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泸县四中2023年秋期高二第一学月考试
生物试题
本试卷共6页,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物质中,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K+、血浆蛋白、胰岛素、CO2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O2、葡萄糖
C. 麦芽糖、解旋酶、Cl-、尿素
D. Ca2+、载体蛋白、乙酰胆碱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无机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
【详解】A、K+、血浆蛋白、胰岛素、CO2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位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尿素和Cl-属于内环境成分;麦芽糖属于二糖,在消化道内会被分解成葡萄糖,才被细胞吸收利用,解旋酶在细胞内起作用,麦芽糖和解旋酶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2. 运动员剧烈运动后饮用大量纯净水,与饮水前相比,饮水后体内状态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细胞内液减少
C. 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 D. 细胞外液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剧烈运动后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如果只补充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会增加少,对于机体不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 )
A.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当你拿第一玫瑰时,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表明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无意识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这是在拿第一枝刺扎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表现出来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即C正确。
故选C。
【点睛】
4. 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
A. 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多 B. 淋巴和组织液中无蛋白质
C. 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少 D. 血浆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成分关系: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详解】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在成分上类似,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淋巴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低。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在成分上的区别,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生长激素、胰岛素 B.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C 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注射法”补充的激素主要是蛋白质类激素,胃里面有分解蛋白质的酶;“饲喂法”补充的激素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如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详解】A、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A错误;
B、胰高血糖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B错误;
C、胰岛素、抗利尿激素本质为蛋白质、多肽,不能用“饲喂法”补充,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是脂质,可用“饲喂法”补充,D正确。
故选D。
6. 2022广州马拉松赛计划于12月11日举行。若比赛中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g糖类,但运动员的血糖仍维持在3.9~6.1mmoL/L,那么运动员补充血糖的主要途径是( )
A. 喝饮料补充 B. 肌糖原分解 C. 肝糖原分解 D. 氨基酸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详解】A、参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喝大量饮料,A错误;
B、肌细胞内缺乏分解肌糖原的酶,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不能补充血糖,B错误;
C、肝脏中储存有丰富的肝糖原,肝糖原可水解为葡萄糖,从而补充血糖,C正确;
D、短时间内,氨基酸不能大量转化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7.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
B. 内环境稳态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 内环境稳态调节包括pH的调节和血糖的调节
D. 内环境稳态调节只包括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A正确;
B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故内环境稳态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和血糖的调节等,BC正确;
D、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稳态,故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和体温调节等,D错误。
故选D。
【点睛】
8. 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 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水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A、剧烈运动时代谢旺盛,产热量多,体温升高,出汗增加散热量,体温下降,符合图示曲线变化,A正确;
B、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符合图示曲线变化,B正确;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有所减少,符合图示曲线变化,C正确;
D、饭后由于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使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饥饿时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与图示曲线不符,D错误。
故选D。
9. 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纤维 B. ①②处均可作突触前膜
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只有神经元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
【详解】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长的轴突可参与组成神经纤维,A错误;
B、①处可作为突触后膜,②可作为突触前膜,B错误;
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还有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的功能,C错误;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会沿神经纤维传播,表现为该神经元的所有部位都会次第兴奋,D正确。
故选D。
10. 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
B. 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
C. 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
D. 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
B、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受阻,组织液增多,可引发组织水肿,B正确;
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可引起组织液和血浆的液体交换失去平衡,组织液增多,引发组织水肿,C正确;
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组织液渗透液升高,相对吸水增多可引发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11. 将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B. 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更容易发生兴奋。
C. 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
D. 若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详解】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进而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
B、静息电位的产生是钾离子外流的结果,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K+外流的量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使得兴奋不易产生,B错误;
C、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所需时间变短,且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C正确;
D、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内流的钠离子变小,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故选B。
【点睛】
12. 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 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 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 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膝反射的反射弧是只有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股四头肌。
【详解】A、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A错误;
B、在膝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股四头肌,B错误;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两者之间可以形成突触,C正确;
D、膝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没有中间神经元,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错误。
故选C。
13. “吃梅止渴”“望梅止渴”都是人类的反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吃梅止渴”望梅止渴”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相同的
B. “吃梅止渴”是在“望梅止渴”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建立的
C. “吃梅止渴”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
D. “吃梅止渴”“望梅止渴”的反射一旦建立就再也不会消退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
3、“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
【详解】A、“吃梅止渴”的神经中枢在脑干,是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的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是不同的,A错误;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B错误;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吃梅止渴”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腺体,C正确;
D、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所以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D错误。
故选C。
14. 下图A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B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甲、乙连接方式,测量的是静息电位
B. 刺激图A中的C处,甲、乙电流表指针均可发生两次偏转
C. 图B中bc段由Na+外流引起,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D. 如果某种药物类似抑制性递质作用效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表示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测量时需要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接在膜内一个接在膜外,而甲、乙电流表电极都在膜外,测量的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
B、刺激图A中的C处,兴奋不能同时到达甲、乙电流表,两表的两个电极均依次兴奋,发生两次偏转,B正确;
C、图B中bc段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K+外流引起,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ATP,C错误;
D、如果某种药物类似抑制性递质作用效果,则会使突触后膜更加处于静息状态,会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错误。
故选B。
15. 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 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C. 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D. ③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到④处时,④处的电位变化和③处兴奋时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B正确;
C、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C正确;
D、③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到④处时,④处的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和③处兴奋时相同,D正确。
故选A。
16. 如图一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二是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一中的N,神经肌肉接头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B. 刺激图一中的M,会引起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刺激图二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递质
D. 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偏转一次,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结构。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
【详解】A、由于神经冲动只能从神经纤维传至肌肉,因此刺激图一中的N,神经肌肉接头处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A错误;
B、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刺激图一中的M,会引起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由于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即由图二中的左侧向右侧传递,因此刺激图中c点,在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刺激图二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会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D错误。
故选B。
17. 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功能
C. 脑干内有体温调节等低等中枢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A正确;
B、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
D、下丘脑中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C。
18. 肾上腺素对肝细胞的调节作用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引发G蛋白与GTP结合
B. 一个肾上腺素分子可以调节多个肝细胞生命活动
C. 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
D. 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水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诱导G蛋白与GTP结合,进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ATP转化为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而蛋白激酶又可激活磷酸酶。磷酸酶催化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
【详解】由题图可知,肾上腺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可引发G蛋白与GTP结合,A正确;肾上腺素分子发挥作用后会失活,因此一个肾上腺素分子可以调节1个肝细胞生命活动,B错误;由分析可知,腺苷酸环化酶可以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使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C正确;由分析可知,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肝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D正确。故选B。
【点睛】能够对题图分析,清理肾上腺素在肝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便可解答本题。
19. 研究发现血糖水平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级别
实验处理
血糖浓度
处理前
处理后
30min
60min
90min
120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X
1.00
1.01
1.00
0.99
1.01
丙
胰高血糖素+激素X
1.00
1.50
1.60
1.56
1.50
A. 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 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 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 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因变量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血糖,丙组:胰高血糖素+激素X,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乙组单独的激素X作用,不能升高血糖,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
【详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A正确;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正确;
C、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错误;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D正确。
20. 在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中,有时使用到糖皮质激素(GC)。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正常机体调节GC分泌的途径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关于GC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淋巴因子消灭病毒
B. 长期大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增强
C. 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调节
D. GC的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图分析: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A、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降低,机体产生淋巴因子减少,A错误;
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涉及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其分泌增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长期大量使用GC,因为负反馈调节,使得肾上腺皮质萎缩,最终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B错误;
C、通过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所以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C错误;
D、GC的分泌过程受神经调节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60分)
21.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成功闯入决赛并创造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尽管竞争激烈,但运动员身体在运动中仍能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即内环境稳态。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_____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的CO2浓度上升,刺激位于_____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多余的CO2.运动员苏炳添听到枪声,快速起跑这一复杂动作主要是在_____(填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心跳的加速主要与_____(填激素)分泌有关。
(2)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感受器,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这个刺激传至_____,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
【答案】(1) ①.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②. 脑干 ③. 神经系统 ④. 肾上腺素
(2) ①. 下丘脑渗透压 ②. 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小问1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人体剧烈运动时,血浆中的CO2浓度上升,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排出多余的CO2;运动员苏炳添听到枪声,快速起跑这一复杂动作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心跳加速主要与肾上腺素分泌有关。
【小问2详解】
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同时刺激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并熟练运用。
22. 卡塔尔世界杯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幕,来自六大洲的32支球队汇聚卡塔尔,为全球球迷带来64场足球盛宴,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球迷们欢呼、呐喊,热情奔放近乎疯狂的行为充斥着赛场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足球划出的弧线,惊喜、惋惜、狂欢、绝望等不断写在球迷的脸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足球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会有一些紧张的表现,如呼吸紧促、心跳加快等,这是_______调节的结果,人在剧烈运动时,_______(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动脉血压上升,此时会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肠胃蠕动。
(2)运动中出现脸红、出汗多的主要原因是热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至______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引起______,从而增加散热。运动员流汗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Na+,此时_____释放的_______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同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______,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维持了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足球运动员从接球到完成准确射门这一反射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_______;该过程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说明人脑具有_______的功能。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球迷们心情依然兴奋,久久不能平息的原因是体液调节具有______的特点。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 ②. 交感 ③. 抑制
(2) ①.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②.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 ③. 垂体 ④. 抗利尿 ⑤. 醛固酮
(3) ①. 大脑皮层 ②. 学习和记忆
(4)作用时间长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球迷们欢呼、呐喊的过程中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涉及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
【小问1详解】
足球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会有一些紧张的表现,如呼吸紧促、心跳加快等,这些过程涉及反射弧结构和体液运输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人在剧烈运动时,人处于兴奋状态,此时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动脉血压上升,此时会抑制肠胃蠕动。
【小问2详解】
运动中出现脸红、出汗多这是机体进行神经调s节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热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行分析处理,再经传出神经传至各效应器,最终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运动员流汗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Na+,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同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了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小问3详解】
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故足球运动员从接球到完成准确射门这一反射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中一系列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说明人脑具有学习和记忆的功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小问4详解】
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和球迷们心情依然兴奋,久久不能平息的原因是情绪的控制涉及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23. 根据神经系统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其上分布着许多重要的中枢,如⑥和⑦分别是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打字员熟练的指法主要是由[②]_______ 发动和[④]_______ 进行协调共同完成的。
(3)盲人“阅读”盲文,首先要通过大脑皮层的[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枢和[⑦]___________________中枢;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_______中枢完成。
(4)大脑皮层S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最高级中枢 ②. 语言、学习和记忆
(2) ①. 大脑 ②. 小脑
(3) ①. 躯体运动 ②. 躯体感觉 ③. 语言
(4)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小问1详解】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问2详解】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打字员熟练的指法主要是由[②]大脑发动和[④]小脑进行协调共同完成的。
【小问3详解】
盲人“阅读”盲文,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⑥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⑦躯体感觉中枢有关,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语言中枢完成。
【小问4详解】
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脑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掌握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肥胖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图为肥胖症发病的部分机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物质A不能直接刺激胃黏膜细胞,而是通过胃壁上的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引起胃黏膜细胞合成和分泌饥饿素,此时神经细胞与胃黏膜细胞通过___(填结构名称)进行联系。
(2)图中下丘脑分别通过___、___(填信息分子的名称)来调节胰岛、甲状腺活动。请写出饥饿素通过下丘脑调节胰岛、甲状腺活动导致肥胖的机理,胰岛:___;甲状腺:___。
(3)图示过程①为___(填“负反馈调节”或“正反馈调节”),营养物质摄入量增加会导致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物质A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答案】(1)突触 (2) ①. 神经递质 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 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化成甘油三酯 ④. 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细胞代谢减慢,物质消耗减慢
(3) ①. 正反馈调节 ②. 增多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肠道中微生物是厌氧微生物,物质A是氢离子,B是胰岛素,图中,①是正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神经细胞与胃黏膜细胞的接头处通过突触进行联系,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突触前膜,胃黏膜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突触后膜。
【小问2详解】
图中下丘脑对胰岛的调节是神经调节,通过有关神经(神经递质)调节胰岛的活动;下丘脑对甲状腺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垂体实现的,下丘脑通过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甲状腺的活动。饥饿条件下,胰岛中的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化成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可以导致脂肪等物质在体内累积;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细胞代谢减慢,物质消耗减慢,也会导致有机物在体内累积。
【小问3详解】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故图1过程①是正反馈。营养物质摄入量增加会导致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物质A增多。
25. 分析以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实验对象的相关实验并回答问题:
(1)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现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过一会用稀硫酸刺激趾尖,无屈腿反射;这时,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贴在腹部,将出现搔扒反射,再过一段时间,搔扒反射也消失。推测可卡因对坐骨神经麻醉的顺序为____________。
(2)进行脊蛙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_______神经。
②刺激蛙右腿,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帮其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未受损伤;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伤。
【答案】 ①. 先麻醉传入神经,后麻醉传出神经 ②. 传出 ③. 左右腿均不收缩 ④. 刺激左腿,观察右腿是否收缩 ⑤. 右腿收缩 ⑥. 右腿不收缩
【解析】
【分析】1、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信息: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
2、根据题干提示,“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则从反射弧的组成和完整性角度考虑;由于用蘸有稀硫酸的纸片放到腹部,脊蛙出现搔扒反射,说明从腹部的感受器到脊髓的传入神经纤维功能完好;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坐骨神经处,过一会刺激皮肤完好的趾尖无反应,脊蛙趾尖的皮肤属于感受器,说明传出神经没有被麻醉,再过一会,搔扒反射消失,这说明传出神经纤维也被麻醉。
【详解】(1)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趾尖无屈腿反射,说明可能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麻醉;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放在腹部,出现搔扒反射,说明传出神经正常,再过一段时间,搔扒反射也消失,说明传出神经被麻醉,据此推测可卡因对坐骨神经麻醉的顺序为:先麻醉传入神经,后麻醉传出神经。
(2)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右腿受到的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左腿的效应器,但不能传递到右腿的效应器,因此可知伤及的是传出神经。
②若伤及的是传入神经,则刺激蛙右腿,左右腿均不收缩。
若要通过实验探究右腿的传出神经是否受损可刺激左腿(传入神经正常),观察右腿是否收缩。
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未受损,则右腿收缩;如果右腿的传出神经受损,则右腿不收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