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1章 课时69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含解析)
展开课时69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1)概念: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
(2)类型: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
(3)关系:①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②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
特别提醒 森林的服务功能
(1)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
(2)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等。
(3)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等。
(4)支撑服务: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等。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原因
①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②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例如,砍伐森林获取木材,获取了森林的供给服务,但危及了其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
(2)原则
①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②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概念: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3)属性
特别提醒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是相对的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1)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2)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
自然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3.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自然资源的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特征
(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资源在空间上流动。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2.图示法理解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及其可持续利用
3.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
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要。
考向1 通过“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考查“综合思维”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其供给区域(贡献区)和消费区域(受惠区)存在下图的四种关系模型。完成1~2题。
1.与图中甲、乙、丙、丁模型相符合的生态服务是( )
A.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
B.自给农业、固碳服务、水源保护、风暴潮防御
C.自给农业、风暴潮防御、固碳服务、水源保护
D.风暴潮防御、自给农业、水源保护、固碳服务
2.根据该模型,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须( )
A.在消费区域保护生物多样
B.对消费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C.在供给区域加大资源开发
D.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甲模型中该区域既是供给区域,又是消费区域,所以是自给农业;乙模型中该区域贡献区在中央,受惠区在四周,为固碳服务;丙模型中,资源由供给区域调入消费区域,为水源保护;丁模型中,贡献区位于受惠区的一侧,符合风暴潮防御的生态服务,故选B。第2题,因供给区域付出了生态保护的代价,须对供给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才利于生态保护的可行性和持续性。故选D。
考向2 通过“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考查“综合思维”
(2023·天津七校联考)下图示意世界能源消费的转型过程,①②③④为不同的能源类型。完成3~4题。
3.第二次能源转型是( )
A.木柴向煤炭转型 B.木柴向石油转型
C.煤炭向油气转型 D.煤炭向核能转型
4.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 )
A.不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
B.可改善能源分布不均状况
C.有利于推动传统能源的发展
D.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3.C 4 .D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体仍是石油、天然气,而第二次能源转型时间为1900年至1980年左右,故为煤炭向油气转型,C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未来世界能源消费转型是向新能源转型,而新能源一般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的特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正确;使用新能源可减缓油气、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的速度,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A错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在世界上分布不均且不稳定,B错误;发展新能源会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C错误。
课时精练
生态文明的协调度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质量、经济和谐、社会发展、保障体系协调程度的评价。下图示意2010~2016年河北省生态文明子系统雷达图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2010~2016年,河北省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系统为( )
A.经济和谐 B.社会发展
C.保障体系 D.生态质量
2.河北省在保持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需要( )
A.重视生态保护 B.推广农药使用
C.扩大耕地面积 D.改变作物熟制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2010~2016年,在河北省生态文明子系统中,社会发展系统比重高,且不断增大,因此社会发展是河北省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故选B。第2题,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统一,A对;不能盲目使用农药及扩大耕地面积,B、C错;作物熟制由气候决定,人类对其的影响较小,D错。
(2023·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子午岭是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64.79%,森林总蓄积1 600多万m3,对于维系陇东乃至陕西、宁夏毗邻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雨量、调节气候,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3~5题。
3.子午岭森林为我国西北地区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 )
①供给服务 ②调节服务 ③支撑服务 ④文化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子午岭地区的森林资源( )
A.以针叶林为主
B.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高
C.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木材
D.动植物资源丰富
5.地方政府决定改扩建林区防火道路,这对该林区带来的影响有( )
A.道路沿线森林面积锐减
B.可以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
C.对林区野生动物影响小
D.易引发水土流失
答案 3.B 4.D 5.C
解析 第3题,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子午岭森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雨量、调节气候的作用,即提供的主要服务有调节服务、支撑服务,②③正确,故选B。第4题,该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A错误。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不高,B错误。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以营造生态林为主,C错误。该地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起重要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故选D。第5题,改扩建林区防火道路,道路沿线森林面积会适当减少,但不会锐减,A错误。不可能杜绝林火的发生,B错误。道路的扩建,影响的区域面积不大,对林区野生动物影响小,对水土流失不会造成大的影响,C正确、D错误。
荒漠生态系统是发育在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极端干旱环境下,植物群落稀疏的生态系统类型。下图为“额济纳旗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示意图”(单位:亿元/年)。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主要体现在( )
A.提供物质产品和精神享受
B.减轻风蚀,防止沙漠扩张
C.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D.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7.荒漠生态系统( )
A.与雨林生态系统功能相同
B.其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
C.水热条件好,利于植物生长
D.流水侵蚀强,地表松散物质多
答案 6.B 7.B
解析 第6题,根据图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曲线可知,价值最大的是防风固沙,故图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减轻风蚀,防止沙漠扩张,B对。第7题,荒漠生态系统植被稀少,与雨林生态系统功能不同,A错。其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主要分布在干旱区,B对。荒漠地区水分条件差,热量条件好,不利于植物生长,C错。荒漠地区降水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强,地表松散物质多,D错。
下表反映了我国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8~9题。
8.甲、乙、丙、丁四种资源分别是( )
A.天然气、煤炭、水资源、太阳能
B.天然气、太阳能、水资源、煤炭
C.煤炭、太阳能、水资源、天然气
D.煤炭、天然气、水资源、太阳能
9.甲类资源丰富区资源开发方向是( )
A.稳定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B.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C.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第二产业
D.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根据表中信息,★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甲资源在陕西最丰富,应是煤炭资源;乙资源在四川最少,应是太阳能资源;丙资源在新疆缺乏,应是水资源;丁资源在广东最少,其他三地都较丰富,应是天然气资源,故选C。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甲类资源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资源丰富区的开发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B正确;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第二产业是不切实际的,C错;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也可能会加大煤炭资源的消耗,D错。
10.(2023·江苏扬州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近年来,“冷”被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得到重新认识,逐步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冬季气候极寒,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当地结合筹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冰雪产业。下图为呼伦贝尔位置示意图。
(1)分析极寒气候对呼伦贝尔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6分)
(2)从地形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建设滑雪场的有利条件。(4分)
(3)为了充分发挥呼伦贝尔的“冷”资源优势,列举四类可利用当地冰雪(“冷”)资源发展的相关产业。(4分)
答案 (1)积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种类少,以耐寒作物为主;蔬菜多在大棚里生长,种植成本高;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少,农产品绿色环保;气温低,不利于水产养殖、放牧及牲畜生长;对畜牧业场地保温与牧草贮存条件要求高。
(2)呼伦贝尔处于大兴安岭的西侧,位于冬季西北风的迎风坡,冷空气易堆积,海拔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降雪量较大,冰雪期长;呼伦贝尔位于高原和山地过渡带,海拔较高,坡度适中(陡坡与缓坡结合),地势开阔,场地宽广,有利于建设滑雪场。
(3)冰雪体育产业、冰雪旅游产业、冰雪装备制造业、冰雪文化产业、冰雪康养产业、冰雪会展产业、冰雪影视产业、(航天器、车辆)耐寒测试产业、“冷”资源高效农业等。(任答四点)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新西兰大巴里尔岛(下图)原是无人荒岛,贝壳杉林十分茂密,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巴里尔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巴里尔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壳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以输送木材,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
(1)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简述历史上大巴里尔岛贝壳杉十分茂密的原因。(6分)
(2)推测欧洲殖民者修筑贝壳杉大坝的原因。(6分)
(3)在贝壳杉林恢复工程中,有人对混交引入其他树种持反对意见,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 ℃; 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
(2)大巴里尔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滩、急流,原木难以漂浮通过;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贝壳杉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3)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挤占贝壳杉的生长空间;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基本原理]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种类和可持续利用。2.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禀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后果
供给服务方面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
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调节服务方面
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
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支撑服务方面
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类型
作用和价值
相互关系
供给服务
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水等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来化解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
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
特征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有限性
人类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稀缺性
因稀缺而价格上涨,导致需求减少,驱使人们寻求替代品,节约利用、循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会因经济价值上升,驱使人们寻求新的储量,寻找增产方法
特征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质量有优劣高低之分
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只有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质量用一定指标刻画
①质量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会造成局部或整体上供给不足;②质量较高的自然资源会因人类过度开发造成质量下降,高质量自然资源减少;③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有能力利用质量较低的自然资源,或者提高自然资源的质量,从而控制经济和环境成本
开发成本有差异
①利用高质量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经济和环境成本;②利用低质量的自然资源会增加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③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人类应该根据用途合理选择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
空间分布特征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不均匀,但有规律
①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②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为人类寻找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分布的空间差异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区域差异
①影响区域经济生产方式(如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差异);②某种自然资源高度富集,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如中东的石油、中国的稀土);③自然资源组合较好,区域会优先、较快地发展(如古文明都发源于水土配合好的区域)
分布不均成为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动力和前提
①一些资源在不同区域或国家之间直接流动(如我国的南水北调、中东地区的石油贸易);②有些资源通过产品贸易间接流动(如农产品贸易可以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再分配)
该地被河流分割成众多的小块土地,这些小块土地就是古人的安家之地,地块小而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居民点的散点状分布。
结合示意图,沿江干堤具有蓄水、增加灌溉水源、防洪等多项功能;沿海外堤通过围垦淤
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可以阻挡海潮入侵,减轻土壤盐渍化,保障耕地安全,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水稻种植局限于耕地上,水面不能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基塘生产是顺应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的环境特点,挖低为塘、培土为基,塘内养殖、基上种植,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基塘有蓄水的功能,可增强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
资源
甲
乙
丙
丁
新
★★
★★★★
——
★★★★
陕
★★★★
★★★
★★
★★★
川
★★
★
★★★★
★★★★
粤
★
★★
★★★★
★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1 中国的能源安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1 中国的能源安全(含解析),共11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3部分 第4章 课时68 国际合作(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3部分 第4章 课时68 国际合作(含解析),共10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3部分 第4章 课时67 产业转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3部分 第4章 课时67 产业转移(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