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点梳理(素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99703/0-16972718175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知识点梳理(素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99703/0-16972718175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知识点梳理(素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展开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 时,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它 们所在的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2.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 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 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 一定 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 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相同。
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 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 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 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 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 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7.青蛙冬眠的行为是为了适应气候、食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 丹顶鹤迁徙的行为是为了适应气候、日照、食物等环境条件 的改变。
8.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 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我们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相互联系在 一起,构成食物网。
9.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10.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用的水 不能太少,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要合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1.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 上自由、方便地行驶,还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2.独木舟、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轮船、潜艇代表了不同历史 时期船的发展。
3.古人发现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最早的独木舟就是人们利用 可以漂浮的树干造出来的。但是,独木舟在水中不够稳定, 装载的货物也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过不断摸 索,用几根竹竿或木条做成了竹筏或木排。但竹筏或木排不 易操控、安全系数低,为此,人们又在竹筏或木排的基础上加 以改进,做出了摇橹木船、宝船等。
4.橡皮泥和铝箔是在水中会下沉的材料,把它们做成船型后, 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更容易漂浮在水面 上。随着技术的进步,钢铁也能造船。钢铁制造的船不但坚 固,而且载重量也更大。
5.船的载重量跟船的体积大小有关。 通过增大船的底面积或 船舷高度来增大船的体积,可以提高船的载重量。
6.给船装上风帆、风力推进装置、蒸汽推进装置等都可以为其 提供动力。为了解决动力的持续供应问题,可以在给船加上 风帆的同时,再增加一套风力推进装置或蒸汽推进装置。为 了让小船保持一定的方向行驶,可以给它安装船舵
7.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种类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 异。许多潜艇被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可以有效减小水的 阻力。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 常规的潜艇一般用柴油做动力。核潜艇的动力来自核能,它 可以帮助潜艇在水下长时间地航行。
8.为了更好地制作出小船,我们要先做好下面的设计:(1)画出 船的设计图,标注材料和结构。(2)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 可靠性。(3)列出所需的材料,计算所需的费用。
9.设计小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 料、载重量、稳固性和动力系统。
10.测试我们的小船时,测试标准至少达到以下三项:(1)载重量 达到200克。(2)有自己的动力系统。(3)能行驶一段距离。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1.地球为人类及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大气就 像是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张毛毯,使地球表面的实际平均气温 为15℃,适宜生命存在。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正好位于离太阳不太近也不太远的 一段距离内,保证了地球上有液态水。
3.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 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4.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园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 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
5.地球表面虽然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但这些水并不 是都能被人类利用,人类所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 水资源的2.5%,所以许多地方还是水资源紧缺。我们可以 通过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进行水 污染防治等方法来珍惜和利用水资源。
6.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和地球上 的其他生命,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减量化:尽可 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2)资源化:将 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3)无害化:在垃圾管理的全 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7.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中的能量能够为我们的房间 调节冷暖或带来光明,也能驱动车辆、烹调食物、转动机器。
8.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 量。这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 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 效应”。
9.地球上的有些资源被消耗就不可再生,如煤、石油、天然气 等。有些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如塑料、玻璃和纸。
10.生活中常见的再生纸产品有纸板和纸箱、包装纸袋、卫生纸等。
11.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和所从事工作 的不同,在看待某个污染问题时,人们会持有不同的态度。 为了达成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学会协调和放弃。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 象,水的这些变化与温度有关。
2.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水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当水的温度 在0℃以下时,水就会凝固成冰;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水 就会沸腾。
3.生活中,水蒸发成水蒸气的现象有湿衣服在太阳底下晾干、 洒在地上的水蒸发到空中等;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有烧开 水的锅盖内侧上有小水滴、草地上的露珠、自然界的云和雾 的形成等。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水温越高,水蒸发 得越快。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温度越低,水的凝结速度 越快。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要使它变成热的,我们会把它浸在 热水中。热水将热传递给牛奶,从而使牛奶由凉变热。
5.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凉水的温度不会不断上升,热水 的温度也不会一直下降。
6.在实验中,我们测量物体的温度通常使用温度计,生活中还 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感温纸带、感温粉 末……
7.喝汤时,将金属勺浸在热汤中,过一会儿,勺柄也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热从热汤中传递到了勺头,勺头再将热传递到了勺 柄。
8.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 传递到另一部分。
9.热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10.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 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时,热总 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11.我们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搅拌均匀。然后用 酒精灯给试管底部一侧加热,观察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
1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不同。将不同材料的勺子 (木勺、塑料勺、金属勺)插入热汤时,最烫手的是金属勺。
13.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有用毛巾把杯子包起来、给 杯子加一个密封的盖、把杯子嵌在泡沫塑料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