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 试卷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第1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第2页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经典史料中的化学工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热点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一、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
    1.从“物质”的角度考查
    根据我国古代典籍、科技成果等素材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从“变化”的角度考查
    根据古代典籍、古诗词等素材分析化学反应,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三步巧解传统文化试题

    二、经典史料中的化学工艺
    (1)锌的冶炼: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其冶炼Zn的方程式为ZnCO3+2C=Zn+3CO↑。
    (2)青铜的冶炼: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为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铸造青铜必须解决采矿、熔炼、铜、锡、铅合金成分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埚炉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3)胆铜法炼铜: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工艺是利用金属铁将胆矾溶液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还原为金属铜,再熔炼成锭。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4)淘冶黄金:黄金都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脉金(小金)两种。历史上的早期采金技术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丽水之中生金”。
    (5)银的冶炼:银虽有以游离状态或银金合金状态(黄银)存在于自然界的,但很少,主要以硫化矿形式存在,并多   与铅矿共生。中国大约在春秋初期才开始采集银, 东汉时期发明了以黑锡( 铅)结金银的“灰吹法”。明代著作《菽园杂记》、《天工开物》中有翔实记载。
    (6)汞的冶炼:在自然界中虽有游离态汞存在,但量很少,主要以丹砂(硫化汞) 状态存在。方士们在密闭的设备中升炼水银,先后利用过石灰石、黄矾、赤铜、黑铅、铁和炭末来促进硫化汞的分解。南宋时期发明了蒸馏水银的工艺, 设计了专用的装置,《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在中国的医药化学中还曾利用过铅汞齐、锡汞齐。唐代已开始用银锡汞齐作为补牙剂。
    (7)黄铜的冶炼:明代以前,这种合金是利用炉甘石(碳酸锌矿)和金属铜、木炭合炼而成的。这个炼制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末期的“日华子点庚法”,是一个炼金术的配方。
    (8)镍白铜的冶炼:镍白铜自古是中国云南的特产。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就已记载:“螳螂县因山名也,出银、铅、白铜、杂药。”明代云南已大量生产似银的锌镍铜合金,含铜 40%~58%,镍7.7%~31.6%,锌25.4%~45%,称为“中国白铜”。
    (9)《新修本草》对“青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烧之赤色”指的是“煅烧”。
    (10)《徐光启手记》中记载了“造强水法”:“绿矾(FeSO4·7H2O)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强水用过无力……”。相当于“王水”的配制。
    (11)《吕氏春秋》中有关于青铜的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相当于“合金”的制备。
    (12)造纸:《天工开物》记载,竹纸制造分为六个步骤: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
    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13)烧制陶器:陶瓷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14)酿酒:据《礼记》记载,西周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其中“月令篇”叙述了负责酿酒事宜的官“大酋”在仲冬酿酒时必须监管好的 6 个环节:“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方法:先用米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
    (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5)《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6)《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7)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巴石主要化学成分为KAl(SO4)2·12H2O。
    (8)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蜃”的主要成分为CaO。
    (9)《咏煤炭》(明·于谦)中“凿开混沌得乌金……不辞辛苦出山林”其中“乌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10)《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11)《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12)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
    (13)《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
    (14)《天工开物》记载“人贱者短褐、臬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属草木者,为臬、麻、苘、葛……”文中的“臬、麻、苘、葛”属于纤维素。
    (15)《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文中所描述之物为K2CO3。
    (16)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HgS。
    (17)《本草纲目》如下叙述:“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有酒色、紫色、白色,莹澈与水精相似”-指玻璃。
    (18)《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
    (19)《集注》:“鸡屎矾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內质不变”中鸡屎矾指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
    (20)《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 844种,其中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FeSO4·7H2O。
    3.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1)“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
    (2)“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来自于矿物质,并经研磨、溶解、过滤这三道工序获得,这三道工序涉及的均是物理变化。
    (4)《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 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4.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1)“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槽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
    (2)《本草纲目》中记载:“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3)《本草纲目》中对碱式碳酸铅制备过程有如下叙述:“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4)“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种分离方法是蒸馏;
    (5)《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涉及的操作有加热、蒸发、结晶。
    (6)《泉州府志》中有:“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其原理是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7)《本草纲目》中记载:“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文中涉及的操作为蒸馏。
    (8)《本草纲目》对轻粉(Hg2Cl2)的制法作如下记载:“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文中涉及的操作为升华。
    (9)《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泡茶过程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
    (10)《物理小识》中“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该过程为汽化。
    (11)《游宦纪闻》中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气体的冷凝过程。
    (1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5.传统文化涉及化学反应原理
    (1)《天工开物》中记载:“金黄色(栌木煎水染,复用麻稿灰淋,碱水漂)……象牙色(栌木煎水薄染,或用黄土)”。涉及化学平衡的移动(栌木中的黄木素在酸性介质中呈淡黄色,而在碱性介质中呈金黄色,这是因为植物染料色素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具有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在不同的酸、碱性介质中能发生化学平衡的移动)。
    (2)《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涉及焰色反应(硝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钾元素焰色反应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利用焰色反应来辨别“硝石”真假)。
    (3)《过江州岸,回望庐山》中“庐山山南刷铜绿”。粗铜发生电化腐蚀。 

    (建议用时:25分钟)
    【真题再现】
    1.(2021·广东)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选项
    A
    B
    C
    D
    文物




    名称
    铸客大铜鼎
    河姆渡出土陶灶
    兽首玛瑙杯
    角形玉杯
    【答案】A
    【详解】
    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
    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
    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
    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0·天津卷)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钟南山 C.侯德榜 D.张青莲
    【答案】A
    【解析】A.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测定了青蒿素的组成、结构,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等;B.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C.侯德榜的主要贡献是: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等;
    D.张青莲的主要贡献: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描述的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过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屠呦呦;答案选A。
    3(2020·新课标Ⅱ)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A.胆矾的化学式为CuSO4
    B.胆矾可作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C.“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发生了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胆矾为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A说法错误;湿法冶铜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制取铜,B说法正确;加热浓缩硫酸铜溶液可析出胆矾,故“熬之则成胆矾”是浓缩结晶过程,C说法正确;铁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D说法正确。综上所述,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故选A。
    4.(2020·新课标Ⅲ)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答案】C
    【解析】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A正确;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其均为自然界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正确;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C错误;因为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碳酸铜,所以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D正确。
    5.[2019新课标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
    6.[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正确;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正确;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错误。

    【优选特训】
    1.中华传统文化中富含化学知识,下列叙述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熬肌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刀刮下销来,名铁线粉
    【答案】B
    【详解】A.铁和铜离子反应生成铜单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A不符合题意;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指的是开采石灰石并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没有元素化合价改变,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B符合题意;
    C.化作春泥为有机物的腐败,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C不符合题意;
    D.铁丝日久起销为铁的锈蚀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河北张家口·一模)珍贵文物蕴含着璀璨文化和深远历史,记录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下列珍稀文物中主要由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是
    选项
    A
    B
    C
    D
    文物




    名称
    唐代纸绢画《五牛图》
    西汉玉器皇后之玺
    隋代瓷枕定窑孩儿枕
    商州太阳鸟金饰
    【答案】A
    【解析】A.由文物的组成和名称可知,纸绢画由麻纸和丝绢织就,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
    B.玉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硅酸盐,B项错误;
    C.瓷器为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
    D.金饰主要由金单质制成,D项错误;
    故选:A。
    3.(2023·广东·惠州一中模拟预测)谈及粤式美食,早茶在其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在茶楼“叹早茶”更是广东人的一大乐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香甜松软的马拉糕在制作过程中可加入小苏打增加蓬松度
    B.喝茶使用的瓷杯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
    C.蒜蓉生菜中不含糖类物质
    D.肠粉中的鸡蛋在蒸制过程中发生了变性
    【答案】C
    【详解】A.香甜松软的马拉糕在制作过程中可加入小苏打,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CO2气体,导致物质蓬松度增加,A正确;
    B.喝茶使用的瓷杯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B正确;
    C.蒜蓉生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糖类物质,C错误;
    D.肠粉中的鸡蛋在蒸制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物质失去其生理活性,因此蛋白质发生了变性,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4.(2022·福建·洛江学校高三期中)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文物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下列对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文物图片




    文物
    《千里江山图》
    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
    西汉皇后之玺
    对文物的说法
    可选用FeO作为红色颜料
    制作兵马俑的黏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丝绸可用NaOH溶液进行浸泡、洗涤
    制作西汉皇后之玺的玉石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B
    【详解】A.FeO为黑色固体,Fe2O3为红棕色固体可作为红色颜料,故A错误;
    B.兵马俑是用黏土烧制而成,黏土的主要成为硅酸盐,故B正确;
    C.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在强碱溶液种能发生水解,因此不能NaOH溶液浸泡、洗涤,故C错误;
    D.玉石分软玉和硬玉,主要化学成分都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等物质,为无机物,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D错误;
    故选:B。
    5.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句与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诗句
    化学知识
    A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N2与O2反应生成NO2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3的受热分解
    C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陶瓷属于硅酸盐材料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
    A.N2与O2在雷电作用下,反应生成NO,不生成NO2,A项错误;
    B.这是描写石灰石CaCO3的分解诗句,B项正确;
    C.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C项正确;
    D.诗句体现了有机物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
    答案选A。
    6.(2022·河北·模拟预测)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化学解读错误的是
    选项
    传统文化摘要
    从化学视角解读
    A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苏轼《石炭》
    描述了水煤气的生成与燃烧
    B
    《天工开物》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
    文中“裘”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
    《周易》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文中“火”指甲烷的燃烧
    D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刘禹锡《浪淘沙》
    此现象与胶体性质有关
    【答案】B
    【解析】A.主要指在炭火中加少量水,产生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燃烧等现象,A正确;
    B.文中“裘”的主要成分与丝的相同,是蛋白质,B错误;
    C.“泽中有火”是对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的“火”指甲烷的燃烧,C正确;
    D.日照澄洲江雾开描述的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D正确。
    故选B。
    7.(2022·贵州毕节·二模)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铜的硬度大于纯铜
    B.黄铜为铜铅合金,制造锣类乐器一般用黄铜
    C.在炉甘石(主要成分ZnCO3)上滴加稀盐酸有气体放出
    D.CuSO4·5H2O 失去结晶水变为CuSO4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A.青铜为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其金属单质,A正确;
    B.黄铜是铜、锌合金,B错误;
    C.ZnCO3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正确;
    D.CuSO4·5H2O和CuSO4为两种不同的纯净物,所以CuSO4·5H2O 失去结晶水变为CuSO4的过程是化学变化,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2022·广东广州·一模)绢本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红色来自赭石(赤铁矿),黑色来自炭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制品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孔雀石受热易分解
    C.赭石的主要成分是Fe3O4 D.炭黑由松枝烧制,该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A正确;       
    B.孔雀石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受热分解为氧化铜、二氧化碳、水,故B正确;
    C.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故C错误;
    D.炭黑由松枝烧制,有新物质炭生成,该过程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选C。
    9.(2022·安徽·芜湖一中高三阶段练习)化学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的玉属于硅酸盐,说明玉的硬度大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C.“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中的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
    D.“狂风疾雷撼乾坤,壮哉涧壑相吞吐”中蕴涵着氮的固定
    【答案】A
    【详解】A.试玉要烧三日满,说明玉的熔点很高,与硬度大无关,A错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涉及燃烧爆炸,存在元素化合价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光束通过胶体时,光线能够发生散射作用而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入其它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日照澄州江雾开中的现象与丁达尔效应有关,C正确;
    D.狂风疾雷撼乾坤,在雷电作用下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蕴涵着氮的固定,D正确;
    故选A。
    10.(2022·广西柳州·二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知识,对其说明错误的是
    A.《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B.《本草经集注》记载区分硝石()和朴消()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古人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物质
    C.《格物粗谈》有这样的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
    D.《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就是现在的地沟油
    【答案】D
    【解析】
    A.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A正确;
    B.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试验不同,钠元素焰色试验为黄色,钾元素焰色试验为紫色,B正确;
    C.木瓜会释放出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气体,催使柿子快速成熟,C正确;
    D.“高奴县 出脂水”,燃烧有浓烟,就指的是这一带的石油而不是地沟油,D错误;
    故答案选D。
    11.(2022·河北·模拟预测)生活、生产、技术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明矾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烧碱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CO和的混合物
    C.用臭氧代替农药在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因为臭氧具有强氧化性
    D.《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中生砒精制砒霜的记载:“其色飘飘或如霜雪,或如白色钟乳相连。”利用了蒸馏操作
    【答案】C
    【解析】A.制作油条时加入可以使油条膨松,“碱”指,烧碱是NaOH,具有强腐蚀性,不能食用,故A错误;
    B.“青矾厂气”是指煅烧硫酸亚铁晶体()后产生的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硫,这类气体遇水或潮湿空气会生成硫酸、亚硫酸,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酸雾,故B错误;
    C.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可用臭氧代替农药在粮食仓储中杀菌防霉,故C正确;
    D.砒霜为固体,砒霜加热升华,遇冷又凝华,不是利用蒸馏法,故D错误;
    选C。
    12.《天工开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史料,以下为其中记载海盐性质及制盐过程的片段:“凡盐见水即化,见(湿)风即卤,见火(冷却后)愈坚。”“凡煎卤未即凝结,将皂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卤沸之时投入其中搅和,盐即顷刻结成。”据上述记载,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见(湿)风即卤”是说海盐易风化
    B.“见水”、“见火”时,海盐中的氯化钠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煎卤”的操作类似于蒸发浓缩
    D.“皂角结盐”的原理是发生了胶体聚沉
    【答案】C
    【详解】A.“见(湿)风即卤”是说海盐易析出,溶解度较小,而不是风化,A不合题意;
    B.见水为溶解,见火为熔化时,则海盐中的氯化钠均未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合题意;
    C.“煎卤”即加热蒸发,析出晶体,即该操作类似于蒸发浓缩,C符合题意;
    D.卤水不是胶体,则“皂角结盐”的原理不是发生了胶体聚沉,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B.“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CaO
    C.“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中“稻麦稿”主要成分为多糖
    D.“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此乾坤幻出神物也”中的“硝”指的是硝酸钾
    【答案】B
    【解析】
    A.生铁是含碳量大于2%的铁碳合金,为降低含碳量,可以通过炒”制,将碳元素氧化除去,故A正确;
    B.碳酸钙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久置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所以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 碳酸钙,故B错误;
    C.“稻麦稿”指的是稻草或麦秆,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属于多糖,故C正确;
    D.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硝酸钾、硫粉、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所以此处的“硝”指的是硝酸钾,故D正确;
    故选:B。
    14.(2022·辽宁大连·模拟预测)《邛州府志》载:“在州治西南八十里有火井。蜀都赋:火星荧于幽泉,高焰煽于天陲。注曰: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焰出,以竹筒盛之,其火无灰。井有水、火,取井火煮水,一斛得盐五斗。家火煮之则盐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井中可扩散出大量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
    B.竹筒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取井火煮水”是燃烧天然气加热食盐水进行蒸发结晶
    D.天然气现代常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
    【答案】B
    【解析】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即CH4,A正确;
    B.纤维素和淀粉虽然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但二者聚合度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
    C.燃烧天然气时可以放出热量,加热食盐水,使其中的水蒸发,留下NaCl晶体,即蒸发结晶,C正确;
    D.以天然气为原料,隔绝空气加强热生成焦炭和氢气,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5.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化学知识,下列相关结论或应用正确的是
    选项
    文献诗词记载
    结论或应用
    A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B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为蛋白质,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二者均为高分子化合物
    C
    《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
    D
    《医说》:“每每外出,用雄黄(AsS4)桐子大,在火中烧烟薰脚绷、草履、领袖间,以消毒灭菌。”
    古代烟熏的消毒原理与酒精相同
    【答案】C
    【解析】
    A.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醇,A错误;
    B.丝为蛋白质,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蛋白质为高分子化合物,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错误;
    C.泥土能吸附红糖中的色素,C正确;
    D.烟熏的消毒原理是利用氧化性使蛋白质变性,与酒精不相同,D正确;
    答案选C。
    16.(2022·山西太原·二模)矿物颜料是人类绘画中最原始的表现材料之一 。敦煌莫高窟壁画使用了大量矿物颜料,其色彩和主要成分见下表:
    色彩
    霞光红
    迎春黄
    天霁蓝
    瑞雪白
    主要成分及化学式
    朱砂HgS
    雌黄As2S3
    石青Cu(OH)2· 2CuCO3
    蛤灰Ca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青颜料耐酸碱腐蚀
    B.蛤灰加水后会放出大量的热
    C.工业制汞是在空气中焙烧朱砂,生产流程中加入氧化钙的目的是减少汞蒸气的排放
    D.《梦溪笔谈》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利用了雌黄的化学性质
    【答案】B
    【解析】A.Cu(OH)2· 2CuCO3和酸会反应,则石青颜料不耐酸腐蚀,A项错误;
    B.CaO+H2O = Cu(OH)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则蛤灰加水后会放出大量的热,B项正确;
    C.工业制汞是在空气中焙烧朱砂,HgS+O2=Hg +SO2,生产流程中加入氧化钙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C项错误;
    D.《梦溪笔谈》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意思是遇到书上有误的地方,用雌黄涂抹,是因为雌黄的颜色同纸色差不多,且其质地细密、硬软适中,用雌黄涂改错处,既遮掩了黑色墨笔字、不损坏纸张,利用的是雌黄的物理性质,D项错误;
    答案选B。
    17.《尚书·牧誓》描写了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在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誓师的场景:“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称尔戈(举起戈),比尔干(排好盾),立尔矛,予其誓”(注:黄钺,以黄金为饰的斧;白旄,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下列从化学角度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限于当时的冶炼水平,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而非化合态
    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性能比青铜(或陨铁)更好的钢
    C.干(盾)可用木板、藤或竹等制作,其中所含的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牦牛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
    【答案】B
    【详解】A.自然界存在游离态的金,当时所使用的黄金主要来源于游离态,A合理;
    B.当时制作钺、戈、矛等兵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炼钢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不合理;
    C.木板、藤或竹含纤维素,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合理;
    D.动物的皮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氨基酸,D合理;
    故选B。



    相关试卷

    重难点01 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01 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01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01化学与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2024年高考化学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提速练1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解析):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提速练1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附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化学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6 含“膜”型电化学装置分析(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06 含“膜”型电化学装置分析(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离子交换膜的含义和作用,离子交换膜的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