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定义,植被的分类,类型,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9 植被与土壤


    知识梳理


    植物是生物 土壤是环境 土壤形成的几大因素:气候 母质 生物因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 基质为植物提供水份,土壤性质的不同 会造成植被分布的不同,相互适应 、相互改造 ,土壤植被提供养分 植被反过来保护土壤
    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定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的分类
    (1)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例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类型
    森林(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特征是发育最繁茂的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是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是乔木一般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特征是耐寒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
    草原(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特征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具有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特征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特征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4.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5.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6.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知识点二.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3.成土因素
    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
    ①为岩石风化物。
    ②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能形成土壤。
    ③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特别提醒】
    (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气候:
    ①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地形
    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__水稻土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化__,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4.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功能
    (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重难点探究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森林(绿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世界气候与植被带的分布规律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例题探究

    例题1.(2022·山东日照·三模)林窗指森林群落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及灌木生长。下图示意我国某林地12月林窗边缘及林内树表温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林窗群落演替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2.林窗东、西边缘树表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季节日出东南,林窗东边缘比西边缘的日照时间长
    B.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茂密,导致东边缘湿度大
    C.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高大,导致东边缘通风性好
    D.上午多雾影响林窗西边缘光照,林窗东边缘获得日照较多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材料“研究表明林窗会影响森林群落的演替,促进林窗内草本及灌木生长”,结合所学,草本和灌木需水量一般少于高大乔木,降水增加不是林窗群落演替的直接因素,B错误。根据材料,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原先的树木阻挡光照,林窗形成后的林间空隙有利于该区域光照的增加,进而气温升高,可以促进草本和灌本的增加,气温升高并非直接原因,A错误,C正确。林窗出现前后,土壤条件变化不大,与林窗群落演替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12月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林窗东西两侧在理论上的日照时间一样长,A错误。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茂密,树影遮挡东边缘,气温升高慢,蒸发弱,湿度小,B错误。林窗东边缘的林木比西边缘高大,东边缘防风效果强,通风差,C错误。上午,太阳位于东边天空,主要照射林窗西侧边缘,但上午气温低、多雾,削弱了太阳辐射。下午,太阳位于西边天空,主要照射林窗东侧边缘,午后雾气消散,太阳辐射较强,因此东边缘获得日照多,温度较高,D正确。故选D。
    【点评】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区位条件。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例题2.(2022·天津和平·三模)研究发现,部分南极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甚至在太空中都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据估计,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km2,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影响南极地区绿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A.光照和土壤 B.岩石和地形
    C.气温和水温 D.风力和浮冰
    2.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关于“不确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绿藻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
    ②绿藻生长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绿藻可使白天气温更高夜间气温更低
    ④绿藻可以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1.由材料信息“据估计,南极地区的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km2,其中62%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大陆周围的小岛上”可知,绿藻难以从冰块获得水源,必须通过液态水;读图,南极半岛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可超过0℃,使表层冰层融化,为绿藻生存提供所需的液态水,C正确。光照和土壤、岩石和地形、风力和浮冰对南极地区绿藻分布的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2.绿藻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当地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从而会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气温降低,减弱温室效应;而绿藻的反射率比冰雪地面低,会让地表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气温升高,因此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①、④符合题意,A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绿藻生长不会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绿藻不一定会使白天气温更高,但不会导致夜间气温更低,而且这些均不是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不确定的原因,②③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例题3.(2022·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模拟)东北黑土区为我国典型季节性冻土区,冻融循环发生时土壤孔隙水的相变过程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稳定性,科研人员采集黑龙江省克山县4种不同的土壤样品,选取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作为团聚体稳定性的评价指标,MWD值越大表明土壤团聚度越高,抗侵蚀能力越强,下图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变化,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四种不同的土壤样品中含水量最少的是(     )
    A.a B.b C.c D.d
    2.图中MWD的变化可能导致此后该区域夏季(     )
    A.植被根系扎根浅 B.大气温度上升快
    C.河流泥沙含量低 D.土壤养分流失快
    【答案】1.A 2.D
    【解析】1.读图文材料可知,冻融循环发生时土壤孔隙水的相变过程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稳定性,非冻结条件下,土壤固相以矿物成分为主,冻结条件下,固相则由矿物和固态冰组成;随着土温的变化,水会发生相态转移,冻融土壤的相变及其伴生现象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这主要取决于土壤自身含水量,含水量大冻融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也大,在图中20次冻融循环内,4种不同的土壤样品,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不断减小,其中变化最小的是a,说明a土壤中含水分最少,多次冻融循环对这种土壤影响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读图文材料可知,MWD值越大表明土壤团聚度越高,抗侵蚀能力越强.在图中20次冻融循环内,4种不同的土壤样品,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的变化是呈现不断减小,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越弱,夏季是东北地区的雨季,降水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图中MWD的变小使土壤养分流失更快,D正确;团粒结构土壤具有保肥、供肥协调的作用,在团粒结构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强烈,因而生物活性强,土壤养分供应较多,有效肥力较高,而且,土壤养分的保存与供应得到较好的协调,图中MWD的变小土壤的保水供肥的能力变差,植被根系为了获得充足的水肥扎根更深,A错误;MWD的变化对大气温度变化影响不大,B错误;MWD的变小,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越弱,夏季是东北地区的雨季,降水多,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大,C错误.故选D。
    【点评】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部分组成,冻融改变了土壤固相物质的构成.非冻结条件下,土壤固相以矿物成分为主,冻结条件下,固相则由矿物和固态冰组成;随着土温的变化,水会发生相态转移.冻融土壤的相变及其伴生现象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这主要取决于土壤自身含水量、容重和质地等理化性质对冻融速率、冻融温度、冻融交替次数的响应。
    例题4.(2022·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模拟)浙江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学活动,发现考察地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土壤腐殖质少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①风化作用弱,提供有机质少②水热条件好,分解作用快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小明从研学地点带回一袋土壤想用于阳台种植花草,以下改良措施及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倒入茶叶渣—减缓土壤氧化 B.掺入河沙—增加土壤透气性
    C.加入化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D.浇纯净水—降低土壤盐碱度
    【答案】1.D 2.B
    【解析】1.土壤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风化作用不能给土壤提供有机质,①错误,ABC排除。水热条件好,微生物分解作用快,有机质被大量分解,②正确;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有机质被侵蚀搬运走,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2.通过材料“发现考察地土壤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可知土壤需要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倒入茶叶渣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A错误;掺入河沙,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B正确;加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C错误; 浇纯净水不能降低土壤中盐分量,浇纯净水蒸发后,土壤中盐分没有变化,D错误。故选B。
    【点评】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方法:物理改良(平整土地、及时松土保持土壤墒情、铺设客土)、水利改良(灌水洗盐)、化学改良(施用大量有机质)、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的植物)。

    一、单选题
    (2022·湖南·高三)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离河岸距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海拔(m)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答案】1.B 2.A 3.B
    【解析】1.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为浅根系草本植物提供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符合题意,排除C;草本植物根据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排除B;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
    3.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符合题意;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排除D;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C。故选B。
    【点评】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依靠植物本身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维持的。植物的生长依赖于环境条件,因此,环境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植物对于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气候和土壤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光照和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取决于土壤。
    (2022·河北石家庄·三模)西伯利亚五针松是阿尔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我国科学家对位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区内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下图示意研究区某国家气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月平均气温升高对西伯利亚五针松树木生长的影响是(     )
    A.利于林下枯枝落叶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B.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增强树木抗旱能力
    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冻,加快树木恢复生长 D.利于增大昼夜温差,树木积累更多有机质
    5.西伯利亚五针松受竞争树影响最大的阶段是(     )
    A.幼龄林时期 B.中龄林时期 C.成熟林时期 D.过熟林时期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材料“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树木的生长与3月平均气温正相关、与竞争树粗细负相关。西伯利亚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冬季树木停止生长,3月平均气温升高,利于融雪和冻土解冻,提供水源和土壤,加快树木恢复生长,C符合题意;3月份气温升高但气温仍在0℃以下,且昼夜温差并没有增大,所以不利于微生物对林下枯枝落叶的分解,也不会增加有机质的积累,A、D不符合题意;3月西伯利亚仍受高压控制,气温升高,空气湿度降低,B错误。故选C。
    5.根据材料“研究发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不仅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更大影响。”可知:幼龄林时期的树木生长受周围竞争树的影响大,竞争树粗壮高大会使幼龄林得到的光照减少,影响幼龄林的生长,A符合题意;而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时期的树木已经有了一定的生长空间,受竞争树的影响较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西伯利亚五针松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我国的阿尔泰山地区等,喜光照,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能在干燥砂地和排水不良的沼泽地上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粘壤土生长最好。
    幼苗在森林中的生长发有决定了种群的天然更新和群落动态的维持,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幼苗存活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旱季降水的减少会抑制幼苗的生长甚至造成幼苗死亡。2010年哀牢山地区旱季降水量少且延续时间长,图为哀牢山(24.32°N,101.01°E)2005一2011年不同树种幼苗死亡率的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为研究哀牢山不同年份旱季土壤水分条件对植株幼苗死亡率的影响,应选择(     )
    A.2-3月 B.5-6月 C.8-9月 D.10-11月
    7.下列与旱季植物幼苗死亡率相关性最小的因素(     )
    A.土壤含水率 B.旱季降水日数 C.旱季日照时长 D.植株储水能力
    8.若未来该地区干旱频度和强度增加,可能导致(     )
    A.大花八角、多果新木姜子丰富度减小,黄心树丰富度增加
    B.多花山矾、黄心树丰富度减小,大花八角丰富度增加
    C.多果新木姜子、黄心树丰富度减小,鸭公树丰富度增加
    D.鸭公树、黄心树丰富度减小,多花山矾丰富度增加
    【答案】6.A 7.C 8.B
    【解析】6.哀牢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月至10月为雨季。但由于旱季初期(11.12月)土壤储存水较多,因此研究旱季土壤水分含量对幼苗死亡率的影响,应选择在2-3月,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根据所学知识,土壤含水率越高、植株储水能力越强,植物抗旱能力越好,幼苗死亡率越低,旱季降水日数越多,越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而旱季日照时长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小,综上可知,旱季日照时长与旱季植物幼苗死亡率相关性最小,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由图可知,大花八角的抗旱能力强,幼苗死亡率低,多花山矾、黄心树的抗旱能力弱,幼苗死亡率高,若未来该地区干旱频度和强度增加,将导致多花山矾、黄心树丰富度减小,大花八角丰富度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评】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温度、光和养分五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大兴安岭是中国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最早做出响应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大兴安岭霜冻天数减少,北段植被春季变绿速率加快,南段植被变绿速率反而减慢。下图示意大兴安岭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大兴安岭北段与南段植被春季变绿速率变化趋势相反,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植被类型②植被覆盖度③热量条件④土壤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气候变暖导致霜冻天数减少,但大兴安岭南段春季植被变绿速率减慢,这可能是由于(     )
    A.霜冻期延长 B.植被生长提前 C.降水明显增加 D.春季积温降低
    【答案】9.A 10.B
    【解析】9.据图判断,大兴安岭北段以针叶林为主,南段以草原为主。森林返青对热量的要求较高,因此气候变暖、霜冻天数减少有利于春季森林提前返青;且北段本身的积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热量是森林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②植被覆盖度、④土壤条件对植被春季变绿速率变化影响较小。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正确。故选A。
    10.气候变暖导致南段植被萌生提前,生长季开始之后,植被暴露在霜冻中的风险提高,新叶受霜冻损害,进而影响植被长势,使得春季植被变绿速率减慢。B正确。气候变暖导致霜冻期缩短,A错误。降水明显增加春季植被变绿速率应该变快,C错误。气候变暖导致春季积温增加,D错误。故选B。
    【点评】积温指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2·广东·高三)陕西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实施退耕还林20余年,取得较好的效果。研究发现相同坡度、坡向、降水条件下的退耕地,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下图为四种植被类型退耕地的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由图可知,研究区内的退耕地(     )
    A.除柠条林外,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少趋势
    B.0-100cm深度范围内,整体土壤水分荒草地>小叶杨>山桃>柠条
    C.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D.土壤水分最大值的深度取决于根系的位置
    12.对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和蒸腾 C.地表径流 D.下渗
    【答案】11.A 12.B
    【解析】11.由图可知:柠条林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少趋势,A对;0-100cm深度范围内,整体土壤水分荒草地>山桃>小叶杨>柠条,B错;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少趋势,柠条林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四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趋势并不一致,C错;四种植被土壤水分最大值的深度差异较大,土壤水分与下渗、蒸发、植物消耗等有关,根系的位置不是决定性因素,D错;故选A。
    12.结合图文信息:图中荒草地土壤水分含量最多,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最少,推测是因为荒草地,植被稀少,植被蒸腾作用弱,土壤水分含量高,柠条林地,植被茂密,植被蒸腾作用强,土壤水分含量低,B对;“相同坡度、坡向、降水条件下的退耕地,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和柠条林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条件相同,A错;如果是地表径流或下渗导致的,在降水相同,坡度相同的情况下,柠条林相比荒草地涵养水源能力强,地表径流多,下渗强,土壤水分含量应该高,CD错;故选B。
    【点评】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和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其中硬化地面、坡度大、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短,不利于下渗。
    草皮,是指农民在耕地上种植的草,连带薄薄的一层泥土铲下来出售,用来铺成草坪,美化环境。农民在耕地上种植草皮出售,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已有多地出台政策引导农民“退草还田”。下图为待售草皮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3.在耕地上种植草皮对土壤造成的最大破坏是(     )
    A.改变土壤结构 B.改变土壤类型 C.增强生物风化 D.增加土壤水分
    1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农村“退草还田”的是(     )
    A.增加投入,提高土地质量 B.整理土地,保证耕地供应
    C.规模经营,提高粮食单产 D.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13.A 14.C
    【解析】13.从图中可以看出,移走种植的草皮时需将土壤表层一起带走。所以会改变土壤结构,这一结果相比对水分等的影响要大得多,土壤类型是长期自然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铲走草皮不会改变土壤类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农村将耕地改为种植草坪,主要是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因此在保护耕地的大背景下,通过规模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村“退草还田”这一进程。C正确。“增加投入,提高土地质量”、“整理土地,保证耕地供应”、“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对推进农村“退草还田”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评】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的植物,需要移栽取土,对耕作层破坏很大。特别是根系发达的杨树、桉树等树种,既耗费大量养分,又破坏土壤结构,很难再用于粮食生产。这也是严重破坏耕地的行为,种了杨树、桉树以后,土壤很难再回到耕地了。
    15.(2022·天津南开·一模)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下图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读图,与自然土壤相比,经过熟化过程,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     )

    ①表土层软糊,作物易受大风、雨涝影响而倒伏
    ②落叶层增厚,为土壤提供了熟化过程天然肥料
    ③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的能力
    ④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水稻土表土层软糊,作物根系稳固度差,容易受大风、洪涝影响而倒伏,①正确;自然土壤有较丰富的枯枝落叶层,水稻土缺乏落叶层,②错误;水稻土犁底层坚实,降低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下渗,从而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的能力,③正确;水稻土母岩层厚度与自然土壤差异不大,母岩层经风化形成土壤,促进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联系,④错误。综合起来,B正确,故选B。
    山西种植冬小麦的某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与留茬免耕相比,翻耕土层10~40cm深处的总有机碳储量较大,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
    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
    17.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能(     )
    A.保护土壤结构 B.增强土壤透水性 C.降低土壤温度 D.增强土壤透气性
    【答案】16.C 17.A
    【解析】16.由图可知,免耕时,表层总有机碳储量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质分解和流失较少,而翻耕时土壤孔隙和贮水量增多,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总有机碳储量会减少,因此A、B选项错误。翻耕时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从而提高土壤10~40cm土层总有机碳储量,C选项正确。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会加剧对土壤中有机碳的吸收,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减少,D选项错误。故选C。
    17.土壤扰动较少有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并保护土壤结构,A选项正确。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B选项错误。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较小,C选项错误。而翻耕条件下因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墒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减少以及土壤呼吸作用下降,从而导致微生物碳储量偏低,D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
    (2022·河北·高三)石台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县线内富锌土壤分布较为广泛。下表示意石台县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0~20m深度)锌元素含量及富集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利用类型
    最大值(mg/kg)
    最小值(mg/kg)
    平均值(mg/kg)
    富集系数
    林地
    744.2
    21.3
    100.9
    1.48
    耕地
    460.7
    27.5
    97.9
    1.44
    国地
    2443.5
    24.2
    98.0
    1.44
    草地
    170.9
    54.7
    96.5
    1.42
    内陆滩涂
    445.5
    47.2
    111.2
    1.64
    全县
    2443.5
    21.3
    99.0
    1.46
    18.石台县表层土壤锌元素富集程度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园地 D.草地
    19.导致石台县内陆滩涂锌元素富集系数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光照 B.地形、径流 C.地形、生物 D.降水、生物
    【答案】18.D 19.B
    【解析】18.由表中数据可知,草地的锌元素含量平均值最低,富集系数最小,富集程度最低,D正确;据表可知,林地、 耕地和 园地锌元素富集程度均比草地高,ABC错误。故选D。
    19.安徽省石台县地貌以低山、高丘分布最广,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故其内陆滩涂主要分布于山间沟谷溪流两侧,溪流两侧山体及上游基岩风化后,受地形和径流影响,锌元素迁移富集在溪流两侧的滩涂中,导致其锌元素富集程度高,B正确;石台县内陆滩涂锌元素富集系数较高与气温、光照和生物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评】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土壤矿物质种类很多,化学组成复杂,它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矿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2022·北京·模拟)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海拔大于1000米,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理由是(     )

    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多
    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 D.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观察图中大于1000m的系数变化可知,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现正相关。秦巴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热量条件充足,降水越多,植物生长越茂盛,后期的枯枝落叶更多,土壤获得的有机碳更多,因此呈正相关,故A正确;气温越高,对物质的分解作用越强,矿物质风化速度越快,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故BC错误;降水越多,土壤淋溶性越强,导致土壤有机碳进入水中并流失,呈现负相关,故D错误。所以选A。
    二、综合题
    21.(2022·安徽·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岸植物群落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岸植物通过自身的生物作用对河岸生态系统发挥调节作用。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河道蜿蜒,下图示意黄河源区某河湾处植被及土壤的分布状况,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逐步向高级演替。

    (1)指出判断该河湾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
    (2)描述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厚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3)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该河湾土壤含水量变化特征的成因。
    (4)简述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植被生境类型。
    (2)变化特征: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
    原因: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率增加,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有利于土壤的发育;距河越远,地势越高,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土层厚度增加。
    (3)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内,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但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由于土层增厚,土壤含水,蓄水能力增强,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有机质积累,土壤结构改善;河岸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
    【解析】(1)判断植被自然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是植物种类,植物种类能够指示植被演替阶段,植被覆盖度,能够表明植被演替阶段,植被生境类型,能够体现植被演替阶段。
    (2)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从河流向远处延伸的过程当中,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土壤厚度逐步增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能够降低地表径流与风的速度,易于截留较细的泥沙物质,能够促进土壤的发育,并且距河越远的地方地势越高,所以地表土壤受水流冲刷侵蚀作用减小,进一步导致土层厚度增加。
    (3)要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河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则要从地下水位以及蒸发两种角度来分析。从地下水位的角度来分析,距河岸较近的植被带随着距河岸距离的增大地下水位降低,导致土壤含水量先减小。从蒸发的角度来分析,随着距河岸距离的继续增大,植被数量增多,植被覆盖度上升,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且土层增厚导致土壤含水,能力增强,所以土壤含水量又逐步增大。
    (4)河岸带植被和土壤发育的相互关系要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的角度,植被发育有利于土壤厚度增加与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土壤对植被的影响的角度,土壤的熟化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促使植被数量增多
    22.(2022·河北沧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喀里多尼亚岛静躺在无垠的碧绿海水之中,是太平洋众多岛屿中植物种类最多的一个岛屿。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岛上平地较少,崎岖的山脉将该岛分为东西两部分。下图示意新喀里多尼亚岛位置与山脉分布。

    (1)推测新喀里多尼亚岛形成的主要原因。
    (2)阐释新喀里多尼亚岛成为太平洋植物种类最多岛屿的自然条件。
    【答案】(1)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隆起形成岛屿。
    (2)地处南回归线以北,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充足,为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多火山喷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地形复杂,因地势、地形、坡向的不同,小尺度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最高海拔超过1600米,光热水随海拔出现垂直分异,为不同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因而成为太平洋植物种类最多的岛屿。
    【解析】(1)岛屿按照成因主要分为四类: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积岛。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活动,地壳运动频繁,两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使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岛屿。
    (2)影响植物种类多少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四面临海,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充足,有利于多种多样的植物生长;岛上平地较少,地势崎岖,地形复杂,因地势、地形、坡向的不同,小尺度区域气候多样,植物种类多;由图可知,最高海拔超过1600米,垂直高差较大,光热水随海拔出现垂直分异,为不同种类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因而成为太平洋植物种类最多的岛屿。
    23.(2022·广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夏求。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索分析原因。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2)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
    原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3)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解析】(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要从水循环的环节来思考,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以及下渗等环节,从蒸发的角度来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从径流的角度来说,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从下渗的角度来说,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2)根据右图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凸岸植被生物量为西南少,东北多。这是由于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发育较差,影响植被根系发育,导致植物量相对较少。而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并且地势略高,湿度适宜,导致植物量相对较多。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则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将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因为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导致不再适合原有的湿生植被生长,而草本植被能够适应此环境。所以植被种群将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


    相关试卷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1 中国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21 中国地理(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形,地势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山脉及其走向,我国主要的地形, 34个省级行政区,农业与工业,交通运输网,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2 人口(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2 人口(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2 地图(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02 地图(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与注记,60C/100m,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上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