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27017/0-16981218542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27017/0-16981218542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927017/0-16981218542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月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八年级(上)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C. 即使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我们也不一定能听到这个声音
D. 优美的音乐一定不属于噪声2.小提琴手在舞台上倾情演出,美妙的音乐令全场为之陶醉,说法错误的是( )A. 演奏前拉紧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色
B. 手指按在琴弦的不同位置以改变演奏的音调
C. 改变拉弦的力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D. 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演奏改变的是音乐的节奏3.同学们参加“丹心向党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这是某同学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A.
B.
C.
D. 4.男女两位歌唱家分低高音声部二重唱时,两位歌唱家的声音最有可能( )A. 音调相近 B. 音色相近 C. 频率相近 D. 响度相近5.四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则最终测量结果应正确记为( )A. B. C. D. 6.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观光升降机,从他们自己乘坐的升降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的升降机上升,乙看见甲的升降机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的升降机都上升,则这几台升降机相对于地面的运行情况可能是( )A. 甲、乙上升,丙下降 B. 甲上升,乙、丙均下降
C. 甲、丙下降,乙静止 D. 甲、乙、丙均上升7.有经验的篮球运动员在篮球场上拍球时,往往根据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篮球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篮球内的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 )A. 响度较小 B. 响度较大 C. 音调较低 D. 音调较高8.为了参加国家优质课评比,老师带同学们去录播室录课,小明发现录播室墙壁和普通教室不同。如图所示,这种很多小孔的设计在声学方面所起作用是( )A. 为了教室的美观 B. 改善声音的音色
C. 可以吸音,减弱声音的反射 D. 增强声音的反射,使声音更大9.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公式说明
( )A. 速度越大,则路程越长; B. 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大;
C. 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 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10.小明和小红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向相反方向匀速行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
B. 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
C. 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是静止的
D. 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11.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过程中称为启动阶段,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内通过的路程是米,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无法确定1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 13.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经过后,两车距离变为,两车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图像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 图中的时刻表示的是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 时刻一定在图中的时刻之前
D. 图中的时刻表示的是甲、乙两车此时相遇第II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6.0分)14.网传,国之重器轰即将首飞。如图是网友设计的轰在天空中翱翔的模拟图像。它作为一款隐身轰炸机,兼具隐身和超音速突防能力。其飞行速度可达,则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合______ 。15.如图所示,在中考体育加试中,某同学进行跳绳时听到“呜呜”声,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高。
16.如图所示,是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比赛场景。运动员匍甸在钢架雪车上,沿冰道从山坡上快速滑降,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相对于______ 是静止的。选填“冰道”、“山坡”或“雪车”
17.啄木鸟捕食躲藏在树干虫洞中的虫子时,会用嘴敲击树干,使树干______ ,发出“咚咚”的啄木声。啄木鸟用力不同,产生的声音的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18.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 ______,利用噪声监测仪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19.如图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______ ;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所用的时间为______ 。
20.将音叉三次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同一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______ 两个波形图的音调相同;______ 两个波形图的振幅相同。
2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为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竖直下落到位置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球做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若每隔拍照一次,并测得间的距离是,则乙球的平均速度______ 。
22.如图所示是口琴结构图,琴芯的气孔处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且越短的铜片越薄,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口琴的低音区应该是______ 选填“Ⅰ”、“Ⅱ”或“Ⅲ”区。
23.小丽上学,以的速度走过一半时间后,再以的速度跑过后一半时间,则她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一辆车若以的速度行驶一半路程后,再以的速度行驶后一半路程,则这辆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24.“智能手表”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具有计步统计、能量消耗统计和心脏监测等功能。某配戴者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智能手表记录情况如图所示,则慢跑时配戴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25.小玲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她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斜面点和点的时间与距离,即可测出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小玲做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实验时,小玲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她应该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
实验装置调整好后,小玲重新进行了实验,她用停表测得小车通过段所用的时间为,用刻度尺测得,则小玲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小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为了测量小车从点滑到点的过程中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玲让小车从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她用此方法测出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6.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当用橡皮锤轻敲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弹开一个较小的幅度,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振动,这种方法叫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轻敲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为,你一定知道,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_ 的形式传播的。
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 有关。
换用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有关。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27.甲、乙两地,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卸货停靠了,在当日: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求: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火车的长度。
若火车以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相邻的轨道上迎面驶来一列长米的货车,速度为,坐在火车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面前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2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做直线运动,图甲、乙分别是甲的和乙的图象。求:
甲车秒的速度。
从出发开始,在途中,两个物体将会先后再相遇两次。请你分析说明,从出发开始,到甲、乙两物体在途中第二次相遇时,甲运动的总路程。29.小明乘游船在著名的蚌埠龙子湖风景区游玩。如图甲是他所乘游轮驶向一座小山,快到小山时,他向山的方向大喊一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求:
假如在小明喊叫前后游轮一直静止在水面,历时秒听到回声,他此时离山壁应该有多远?
若游轮以的速度正对小山驶去,如简图乙,他在图乙的位置喊叫一声,游轮到达点听到了回声,从喊叫到他听到回声历时秒,请问他喊叫时离小山多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吉他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故B错误;
C、即使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但如果我们离发声体太远,我们也不能听到这个声音,故C正确;
D、优美的音乐可能影响别人休息,故它可能是噪声,故错误。
故选:。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响度与物体的振幅和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凡是影响别人休息、工作、学习等的声音都是噪声。
本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属于基础题。2.【答案】 【解析】解:、演奏前拉紧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故A错误。
B、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A正确。
C、当轻抚琴弦时琴弦振动幅度小,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小;当用力弹拨琴弦时,琴弦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故C正确。
D、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演奏改变的是音乐的节奏,故D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响度定义的了解情况以及频率与音调的关系,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3.【答案】 【解析】解: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小明胳膊的长,而一个中学生胳膊的长度约为,所以冲锋号的长度接近。
故选:。
中学生胳膊的长度约为,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度。
本题考查看图进行长度的估测,可以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长度进行比较,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4.【答案】 【解析】解:不同人的声带发声结构不同,所以男女两位歌唱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男女两位歌唱家唱歌时声带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男女两位歌唱家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相近,响度相近,故D正确。
故选:。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5.【答案】 【解析】解:从题中数据可知,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
故选:。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前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6.【答案】 【解析】解:丙看见楼房上升,可以判断丙的升降机一定下降;
丙看到乙的升降机上升,则乙的升降机可能静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但速度小于丙;
甲看见丙的升降机上升,则甲一定下降,且速度大于丙;
乙看见甲的升降机下降,则乙的升降机可能静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但速度小于甲。
综上分析可知,这几台升降机相对于地面的运行情况可能是甲、丙下降,乙静止。
故选:。
首先根据地面为参照物判断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根据丙看乙的情况,判断乙的运动状态,根据甲看丙的情况,判断甲的运动状态;根据乙看甲的情况来判断乙的运动状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7.【答案】 【解析】解:当拿根铁棒敲打车轮时,则轮胎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即轮胎内空气越充足,敲击时轮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因此凭借声音的高低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8.【答案】 【解析】解:录播室的墙壁上有许多跟蜂窝状似的小孔,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多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减弱回声对原声的影响,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
故选:。
面积较大的室内容易产生回声,影响听觉效果,因此可从减弱声音的反射入手来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了对回声的理解和减弱回声的应用,知道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9.【答案】 【解析】【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路程,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
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公式分析答题。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变形公式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是一个定值,保持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无关,故BD错误;
由可知:物体的路程与物体的速度及运动时间有关,速度大,路程不一定大,故A错误;
由可知,速度一定时,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
故选C。10.【答案】 【解析】解:、小明和小红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向相反方向匀速行走,则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故A错误;
B、小明和小红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向相反方向匀速行走,则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故B正确;
C、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与小明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小红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小明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变化,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
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需要清楚的是,参照物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11.【答案】 【解析】解:在最后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
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
速度越来越大,在相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因此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小于最后内的平均速度,
则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小于;
故选:。
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在该过程中运动的越来越快,在相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大,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最后内的平均速度,然后答题。
知道汽车在启动阶段的总平均速度小于最后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12.【答案】 【解析】解: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行驶的路程是,滑块的平均速度。
故选:。
由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得出滑块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13.【答案】 【解析】解:
A、由题和图可知,甲、乙两车最初的位置不同,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甲、乙两车相距;
由图可知,两车同时出发,在时间内,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是甲车的速度快,
由图像可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快,
图线Ⅰ的倾斜程度大,表示甲车的运动情况,则图线Ⅱ表示乙车的运动情况,故A错误;
B、图中的时刻,说明两车的位置相同,表示甲、乙两车相遇,但两车的速度并不相等,故B错误;
、由上述解答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两车距离变为,有两种情况:一是甲车尚未追上乙车,二是甲车超过乙车;
所以,时刻可能在图中的时刻之前,也可能在时刻之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
明确各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根据图像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像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14.【答案】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 【解析】解:的物理意义是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
。
故答案为: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路程是;。
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用速度来表示;
,据此换算。
本题考查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是一道基础题。15.【答案】音调 【解析】解: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绳子转动越快,发声的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此题考查了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分析声音的物理特征时,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16.【答案】雪车 【解析】解:运动员匍甸在钢架雪车上,沿冰道从山坡上快速滑降,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相对于雪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雪车。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考查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问题,难度不大。17.【答案】振动 响度 【解析】解:啄木鸟捕食躲藏在树干虫洞中的虫子时,会用嘴敲击树干发出“咚咚”的啄木声,声音是由树干的振动产生的;啄木鸟用力不同,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
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它决定声音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响度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18.【答案】 不能 【解析】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可知此时的噪声是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故答案为:;不能。
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强弱的单位是分贝。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噪声监测仪的作用、声音强度的单位的了解,属声学基础题。19.【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刻度尺上之间有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
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和“”之间,偏向“”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之间有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即停表的读数为。
故答案为:;。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此题考查的是停表的读法,停表在实验室中用到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其用法。20.【答案】乙、丙 甲、丙 【解析】解:由图可知,乙、丙两个波形图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说明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甲、丙两个波形图偏离原位置振动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乙、丙;甲、丙。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对波形图的认识来辨别声音的不同特性,属声学基础题。21.【答案】匀速 【解析】解: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并且甲做直线运动,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从位置竖直下落到位置乙球所用时间为,乙球从到通过的路程:;
乙球的速度:。
故答案为:匀速;。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
已知路程,再计算出甲、乙两球从到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正确读取频闪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照片上两个小点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22.【答案】Ⅰ 【解析】解:由题知,口琴内的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由图知Ⅲ区的铜片较薄较短,Ⅱ区次之,Ⅰ区的铜片厚而长,故Ⅲ区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Ⅰ区发出声音的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口琴发声时是铜片在振动,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本题考查了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明确口琴发声时是铜片在振动是关键。23.【答案】 【解析】解:设运动的总时间为,则前一半时间的路程,后一半时间的路程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设总路程为,则前一半路程的时间,后一半路程的时间;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已知每段时间的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分别求出两段时间的路程,则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两段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已知每段路程的速度,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分别求出两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本题考查的是平均速度的求解方法,一般从定义式出发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并要注意二者的对应,难度适中。24.【答案】 【解析】解:根据记录可知配戴者运动的距离,
配戴者运动的时间,
配戴者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根据记录可知配戴者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根据计算配戴者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属于基础题。25.【答案】 减小 偏小 【解析】解: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时,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小,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应减小斜面的坡度;
由可知,倒数第二位即厘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已知段小车通过的距离,用的时间,
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到的过程中通过点时的速度不为;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与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段的时间,按这种方法他测得的平均速度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减小;;; 偏小。
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已知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的平均速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倒数第二位与分度值对应。
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考查学生对“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的理解和掌握,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算出平均速度。26.【答案】转换法 声波 振幅 频率 【解析】解:用乒乓球的振动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思维方法叫转换法;
轻敲的音叉,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换用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为:转换法;声波;振幅;频率。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本实验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利用物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是一道综合题目。27.【答案】解: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的时间:::,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列车经过桥梁的速度,
由可知,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行驶的路程:,
火车的长度:;
火车相对于货车的速度:,
由可知,货车从乘客面前经过的时间:。
答: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火车的长度为;
货车从乘客面前经过的时间为。 【解析】先求出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行驶的路程,火车的长度等于火车全部通过桥梁所行驶的路程减去桥梁的长度;
先求出火车相对于货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货车从乘客面前经过的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熟记公式并能灵活变形是解题的关键。28.【答案】解:由图甲可得,甲车在秒的路程,
甲车在秒的速度:;
根据图甲可知,甲车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内运动了,
甲车在内的速度;
甲车在内处于静止,
由可知,甲车在内的速度,
根据图乙可知乙车的速度是,乙车运动所用的时间,所以第一次相遇时,乙车运动了,甲车静止在处;
甲乙第一次相遇后,乙继续运动,甲处于静止,到第时,甲开始追乙,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乙运动的时间为,
则有,即:,,
解得,此时乙运动的路程,即第二次相遇时,甲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答:甲车在秒的速度是;
从出发开始,到甲、乙两物体在途中第二次相遇时,甲运动的总路程是。 【解析】由甲图可知,甲车在秒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在秒的速度;
根据图甲可知,甲车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内运动了,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在内的速度,甲车在内处于静止,甲车在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在内的速度,
根据图乙读出乙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车运动所用的时间,由此可得出甲乙第一次相遇的时间,甲乙第一次相遇后,乙继续运动,甲处于静止,到第时,甲开始追乙,设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乙运动的时间为,根据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可求出乙运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乙运动的路程,即甲运动的总路程。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29.【答案】解:因为声音传播到崖壁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
所以声音传播到崖壁的时间:,
由得,游轮离山壁的距离:
。
游轮的速度,
由得,游轮在内行驶的路程:
,
声音在内传播的路程:
,
则他喊叫时离小山:
。
答:他此时离山壁应该有远;
他喊叫时离小山远。 【解析】先求出声音从游轮传到山壁的时间,再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公式求出此处到山壁的距离;
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游轮和声音在内通过的路程,二者路程之和的一半即为他喊时离小山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第问,确定声音从喊话处传到崖壁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第问,搞清声音传播路程、游轮行驶路程以及要求的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难度所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物理试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月考),共5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试题pdf、安徽省蚌埠市G5联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物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