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训练题
展开1.《汉书》载:“……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 ( )
A.司马迁 B.张骞
C.张角 D.班超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书》”“凿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第一位“博望侯”是西汉的张骞,因此答案选B项。
答案:B
2.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往来,中原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在内),故选B项。
答案:B
3.“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此通道向西迁徙的两个游牧民族有( )
A.匈奴、 突厥 B.匈奴、大月氏
C.印欧、 赫梯 D.贵霜、日耳曼
解析: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西迁徙的游牧民族有匈奴和突厥,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4.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幅提升,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当时中国海船采用的新技术有( )
A.帆索和磁罗盘
B.地球仪、航海图
C.星盘、地动仪
D.天文定位、星盘
解析:宋元时期,人们采用了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使中国海船能够横渡大洋,持续航行,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5.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过陆路或海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这说明( )
A.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
B.丝绸之路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饮食习惯
C.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
D.丝绸之路推动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苜蓿、胡萝卜也传入中国,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文化的交流之路,因此答案为C项。A、D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
答案:C
本课提要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评价作业(九)
课时评价作业(九)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对应课时评价作业第25页)
【基础巩固】
1.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商贸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发现大量古代的遗迹、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
A.葛布、曲辕犁
B.玉米种子、水排
C.绒类织物、罗马金币
D.丝绸、定窑孩儿枕
解析: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玉米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汉代纺织业已出现绒类织物,罗马金币经由汉代丝绸之路流入中国,故C项正确;定窑孩儿枕属于北宋定窑的代表性瓷器,故D项错误。
答案:C
2.丝绸之路在唐朝中期以后逐渐衰落,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割据、战乱的影响
B.东西方海路的繁荣
C.国家政策的改变
D.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解析:丝绸之路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割据、战乱的影响,也有东西方海路日益活跃的影响,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使陆路交通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陆路不再是当时唯一的便利化选择,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
3.研究资料表明,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今印度洋一带海域),而阿拉伯商船从波斯湾出发向东,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外交通贸易兴盛
B.海外贸易规范有序
C.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海上交通贸易并未涉及陆地,不能反映出中外交通贸易兴盛,故A项错误;由材料“宋代船舶通行于南洋和‘西洋’”“需在锡兰湾(今斯里兰卡)改换成宋舶”结合所学可知更换船舶是由于宋代遥遥领先的造船及航海技术,故B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C
4.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壮举,他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给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引进了果蔬胡桃、胡瓜、胡葱等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新格局
C.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壮举”可知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故选C项;引进果蔬胡桃、胡瓜、胡葱等是在汉朝时期,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国家巨大资源,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
答案:C
5.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大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大量唐代陶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了所谓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分置北庭都护府,统辖西域各地的羁縻州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粟特人,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转运贸易。他们不仅在经济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历史上,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这些传统的商品至今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广袤的沿线上焕发着新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了所谓安西四镇……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②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富庶,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③汉朝以来形成的良好基础等。
(2)①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②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③成为欧亚大陆人民交往的桥梁等。
【拓展提高】
7.(2023·广东江门一模)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 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解析:根据材料“新疆哈密……的青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出土的文物带有内蒙古地区的风格,说明距今3 000年左右新疆与内蒙古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C项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有很大区别,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
答案:C
8.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故选B项。题干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河西地区的影响,与对外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河西地区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其是丝绸之路中心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
9.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代
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波斯锦”输入中国,并不会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代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输入中国”“生产‘胡式锦’”说明文化交流的互动日益深入,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
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
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
解析: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汉时期中国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推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C
11.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内地的,但唐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 )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解析: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而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C项;“中外贸易同化”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东学西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两项。
答案:C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确实难以统计,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如“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在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中交流的物品归纳;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等回答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碰撞中融合(中国化)的相关过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佛教传播、理学形成的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1)状况: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是手工业技术、手工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从西方输入的主要是高档消费品和农牧新品种。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
(2)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东汉三国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融合并存现象。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