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福州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高二 生物学科选择性必修一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详解】A、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A正确;
B、哺乳动物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血浆渗透压也会升高,B错误;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A。
2.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溶液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量饮水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原因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导致细胞吸水肿胀,因此可通过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达到细胞失水的目的,题干中提示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一措施原理恰好是提高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方法,所以A选项正确。
3.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
B.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D. 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详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加,水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增多,D正确。
故选B。
4.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详解】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会使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B错误;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5.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构成的缓冲体系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增强,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形成减少;反之,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减弱,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形成增多,排尿增多。
【详解】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减弱,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2CO3构成,B错误;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错误;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D正确。
6. 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 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因此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高盐饮食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通过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正确;
C、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总Na+摄入多于排泄,因此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D正确。
故选C。
7. 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 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 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 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答案】D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 “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 ,可推知法氏囊相当于人体的骨髓造血组织,是B淋巴细胞产生和分化的部位,所以是鸡的免疫器官,A正确;
B、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
C、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正确;
D、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感染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错误。
故选D。
8.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 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 若使用药物抑制了水的重吸收过程,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无法排出,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C正确;
D、若使用药物抑制了水的重吸收过程,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9. 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 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 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 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
B、据分析可知,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
C、据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点睛】
10. 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提取题干信息可知:若一侧受到伤害,如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且“+”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图示对脚的有害刺激位于左侧,则应表现为左侧腿屈曲,右侧腿伸展,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由分析可知:该有害刺激位于图示左侧的脚,则图示左侧表现腿屈曲,即与屈肌相连的甲突触表现为兴奋,则为“+”,伸肌表现为抑制,则乙为“-”;图示右侧表现为伸展,则与伸肌相连的丙表现为兴奋,即为“+”,屈肌表现为抑制,但图示丁为上一个神经元,只有丁兴奋才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与屈肌相连的神经元,使屈肌被抑制,故丁表现为“+”。综上所述,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A正确,
故选A。
11.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12. 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合成分泌的小分子物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如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乙酰胆碱、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是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若该区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
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
C、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谷氨酸、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C。
【点睛】
13. 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食欲肽以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B. 食欲肽通过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发挥作用
C. 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
D. 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可知,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食欲肽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A正确;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由题“食欲肽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可推断,食欲肽分泌不足机体可能出现嗜睡症状,C正确;
D、由题“食欲肽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但不发挥食欲肽的作用”可推断,药物M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D正确。
故选B。
14. 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 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神经元上
B. 激素在机体中发挥完生理作用后立即被灭活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 识别某种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只能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的分子,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两者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上的受体后都会被灭活。
【详解】A. 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可分布在神经元上,也可分布在肌肉细胞或内分泌腺细胞上,A错误;
B. 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正确;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 激素作用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分布在靶细胞或靶器官上,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二者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6. 图1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2为图1中Z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 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 图2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是感受器,Y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X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刺激X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左侧和右侧,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图2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
故选B。
17.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中实线所示,C、W曲线交于S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
B. 人感染流感病毒后S点左移,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
C. 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A、根据题目中图像的信息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A错误;
B、若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持续偏高,体温高于正常值使点S将右移,B错误;
C、S'点,下丘脑的温度在39度,某人体温24小时处在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应该等于散热量,C错误;
D、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酶的活性改变,内环境稳态失调,需要采取降温措施,D正确。
故选D。
18. 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垂体、甲状腺、胸腺、乳腺、肾上腺等器官属于内分泌系统。
②激素种类多,量极少,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
③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
④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的合成与血糖含量相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弥散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详解】①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分别能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胸腺激素、肾上腺素,故都属于内分泌腺,乳腺分泌的乳汁直接排到体外,故乳腺属于外分泌腺,①错误;
②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能保证激素含量的稳定,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②正确;
③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之一,故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为了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会增加,③错误;
④血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等处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④正确。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 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 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 若尿崩症是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不低于正常值
D. 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新吸收水分,减少尿量的排出,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以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详解】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通透性增大,A错误;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小,B错误;
C、若尿崩症因肾小球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原因不是激素含量的问题,可能是受体细胞的问题,该激素在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或高于正常值,C正确;
D、由题干可知,该激素是九肽激素,即蛋白质类物质,口服后被消耗成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因垂体会分泌抗利尿激素
B. c处理后,若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
C. c处理后,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D. c处理后,若出现了尿糖现象,限制葡萄糖重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为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柬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
B、c处理后,实验兔的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尿糖现象,肾小管腔内液体(原尿)的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升高,使得肾小管细胞重吸水困难,则尿量会增加,B正确;
C、斐林试剂能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则用于鉴定蛋白质,C错误;
D、c处理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若出现了尿糖现象,限制葡萄糖重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有能量、载体蛋白数量,D错误。
故选B。
21.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B. 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
C. 缺氧处理20min时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D. 缺氧时细胞内ATP逐渐减少影响跨膜转运离子,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详解】A、静息电位是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A正确;
B、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缺氧时间是本实验的自变量,而刺激时长属于无关变量,B正确;
C、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为35pA左右,给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C错误;
D、缺氧时细胞呼吸减弱,产生的ATP减少,影响跨膜转运离子(需要能量),进而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D正确。
故选C。
22. 一氧化氮(NO)是最早发现能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的气体。NO可增强靶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使胞质内cGMP升高,产生生物效应,如血管平滑肌舒张,过程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O可储存于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B NO与乙酰胆碱均需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 NO与乙酰胆碱都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D. 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可用NO剂治疗
【答案】D
【解析】
【分析】某些神经元含有一氧化氮合成酶,该酶能使精氨酸生成一氧化氮。生成的一氧化氮从一个神经元弥散到另一神经元中,而后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并提高其活力,从而发挥出生理作用。因此,一氧化氮是一个神经元间信息沟通的传递物质,但与一般递质有区别。
【详解】A、NO不贮存于突触小泡中,它的释放不依赖于胞吐作用,而是通过弥散,A错误;
B、乙酰胆碱需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NO不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B错误;
C、乙酰胆碱都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而NO不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不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C错误;
D、NO剂可引起平滑肌舒张,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D正确。
故选D。
23.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一肌肉接头(一种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小泡的形成、乙酰胆碱受体的形成都与高尔基体相关
B. 兴奋在神经一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重症肌无力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递质不能充分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据此分析。
【详解】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乙酰胆碱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需要高尔基体参与加工,因此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有关,A正确;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错误;
C、据图可知,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肌肉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
D、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D正确。
故选B。
【点睛】
24.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β属的冠状病毒,是引发疫情的元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患者发烧是大脑皮层作为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致
B.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C. 若腹泻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D. 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中都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起源于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起源于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错误;
C、患者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分大量丢失,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排尿量,C正确;
D、核酸检测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抗体用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C。
25. 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至少包含一条完整的反射弧
B. 图中4个突触的后膜均为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C. 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差减小
D. 冲动经过图示环式传递后可能会终止,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2、分析题图:图中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详解】A、根据反射弧的组成可知,图中不含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有4个突触,其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的后膜为肌肉细胞的细胞膜,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即仍然表现为静息电位,C错误;
D、根据题意,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冲动经过图示环式传递后可能会终止,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正确。
故选D。
26.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是蛋白质类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为协同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组织细胞会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肿胀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造成组织液增加,C错误;
D、生长素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
27. 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如果甲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则该激素是胰岛素
B.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丙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
C. 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则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D. 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则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根据此信息,结合各选项问题正确判断。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会出现休克,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会恢复,A正确;
B、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丙组小鼠不会出现休克,因为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方法,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B。
28.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图示调节过程中胰岛B细胞属于感受器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化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详解】A、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胰岛B细胞属于效应器,C错误;
D、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29.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口服避孕药是雌激素 B. 睾酮是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条件
C. 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卵子的成熟 D. 糖皮质激素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
【答案】A
【解析】
【分析】性激素本质为固醇类,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又可分为雄激素和雌激素。
【详解】A、避孕药是孕激素类药物,不是雌激素,A错误;
B、睾酮是雄激素,是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的重要因素,B正确;
C、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卵子的成熟,C正确;
D、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则可用于治疗由于免疫能力过强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也可用于治疗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A。
【点睛】
30. 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
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A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错误;
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C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生理效应,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 为了更好的揭示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可用猴进行科学实验(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猴屏幕突然出现一只大狗,试验猴出现惊吓。在上述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幕的细节储存在_________________,成为经验的一部分
(2)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______________兴奋,导致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等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
(3)研究人员为了弄清学习过程的分子学机理,有时候会用更简单的动物来作为研究模型,比如海蜗牛就是一个不错的实验材料。研究人员发现海蜗牛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该实验最好应设计一个对照组,请你写出对照组的处理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若实验中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则突触后膜难以兴奋,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交感神经 ②. 大脑皮层
(2) ①.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②. 肾上腺素
(3)取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RNA注射未经电刺激的海蜗牛的颈部
(4)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解析】
【分析】寒冷状态下,下丘脑一方面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炎热状态下,皮肤温觉感受器感受炎热,同样通过传入神经到下丘脑,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得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在上述过程中,试验猴受到惊吓,起主要作用的是交感神经,此过程试验猴出现恐惧的心理,大脑皮层参与调节。因此,情节中的细节储存在大脑皮层中,成为经验的一部分。
【小问2详解】
试验猴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温度传感器兴奋,经传入神经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稳定。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海蜗牛受电击时蜷缩的方式的出现,探究学习过程的分子机理;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不同的海蜗牛腹部神经的RNA。依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对照组应做如下处理:取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RNA注射未经电刺激的海蜗牛的颈部。
【小问4详解】
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大量钠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内外电位逆转而产生动作电位。实验中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实验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知识间的联系,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题干,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分析。
32.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而下丘脑则是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枢纽。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可推测下丘脑该处的细胞上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异性受体。应激状态下,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相反。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长期焦虑和紧张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功能降低。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或“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 ③. 神经—体液调节
(2) ①. 胰岛素 ②. 维持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3) ①.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②. 免疫防御 ③. 免疫自稳 ④. 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应激状态下会通过反射弧使下丘脑分泌CRH增多,下丘脑属于效应器。由图可知,下丘脑要接受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的刺激,故推测下丘脑该处的细胞上存在神经递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受体。应激状态下,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2详解】
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而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因此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意义是维持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研究表明,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可能的原因是长期焦虑和紧张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降低。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涉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了解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难度不大。
33. 马拉松(Marathon)长跑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折合为42.195公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马拉松长跑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和热量,CO2刺激位于________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产生的热量主要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马拉松过程中,人体血糖不断消耗,但仍然维持在3.9mmol/L左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跑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从而引发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这个过程主要通过_________器官的调节来完成的:一方面内环境渗透压上升导致位于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会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减少尿量的排出。另一方面大量丢失水分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脑干 ②. 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2)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 ①. 肾脏 ②. 下丘脑 ③. 醛固酮 ④.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⑤. 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中,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当人体产热增加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分析、综合,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
血糖的来源主要有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人体的水和无机盐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当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同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小问1详解】
人体的呼吸中枢是脑干。马拉松长跑中,剧烈运动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汗腺分泌增多,皮肤毛细血管舒张,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小问2详解】
马拉松过程中,运动员不能进食,人体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小问3详解】
人体会大量出汗,从而引发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进行调节的;当人体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的特点,体液调节的激素等物质需要通过体液运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4.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请根据下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内分泌腺产生激素弥散到______中,输送到全身,一经靶细胞作用后就被__________。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调节甲状腺的活动,这种调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B为____________激素。与健康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B激素分泌量更__________。Graves氏病患者C激素比正常人的分泌量更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示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是该免疫的抗原物质。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Graves氏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D物质的合成和F过程,D物质为____________,F过程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体液 ②. 灭活 ③. 分级调节
(2) ①. 促甲状腺 ②. 少 ③. 一方面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 ④. 另一方面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
(3) ①.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②. 细胞因子 ③. B细胞的增殖、分化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细胞因子,E表示B淋巴细胞,F表示增殖和分化过程,G表示浆细胞。
【小问1详解】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故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输送到全身,一经靶细胞作用后就被灭活。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就是激素的分级调节。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B是垂体分泌的激素并作用于甲状腺,所以B是促甲状腺激素;患者体内的抗体起着促甲状腺激素类似的功能,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同时不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过量分泌,由此可见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C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更多。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通过反馈调节,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活动,导致Graves氏病患者的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更少(比健康人)。
【小问3详解】
Graves氏病是自身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组成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在图示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是该免疫的抗原物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治疗Graves氏病,其原理是可以抑制D物质的合成和F过程,则D物质为细胞因子,F过程代表增殖和分化。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免疫调节和免疫失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