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秋季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0分)
    1. 冬季运动会上,不少同学的脚底磨出了“水泡”,用针挑破后流出了一些近无色的液体,这些液体主要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脚底有时会磨出水泡,是由于挤压和摩擦使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组织液,B正确。
    故选B。
    2.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 血液 B. 淋巴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
    【详解】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进行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 下列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只能分泌神经递质而不能分泌激素
    B. 内分泌腺可以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C. 所有动物的生命活动都受神经调节
    D. 激素调节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无明显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既能分泌神经递质又能分泌激素,A错误;
    B、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内分泌腺可以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
    C、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C错误;
    D、激素调节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错误;
    故选B。
    4. 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某种激素后,该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这种激素最可能是( )
    A. 胰岛素 B. 胰高血糖素 C. 性激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小鼠注射某种激素后导致小鼠出现低血糖,可知该激素作用是降低血糖,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胰岛素。
    【详解】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性激素无降低血糖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生长发育,题目中小鼠注射某激素后出现低血糖症状,而降低血糖只有胰岛素,A正确。
    故选A。
    5.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B. 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只有在人为条件下,动物才能建立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详解】A、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A正确;
    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不一定是人为条件下的刺激,C错误;
    D、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两者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6.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  )
    A. 突触 B. 神经纤维
    C. 乙酰胆碱 D. 一氧化氮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反射弧中,兴奋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突触,A正确。
    故选A。
    【点睛】
    7.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
    A. 组织液 B. 血浆、组织液 C. 淋巴、组织液 D. 血浆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细血管壁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错误。
    【点睛】血浆、组织液、淋巴的不同点
    成分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存在部位
    血管
    组织细胞间隙
    淋巴管
    成分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错误;
    B、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B正确;
    C、内环境的温度保持稳定,不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错误;
    D、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B。
    9. 图表示人体某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物质的运输方向,其中通常不会发生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①表示从淋巴运输到组织液,②表示从组织液进入淋巴,③表示血浆进入组织液,④表示组织液进入血浆。
    【详解】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淋巴不嫩刚进入组织液,②不通常不会发生,B错误。
    故选B
    10.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肌肉或腺体组成
    B. 兴奋沿神经纤维和反射弧都可双向传递
    C. 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效应器可产生相同反应
    D. 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就会出现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指的是生物体感受外界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反射弧完整,还要有适宜的刺激,才能出现反射活动。
    【详解】A、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
    B、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沿反射弧单向传递,B错误;
    C、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效应器可产生相同反应,C正确;
    D、除了要有完整的反射弧,还有要适宜强度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C。
    11. 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B.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
    C.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
    D. 晶体渗透压下降可能不利于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是血浆中的物质并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A正确;
    B、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人体渗透压异常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从而出现内环境稳态失调相应的症状,B正确;
    C、与组织液或淋巴比较,血浆中蛋白质较多、无机盐的含量较少,因此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C错误;
    D、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故晶体渗透压下降不利于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种类和大小
    C.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可使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D.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B错误;
    C、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可使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C正确;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错误。
    故选C。
    13.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其动作电位形成
    C. 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D.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即静息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详解】A、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K+外流使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A错误;
    B、甘氨酸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导致Cl-内流,进而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B正确;
    C、甘氨酸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释放,C正确;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Cl-内流,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事例中,能够说明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 用针刺人的指尖,先缩手然后才感觉到痛
    B. 在医院做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排除尿液
    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损伤,人不能讲话
    D. 短期记忆通过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然后感觉到痛说明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但是不能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在医院做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排除尿液,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B符合题意;
    C、大脑皮层语言S区损伤,导致人不能讲话,说明语言中枢受损,不能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不符合题意;
    D、短期记忆通过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都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体现,不能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 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2、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
    C、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
    D、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16. 下列对稳态概念及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稳态仅限于内环境,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不存在稳态
    B. 稳态的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发展
    C. 基因表达稳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稳态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属于普遍现象,A错误;
    B、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 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B正确;
    C、细胞癌变是指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基因表达稳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 B. 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的转变。
    【详解】A、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A错误;
    B、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正确;
    C、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D正确。
    故选A。
    【点睛】
    18. 分析下图中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饮食过咸,则乙中渗透压会降低
    B. 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 甲、乙、丙的理化性质完全相同
    D. 乙中的C6H12O6进入肝细胞彻底氧化分解,C6H12O6共穿过了5层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丁为淋巴。
    【详解】A、若饮食过咸,乙血浆中无机盐离子增加,则乙中渗透压会升高,A错误;
    B、碳酸氢钠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B正确;
    C、甲、乙、丙的理化性质不完全相同,如乙血浆中蛋白质较甲、丙多,C错误;
    D、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彻底氧化分解,共穿过3层膜,依次为毛细血管壁2层,肝细胞1层,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B。
    19. 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A. 大脑皮层 B. 脑干 C. 小脑 D. 脊髓胸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脑的组成及功能:(1)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3)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4)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脊髓是躯体运动中枢。
    【详解】某病人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也正常,则损伤部位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和小脑中,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中枢不在脑干,在脊髓。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机能,所以当脊髓胸断后,就会出现断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故选D。
    【点睛】
    20. 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B. 有些神经中枢既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C. 在神经元中,兴奋只能在树突产生,传导到轴突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信号变化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之后引起的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传出神经元上,神经递质通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A错误;
    B、神经中枢如下丘脑既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如TRH、抗利尿激素等)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B正确;
    C、在神经元中,兴奋可以在树突产生,也可以由胞体产生,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D错误。
    故选B。
    21. 如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 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
    C. ④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 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④为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详解】A、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其产生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
    B、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可增加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的机会,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B正确;
    C、④为突触后膜,④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C正确;
    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因为有些神经递质是抑制型的,D错误。
    故选D。
    22. 右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 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 2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C. 3和5可以相互转变
    D. 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组织细胞,5是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只有血浆中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很少,A错误;
    B、红细胞中的氧气要到达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膜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出红细胞1层,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转变,C正确;
    D、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2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某同学将两个电流表的电极置于神经纤维上相应的位置,如甲图所示,其中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 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图表示刺激c点时表1测到的电位变化
    B. 未刺激c点时,表2指针的读数对应乙图中的①
    C. 乙图中①~③的变化是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引起的
    D. 刺激甲图中的c点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图甲中表1指针的读数等于0,表2指针数不等于0,乙图表示刺激c点时表2测到的电位变化,丙图表示刺激c点时表1测到的电位变化。
    【详解】A、未受刺激时,表1指针的读数等于0,表2指针数不等于0,据此可以推断丙图表示刺激c点时表1测到的电位变化,乙图表示刺激c点时表2测到的电位变化,A正确;
    B、静息电位为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故未刺激c点时,表2指针对应的读数表示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对应乙图的①,B正确;
    C、乙图中①~③的变化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引起的,C错误;
    D、刺激甲图中的c点,使其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会和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沿神经纤维双向传导,D正确。
    故选C。
    24. 如图为甲、乙两个神经元形成的突触结构,在a、d画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不需要消耗能量
    B. 刺激b点和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C. 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兴奋处膜外电位由负转正
    D. 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可以从b传递到c,而不能由c传递到b。
    【详解】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神经冲动由甲传向乙一定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刺激b点,兴奋可先后传到电流表的两端,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但刺激c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a点,因此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B错误;
    C、若a点受到适宜刺激而兴奋,由于钠离子内流,使兴奋处膜外电位由正转为负,C错误;
    D、甲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与乙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乙膜电位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25. 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解旋酶 ④二氧化碳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胰岛素
    A. ②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③⑤⑦ D. ③⑤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小肠吸收的物质、细胞分泌物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
    ③解旋酶是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可作为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
    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可发生在消化道内,也可发生在细胞中,但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可以分泌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⑦错误;
    ⑧尿素作为细胞代谢废物,可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相应器官排出体外,⑧错误;
    ⑨胰岛素作为激素需要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⑨错误。
    故选B。
    26. 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 憋尿 B. 针刺缩手 C. 谈虎色变 D. 过目不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与。憋尿、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针刺缩手是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与大脑皮层无关。
    故选B。
    27. 人在憋尿时,如果膀胱内尿液过多,对牵张感受器的刺激过强,来自于脊髓的兴奋会超过来自于大脑的抑制,会出现“憋不住”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牵张感受器可将兴奋传至脊髓,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
    B. 脊髓的兴奋性信号会导致传出神经元发生Na+内流
    C. 人之所以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
    D. 大脑皮层受损时,病人不能完成排尿反射排出尿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牵张感受器产生兴奋,不仅可将兴奋传至脊髓,同时也可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尿意,A正确;
    B、脊髓的兴奋性信号会导致传出神经元发生Na+内流,进而将兴奋传至效应器,B正确;
    C、人之所以能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说明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
    D、大脑皮层受损时,不能实现对脊髓中相应中枢的调控过程,但病人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正常,因而能完成排尿反射排出尿液,D错误。
    故选D。
    28.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电位形成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C错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不包括( )
    ①H2CO3/ NaHCO3等缓冲对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主要是因为缓冲物质发挥作用,①正确。缓冲后形成的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排除,②正确。发生反应后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使缓冲物质处于动态平衡,③正确。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可以排出二氧化碳,有利于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④正确。不是依靠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缓冲对是存在血浆中的,⑤错误,故A、B、C正确,D错误。
    30. IA是一种“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
    B. ①②3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增多
    C. 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IA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D. 血糖降低时,IA与GT以及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均会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为葡萄糖)、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导致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升高,而IA与GT结合,导致①GT与葡萄糖结合减少,②同时IA与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导致③膜上的GA增多,B正确;
    C、与外源胰岛素相比,IA与与胰岛素受体结合,避免低血糖的产生,C正确;
    D、血糖降低时,葡萄糖与IA竞争性结合GT减少,IA与GT结合增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D错误。
    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60分)
    31.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的含量有关。
    (2)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共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______(填字母)内存在着_______物质。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增多的液体是______(填字母),将导致______。
    (5)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 ②. 无机盐、蛋白质
    (2) ①. ④ ②. e→d→c→f→g ③. 4
    (3) ①. d ②. 缓冲
    (4) ①. f ②. 组织水肿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图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细胞g中能完成葡萄糖与多糖的相互转化,可知多糖为肝糖原,细胞g为肝细胞。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d为血浆,f为组织液,d血浆与f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2详解】
    细胞有氧呼吸利用O2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O2与[H]生成H2O,即④阶段;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为e红细胞→d血浆→c毛细血管壁→f组织液→g肝细胞,共穿过(红细胞一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两层膜、肝细胞一层膜)4层膜结构。
    【小问3详解】
    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d血浆内存在着缓冲物质会将酸中和。
    【小问4详解】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引起f组织液增多,将导致组织水肿。
    小问5详解】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2.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某反射弧,其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乙图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经_________________(填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通过扩散运到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甲图中d点与e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预计e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c、e
    (3) ①. 胞吐 ②.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4)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5) ①. 感受器 ②.  传入神经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⑤是效应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
    【小问2详解】
    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发生兴奋的点有c、d、e。
    【小问3详解】
    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在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小问4详解】
    若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将此药物放在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时,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被分解,可持续起作用,所以预计e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小问5详解】
    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说明兴奋不能传导到大脑,但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正常,因此,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33. 如图1是有关肾上腺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2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A~D表示不同的靶细胞。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_____,GC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中存在_____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其含量稳定。
    (2)图2中,若甲、乙、丙分泌的是激素,则据图分析这三种激素的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有:微量高效、_____、______、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3)若图2中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且接收到信号后重吸收水加快,则丁分泌的信息分子是_____。
    (4)若图2甲为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与_____有关外,还受到来自下丘脑的神经调节。肝可作为胰高血糖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33. ①. 肾上腺素、GC ②. 分级和反馈
    34. ①. 通过体液运输 ②.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5. 抗利尿激素 36. ①. 血糖浓度降低 ②. 肝细胞表面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解析】
    【分析】1、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GC抑制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素促进下丘脑分泌CRH,因此以下丘脑作为靶器官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GC。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ACTH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GC,GC含量的升高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GC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中存在分级和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其含量稳定。
    【小问2详解】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小问3详解】
    若靶细胞D是肾小管细胞或集合管细胞,则丁分泌的信号分子可能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4详解】
    当血糖浓度降低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以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控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脏细胞是因为肝脏细胞膜上都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34. 下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d表示_____,该结构由_____这三部分组成。
    (2)若传入神经元静息时,膜内Na+浓度将_____(高于、低于、等于)膜外。
    (3)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打开的离子通道是_____。
    (4)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若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
    若_____,则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若_____,则说明部位d受损。
    若_____,则说明骨骼肌受损。
    【答案】(1) ①. 突触(或神经肌肉接点) ②.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低于 (3)钾离子通道或K+通道
    (4) ①. 在c处不能测量到电位变化(c处电流计不偏转),骨骼肌不收缩 ②. 在c处测量到电位变化(c处电流计偏转),骨骼肌不收缩 ③. 骨骼肌收缩 ④. 骨骼肌不收缩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图甲中的d表示突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结构组成。
    【小问2详解】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主要是Na+,膜内主要是K+,所以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
    【小问3详解】
    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图中曲线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①,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是静息电位恢复的阶段,原因是膜上钾离子通道打开。
    【小问4详解】
    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测量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说明是传出神经元受损。如果在c处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传出神经正常,但骨骼肌不收缩,则可能是d部位受损或是骨骼肌受损,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直接刺激骨骼肌,如果骨骼肌收缩,则说明是部位d受损;如果骨骼肌不收缩,则说明是骨骼肌受损。
    35.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自稳态的部分调控简图,其中A~E表示相应器官, a-f表示相应物质,①~⑧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将__________________,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后会抑制图中结构_______ (填字母)的活动,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
    (2)现有甲、乙两名患者,经临床初步诊断均表现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为进一步查明病因,医生对这两名患者进行了131I摄入率检查,即让患者摄入131I后24h,测量其体内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受检对象
    血清中的131I
    甲状腺内贮存的131I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内贮存的无放射性甲状腺激素
    血清131I甲状腺激素
    正常人

    中等
    中等
    中等










    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__________________,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的摄入率 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检测发现患者甲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 TRAb)水平明显升高,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功能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且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填“存在”或“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3)在剧烈运动时,人体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调节路径除①→②→③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1) ①. 增加 ②. A、D ③. (负)反馈调节
    (2) ①. 减退 ②. 高 ③. 促进 ④. 不存在
    (3)④→⑤→⑥→②→③、④→⑤→⑦→⑧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人体几乎全部细胞。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代谢等等。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有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激素)调节。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图中 A、B、C、D、E分别是下丘脑、胰岛、肾上腺、垂体、甲状 腺,a、b、c、d、e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体温升高代谢加快,因此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将增加;甲状腺激素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因此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后会抑 制图中结构A(下丘脑)、D(垂体)的活动,使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小,进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小问2详解】
    据表可知,乙血清中放射性碘的含量高,但甲状腺和血清中放射性甲状腺激素却很低,因此患者乙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功能减退;患者甲血清中放射性碘的含量低,而血清和甲状腺中放射性碘的含量均高,因此患者甲的甲状腺细胞对131I的摄入率高,摄入后131I后合成了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的功能受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也可以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结合题意甲患者,经临床初步诊断,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升高,因此该结合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可推测该抗体对甲状腺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甲患者体内应该不存在对该抗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甲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才比正常人高。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