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8 克和千克课后作业题,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重视了质量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克和千克》听课反思 4月15日下午,学校安排我们二年级数学组三位老师到沂南双语学校观摩市优质课评选活动。共观摩了4节同一课题的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克和千克》。回顾这四节《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 ,感到这四节课都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这四节课在教学的过程都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等,使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视了质量模型的建立。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这四节课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桔子。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桔子各有几个;从物品包中抓出一千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把这个感觉记在心理。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第一节课由1克、10克、100课、1000克实际估测,让学生借助对各种物品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四节课在教学中都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最后听了郯城教研室吕慎头光主任和市教研室于姜美主任的评课总结后,专家的精彩点评,我感触很深,对现代的教学思想有了更清新的认识。我已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总之,双语学校一行,受益匪浅,收获满满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质数与合数_人教版新课标,共2页。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因数和倍数_人教新课标,共2页。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通分_人教新课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