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28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3讲 课时29 河谷的演变(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2 喀斯特地貌(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3 风沙地貌(含解析) 学案 0 次下载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5章 第3讲 课时30 冲积平原的形成(含解析)
展开课时30 冲积平原的形成
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成。
2.冲积平原类型
类型 | 位置 | 形成 |
山前冲积平原 | 山前 | 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而成 |
河漫滩平原 | 河流中下游 |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一般位于凸岸,洪水季节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 |
三角洲平原 | 河流入海口 | 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而成 |
1.河流堆积地貌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貌 | 形成 |
洪积—冲积平原 | 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
河漫滩 平原 |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
三角洲 | (1)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2)变化: ①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 |
3.河流冲淤原理
(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④应用:河口区域,河流和潮汐(海浪)共同影响,河海作用强弱“此消彼长”,会引起海岸线的进退变化。
(2)影响冲淤的因素
(2021·全国文综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
[关键信息点拨]
图示区域地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植被均为草原, 说明该区域整体降水较少,冲积平原草原茂盛,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最好;从图中可以看出,冲积平原地势较低且平坦,利于流水汇集,地表物质为粉沙、黏土,颗粒较细,利于保水。 图示区域年平均气温低于0 ℃,说明该区域有冻土的存在。 图示区域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强度较大,结合图中地势起伏状况,可知夏季该区域流水侵蚀 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较强;冬春季降水较少,地表干燥,多大风,地表易起沙。 从图中信息可知,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堆积物主要是沙砾,冲积平原表面还有粉沙和黏土, 这类堆积物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可推知由流水搬运、沉积作用而形成;山坡上的堆积物主要是角砾,该类堆积物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差,可推知是由重力或冰川作用形成。 |
答案 (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
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考向1 通过“三角洲”考查“区域认知”
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黄河历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改道后,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1~3题。
1.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可能是( )
A.497年 B.1582年
C.1855年 D.1921年
2.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仍在增加,其沙源主要来自( )
A.陆地径流挟带泥沙
B.废黄河口原有泥沙
C.沿岸洋流从外海带来泥沙
D.长江入海沉积泥沙
3.江苏盐城海岸线较长却没有形成大型港口,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基岩海岸岩性坚硬 B.风大浪急航行不便
C.陆路交通更为便利 D.建港条件不及周边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855年到1921年期间,废黄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多,说明该时间段此地堆积作用减弱,黄河改道,废河口处海浪侵蚀作用加强。因此,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可能是1855年,故选C。第2题,废黄河口原有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后因黄河改道海浪侵蚀加强,使得河口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使水下三角洲面积仍在增加。因此,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仍在增加,其沙源主要来自废黄河口原有泥沙,故选B。第3题,江苏盐城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建港,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且历史上黄河改道在盐城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建港条件不及周边,因此,江苏盐城没有形成大型港口,故选D。
考向2 通过“冲积扇”考查“综合思维”
(2023·江苏南京市质检)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研究发现,阴山南麓发育众多“壶瓦状”洪积扇(下图),下层洪积扇体面积大于上层洪积扇体面积,且同一位置处沉积粒径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据此完成4~5题。
4.阴山南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阴山南麓( )
A.河流季节变化大 B.植被覆盖率低
C.河流、沟谷众多 D.地势落差较大
5.依据洪积扇的特征,推测历史时期阴山南坡的气候变化规律最可能是( )
A.持续变湿 B.持续变干
C.冷暖交替 D.干湿交替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阴山南麓河流和沟谷众多,河流出山口时流速变慢,所挟带的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C正确。河流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落差大对形成连片的洪积扇影响不大,故选C。第5题,读图可知,新的洪积扇覆盖在旧的洪积扇之上,但面积缩小,说明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减少,进而说明河流水量减少,挟带能力减弱,故可推断气候持续变干。B正确。
课时精练
江心洲是由河流中泥沙因河水流速变缓沉积而成,下图为“我国某大河下游段江心洲的分布示意图”,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的钻孔采样点。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
B.河道变窄
C.河流泥沙含量大
D.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
2.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是( )
A.A点河道宽,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
B.B点位于凹岸,流速快,沉积颗粒物粗
C.C点因河道变宽和分流影响,沉积物颗粒细
D.C点沉积物颗粒细主要是因为地处凸岸
3.下列关于江心洲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
B.浅滩逐渐稳定和堆高,就有可能在枯水期不被淹没,出露为心滩
C.心滩形成后水的流速减慢,利于心滩堆高
D.洪水以后,心滩滩面被堆高到超过水面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江心洲是由于泥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易形成江心洲,A正确;河道变窄,河水流速变快,不利于泥沙堆积,B错;河流泥沙含量大,易沉积,形成江心洲,C正确;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开阔,水流缓慢,泥沙堆积作用显著,D正确。选B。第2题,河流流速与所挟带泥沙颗粒粗细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反之,则沉积物的颗粒细。A点河道宽,流速慢,且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慢,沉积物颗粒细,A错;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B错;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颗粒细,C正确,D错。选C。第3题,江心洲形成的第一阶段,河床底部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浅滩,它在枯水期也不出露水面,也很不稳定,因此江心洲的雏形是水下淤积的浅滩,A正确;第二阶段,浅滩堆积物得到加强,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出露水面,形成心滩,B正确;心滩形成后,心滩处因河流分叉而导致流速减慢,但心滩前端水流流速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滩尾淤积,心滩不断下移,C错;第三阶段,在心滩的基础上,经历无数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堆积,心滩滩面超过水面,生长植物,进一步稳定,就成为江心洲,D正确。选C。
(2023·山西运城模拟)叭尔洞沟流经内蒙古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该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北部丘陵沟壑区和库布齐沙漠腹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来由于风力和水力相对强度的周期变化,导致了叭尔洞沟中游河谷河道宽度、河道偏移方向等形态的变化,塑造了风水交错区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为“叭尔洞沟流域及该河中游某段风水交互作用下河谷地貌图”。据此完成4~6题。
4.从1月到12月,河流西岸河床沙丘在风水交互作用下的变化趋势通常为( )
A.减小—增大—减小 B.一直增大
C.增大—减小—增大 D.一直减小
5.与常见的冲积扇形态相比,河流东岸的冲积扇不典型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流水的侵蚀作用
B.风沙堆积量大
C.扇底下覆地形的限制
D.沟蚀沙石量小
6.在风沙少降雨多的时期,图中甲处河段河道( )
A.向西岸摆动并缩窄
B.向西岸摆动并拓宽
C.向东岸摆动并拓宽
D.向东岸摆动并缩窄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沉积作用会增强,面积会扩大,沙丘在流水作用下容易被侵蚀,面积会减小。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该地区受西北风的影响,从内陆挟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会使沙丘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了夏秋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一定量的降水,对沙丘的侵蚀作用加强,会使沙丘面积减小,到了秋冬季节又会受西北风影响,沙丘面积进一步扩大,故选C。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根据材料可知,该河流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东岸冲积扇受流水侵蚀作用,一定量的泥沙被带走,因此河流东岸的冲积扇不典型,故选A。第6题,风沙少降雨多的时期说明堆积作用弱,侵蚀作用强,甲处受河岸形态影响,凹岸侵蚀明显,甲处河段河道会向西岸摆动并拓宽,故选B。
历史上黄河下游以“多淤善徙”著称、入海口频繁改道,河流与海潮的冲淤变化不断改变三角洲形态。1976年,人工将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但原刁口河河道仍以0.8~2.0 cm/年的平均速率不断沉积,且沉积物厚度自下游向上游递减。下图示意黄河、刁口河、清水沟位置。据此完成7~9题。
7.不属于黄河下游河道曾经“多淤善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
B.下游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C.下游流速慢,河床淤积速度快
D.下游河床淤积,易决堤改道
8.刁口河河道废弃后仍不断沉积,且沉积物厚度自下游向上游递减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依然向刁口河输送泥沙
B.刁口河上游受黄河侵蚀加剧
C.海潮沿刁口河河道上溯沉积
D.刁口河河口受海潮侵蚀加剧
9.1976年后,关于河口附近海岸线变化的推测正确的是( )
A.清水沟流量增大,河流沉积增强,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B.清水沟流量增大,海潮侵蚀增强,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C.刁口河流量减少,海潮沉积减弱,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D.刁口河流量减少,河流侵蚀减弱,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答案 7.B 8.C 9.A
解析 第7题,“多淤善徙”说明黄河下游淤积严重,改道频繁,主要原因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下游流速慢,河床淤积速度快,易抬升为地上河,水位变化不定,易发生决堤改道事件。故选B。第8题,刁口河河道废弃后仍不断沉积,且沉积物厚度自下游向上游递减,说明河道泥沙主要源于海洋,受风力影响,含沙量较高的海浪不断上溯,且越往下游,接受的沉积物越多,厚度越大,因此是由于海潮沿刁口河河道上溯沉积而成,故选C。第9题,1976年,人工将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说明清水沟流量增大,刁口河流量减少。清水沟流量增大,加之河水含沙量大,会使河流沉积作用增强,海潮侵蚀减弱,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故选A。
10.(2023·河南郑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我国内陆绿洲地区人类活动遗址众多,这些遗址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下图)。小明是该考古队的成员,同时也是某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生。通过研究,小明发现在距今2万~1万年期间,此处沉积了厚达5 m的洪积物,形成了老洪积扇;而位于老洪积扇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 m,大致形成于距今1万~9 000年期间,且中部夹杂盐碱结晶层;距今3 500年前后,古人类选择在此生活,并留下了大量放牧牛羊、谷物种植的遗迹。之后,该遗址被新的洪积物掩盖埋藏。
(1)分析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古人类生活留下的遗迹,判断距今3 500年前后该地带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6分)
(3)描述图中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6分)
(4)推测距今2万年以来该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2分)
答案 (1)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季节性山洪频发,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地下水埋藏浅(或有泉水出露),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平坦,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草木茂盛。
(3)地势低洼,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湖泊沼泽;位于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并形成黑色腐殖质;气候变干,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4)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2部分 第3章 第1讲 课时48 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2部分 第3章 第1讲 课时48 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共13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6 土壤(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6 土壤(含解析),共10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5 植被(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5 植被(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