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① ,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② ,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薄雾中的乌桕叶……艳羡的目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些桃花……然而,乌桕树……成长”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答案: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解答此题需要对比两个句子的差别,可从句式、句子前后的连贯性、句子侧重点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改写后的句子,被字句改变了原句的主语,画线句前面是“产生烂漫的时刻”,后面是“乌桕树……”,因此以花树为主语,前后衔接更紧密,更能突出“产生烂漫”。整个语段多使用散句,而改写后的句子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
答案:原句的主语是花树,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状态;原句为散句,与原语段的整体风格一致。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①是由蝉喊出来的 ②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
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Ruskin)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真理。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秋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或是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或是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适得其反。在欧洲从19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所以不多见者,主要原因在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
解析:B项理解错误,“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神话、宗教都是“移情作用”的产品。
答案:B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 “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解析:A项,“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错误,根据材料一中“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可以推断,“超物之境”在魏晋之前也不多,“因此认为”也于文无据;B项曲解文意,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更胜一筹,但是没有认为情感导致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C项错误,罗斯金排斥贬低一切情感附带。“非怒非喜”指心境平和,不是零感情态度。
答案:D
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B. 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
C. 镜无畜影,故触形则照。是以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D.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解析:A项是典型的同物之境,具有“以我观物”的特征。
答案:A
7.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
答案:①材料一认可王国维的两种分类方法,但是质疑其命名准确性,也否定了王国维对两种境界高下的判断。首先指出其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只在于“我”与“物”的关系;然后举例比较,论述渊源,说明前者品格未必不及后者。②材料二认为王国维和钱锺书的分类方式相当,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又指出,简单二元归类不够客观,不能反映艺术作品“意与境合”的丰富性。
8.《诗经·氓》中有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中有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
答案:①“桑”在《氓》里面不是吟咏的对象,只是作“比”“兴”使用,以之起兴,兼有比义。既引出女子初婚,又以其青葱茂盛暗喻女子沉浸爱情的甜蜜。②《归园田居》以白描手法,勾勒村落风貌,深巷幽幽,鸡犬相闻,桑树滋长,村人乐业。深得田园之趣,纯朴欢愉,一任自然,正是王国维欣赏的“无我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