母);
A.沿ON前后转动纸板A
B.沿ON前后转动纸板B
C.改变光线OF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EO与ON的夹角
(4)表中记录了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时对应的反射角,分析表中数据可得结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5)实验结束后,瑶瑶继续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如图2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多次增大入射角,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实验数据如表:
分析数据可得:
①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不变 。
②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③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垂直;(2)不能;在;(3)D;(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不变;小于;增大。
【分析】(1)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互换进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得出结论;
(3)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应该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观察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据此判断;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5)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为零,传播方向不变;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2)将纸板B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则在纸板B上;
(3)改变光线EO与法线ON的夹角,属于改变入射角,可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故选D;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①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为零;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当入射角变大时。
故答案为:(1)垂直;(2)不能;在;(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小于。
22.(4分)“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这是小器同学学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后引发的思考。她发现正在发声的音叉,肉眼并不能看到明显的振动,在她请教老师之后老师给她提供了以下器材:音叉、一满杯水。接下来她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将发声音叉插入水杯中 ,如果出现 水花四溅 的现象,则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将发声音叉插入水杯中;水花四溅。
【分析】水花四溅可以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解:接下来她应该将发声音叉插入水杯中,水在本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则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故答案为:将发声音叉插入水杯中;水花四溅。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要求:(1)语言表述简练、准确:(2)写出必要的运算和推理过程:(3)带单位计算:(4)计算结果若有近似,均保留两位小数。
23.(9分)小明从家去学校时,他先以1m/s的速度走了4min,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他又以1.5m/s的速度走了6min刚好到学校,求:
(1)小明前四分钟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2)小明后六分钟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3)小明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小明前四分钟通过的路程为240m;
(2)小明后六分钟通过的路程为540m;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1.3m/s。
【分析】(1)(2)知道前后两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和所用的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前后两段的路程;
(3)二者相加即为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知道小明家离学校的距离和所用的总时间,根据平均速度的变形公式求出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前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4min=240s,
由v=得,前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s8=v1t1=2m/s×240s=240m;
(2)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6min=360s,后一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s6=v2t2=6.5m/s×360s=540m;
(3)则他家离学校的距离:
s=s1+s2=240m+540m=780m。
小明上学走路的总时间:
t=t1+t2=240s+360s=600s,
则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v===2.3m/s。
答:(1)小明前四分钟通过的路程为240m;
(2)小明后六分钟通过的路程为540m;
(3)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为1.8m/s。
24.(9分)当高铁以某一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在进入某一隧道前6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3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空=340m/s。求:
(1)声音在3s内传播的距离。
(2)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3)动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1)声音在3s内传播的距离为1020m;
(2)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为420m;
(3)动车行驶的速度为216km/h。
【分析】(1)根据s=vt算出声音传播的距离;
(2)声音传播的距离减去鸣笛时距离隧道的距离即为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3)鸣笛时距离隧道的距离减去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即为动车行驶的距离;根据v=算出动车的速度。
【解答】解:(1)根据v=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3s=1020m;
(2)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020m﹣600m=420m;
(3)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s车=s2﹣s=600m﹣420m=180m;
动车的速度:v车===60m/s=216km/h。
答:(1)声音在3s内传播的距离为1020m;
(2)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为420m;
(3)动车行驶的速度为216km/h。实验序号
1
2
3
4
5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5.50
8.00
10.20
12.00
15.10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5.50
8.10
10.20
12.10
15.10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次数
1
2
3
4
入射角α
0°
30°
45°
60°
折射角β
0°
17°
24°
30°
实验序号
1
2
3
4
5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5.50
8.00
10.20
12.00
15.10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5.50
8.10
10.20
12.10
15.10
入射角
30°
40°
60°
反射角
30°
40°
60°
次数
1
2
3
4
入射角α
0°
30°
45°
60°
折射角β
0°
17°
24°
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第八城乡教育集团期中考试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读数,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