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展开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说明:请把1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把II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I卷(选择题,64分)
一、单选题(本卷共32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成功登陆月球,在完成采取月球土壤任务后。将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展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B. 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C. 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D. 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2. 嫦娥五号选择凌晨发射,此时( )
A. 太阳活动干扰少 B. 逆温强,大气稳定
C. 温度较低,能耗少 D. 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
3. 在月球表面展示的国旗,在研制时无需考虑月球表面( )
A. 温差大 B. 辐射强 C. 风力大 D. 尘埃大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还在地面,属于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没有进入宇宙空间,不是天体,A错误;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是在宇宙空间运行的独立的物质,因此是天体,B正确;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在月球表面上工作,属于月球上的物质,不是天体,C错误;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已经回到地球表面,不是天体,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太阳活动对于嫦娥五号颇具威胁,特别是太阳风会干扰电子信号传播,直接影响科研人员对探测器的操控。选在凌晨发射,火箭飞行时,地球正好能遮蔽阳光,可避免这种影响,A正确;凌晨天气状况比较稳定,基本不会出现突然的天气变化,有利于火箭发射,云层少而薄,更有和干信号传播,不是因为逆温强,B错误;温度高低与嫦娥五号能耗关系不大,C错误;凌晨环境亮度比较低,云层稀薄,运载火箭喷射着火焰飞向大空时非常显眼和突出,便于观测,不是因为大气透明度高,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月球表面无大气,没有风,无需考虑月球表面风力的影响,C符合题意;月球因为没有大气,表面昼夜温差大,A不符合题意;月球与太阳的距离和日地距离相似,但月球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因此月球表面辐射强,B不符合题意;因为没有大气保护,经常有陨石砸击,粉尘多,引力小,分尘容易激起,因此尘埃大,是需要考虑的特征,D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睛】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是否为天体有两个依据:一看它是不是宇审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二看它是否在宇宙中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天体的某一部分不是天体,如它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中,则不是天体。
足迹化石虽然不能像实体化石那样保存生物的完整形态,但在缺少实体化石的情况下,古生物学家仍可通过足迹化石判断是哪些动物留下的足迹,以及这些动物具有怎样的行为特征,并据此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三叶虫化石是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层的一种实体化石。不同种类的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存在差异。下图示意四种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黑色长条表示该种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某地层形成于寒武纪末期,且其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则该地层中( )
A. 只有甲种三叶虫化石 B. 只有乙种三叶虫化石
C. 没有丙种三叶虫化石 D. 没有丁种三叶虫化石
5. 某地区寒武纪地层中的足迹化石尤为重要。该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该地区寒武纪地层中( )
A. 目前发现的足迹化石比三叶虫化石多 B. 足迹化石比三叶虫化石的研究价值高
C. 足迹化石比其他地质历史时期少 D. 保留下来的三叶虫化石十分稀少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黑色长条代表该三叶虫生存的地质年代范围,由图知,甲、乙、丁这三种三叶虫都在寒武纪出现,而丙从奥陶纪才开始出现,因此对此地层的推论最合理的是:在寒武纪时不会有丙种的三叶虫化石,有可能有甲、乙、丁这三种三叶虫的化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分析材料“足迹化石虽然不能像实体化石那样保存生物完整的形态,但是从足迹化石中,我们可以分出生物大概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特征”可知:实体化石更具有研究价值,但是在实体化石十分稀少的前提下,从足迹化石中,我们也可以分出生物大概的形态特征和行为学特征,也就是说,当直接证据----实体化石缺失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足迹化石来研究。题中说在前寒武纪到寒武纪的转折时期,足迹化石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在这一时期,留下的实体化石十分稀少,直接证据不足,只能需要大量的足迹化石做补充研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
南设得兰群岛是南极洲的火山群岛,它处于一个岛弧的地质环境,早期基本上和南极半岛连在一起,后来群岛逐渐与半岛分离,形成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下图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判断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主要依据是( )
A. 海底地貌类型 B. 深海钻探探测 C. 地震波速度变化 D. 潜水实地观测
7. 图中四地( )
A. ①处为海底盆地 B. ②处海平面较高 C. ③处大洋地壳较②处薄 D. ④处海水深度最大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莫霍界面距离陆地地表平均深度约33Km,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尚不能通过钻探获取其位置,也不能通过海底地貌确定其深度,海底潜水更是不能到达莫霍界面处,人类目前确定莫霍界面的深度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的,C正确,ABD错误。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可知,①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0,32),①处莫霍界面深度较大,但根据莫霍界面深度难以判断海底地形,A错误;图示区域海平面是相同的,B错误;②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6,38),③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28,30),③处较②处莫霍界面深度浅,说明③处大洋地壳较薄,C正确,由莫霍界面的深度不能判断海水的深度,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2020年2月底,乌克兰沃纳德斯基南极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经科学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积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它们一般保持“休眠”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就会迅速生长,因其体内含有虾青素,所以呈现红色。下图为南极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西瓜雪”不易在昆仑站出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附近( )
A. 降雪量少 B. 紫外线强 C. 风力强劲 D. 气温太低
9. “西瓜雪”的出现会导致当地( )
A. 地面辐射增强,加速冰雪消融 B. 太阳辐射增强,加速冰雪消融
C. 大气逆辐射减弱,减缓冰雪消融 D. 大气辐射减弱,减缓冰雪消融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粉红色的“西瓜雪”,是一种存在于积雪中的极地雪藻微生物,在低温下它们一般保持“休眠”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就会迅速生长,因其体内含有虾青素,所以呈现红色,说明其出现的因素主要与气温有关,而昆仑站纬度较高,气温更低,该藻类不适宜迅速生长而呈现红色,故选D。
【9题详解】
西瓜雪的出现使得部分地区的积雪呈现红色,白色的积雪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强,部分地区积雪由于西瓜雪出现不在呈现白色,从而使得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从而加速冰雪消融,CD错。是由于地面辐射增强,加速冰雪消融,太阳辐射并未增强,A对、B错。故选A。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 减弱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1.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并不是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正确,D错误。地膜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BC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果树在夏季枝叶繁茂,果实质量大下垂,被枝叶遮住了阳光,故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利于苹果着色,C正确。夏季气温高,地温合适,覆盖地膜不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地温,AD错误;降低地温不是目的,B错误。故选C。
【点睛】农业中地膜的一般作用:①保温(针对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低,以春播为主的地区);②保湿(针对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地区);③保土(针对我国降水较少,风力作用较强的地区)。 ④抑制杂草生长(多为黑色地膜,有效削弱光照,杂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⑤反射阳光,使果品上色更均匀(多为白色地膜,铺于果树下部,反射阳光,使得果品着色更加均匀)。
下图为某地1000hpa和700hp的等压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则A地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南风
13. 若该地等压面的弯曲是由热力环流引起的,则该地可能是
A. 白天的城区
B. 夜晚的城区
C. 夏季的湖泊
D. 冬季的湖泊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A地所在的等压面的高度中间高四周低,等压面凸起,应为高气压,A处于高气压的东部,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若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向右偏,则A地的风向是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近地面等压线向上凸起,高空等压向下凹陷,表示近地面为高气压,高空为低气压,由此推断,当地盛行下沉气流,若这是由热力环流引起,则当地近地面应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白天和夜晚的城区,城市排放的废热较多,散热不畅,气温总是城区高于郊区,空气膨胀上升,与题意不符,排除A、B。夏季的湖泊,由于热容量较大,升温慢,气温低于湖岸,空气冷却下沉,与题意相符,选项C符合题意。冬季的湖泊,湖泊降温慢,气温高于湖岸,空气膨胀上升,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C。
【点睛】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
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2021年10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早间新闻播报,30日白天到夜间,华北、黄淮、江汉等地有轻至重度霾,31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下图示意我国2021年10月30日7时等压线分布及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完成下面小题。
14. 受霾的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 )
A. 昼夜温差减小 B. 太阳辐射增强 C. 地面辐射增强 D. 大气能见度变好
15. 根据材料判断,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 )
A. 对流强 B. 降水多 C. 风力强 D. 风力弱
16. 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江汉等地的转移扩散方向为( )
A. 西北 B. 东北 C. 西南 D. 东南
【答案】14. A 15. D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受霾的影响,白天云量多,太阳辐射弱,地面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不高,气温较低;夜晚雾霾会增加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A正确。BC错误;受霾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差,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未来24小时霾影响地区等压线比较稀疏,风力较弱,D正确,C错误。受霾影响,太阳辐射弱,地面温度不高,对流运动弱,降水少,AB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受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逐渐减弱。结合等压线判断,霾影响地区西北是冷空气中心,气压值较高,为高压,霾影响地区应该吹西北风,受冷空气影响,霾应该向东南扩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近些年来,“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我国南方一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山体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分布。原先山区森林广布,后地区植被遭受破坏,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18. 森林植被破坏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减少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减少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破坏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受地下水补给减少而导致径流量减少,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B正确,A错。降水变率与区域气候相关,植被破坏不一定导致降水变率增加,C错。河道淤积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不会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D错。故选B。
【18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森林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坡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同时,蒸发(腾)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但降水量与区域气候相关,降水不一定减少,②③正确,①④错。故选B。
19题详解】
植被覆盖率高时,涵养水源能力强,植被生长消耗水量,两河径流总量较小,且下渗多,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向乙河倾斜,下渗后的水分汇入乙河流域的更多,所以乙河径流量增加,甲河径流量减少。植被破坏后,植被对水分的消耗减少,在降水量不变,且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的情况下,两河的径流总量增加;植被破坏后,坡面径流向河流汇集的速度加快,下渗减少,甲流域通过透水岩层向乙河流域汇集的水量减少,所以乙河径流量较植被破坏前有所减少,故选A。
【点睛】影响下渗的因素:降水强度、时长;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孔隙度、前期土壤含水率等)、植被覆盖率等。
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青藏高原的卓乃湖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如果盐湖水量继续增加,湖水将汇入长江支流楚玛尔河。图示意卓乃湖及周边地区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2011年之前,卓乃湖和错仁德加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 )
A. 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 B. 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C. 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D. 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21. 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 )
A. 蒸发量增大 B. 下渗量减少 C. 径流量减少 D. 降水量减少
【答案】20. B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2011年之前,卓乃湖没有湖水外泄通道,属于内陆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错仁德湖连接长江的支流楚玛尔河,通过长江入海,属于外流湖,因此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该湖水位暴涨,湖水外泄形成新的水路,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可知,卓乃湖溃决之后,盐湖及周边地区,水量大增,蒸发量增大,下渗量增大,径流量也增大,同时降水量也会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下渗等。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表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的曲线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23. 关于图中所示海区盐度及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海区—盐度较高—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B. 乙海区—盐度最高—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C. 丙海区—盐度最低—降水丰富,蒸发量小
D. 丁海区—盐度最低—降水最多,蒸发量大
24. 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水温度 B. 海水盐度 C. 海水深度 D. 海水运动
【答案】22. C 23. B 24. A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①南北两极高纬度地区高,赤道低纬地区低,则表示密度,②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表示海水的平均盐度,③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示海水的平均温度,故 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23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海区位于南极附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盐度低,故A错误;乙海区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度最高,故B正确;丙海区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但温度高,蒸发量大,盐度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C错误;丁海区位于高纬度地区,温度低蒸发弱,降水较少,受地表径流影响大,盐度低,故D错误。故答案选B。
【24题详解】
海水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降低、盐度增加、压力加大时,海水的密度增大,如图可知,表层海水温度高,密度小,温度低,密度大,所以温度是影响图中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A正确;由图中可知海水盐度与海水密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B错误;由图中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可知海水深度、运动与海水密度,没有相关性,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5. “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A. 深圳沿海 B. 赤道海域
C. 霍巴特港 D. 中山站沿海
26. 从赤道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
A. 由低到高 B. 由高到低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27. 图中箭头①②分别表示澳大利亚东西两侧洋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温作用
B. ②洋流所在海域的冷水鱼类多
C. ①洋流的沿岸地区降水较多
D. ②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湿作用
【答案】25. B 26. C 27.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世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呈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趋势,因此全球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结合“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所经的海域中,赤道纬度最低,水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赤道地区由于受赤道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大,盐度较低;经过②处时由于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影响,盐度会增加;最后由②至中山站航线中由于纬度增加,气温降低,盐度降低,因此盐度先升高后降低,故选C。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区域地理位置判断,①洋流流经澳大利亚的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沿岸地区由于冷海水上泛,底层营养物质会带到表层,水中浮游生物多,为鱼类生长带来丰富的饵料,沿岸多冷水鱼;②洋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据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进口。2018年,我国首个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山东日照以东海域下水,并投放来自挪威的三文鱼苗。该网箱可视水温调整潜水深度,实现了我国三文鱼规模化养殖的突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是因为( )
A. 受洋流影响小 B. 海水温度高 C. 受海浪影响大 D. 海水盐度低
29. 夏季,深海网箱调节方向和原因分别为( )
A. 向上,降低水温 B. 向上,提升水温 C. 向下,降低水温 D. 向下,提升水温
30. 与近岸养殖相比,深海养殖的三文鱼品质好,主要原因是深海养殖区( )
A. 饵料来源丰富 B. 海水水质较好 C. 水域空间广阔 D. 海水密度较大
【答案】28. B 29. C 30. B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三文鱼苗来自挪威,属冷水性鱼类,受海水温度影响大,我国近岸养殖三文鱼成活率低,主要因为我国沿海较挪威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B正确;洋流、海浪、海水盐度等状况与挪威沿海差别不大,对三文鱼影响小,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三文鱼属冷水性鱼类,夏季表层海水温度高,因此深海网箱应当向下调节,以降低水温。故选C。
【30题详解】
与近岸养殖相比,深海养殖海水排放的污染物少,水质好,三文鱼的品质好,B正确;近海海水较浅,陆上河流汇入的泥沙等营养盐分多,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饵料来源丰富,A错误;三文鱼通过网箱养殖,水域空间没有差异,C错误;海水密度对三文鱼品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鱼类生存条件分析
下图示意2021年10月12日0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若F和f分别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则( )
A. F甲>F乙,f甲>f乙 B. F甲>F乙,f甲<f乙
C. F甲<F乙,f甲<f乙 D. F甲<F乙,f甲>f乙
32. 从12日08时到13日08时,丙地的风向( )
A. 由偏北风变为西北风 B. 由偏南风变为西南风
C. 由偏北风变为东北风 D. 由偏南风变为东南风
【答案】31. A 32. C
【解析】
【3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乙处相比,甲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即F甲>F乙;图中显示,甲处位于陆地,且多低山丘陵,乙处位于海洋,因此甲处摩擦力大于乙处,即f甲>f乙。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台风“圆规”朝偏西方向移动,并于13日15:40在海南登陆,则从12日08时到13日08时,丙地从位于台风中心西北边变为北边,当丙地位于台风中心西北边时,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低处)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水平气流右偏形成偏北风,当地丙地位于台风中心北边时,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水平气流右偏形成东北风。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一个锐角(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Ⅱ卷(综合题,36分)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送王船”是闽南沿海和马来西亚等地祈求海上平安、渔事兴旺的传统民俗活动,表达了沿海先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之情,2020年12月17日被到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厦门沙坡尾是“送王船”习俗的传承区域之一,原是当地渔民避风、休息的聚集地,如今不再停靠渔船,而发展为创意文化街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1)“送王船”的最后环节“王船焚烧”通常选择在海水退潮时,说明沿海先民已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列举2项沿海先民利用潮汐规律从事的农业活动。
(2)分析沙坡尾曾作为避风港的自然原因。
(3)某个晴朗的午后,一位女游客前往沙坡尾“打卡”。她站在沙坡尾的湾口,面朝大海,留下了长发飘飘的情景。在右上图中绘制导致“长发飘飘”的热力环流,并加以解释。
【答案】(1)潮间带养殖;赶海;渔船涨落潮时进出港口。
(2)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地处盛行风向(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下风地带,风浪较小;港湾封闭。
(3)
原因:(晴朗的午后,)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较慢,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解析】
【分析】本题以“送王船”民俗活动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人类对潮汐规律的利用、港口的区位条件分析以及热力环流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利用潮汐涨落的规律可以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渔船借助涨潮落潮进出港口;利用落潮的时机在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分析,沙坡尾位于港湾,四周地形封闭,有利于避风;由风向玫瑰图可知,该地盛行东南风和东北风,沙坡尾位于厦门岛的西南部,地处盛行风的下风地带,风浪小。
【小问3详解】
晴朗的午后,陆地增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如图
34. 阅读下面材料及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要求。
某岛国人口约540万,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土面积约640千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甲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乙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丙为图甲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请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几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与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水坝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理由: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理由: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理由: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加坡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淡水资源不足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国为新加坡,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来水少(包括存水能力不足),二是需水量大。从图文信息可以看出,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大面积的湖泊,河流短小,且平均海拔不超过15米,地下水资源不足,淡水资源的储存条件有限,且新加坡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小问2详解】
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大坝可以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水坝具有阻挡海水倒灌和调节河流入海水量的作用,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因此建坝以前,因为海水入侵,坝内水域水的咸度较大;建坝以后,由于大坝的调节和阻挡作用,坝内水域水的咸度将降低。
【小问3详解】
解决水资源短缺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来分析。新加坡除建水坝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如下:①废水循环利用:新加坡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经过处理后的新生水水量大,一方面可以作为工业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居民的部分生活用水;②海水淡化,以先进科技应对水资源问题。新加坡政府高瞻远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研优势,利用先进的科技优势使得新加坡水资源由“短缺型”向“充足型”过渡;③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35. 阅读表格和文字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H湖是一个年轻的湖泊。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水域面积不断变化。下表为H湖湖水多年平均收入量(降水、入湖径流)和支出量(蒸发)变化(单位:万立方米)
时间段
湖面降水总量
入湖地表径流量
入湖地下径流量
湖面蒸发总量
1970~1999年
1912.8
4572.2
649.0
7134.0
2000~2019年
1861.3
1997.7
649.0
5720.0
注:降水总量指的是降水与湖泊面积的乘积,蒸发总量指的是蒸发量与湖泊面积的乘积。
(1)指出H湖湖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在下图中绘制其水循环示意图。
(2)通过计算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资料,说明与1970~1999年间相比,2000~2019年间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小的原因。(提示:湖泊蒸发量变化主要由湖泊面积变化所致)
【答案】(1)陆上内循环;
(2)1970年到1999年间,H湖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湖泊水域面积基本稳定;2000年到2019年间,H湖泊收入量远小于支出量,说明湖泊水域面积萎缩,故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H湖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类型以及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该湖泊位于两个洪积扇之间,且湖泊为盐湖,说明湖泊盐度大,属于干旱区,降水稀少,距离陆地较远,所以参与的水循环为内陆循环。内陆循环形成的过程是湖水蒸发达到湖泊上空,一部分形成降水落到湖面上;一部分水汽输送到流域内其它地方上空,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地面的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湖泊;一部分下渗随着地下径流流入湖泊,完成水循环。绘图如下: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数值可知,1970年到1999年间,H湖收入量(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是1912.8立方米+4572.2立方米+649立方米=7134立方米,支出量(蒸发)为7134立方米,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说明湖泊水域面积基本稳定;2000年到2019年间, H湖泊收入量是1861.3立方米+1997.7立方米+649立方米=4508立方米,远小于支出量5720立方米,说明水量净亏损,则湖泊水域面积萎缩,故湖泊多年平均蒸发总量减少。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