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1页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2页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mB,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20厘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
    1.下列物理量的估测值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乒乓球的直径为0.4m B. 教室的高度一般约为30dm
    C. 眼保健操的时长约为15分钟 D. 某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20m/s
    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B. 测量可以做到没有误差
    C. 测量中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灭误差
    D.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是可以避免的
    3.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5.“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空气中传播时高音的速度比低音快 B. “呼麦”中的高低音都是振动产生的
    C. “呼麦”中的低音频率应该低于20Hz D. “呼麦”中的高音一定比低音的响度大
    6.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 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
    C. 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D. 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
    7.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厘米、9.21厘米、9.20厘米、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0厘米
    B. 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
    C. 9.21厘米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D. 9.2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8.关于声音的利用和噪声的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医生利用超声波洗牙--声音能传递信息 B. 打雷时房屋在震动--声音能传递能量
    C. 安装双层玻璃窗--传播中减弱噪音 D. 摩托车的消声器--人耳处减弱噪音
    9.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B.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 只要物体有振动,就一定能发声 D.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20000Hz
    10.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出发,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B. 3s-5s内,物体A和B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D. 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都为2m/s

    11.如图是小球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的示意图,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0.1s。由图可知:
    (1)该小球的运动是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2)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______AC段的平均速度。(选填“>”、“=”或“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本题考查路程-时间图象,较为简单,但要防止将其作为速度-时间图象处理。
    11.【答案】(1)变速;(2)0.2;(3)> 
    【解析】(1)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0.1s。由图可知sAB>sBC,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同,可判断小球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2)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AC段的路程为4.00c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2×0.1s=0.2s;
    AC段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vAC=st=4.00cm0.2s=20cm/s=0.2m/s;
    (3)由图可知,sAB=2.50cm;tAB=0.1s,
    则vAB=sABtAB=2.50cm0.1s=25.0cm/s=0.25m/s,
    故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C段的平均速度。

    (1)小球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0.1s,由图可知路程不同可判断运动情况;
    (2)得出AC段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st算出AC段的平均速度;
    (3)根据小球在AB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计算出AB段的平均速度,再比较两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本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难度不大。
    12.【答案】地球;运动 
    【解析】【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
    (1)“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的某处”,地球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2)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13.【答案】振动  声源  4500 
    【解析】解: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中考考场附近禁止机动车鸣笛,这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12×6s=3s;
    由v=st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3s=4500m。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4500。
    (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的深度。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关声速的计算,是一道综合题。
    14.【答案】振动  空气  音调  响度 
    【解析】解:(1)把钢锯条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振动发出声音,这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2)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锯条的振幅不变,锯条振动的频率改变,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锯条,锯条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调;响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响度指声音强弱,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5.【答案】变大;音色;响度 
    【解析】解: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因此通过扩音器我们听到王老师声音的响度变大;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辨别不同的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里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变大;音色;响度.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和响度、音色定义去分析解答.
    16.【答案】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回声  超声波 
    【解析】解:
    倒车雷达,即倒车防撞雷达,它能以声音或更为直观的显示告知司机车辆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倒车时,由装在车尾保险杠上的探头发送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此声波,计算出车体与障碍物间的实际距离,然后提示给司机,使停车或倒车更容易、更安全;
    所以说倒车雷达应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应用了超声波、回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没涉及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回声;超声波。
    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即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利用声音除了可获得信息外,还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回声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7.【答案】7.5  50  运动 
    【解析】解:由图可得甲2s所走的路程为15m,则甲的速度v甲=s甲t甲=15m2s=7.5m/s;
    乙4s所走的路程为10m,则乙的速度v乙=s乙t乙=10m4s=2.5m/s;
    10s后,甲所走的路程s=v甲t=7.5m/s×10s=75m,乙所走的路程s'=v乙t=2.5m/s×10s=25m,10s后两人相距s0=s-s'=75m-25m=50m;
    甲乙两人速度不同,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一直在发生改变,故乙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7.5;50;运动。
    根据速度公式看计算甲乙两人的速度,两人同时同向行进,10s后两人所走路程之差,即为两人之间的距离;以甲为参照物,观察乙相对于甲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进一步确定乙是运动还是静止。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和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8.【答案】解:(1)已知从合肥到杭州的路程为s=924km,所用时间为t=11:36-07:56=3h40min=113h,
    则该列动车从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为:v=st=924km113h=252km/h;
    (2)动车的速度v=252km/h=70m/s,
    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路程为:s'=L车+L洞=200m+1000m=1200m,
    由v=st可知这列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时间为:t'=s'v=1200m70m/s≈17s。
    答:(1)则该列动车从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是252km/h;
    (2)这列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时间是17s。 
    【解析】(1)已知从合肥到杭州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动车从合肥到杭州的平均速度;
    (2)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路程等于车长与山洞长之和,已知动车的速度,利用v=st可求出这列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动车完全通过山洞的路程等于车长与山洞长之和。
    19.【答案】解:
    由题意可得,光束到达障碍物的时间t=12×3×10-7s=1.5×10-7s,
    该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忽略不计,由v=st可得,车头到障碍物的距离:
    s=vt=3×108m/s×1.5×10-7s=45m。
    答:该汽车此刻车头到障碍物的距离为45m。 
    【解析】已知经3×10-7s激光雷达接收到障碍物反射回的信号,可求得光束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已知光速,最后由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车头到障碍物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能求出光束到达障碍物的时间,是一道基础题。
    20.【答案】刻度尺  使小车以一定速度下滑并做变速运动  使小车及时停下,便于计时  较小  0.24  C 
    【解析】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因此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停表。
    (2)斜面可以使小车以一定速度下滑并做变速运动从而完成实验。
    (3)金属片作用是可以让小车及时停下,便于计时。
    (4)为了便于计时,应当让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这样速度增加较慢,运动时间长,便于计时。
    由图可知,小车经过的路程为s=120cm=1.2m,
    所用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2m5s=0.24m/s。
    (5)小车从A到C运动在不断的加速,因此s-t图象应当是一条斜率越来越大的曲线;v-t图象应当是一条不断上升的直线,因此能够反映图中小车从A到C运动情况的是C。
    故答案为:(1)刻度尺;(2)使小车以一定速度下滑并做变速运动;(3)使小车及时停下,便于计时;(4)较小;0.24;(5)C。
    (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是:v=st;实验中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
    (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3)属片作用是可以让小车及时停下,便于计时;
    (4)(5)从图中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找出前半程、后半程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
    21.【答案】甲  275.1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5.98cm  26.03cm  偏大 
    【解析】解:(1)读图可知,乙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
    由图丙可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min和5min之间,偏向5min;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表盘指针在35.1s,因此秒表读数为4min35s=275.1s。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5.98cm的准确值是25.9cm,26.02cm、26.03cm、26.03cm三次的准确值都是26.0cm,故25.98cm属错误数据,应去除;
    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2cm+26.03cm+26.03cm3≈26.03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甲;275.1;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5.98cm、26.03cm;(3)偏大。
    (1)在对刻度尺进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3)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3)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的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秒表的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
    22.【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逐渐变小  真空不能传声  变小 
    【解析】解:(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在传递过程中能量会有衰减,因此,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会变小。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在桌面上洒一些纸屑(或其他轻小物体);(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逐渐减弱;真空不能传声;(5)变小。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5)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本的声学知识,以及转换法和理想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是一道好题。
    23.【答案】a、d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关系  不可行  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  甲、乙  乙、丁 
    【解析】解:(1)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由图和题意可知,应选择琴弦a和d;
    (2)选择琴弦a和b,材料和长度均相同,而粗细不同,是为了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
    (3)选择琴弦b和c,长度相同,但材料和粗细均不同,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故不能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4)对比甲、乙可知,波峰和波谷的个数都相同,说明振动快慢(频率)相同,故甲乙声音的音调相同。对比乙、丁可知,波的幅度大小相同,故乙丁声音的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1)a、d;(2)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关系;(3)不可行;没有控制琴弦的粗细相同;(4)甲、乙;乙、丁。
    (1)(2)(3)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有关,在探究音调的高低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控制其它量不变。实验中琴弦的松紧一定,要探究音调高低跟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时,保持材料和长度相同。要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时,保持长度和粗细相同。
    (4)振幅影响响度,频率(振动快慢)影响音调;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对比四幅图,可找出振动频率相同的图即为音调相同。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以通过波形反映出来,要能读懂波形图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4mB,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20厘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反馈物理试卷(月考):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第五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反馈物理试卷(月考),共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