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没有最堵,只有更堵”,北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②区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与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③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④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及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目前,珠洲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有( )
①产业基础薄弱 ②市场腹地范围较小
③城市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④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该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5、下列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利优势是( )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业基地
6、图示为某市城镇化进程中市区人口与用地变化(相对上一年)示意图。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加剧
7、“没有最堵,只有更堵”,北京、武汉等城市因交通拥堵而被称为“堵城”。以下关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8、2012年7月10日晚的一场暴雨,让北京再次上演了“看海、观瀑、车成潜水艇、人变美人鱼”的情景。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降水强度太大
B、排涝设施太差
C、绿地水塘太少
D、气象预警滞后
9、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质量下降 ②交通堵塞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系统能力弱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10、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限制城市汽车数量
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11、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后期( )
A、城市化发展以小城镇为主导
B、城乡一体化地带初步形成
C、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减弱
D、城市化向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12、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 )
①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②人口向城市集中
③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面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15、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D、改造或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
16、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17、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18、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特征是( )
①以旅游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以出口加工业为主 ④以金融、服务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山东省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9.68%。下左图为山东省城市分布图,下右为1997年到2006年山东部分统计资料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为推进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山东省小城镇可以着力发展的是( )
A、资金导向型工业
B、原料导向型工业
C、技术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2)下列有关山东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东省已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B、缓慢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不同步
D、环境人口容量是制约山东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20、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模式是( )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D、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21、下图表示江苏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 )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2)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
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减轻环境污染
④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减缓农村发展
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23、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于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24、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25、广东省的全球电子、轻工产品与通讯设备完善,加上钢铁、装备与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现广东省汽车出口量正式跃居全国第一。随着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如广州本田、广州丰田等)进驻,加上近百家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聚集,使得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境内逐渐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广东省汽车产业的过人表现基于( )。
①政府扶植 ②广东省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先进的管理技术 ③珠三角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④拥有极佳的制造业基础与外围配套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广东省将成为( )。
①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②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③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基地 ④中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广东省汽车产业的产业缺点是( )。
①没有大量世界名牌汽车出口 ②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缺少自主品牌 ③出口的汽车以贴牌生产为主 ④没有充分利用本省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6、下图是江苏某科技产业园规划示意图。该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有( )。
①靠近原料产地 ②邻近城区市场 ③生态环境优美 ④对外交通便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科技产业园对当地的影响主要有( )。
①促进产业升级 ②减轻交通压力 ③缓解用地紧张 ④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2)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
A、技术指向型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C、动力指向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3)该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28、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十分偏僻的渔村,设立特区以后,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就发展成一个大城市,据此回答下题。(1)深圳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2)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④良好的区位条件 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⑥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二、综合题
29、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0、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并回答问题。
(1)简析两经济区发展经济共同的区位优势。(2)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目变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密度增大、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等),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区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与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不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及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答案】 A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3、【答案】 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结合中国各区域发展特征,对应模式①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对外开放政策,利用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促使其发展,可知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模式②是小商品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推知是浙江温州地区;模式③是大城市的扩散发展乡镇企业,为江苏的南部,即苏南地区;模式④是由于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东北地区。
4、【答案】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故当时的主导产业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90年代后期,该地区实施了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广东边远地区转移,而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5、【答案】 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能源短缺,而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开放政策,又是我国侨乡,发展成为我国轻工业基地。
6、【答案】 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市区非农业人口的变化水平,即该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市建成区面积变化水平始终为正值,即该市总面积逐年增长。
7、【答案】 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没有红绿灯,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加剧城市拥堵问题;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此题考查交通拥堵的解决措施,较为简单。
8、【答案】 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城市内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排水不畅,暴雨来临时产生大量积水,导致城市内涝;故选B。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绿化用地减少,排水速度较慢,导致城市内涝。
9、【答案】 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城市病”包括④排水系统能力弱、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故选B。
【点评】考查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城市化可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等。
10、【答案】 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针对城市出现的交通污染问题,应A控制城市车辆数量;D发展卫星城市和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B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故选C。
【点评】考查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居住条件与交通污染无关。
11、【答案】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A、B两项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所以C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要考虑其特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12、【答案】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工业化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④的说法不对;故选D。
【点评】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13、【答案】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所以④错误;故选D。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问题表现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和重复建设突出。
15、【答案】A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故选A。
【点评】考查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早期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前,开始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16、【答案】 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故选B。
【点评】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问题的解决措施;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三种观点来解答。
17、【答案】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材料中反应的是深圳资源缺乏,环境承载力较低,所以需要从资源方面去考虑。
18、【答案】A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故选A。
【点评】考查两地区区位因素的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水陆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特点,但是资源匮乏。
19、【答案】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②轻工业和③出口加工业为主;故选B。
【点评】考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20、【答案】(1)B
(2)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读材料可知,为推进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就应当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促进经济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应发展原料导向型的工业,故选B。(2)读上右图可知,山东省目前城市人口增加,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应当处于城市化阶段,A错。从山东省工业产值增长来看,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上升,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在逐渐调整,并且山东省的农村城镇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B错。读图可知,山东省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很快,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长较慢,且在2003-2004还出现占比减少情况,C对。随着科技水平提高与对外开放深入,山东省的环境人口容量会逐步提高,D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城市化进程。
21、【答案】C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建立工厂,提高工业化水平,随着工业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发展,C对。A、B错,属于沿海开放地区,不是沿边开放区,D错。故选C
【点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模式。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是采取的先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再吸引外资投资建厂。工业发展,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
22、【答案】 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1985-1995年持续上升,1995-2000年下降,2000-2010年又持续上升,A错。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B错。从图中无法判断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C错。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D正确。
【点评】读图表数据和分析能力,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区位类型。
23、【答案】 (1)C
(2)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开始的10年间,随着工业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本地区调整了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同时加大了环保投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点评】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4、【答案】 (1)D
(2)A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通过图中信息不难看出,两地城市化均是由区域工业化所带动。(2)通过图中信息不难看出,甲城市通过外资企业建立促进城市化发展,乙城市通过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原因,通过图文信息获取不难得出。
25、【答案】 (1)B
(2)A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珠江三角洲与图中其他地区城市化的区别在于改革开放后速度较快,故该题选B。(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因此该题选A。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状况。(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6、【答案】 (1)C
(2)A
(3)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图示,广东的汽车产业以合资企业为主,管理技术为外方所有;从材料中可以得出钢铁工业发展促进了汽车业快速发展,因此选C。(2)从图中和材料中可知,广东省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商大量在集聚。故选A;(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该区的商家主要为海外的品牌汽车服务,而自己的品牌很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工业化中,产生产业集聚及其存在的问题。做题时,要仔细分析材料和图。
27、【答案】 (1)C
(2)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科技园一般布局在环境优美,人才集聚,交通便利的地区。故选C。(2)科技园的建设便于高科技产业的入驻,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布局及其影响。可以利用科技产业的特点来作答。
28、【答案】 (1)D
(2)D
(3)D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较快,而工业化水平则是先升后降,城市化速度始终快于工业化,D正确。(2)在第Ⅲ阶段,该国工业化水平是降低的,工业对就业机会是起到负作用的,而主要的就业机会来自第三产业的发展,D正确。(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中分为两类,一是生态问题,一是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都属于环境污染问题,而对于耕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30、【答案】 (1)B
(2)B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深圳地处珠江口,邻近香港和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深圳是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是地理位置。选B正确。(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主在是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外资企业进驻珠三角地区;加之良好的区位,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珠三角改革开放之际,正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之时,利于接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促进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选B正确。
二、综合题
31、【答案】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
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1)据图示信息回答即可。图示信息涉及城市的有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用地面积三方面。(2)注意从利弊两方面回答。从利看,主要是促 进郊区农业大发展,从弊看,主要是占用耕地。(3)本小题考查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作为城市,因地表径流增大造成的城市洪涝是当前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该环节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特征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此类题,有图表的,要分析图表,从中得出我们所需的地理信息。回答措施时,要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或者文中的问题对应作答。
32、【答案】 (1)两区同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三角洲地形平坦,水网密布,降水丰沛,土壤比较肥沃,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
(2)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基础明显虚弱;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紧张。
【考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解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从位置、地形、交通等方面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大量占用,生态破坏成为共同的问题。
【点评】该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8 旅游,共23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7 中国,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测试试题:35 世界概况,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图,关于非洲气候的正确叙述是,被世界上三个大洋包围的大洲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