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五十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段考物理试卷
展开安徽省合肥五十中东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段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4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 与 。
2.(4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cm,所测木块的长度是 cm。
3.(4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 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4.(4分)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s,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m/s,其物理意义为 。
5.(2分)如图所示,记录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在1200m的运动中, (选填“甲”或“乙”)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6.(2分)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s。
7.(4分)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乙做的是 运动;3s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 。
8.(2分)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0s,他到达40m处的速度为8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2m/s m/s。
9.(2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厚度约3×10﹣8m,合 nm.
10.(4分)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
二、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30分)
11.(3分)2021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13号载人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神舟13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神舟13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地球 B.“神舟13号” C.“天宫二号” D.太阳
12.(3分)如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测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3分)下列估测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d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正常人1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约为1min
14.(3分)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15.(3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
B.楚人“刻舟”而不能“求剑”是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造成的
C.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都是行船
16.(3分)小明在测量一木块长度的实验中,得到如下记录:l1=12.41cm,l2=12.42cm,l3=12.44cm,则木块的长度应为( )
A.12.41 cm B.12.42 cm C.12.44 cm D.12.423 cm
17.(3分)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18.(3分)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19.(3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3:2,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 )
A.8:9 B.9:8 C.1:2 D.2:1
20.(3分)根据图中所给A、B两物体s﹣t图象,判断对应的v﹣t图象哪个是正确的( )
A. B.
C. D.
21.(10分)小丽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22.(10分)如图所示,邓琳和小明分别骑自行车从坡顶“自由下滑”(邓琳在前,小明在后),两人都感觉自己“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两人的速度究竟谁大谁小呢?路旁的小敏和小刚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比较邓琳和小明的运动快慢:
(1)小敏用了观察法,她认为,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则说明他俩下滑的速度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说明他俩下滑的速度 。(三空选填“邓琳的大”“小明的大”或“一样大”)
(2)小刚用了测量法,他认为,可以用 测出邓琳和小明下滑的某段路程,用秒表分别测出他俩在该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然后用公式 分别计算出他俩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23.(6分)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
四、计算题(第24小题6分,第25小题6分,共12分)
24.(6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紧急情况,经过0.6s(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又经过44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25.(6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爸爸带小明驾车到德州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爸爸吩咐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如表所示的列车时刻表
车次
德州站开
上海虹桥到
运行距离
G101
09:43
13:18
930km
G107
10:05
13:50
930km
G113
10:26
14:20
930km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中途高铁列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一个长度为1800m的隧道,高铁列车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40s,计算这列高铁列车的长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4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 青山 与 乘客 。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选择参照物时通常不能以被研究的物体自身作为参照物,车行绿色中是车在运动;风景扑面来是风景在运动。
故答案为:青山;乘客。
【点评】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寻找参照物时,应先找到发生行为动词的主体,然后以该主体之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4分)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该尺的分度值是 0.1 cm,所测木块的长度是 2.55 cm。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
木块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在4.0cm和2.1cm中间,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4.05cm﹣7.50cm=2.55cm。
故答案为:0.8;2.5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4分)甲、乙两辆小车在平直的路面上向东运动,小明测出它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由图知小车甲做 匀速直线 运动,速度大小为 1 m/s。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运动。
【分析】先明确图象的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然后根据甲的路程﹣时间图象判断出甲的运动状态;
从甲的图象上,找出一个点,看这个点对应的纵轴和横轴分别是多少,然后利用速度公式算出甲的速度;
要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哪个方向运动,关键是要看甲车和乙车的哪个速度大:若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若两车速度相等,则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若乙车速度小于甲车速度,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解答】解: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路程,表明甲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当甲车的运动时间是2s时,通过的路程是2m甲==1m/s;
由图象可知,取时间相同时,则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大,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故答案为 匀速直线,3,西。
【点评】用图象来直观形象的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图象信息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4分)一只小虫跌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s,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 0.036 m/s,其物理意义为 小虫1s通过的路程为0.036m 。
【分析】(1)要弄清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刻度尺的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注意起始端从零刻度线开始的,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公式v=计算出小虫的爬行速度。
(2)根据速度的定义分析。
【解答】解: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因此该物体的长度为18.00cm=0.1800m,
小虫爬行的速度v===0.036m/s,
其物理意义是小虫5s通过的路程为0.036m。
故答案为:0.036;小虫5s通过的路程为0.036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刻度尺的正确读数、速度的计算和速度物理意义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比较简单。
5.(2分)如图所示,记录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在1200m的运动中, 乙 (选填“甲”或“乙”)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分析小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小车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由图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正确理解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6.(2分)如图所示,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184.4 s。
【分析】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6s,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4.2s。
故答案为:184.4。
【点评】本题考查了停表的使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
7.(4分)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知:乙做的是 变速直线 运动;3s时,甲和乙的图线相交 甲、乙的速度相同 。
【分析】由图知,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可知乙做变速直线运动;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表示此时它们具有相同的速度。
【解答】解:图像为速度﹣时间图像,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3s时,表示此时甲和乙的速度相同。
故答案为:变速直线;甲、乙的速度相同。
【点评】本题考查对v﹣t图像的分析能力,要培养从图像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8.(2分)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0s,他到达40m处的速度为8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2m/s 10 m/s。
【分析】根据v=得出他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他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v===10m/s。
故答案为:10。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
9.(2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厚度约3×10﹣8m,合 30 nm.
【分析】1m=109nm。
【解答】解:因为1m=109nm,所以8×10﹣8m=3×10﹣5×109nm=30nm。
故答案为:30。
【点评】物理量的单位换算,例如36cm,前面的36是倍数,只是对后面的单位cm进行单位换算,换算到合适的单位,最后整理成最简结果。过程如下:36cm=36×1cm=36×0.01m=0.36m。
10.(4分)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 河岸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人 为参照物。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来讲的,这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舟运动,一定选择一个和舟之间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人不觉说明舟是静止的,一定选择一个和舟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解答】解:舟行,舟和河岸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舟是运动的;
人不觉,意思是人没有感觉舟在运动(舟是静止的),以人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河岸;人。
【点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结论就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选择题(本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30分)
11.(3分)2021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13号载人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神舟13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神舟13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地球 B.“神舟13号” C.“天宫二号” D.太阳
【分析】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分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一般不选择自身作为参照物;
“神舟13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对接后,“神舟13号”与“天宫二号”一起运动,所以“神舟13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静止的,所以“神舟13号”相对于地球和太阳都是运动的。
综上分析可知,对接后。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12.(3分)如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测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及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辅助工具法。
【解答】解:
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
B、图中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故B错误;
C、图中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故C正确;
D、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图中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
故选:C。
【点评】我们可以把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13.(3分)下列估测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d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正常人10次脉搏跳动的时间约为1min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在160cm=16dm左右;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4.60m左右,在0.8m=80cm左右;
D、正常情况下,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6s。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14.(3分)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观察图象,明确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各是什么,然后结合选项逐一去分析。
【解答】解:A、由图可知,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5s内,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选项B正确;
C、0s~8s内,则甲,选项C正确;
D、甲同学从7s开始行走,用时4s甲==1.25m/s;
乙同学从0s开始行走,到3s末行走了5m,则乙的速度:v乙==0.625m/s。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分析图象,根据图象上的信息做出选择。选项D的解析也可以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来比较甲和乙的运动快慢:甲和乙在8s末运动的路程相同,但甲所用时间比乙少,则甲运动的比乙快,即甲的速度比乙大。
15.(3分)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
B.楚人“刻舟”而不能“求剑”是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造成的
C.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的静止物体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都是行船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A、以地球为参照物,所以是运动的,所以是静止的;
B、刻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而剑相对于河岸是静止的。
C、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两岸青山相对出”,运动状态是“出”,相对于船来说的;
“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船是运动的、青山)来说的。
故选:B。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6.(3分)小明在测量一木块长度的实验中,得到如下记录:l1=12.41cm,l2=12.42cm,l3=12.44cm,则木块的长度应为( )
A.12.41 cm B.12.42 cm C.12.44 cm D.12.423 cm
【分析】本题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解答】解: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12.42cm。
故选:B。
【点评】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17.(3分)我们可以用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M点运动到N点:第一次先从M到P;第二次直接从M到N.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分析】①人、交通工具走过或驶过的距离叫路程;
②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如果由初位置移到末位置,则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就是位置的变化。
【解答】解:
由图可知,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是MP+PN两段线段,从数学知识知;
但前后两次位置的变化都是线段MN。
故选:D。
【点评】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位移,属于高中力学内容。
18.(3分)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4、向左运动。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
故选: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3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3:2,甲、乙两物体的运动路程之比是3:4( )
A.8:9 B.9:8 C.1:2 D.2:1
【分析】从题中知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是3:2,运动路程之比是3:4,然后利用公式推导得出时间之比与路程速度比的关系,将数据代入并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知v甲:v乙=3:2,s甲:s乙=6:4;
则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
故选:C。
【点评】本题计算不难,主要是要会利用公式推导得出时间之比与路程速度比的关系。
20.(3分)根据图中所给A、B两物体s﹣t图象,判断对应的v﹣t图象哪个是正确的( )
A. B.
C. D.
【分析】路程﹣﹣时间图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斜线表示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
【解答】解:由图可知,A物体的距离不随时间变化;B物体的路程随时间成正比例增加。
A、图中A物体匀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B、图中A物体加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图中A,不符合题意;
D、图中A速度为0,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应学会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运动学中常见的考题。
21.(10分)小丽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错误的步骤是: C ,将错误的步骤改为: 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DEBC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CD 。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分析】(1)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2)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
【解答】解:
(1)在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实验中,不需要测出细铜丝的长度;
根据测量步骤可知,错误的步骤是C。
结合步骤B、E可知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改正错误步骤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EBC;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故A符合题意。
B、读数时由于粗心,属于测量错误;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故C符合题意;
D、人在绕线的时候,造成松紧程度不同,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故答案为:
(1)A;C;用铜丝绕圈总长度L6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3)AC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22.(10分)如图所示,邓琳和小明分别骑自行车从坡顶“自由下滑”(邓琳在前,小明在后),两人都感觉自己“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两人的速度究竟谁大谁小呢?路旁的小敏和小刚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比较邓琳和小明的运动快慢:
(1)小敏用了观察法,她认为,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一样大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则说明他俩下滑的速度 邓琳的大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则说明他俩下滑的速度 小明的大 。(三空选填“邓琳的大”“小明的大”或“一样大”)
(2)小刚用了测量法,他认为,可以用 刻度尺 测出邓琳和小明下滑的某段路程,用秒表分别测出他俩在该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然后用公式 v= 分别计算出他俩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分析】(1)根据物体和运动的相对性,以其中一人为参照物确定另一个人的运动方法从而比较他们速度的快慢;
(2)根据v=可知要计算速度的大小,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从而确定测量工具。
【解答】解:(1)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则说明他俩相对静止;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以小明为参照物,则说明邓琳的速度大;
如果邓琳和小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以邓林为参照物,则说明小明的下滑速度大。
(2)用刻度尺测出邓琳和小明下滑的某段路程,再用秒表分别测出他俩在该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出他俩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故答案为:(1)一样大;邓琳的大;(2)刻度尺。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公式v=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
23.(6分)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0.6000 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20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0.9 m/s。
【分析】物理中有两种测量工具:
秒表测时间。秒表中小刻度盘表示分钟,大刻度盘表示秒。
刻度尺测长度。读数时必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换算成m就是0.001m.读取物体的长度时就要保留4位小数。
【解答】解:(1)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即0.001m,若以m作为单位。所以地砖的长度是:6.6000m;
(2)秒表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由图可知时间为:20s。
(3)速度;
故答案为:(1)0.6000。
(2)20。
(3);0.6。
【点评】物理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明确每一个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及如何读数。
四、计算题(第24小题6分,第25小题6分,共12分)
24.(6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紧急情况,经过0.6s(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又经过44s滑行60m车停止。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3)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求出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
(3)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1===25m/s;
(2)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路程s=s3+s2=15m+60m=75m,
时间t=t1+t2=0.6s+8.4s=5s,
汽车平均速度v===15m/s。
(3)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
s′=vt′=v×4t=3vt=4×15m=60m;
s总=s′+s2=60m+60m=120m;
所以s总>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5m/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3)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本题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
25.(6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爸爸带小明驾车到德州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爸爸吩咐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如表所示的列车时刻表
车次
德州站开
上海虹桥到
运行距离
G101
09:43
13:18
930km
G107
10:05
13:50
930km
G113
10:26
14:20
930km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3)中途高铁列车以180km/h的速度通过一个长度为1800m的隧道,高铁列车全部通过隧道行驶的时间是40s,计算这列高铁列车的长度。
【分析】(1)由交通标志牌可得,到德州站的路程和最快速度,利用v=求到德州站最少时间,进而求出到达德州站的时间,据此选择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所选车次到达上海所用时间及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3)已知列车速度和时间可求列车过隧道行驶的路程(高铁列车和隧道的总长),总长减隧道长就是列车的长度。
【解答】解:
(1)由图知,s=20km,
由v=可得
t===0.5h=30min,
他们3:30开车出发,到达德州站的时间为10:00,爷俩最快能赶上G107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07到达上海所用时间t′=13:50﹣10:05=3h45min=3.75h,
总路程s′=930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v′===248km/h;
(3)列车过隧道的速度v″=180km/h=50m/s,
由v=得,列车全部过隧道时通过的总路程:
s′′=v′′t′′=50m/s×40s=2000m,
列车的长度:s列车=s′′﹣s隧道=2000m﹣1800m=200m。
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爷俩最快能赶上G107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48km/h;
(3)这列高铁列车的长度是2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为隧道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检测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五十中东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五十中东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计算与推导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五十中东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预测物理作业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五十中东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月考预测物理作业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