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课件 (含解析)
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课件: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相同时间,一定地域,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优势种,土壤湿度,盐碱度,自身生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群落的结构两同一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全部生物1.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
4.群落的空间结构 不同种群的空间配置状况
5.群落的季节性 肺鱼夏眠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青蛙、黑熊冬眠
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7.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估计物种种类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旁栏边角1.(选择性必修2,第29页,“概念检测”改编)高山一侧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可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为什么?
2.(选择性必修2,第29页,“拓展应用”改编)“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请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提示 不是。高山植被从低到高分布不同是由于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提示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在它们身体里产卵,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以螟蛉为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
易错辨析基于对群落及其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二、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 分类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水分、温度等因素。(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
3.其他生物群落(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 也有 。 (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 和 (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
旁栏边角(选择性必修2,第37页,“拓展应用”改编)农田中的生物是否形成生物群落?请说明理由。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能否保持原状?
提示 是。理由:农田中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有序的整体,即农田生物群落。农田生物群落属于人工生物群落,与自然群落相比,人工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结构简单,易受外界影响,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
易错辨析基于群落的主要类型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2)热带雨林中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植物的芽无鳞片。( )(3)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4)荒漠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5)斑马、长颈鹿主要生活在森林群落。( )(6)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
三、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易错提醒(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2)群落是否发生演替的标志:优势物种是否发生变化。
3.演替的大致过程(1)初生演替: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 (2)次生演替(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 →森林。 知识拓展一般自然群落演替中,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固定能量变化
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旁栏边角(选择性必修2,第41页,“思考·讨论”改编)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请说出理由。
提示 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易错辨析基于群落的演替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长句应答1.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 。
2.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 。
提示 群落中植物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提示 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考向探究考向1群落的空间结构1.(2021天津一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答案 A 解析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项正确;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属于垂直结构,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项正确;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同一地段的不同生物表现出镶嵌分布,D项正确。
考向2种间关系2.(2021山东)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3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3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 A 解析 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最多,乙藻数量次之,丙藻数量最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3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项正确,B项错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是由于螺的捕食,C项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内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的,甲、乙、丙藻和螺只是玻璃缸中的部分生物,D项错误。
3.(2021全国乙)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时间或位置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解析 (1)由题意可知,竞争排斥原理描述的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在资源受限制的环境中的共存情况。故在验证该原理时,应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并且环境资源有限。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两种草履虫不能长期共存,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草履虫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2)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两种雀科鸟可以共存,说明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可以通过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不同位置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时间取食来降低竞争。(3)由(1)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由(2)可知,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考向3生态位4.(2021重庆八中三模)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如果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适宜,且没有竞争和捕食的条件下,一个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而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下图是某地3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位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3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C.3种蝙蝠栖息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大小为棕蝙蝠>蓬毛蝙蝠>银毛蝙蝠D.3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
答案 D 解析 生态位是研究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应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项错误;即使气候适宜、空间充足,3种蝙蝠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此时的生态位不是基础生态位,B项错误;实际生态位包含了一个物种所占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图中仅仅表示不同种类的蝙蝠觅食活动时间的分布,无法比较实际生态位的大小,C项错误;从图中看出3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是相互错开的,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D项正确。
考向4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5.(2020全国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因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无机物,因此土壤中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如果不理解调查土壤中小动物数量的方法,则会误认为A项说法正确。
题后点拨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方法突破1.明辨对群落结构认识的3个易误点
3.两种种间关系曲线的特点与识别(1)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2)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4.生态位(1)对生态位的理解拓展
(2)图示说明下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 w为曲线与中间标准线间距)
考向探究考向1陆地生物群落的种类及特点1.(2021辽宁期末)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B.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进化出耐旱的特性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答案 D 解析 某个地方的群落类型,主要受到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一般而言,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B项正确;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后,从而进化出耐旱的特性,C项正确;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有些是以尿素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如两栖类、哺乳类动物,D项错误。
考向2水域生物群落2.(2021河南期末)河南有多个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退耕还湖的方式恢复湿地的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湿地中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C.湿地的空间结构简单,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D.湿地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通过退耕还湖的方式恢复湿地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项错误;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湿地中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B项错误;湿地的空间结构虽然简单,但是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C项错误;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D项正确。
考向3群落的演替3.(2021全国甲)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火山喷发、海啸、泥石流等自然因素也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项正确。裸岩是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虽然不再耕种,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一些杂草,故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经历了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
考向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4.(2021山东二模)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B.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C.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D.禁止放牧一定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当放牧强度加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说明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演替方向,使群落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中的重要因素,放养家畜的数量可以根据羊草的种群密度决定,C项正确;合理放牧能够增加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而不是禁止放牧,D项错误。
方法突破1.群落的分布规律与决定因素
2.“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2)人类活动:人类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人类能通过培育森林、管理草原和治理沙漠等方式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和建造水库等,也会使相关群落的面貌发生改变。(3)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群落的演替知识必备群落演替的5点说明
专项突破典例.(2021山东二模)水生演替系列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该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一般经历以下阶段:自由漂浮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生根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所有湖泊最终都会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B.浮叶根生植物的出现,会导致沉水植物向更深的湖泊中央转移C.湖泊周围和湖泊中央出现了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答案 B 解析 受降水量的影响,有些湖泊的水生演替阶段可能只到草本阶段,不一定所有的湖泊最终都会演替到木本植物阶段,A项错误;浮叶根生植物叶子漂浮在水面上,遮住了阳光,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会导致沉水植物向更深的湖泊中央转移获得光照,B项正确;湖泊周围和湖泊中央出现了不同的植物类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项错误。
专项训练1.(2021东北师大附中模拟)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侵入定居阶段到竞争平衡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并未改变B.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通过影响环境来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C.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可以达到相对平衡D.相对稳定阶段群落内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
答案 A 解析 水平结构是指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变化和发展,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对群落的环境产生影响,进而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B项正确;竞争关系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空间和资源等,竞争平衡阶段不同物种间的竞争达到平衡,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C项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时群落丰富度较高,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D项正确。
2.(2021辽宁三模)大兴安岭冬季严寒而漫长,温暖季短,有大面积落叶针叶林,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某林区发生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灾后的林地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B.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C.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D.火烧后,草本、灌木和乔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稳定
答案 B 解析 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土壤有机物含量更多,B项正确;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垂直结构更为简单,阔叶林阶段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项错误;据图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
3.(2021河北宣化一中模拟)据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600多种,全球100种最有威胁的入侵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B.生物入侵使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外来物种入侵某地后,可能影响当地群落物种的丰富度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第28讲 群落及其演替,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各种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边缘效应,丰富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核心考点练习课件第46讲+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含解析),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word部分,点击进入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