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教版第3课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寄情山水》教案
教学理念:
《寄情山水》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诗画合一造型表现。
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并注重山水画中的构图形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
2、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创作诗画合一的中国山水画。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及创作诗画合一的中国山水画。
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新课: 中国画讲究人在画中游,笔墨在画家手中犹如魔术一般,千变万化,……勾画出大自然的万千情态,同时也寄托了画家的无限情思。
(一)导入回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承载了中国人特有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用笔、墨色以及石头和树的基本画法,并给同学生留了作业,接下来我选几位同学上台给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他的作品,注意讲解作品中你的用笔和用墨以及作品完成的过程。(学生结合作品讲述画石、树的方法和步骤,大家画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并分析的非常透彻)。
拼图游戏:咱们班同学作业完成的很好,那老师也选了别的班级画的也不错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请两位同学上台,结合山树不同的造型和墨色变化拼成一个舒服的中国山水画(学生拼好,为了画面生动穿插点缀树木。)学生分析画面的构图。
(二) 讲解构图:
中国山水画注重构图形式(均衡、对比)
(1)均衡:秤锤压千斤
欣赏宋文治《洞庭春色万立波》,这幅画的构图就好比一个秤,一边钩起许多货物,而另一边只需要用一个小小的秤砣就达到了平衡,而不是两边放同样的事物,那样会变得呆板。
(2)对比:学生观看作品亚明《黄山云》
A:前面的山用色比较重,远处的山用色比较淡( 近实远虚)
B:右边的山比较多,左边的山很少 (聚散对比)
C:近处的石头大,远处的石头小 (大小对比)
D:山比较集中,云处留白了 (疏密对比)
教师总结(远近 虚实 疏密 聚散 黑白 大小) 国家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三)探究中国山水画的画法步骤
1.构图2.皴擦3.点染4.完成
怎样画树干?
下笔当取势,确定树干的姿态,再根据树木结构规律完成。树干前后左右出枝体现空间感,树枝当争当让,或增或减,穿插自然。
树的组合要有大小之别,互相顾盼,穿插自然,忌讳根顶俱齐,等距排列。
怎样画叶?
点叶则要注意聚散,增枝点叶须适度把握繁简疏密。
石分三面,表现体积。
轮廓左右要有浓淡之分,表现阴阳向背。
(上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山石树的表现方法,就是运用了皴擦点染的方法。在这里也是一样的)
(四)以诗作画 诗画合一
欣赏教师作品,老师的作品和大师作品都是运用这种绘画步骤完成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欣赏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品,这幅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的山水画,我们能用一首诗句形容下它吗?学生回答: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然。
教师总结: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感受,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借助毛泽东的诗句,来歌颂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一个宁静祥和的浓郁气氛。
(五)怎样画出有味道的山水画小品?
以《独钓寒江雪》为例。学生诵读:《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分析后一句,描绘诗句画面。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欣赏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以及同龄人的作品,体会《独钓寒江雪》的创作画面。
教师绘画展示:我画你猜。教师画学生猜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欣赏同龄学生结合诗句创作的作品。
(六)画中提款
中国画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与一体的综合艺术,诗文书法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绘画的意境,丰富画面的艺术形式,可以提诗文,记,赞等,写上年月,签署姓名别号,盖上印章。
交流点评:
分小组评论,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是否准确,山水画的画面和诗句是否和谐一致以及画面的完整度。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我们学会了石树的画法以及书画合一的构图,再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加练习画出更好的山水画。水墨画不仅仅只是一幅画,它承载了咱们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不仅仅需要我们去保护,还需要我们去将它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扬光大。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中国山水画中的寄情山水,了解了山石 树木 云水的基本画法,感受到了画家通过山水作品所呈现的意境,我们同学这节课作品非常棒,也希望同学以后能够多多练习,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初中美术第3课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第3课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美术第3课 寄情山水教案: 这是一份美术第3课 寄情山水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作品欣赏,议一议,佳作赏析,动手画一画,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课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 寄情山水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 寄情山水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教学媒体,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