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设计
展开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一、文本研读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一篇典范的消息。这篇文章也是第一单元的第2课,只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消息的基本常识,以及“倒金字塔结构”这个特点。
二、创意说明
学生刚刚接触新闻这种文体,对这种文体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本堂课还是引导学生在多次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
三、活动组织
(一)、导入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知识补充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因病去世,终年63岁。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三)、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
颁发( bān ) 挪威( nuó ) 遗嘱( zhǔ ) 渗透( shèn )
炸药( zhà ) 仲裁( zhòng ) 卓有成就( zhuó )
2、积累成语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卓越、高超。
颇有建树:指在某些方面很有功绩。颇,是很的意思。建树,作动词时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五)、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突出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5、二至四小节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安排呢?
资料补充:“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六)、再读课文,了解语言特色
示例:德国的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
“发现”一词,突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贡献。
你还能在文中找到类似的语言吗?
德国的贝林,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法国的普吕多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小结:消息的语言的特点是客观、确切、简练和平实。
(七)、课堂总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新闻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每天回去读一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导语:颁发者、机构、时间、奖项
主体:获奖者国籍、姓名、奖项、贡献
背景: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分离机制
作业设计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要塞/茅塞顿开 拨款/拔草
B.遗嘱/万众瞩目 挪威/婀娜
C.颁发/捷报频传 安慰/蔚蓝
D.唯一/惟妙惟肖 仲裁/搭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B.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理论方面卓有成就。
C.新颁发的《农药管理条例》对农药管理制度、登记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假冒伪劣农药定义及农药的使用回收办法等进行了重大修订。
D.每一项建设工程都渗透着设计人员和工人的心血。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扔掉的,不仅是文明
吕玥 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去杭州旅游,在杭徽高速公路上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十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至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三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还会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个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千米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时,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6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2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诱发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被一辆出租车撞上,所幸受的只是皮外伤。
建议:处罚下猛药
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正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2、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
3、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免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免费教学设计,共2页。
初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讲解课文,归纳消息的一般特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