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过关训练 (含解析)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过关训练第16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过关训练第16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共9页。
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6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2022·湖南·高考真题)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会发生( )A.新的噬菌体DNA合成B.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C.噬菌体在自身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D.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答案】C【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其DNA会在大肠杆菌体内复制,合成新的噬菌体DNA,A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T2噬菌体会用自身的DNA和大肠杆菌的氨基酸等来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B正确;噬菌体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出RNA,C错误;T2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以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噬菌体的DNA,然后通过转录,合成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翻译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侵染过程中会发生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合,D正确。2.(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 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大肠杆菌的质量大于噬菌体,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3.(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答案】D【解析】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4.(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染色体,A错误;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不能证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正确。5.(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C.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答案】D【解析】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型菌,说明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S型菌的DNA才能使部分R型菌转化成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C错误;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其DNA被水解,故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 S型菌,D正确。6.(2020·全国·高考真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下列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含有核酸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B.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可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病原微生物的密度C.通常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D.每天适量饮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因为酒精可以使细胞内的病毒蛋白变性【答案】D【解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RNA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新冠病毒感染者,A正确;教室经常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交换,病原微生物也能随空气流动到室外,B正确;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使体温升高,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37℃,因此可以通过体温测量初步排查,C正确;75%左右的酒精具有杀菌作用,饮酒的度数一般不能达到75%,且长期饮酒对人体会产生损害,免疫力下降,因此每天适量饮酒不能预防新冠肺炎,D错误。7.(2020·浙江·高考真题)某研究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悬浮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B.甲组被感染的细菌内含有标记的噬菌体DNA,也可产生不含的子代噬菌体C.乙组的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可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D.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答案】C【解析】甲组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悬浮液含极少量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这一部分DNA没有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在一起,不会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A正确;甲组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P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由于噬菌体繁殖所需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可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和不含的子代噬菌体,B正确;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乙组的悬浮液含较多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乙组被感染的细菌内不含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也不产生含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8.(2022·辽宁·模拟预测)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有很多经典实验,如图所示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肺炎链球菌替代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B.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C.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离心后上清液中没有出现放射性D.本实验可以证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T2噬菌体的寄生具有专一性,不能用肺炎链球菌替代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可以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物主要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C错误;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细胞中有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合成,说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9.(2022·河南·濮阳一高模拟预测)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用P标记的核糖核苷酸培养干细胞,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B.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高尔基体中放射性强度先增大后减小C.向两组植物分别提供H218O和CO2、H2O和C18O,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则两组植物释放的氧气分别是18O2、O2D.适宜光照条件下,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放射性首先出现在C5中【答案】D【解析】核糖核苷酸参与RNA的合成,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会被转运到细胞质,故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A正确;胰腺腺泡细胞中内质网会对亮氨酸参与合成的肽链进行初步加工,然后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该过程高尔基体的放射性增大,之后在高尔基体中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后以囊泡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并分泌出去,该过程高尔基体的放射性减小,B正确;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因此向两组植物分别提供H218O和CO2、H2O和C18O2,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则两组植物释放的氧气分别是18O2、O2,C正确。CO2参与暗反应阶段,与C5反应生成C3放射性首先出现在C3中,D错误。10.(2022·湖北·模拟预测)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上清液、沉淀物的放射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DNA和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分层B.上清液、沉淀物中放射性高低与保温时间的长短直接相关C.理论上,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大肠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D.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A【解析】该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A错误;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来不及侵染大肠杆菌,分布于上清液中;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上清液放射性增强,B正确;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该实验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11.(2022·上海金山·二模)图为病毒甲、病毒乙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的过程图。若用病毒丙侵染动物体细胞,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A. B.C. D.【答案】D【解析】“杂种病毒丙”是由病毒甲的蛋白质外壳和病毒乙的遗传物质RNA重建形成的,而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若用病毒丙侵染动物体细胞,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与RNA的病毒乙一样。12.(2022·重庆八中模拟预测)下列关于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前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后者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二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将大肠杆菌培养液培养至浑浊后,加入T2噬菌体可降低培养液浑浊度【答案】D【解析】T2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没有核糖体,A错误;大肠杆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可以进行有氧呼吸,T2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自己不能独立细胞呼吸,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T2噬菌体属于病毒,二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细胞结构,C错误;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将大肠杆菌培养液培养至浑浊后,加入T2噬菌体可以使大肠杆菌裂解,从而降低培养液浑浊度,D正确。13.(2022·安徽·模拟预测)在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32P组为实验组、35S 组为对照组B.通过35S组的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噬菌体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C.32P 组大肠杆菌裂解后,经搅拌离心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D.35S 组大肠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能检测到35S【答案】B【解析】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是对比实验,实验中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都是实验组,A错误;通过35S组放射现象,推测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噬菌体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B正确;32P组经搅拌离心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如果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子代噬菌体,则搅拌离心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C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不进入大肠杆菌,35S组大肠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不到35S,D错误。14.(2022·浙江·温州中学模拟预测)肺炎双球菌有多种类型,S型菌可以分为I、Ⅱ、Ⅲ型等,其中Ⅲ型荚膜最厚,致病力最强。下列有关R型菌和S型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R型菌无毒,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催化多糖荚膜合成的酶B.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可能是一对等位基因C.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只有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D.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不会死亡【答案】C【解析】R型菌无毒,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中无指导合成多糖荚膜合成酶的基因,A错误;厚荚膜基因(S-Ⅲ)和薄荚膜基因(S-I)都是控制荚膜的基因,但由于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细胞,不具有染色体,因此无等位基因,B错误;将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培养后,少数R型菌会转化成S型菌,C正确;若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死亡,D错误。15.(2022·山东潍坊·三模)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培养在含32P或35S培养基上的两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收集裂解液,再分别感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的甲、乙两组大肠杆菌,感染后培养10min,再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内有噬菌体)和沉淀(大肠杆菌,未破裂),同位素测定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离心管放射强度/%上清液沉淀甲组3070乙组8020A.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B.甲组上清液中含有尚未完成侵染的噬菌体C.乙组沉淀中部分大肠杆菌带有噬菌体外壳D.甲、乙两组的对照说明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A正确;甲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P元素存在于DNA中,在侵染过程中,DNA进入大肠杆菌中,因此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中,而甲组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有少量噬菌体尚未完成侵染,B正确;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大肠杆菌中,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含较多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不会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但乙组沉淀中仍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导致沉淀中部分大肠杆菌带有噬菌体外壳,C正确;该实验中甲、乙两组形成相互对照,甲组用来探究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乙组用来探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最后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0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透),文件包含第20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原卷版docx、第20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小题过关训练第30练 人与环境(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