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971916/0-16993543947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971916/0-169935439483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971916/0-169935439484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第5章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第5章原子核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第5章原子核3核力与结合能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第5章原子核4核裂变与核聚变5“基本”粒子夯基提能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第5章原子核本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物理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展开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其中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3分,第9~12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2023·高三课时练习)下列有关原子核的反应中,正确的是( C )
A.U→Th+He是β衰变
B.Be+He→C+n是核聚变
C.Po→X+He是α衰变,其中的y= 206,X的中子数为124
D.U+n=Ba+Kr+3n
解析:核反应U→Th+He,是α衰变,A错误;核反应Be+He→ C+n,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不是核聚变,B错误;核反应Po→X+He,是α衰变,其中的y=210-4=206,X的中子数为206-82=124,C正确;核反应方程书写一律用箭头,D错误。故选C。
2.对于下列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甲图是溴蒸气的扩散实验,若温度升高,则扩散的速度加快
B.乙图是模拟气体压强产生的机理,说明气体压强是由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产生的
C.丙图是蜂蜡涂在单层云母片上受热熔化的实验,说明云母的导热性能具有各向异性
D.丁图是把毛细管插入水银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水银对玻璃是浸润液体
解析:溴蒸气的扩散实验中,若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因此扩散的速度加快,A正确;模拟气体压强产生的机理实验中,说明气体压强是由气体分子对器壁持续的碰撞产生的,B正确;蜂蜡涂在单层云母片上受热熔化的实验,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沿不同方向,传热快慢不同,说明云母的导热性能具有各向异性,C正确;把毛细管插入水银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液体,D错误。故不正确的选D。
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同学设计的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一根透明吸管插入导热良好的容器,连接处密封,在吸管内注入一小段油柱,外界大气压保持不变。将容器放入冰水中,观察到油柱缓慢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外界对气体做的功大于气体放出的热量
B.外界对气体做的功等于气体放出的热量
C.容器内壁的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平均作用力增大
D.气体分子单位时间撞击容器壁单位面积的次数增加
解析: 将容器放入冰水中,气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由ΔU=Q+W可知,外界对气体做的功小于气体放出的热量,AB错误;设液体密度为ρ,高度为h,气体的压强p=p0+ph=p0+ρgh,保持不变,则容器内壁的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不变,C错误;由于p一定,温度降低使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故气体分子单位时间撞击容器壁单位面积的次数增加,D正确。
4.(2023·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用图示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当滑动头P从N移到M的过程中,光电流始终为零。为了产生光电流,可采取的措施是( B )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B.增大入射光的频率
C.把P向M移动 D.将电源正负极反接
解析: 由题图可知,当滑动头P从N移到M的过程中,光电流始终为零,说明没有发生光电效应现象。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所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仍不能产生光电流,故A错误;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产生光电效应现象,金属中有光电子发出,电路中能产生光电流,故B正确;把P向M移动或将电源正负极反接均不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电路中均不能产生光电流,故CD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
B.电子束穿过铝箱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的
C.氡的半衰期是3.8天,100个氡原子经过3.8天后还剩50个
D.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解析:原子核的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稳定,与结合能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衍射、干涉、偏振等现象都是波动性特有的现象,电子束穿过铝箱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B正确;半衰期是一个统计规律,对大量原子核衰变成立,对少数原子核衰变不适用,故C错误;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而“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是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故D错误。故选B。
6.如图,一个上口用橡皮膜封闭的盛水长玻璃槽内,用一小玻璃瓶A倒扣在水中形成一个浮沉子,A悬浮在水中某位置保持平衡,若环境温度不变,用力按压橡皮膜到某一位置后,玻璃瓶将( C )
A.下沉一点后又平衡
B.上浮一点后又平衡
C.一直下沉到水底
D.一直上浮到水面
解析:开始时,A悬浮在水中某位置保持平衡,则A排开水的重力等于A的重力;若用力按压橡皮膜到某一位置后,根据玻意耳定律,玻璃槽上方空气的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则A内被封气体的压强增大,则体积减小,即排开水的重力减小,浮力减小,此时重力大于浮力,玻璃瓶将下沉,下沉过程中压强不断增加,被封气体的体积不断减小,浮力不断减小,则玻璃瓶将加速沉到水底,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B.一定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其分子之间的势能不变
C.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如果压强不变,体积增大,那么它一定从外界吸热
D.如果气体分子总数不变,而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因此压强必然增大
解析: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力近似为零,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是由于分子杂乱无章运动的结果,故A错误;一定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由于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因此分子势能增加,故B错误;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可知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如果压强不变,体积增大,温度一定升高,气体内能由温度决定,因此内能一定增加,那么它一定从外界吸热,故C正确;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可知对于一定量的气体,气体温度升高,若体积增大则压强可能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故D错误。故选C。
8.如图a所示,玻璃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管中通过两段水银柱封闭两段空气柱。轻弹玻璃管,使两段水银柱及被两段水银柱封闭的空气柱合在一起(如图b所示)。若此过程中温度不变,水银柱与管壁密封很好,则b管水银柱的下端A′与原来a管水银柱的下端面A相比( C )
A.在同一高度
B.比A稍高
C.A′比A稍低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两段水银柱合在一起前后的总压强差是相等的,所以最上面的那部分气体的压强始终没变,那么它的体积也保持不变,夹在中间是那一部分气体向上移动后,它的压强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可知它的体积将增大,所以它将推动液柱向下移动,所以液体的下表面将下降,即A′比A稍低,故ABD错误,C正确。
9.(2023·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所示,四个两端封闭、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的空气被一段水银柱隔开,按图中标明的条件,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水银柱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管内两端的空气都升高相同的温度,则水银柱向左移动的是( CD )
A B C D
解析:假设温度升高,水银柱不动,两边气体均作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可得压强的增加量Δp=p,而左右两边初态压强p相同,两边温度升高量ΔT也相同,所以Δp跟成正比,即左右两边气体初态温度T高的,气体压强的增加量Δp小,水银柱应向气体压强增加量小的方向移动,即应向初态温度高的一方移动,根据以上分析,A图中的Ta<Tb,水银柱应向右移动;B图中Ta=Tb,水银柱不动;C图中Ta>Tb,水银柱应向左移动;D图中Ta>Tb,水银柱应向左运动,AB错误,CD正确。故选CD
10.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初始状态为p、V、T,经过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压强仍为p,则下列过程中不可实现的是( AC )
A.先等温膨胀,再等容降温
B.先等温压缩,再等容降温
C.先等容升温,再等温压缩
D.先等容降温,再等温压缩
解析: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C,若经过等温膨胀,则T不变,V增加,p减小,再等容降温,则V不变,T降低,p减小,最后压强p肯定不是原来的值,A错误,符合题意;气体先等温压缩,再等容降温,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分析可知气体压强先增大后减小,初末状态的压强可能相等,B正确,不符合题意;气体先等容升温,再等温压缩,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分析可知,气体压强一直增大,初末状态的压强不可能相等,C错误,符合题意; 气体先等容降温,再等温压缩,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分析可知,气体的压强先减小后增大,初末状态的压强可能相等,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C。
11.(2021·浙江卷)如图所示是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8年11月,该装置实现了1×108 ℃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为未来和平利用聚变能量迈出了重要一步。关于核聚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B.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堆
C.高温能使原子核克服核力而聚变
D.对相同质量的核燃料,轻核聚变比重核裂变产能多
解析: 聚变又叫热核反应,选项A正确;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堆,选项B正确;要使轻核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的距离达到10-15 m以内,核力才能起作用,那么热核反应时要将轻核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它们具有足够的动能来克服核力而聚变在一起形成新的原子核,即核聚变需要高温,但并非高温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原子核克服核力而聚变,选项C错误;对相同质量的核燃料,轻核聚变比重核裂变产能多,选项D正确。
12.(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将分子a固定在x轴上的O点,另一分子b由无穷远处只在分子间作用力作用下沿x轴的负方向运动,其分子势能随两分子的空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分子b在x=x2处时的速度最大
B.分子b由x=x2处向x=x1处运动的过程中分子力减小
C.分子b在x=x2处受到的分子力为零
D.分子b由无穷远处向x=x2处运动的过程中,分子b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 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分子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由图像可知,分子b在x=x2处的分子势能最小,则分子b在此处的动能最大,分子b在此处的速度最大,A正确;根据图像可知,分子b在分子力作用下由无穷远运动至x2过程中,分子势能减小,表明分子力做正功,之后分子势能增大,表明分子力做负功,说明在x=x2处动能最大,即此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者大小相等,故分子b在x=x2处受到的分子力为零,C正确;由于在x=x2处b受到的分子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x2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且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力增大,B错误;分子间距离大于x2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b由无穷远处向x=x2处运动的过程中,分子力先由零增大后来又减小到零,因此分子b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2小题,共1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
13.(6分)(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小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量大气压强。粗细均匀的弯曲玻璃管A臂插入密封的烧瓶,B臂与玻璃管C下部用橡胶管连接,C管开口向上,一定质量的气体被水银封闭于烧瓶内。开始时,B、C管内的水银面等高,在B管上标记好此时水银面的位置K。
(1)对烧瓶加热,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为使封闭气体的体积不变,应将C管_向上__(填“向上”或“向下”)移动,直至_B管内的水银面再一次回到标记的位置K__。
(2)实验中保持气体体积不变,不断加热烧瓶内的气体,记录气体的摄氏温度t和C管内的水银面高出B管内的高度h。做出h-t图像如图乙,由图像得出开始时的温度T0=_300_K__,大气压强p0=_75.6_cmHg__(大气压强保留1位小数)。
解析:(1)对烧瓶加热,使烧瓶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为使封闭气体的体积不变,应将C管向上移动,直至B管内的水银面再一次回到标记的位置K。
(2)由查理定律可知=,即h=t+,由图像可知=,-p0=-6.8,解得T0=300 K,p0=75.6 cmHg。
14.(8分)(2023·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二期末)用气体压强传感器做“探究气体等温变化的规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__。
A.为保证封闭气体的气密性,应在活塞与注射器壁间涂上润滑油
B.为方便推拉活塞,应用手握住注射器
C.为节约时间,实验时应快速推拉活塞和读取数据
D.实验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都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获得
(2)A组同学在操作规范、不漏气的前提下,测得多组压强p和体积V的数据并作出V-图线,发现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如图丙所示。则
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由于胶管内存在气体__;
②图中V0代表的物理含义是_胶管内气体的体积__;
(3)若A组同学利用所得实验数据作出的p-图线,应该是_A__
A B C D
(4)B组同学测得多组压强P和体积V的数据片,在P-坐标平面上描点作图,因压缩气体过程中注射器漏气,则作出的图线应为图中_②__(选填“①”或“②”)。
解析:(1)为保证封闭气体的气密性,应在活塞与注射器壁间涂上润滑油,A正确;手握住注射器,会使注射器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不符合实验要求,B错误;实验时应缓慢推拉活塞和读取数据,C错误;实验中气体的压强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获得,体积不行,D错误。故选A。
(2)根据p(V+V0)=C可知V=-V0,故造成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胶管内存在气体,V0是胶管内气体的体积。
(3)由p=可知,图像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选A。
(4)由于存在漏气,故pV在减小,可知图线的斜率在减小,图线应为②。
三、论述、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 (8分)(2023·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如图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气体实验装置,开始时封闭的气柱长度为22 cm,现用竖直向下的外力F压缩气体,使封闭的气柱长度变为2 cm,人对活塞做功100 J,大气压强为p0=1×105 Pa,不计活塞的重力。问:(活塞的横截面积S=1 cm2)
(1)若用足够长的时间缓慢压缩,压缩后气体的压强多大?
(2)若以适当的速度压缩气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为20 J,则气体的内能增加多少?
答案:(1)1.1×106 Pa (2)82 J
解析:(1)设压缩后气体的压强为p,l0=22 cm,l=2 cm,V0=l0S,V=lS,缓慢压缩,气体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得p0V0=pV,
解得p=1.1×106 Pa。
(2)大气压力对活塞做功W1=p0S(l0-l)=2 J,
人做功W2=100 J。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ΔU=W1+W2+Q,
由于Q=-20 J,
解得ΔU=82 J。
16.(10分)科学家设想未来的宇航事业中利用太阳帆来加速星际飞船,设该飞船所在地每秒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数为n,光子平均波长为λ,太阳帆面积为S,反射率100%,设太阳光垂直射到太阳帆上,飞船总质量为m。
(1)求飞船加速度的表达式(光子动量p=);
(2)若太阳帆是黑色的,飞船的加速度又为多少?
答案:(1) (2)
解析:(1)光子垂直射到太阳帆上再反射,动量变化量为2p,设光对太阳帆的压力为F,单位时间打到太阳帆上的光子数为N,则N=nS,
由动量定理有FΔt=NΔt·2p,
所以F=N·2p,
而光子动量p=,所以F=,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飞船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2)若太阳帆是黑色的,光子垂直打到太阳帆上不再反射(被太阳帆吸收),光子动量变化量为p,故太阳帆上受到的光压力为F′=,
飞船的加速度a′=。
17.(12分)(2023·咸阳高二期中)在方向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中,一个原来静止的Ra原子核衰变后变成一个Rn核并放出一个粒子,该粒子动能为Ek,速度方向恰好垂直磁场。Rn核和粒子的径迹如图所示,若衰变时产生的能量全部以动能的形式释放,真空中的光速为c,求:
(1)写出这个核反应方程;
(2)Rn核与粒子做圆周运动半径之比;
(3)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
答案:(1)Ra→Rn+He (2) (3)
解析:(1)根据质量数与电荷数守恒,可得衰变方程为Ra→Rn+He。
(2)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Rn核与粒子的动量大小相等p1=p2,
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有qvB=m,
可知=,
代入数据解得=。
(3)由动能与动量的关系有p==,
解得Rn核获得的动能Ek′=Ek,
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ΔE=Ek+Ek′,
由质能方程ΔE=Δmc2,
解得Δm=。
18.(16分)(2023·湖北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内径相同,导热良好的“T”形细玻璃管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管中用水银封闭着A、B两部分理想气体,C为轻质密闭活塞,各部分长度如图。现缓慢推动活塞,将水平管中水银恰好全部推进竖直管中,已知大气压强p0=75 cmHg,设外界温度不变。求:
(1)水平管中水银恰好全部推进竖直管中时,气体A的压强;
(2)活塞移动的距离为多大?
答案:(1)100 cmHg (2)6.5 cm
解析:(1)水平管中水银恰好全部推进竖直管中时,气体A的压强
pA′=p0+ph′=75 cmHg+(10+10+5) cmHg=100 cmHg。
(2)初状态,气体A的压强pA=p0+ph=75 cmHg+(10+10) cmHg=95 cmHg,
设玻璃管横截面积为S cm2,初状态气体A的体积VA=40S cm3,
设末状态气体A的体积为VA′,对气体A由玻意耳定律得pAVA=pA′VA′,
解得VA′=38S cm3,
末状态气体A的长度L==38 cm,
气体A的长度减少量ΔL=(40-38) cm=2 cm,
初状态气体B的压强pB=p0+ph1=75 cmHg+10 cmHg=85 cmHg,
末状态气体B的压强pB′=p0+ph2=75 cmHg+(10+5-2) cmHg=88 cmHg,
初状态气体B的体积VB=44S cm3,
设活塞移动的距离为x cm,末状态气体B的体积VB′=(44+5-x)S cm3=(49-x)S cm3,
对气体B由玻意耳定律得pBVB=pB′VB′,
带入数据得85×44S=88(49-x)S,
解得x=6.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