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莆阳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莆阳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莆阳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 七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七上第1-4课 时间:60分钟 命题人:xxx 审核人:xxx)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这一结论的直接证据是( )
A.神话传说 B.文献资料 C.文学作品 D.考古发现
3.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据此可知( )
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 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 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
4.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制作的周口店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其制作的主要依据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D.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5.在元谋人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动物化石及伴存的炭屑和烧骨。这一发现印证了元谋人( )
A.使用磨制石器 B.已经学会用火 C.过着定居生活 D.进入农耕时代
6.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他们群居在大约距今70万年前,能够直立行走,共同劳动,共同获取食物,会使用火烧烤食物、防潮、照明、驱兽,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这里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8.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历史学者的推断 B.元谋人的牙齿化石
C.女娲造人的传说 D.纪录片《人类起源》
9.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地,气候寒冷干旱,他们居住的房屋是( )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干栏式房屋
C.圆顶帐篷 D.山洞
10.2023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他曾评价“____遗址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空格处应填入( )
A.北京人 B.河姆渡 C.良渚 D.二里头
11.“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狩猎工具的改进 C.建造房屋 D.火的使用
12.下图地区的原始居民的主食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13.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
A.先民的审美观念 B.国家的政治形态
C.汉字的基本结构 D.青铜的冶炼技术
14.下列各项中,能够作为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是( )
A.“女娲补天”的传说 B.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15.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6.半坡彩陶“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彩陶十分出色,红底黑彩,花纹简练朴素。”这可印证半坡居民( )
A.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B.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C.手工业水平较为先进 D.初步出现物品交换
17.如图所示对联赞誉的人物是( )
倡农耕粒我烝民功垂万代
尝百草以疗庶疾利在千秋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
18.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C.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D.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19.远古传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图2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
图1 舜的故事:孝感动天 图2 大禹治水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抗争洪水的历史
C.王位世袭制度的发展 D.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20.“炎联蚩败统天下,种养车行屋建藩。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该诗句歌颂的是传说中的(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嫘祖
21.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22.相传,他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被誉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在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蚩尤 B.黄帝、蚩尤 C.炎帝、黄帝 D.蚩尤、仓颉
24.《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5.“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26.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了王对盂说:“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据此判断,盂的身份是( )
A.周天子 B.诸侯 C.平民 D.奴隶
27.商朝历史上又被称作“殷朝”或“殷商”,下列历史事件与这一称呼有关的是( )
A.商汤灭夏 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28.学习中国古代史要善于抓住“朝代更替”这条主线。下列朝代顺序表①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夏→①→西周→②→战国→秦朝→……
A.周、春秋 B.商、秦 C.商、春秋 D.西周、东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9题6分,30题13分,31题12分,32题13分,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小历在学习完西周的内容后,做了以下笔记:“烽火戏诸侯”说的周厉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小历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4分)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3分)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闻名,唯我独先。
——孙中山
材料二: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孙中山所歌颂事迹中的人物,并简述他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先人名字,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治水的方法。(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至少写出2种。(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狩者,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材料三: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其实行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受封者对周王要尽的义务,并写出第二三等级的名称。(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受封的主要对象。(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主要作用。(2分)
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简版
一、选择题
1—5:A、D、A、A、B 6—10:A、C、B、A、B 11—15:A、A、A、B、D
16—20:C、A、A、D、A 21—25:C、D、C、A、B 26—28:B、B、C
二、非选择题
29.小历的表述不正确。(2分)
理由: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而“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一点2分,2点4分)
30.(1)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4分)
(2)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房屋:干栏式房屋。(4分)
(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 农作物:粟。(3分)
(4)启示: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分,答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31.(1)人物:黄帝。 贡献:建造宫室;制造船只;挖掘水井;平定蚩尤乱等(4分)
(2)名字:大禹。 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4分)
(3)民族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等。(4分)
32.(1)名称: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分)
(2)义务:诸侯朝于天子、述职、服从调兵。 二三等级:诸侯、卿大夫。(4分)
(3)对象:宗亲、功臣、一些帝王的后代。(3分)
(4)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一点即可,2分)
第一次月考历史详细答案解析
1.A
【详解】依据题干的“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有灰烬、烧石等,这是一手资料,是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直接证据,D项正确;神话传说、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均有人为加工因素,是二手资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题干“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不同地区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我国早期人类是否结成群体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证明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的语言,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依据“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根据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可以复原北京人头像,即依据考古挖掘来进行历史研究,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想象图不能作为其制作的主要的依据,排除B项;周口店的自然环境是北京人生活的环境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也不能作为其制作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由材料“石器、动物化石及伴存的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B项正确;元谋人尚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项;元谋人尚处于旧石器时代,尚未过着定居生活,尚未进入到农耕时代,排除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勾画出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半坡人、河姆渡人是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的代表;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远古的传说,描绘了从人类起源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过程,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A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跟夏、商、西周的建立有关,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秦汉的统治有关,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由材料“大约距今70万年前,能够直立行走,共同劳动、共同获取食物,会使用火烧烤食物、防潮、照明、驱兽,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可知,这是对北京人的描述。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产条件,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距今约115万--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物。学者可以通过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来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由材料“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符合原始史料的标准,是可以用来研究史前时期人类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B项正确;学者的推断不符合原始史料的标准,不是用来研究史前时期人类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排除A项;神话传说不符合原始史料的标准,不能作为用来研究史前时期人类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排除C项;电视剧《人类起源》不符合原始史料的标准,不是用来研究史前时期人类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所处的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旱,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A项正确;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排除B项;圆顶帐篷是蒙古族的居住房屋,排除C项;洞穴是原始人类居住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题干里的“水稻”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化石和用火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与稻无关,排除A项;良渚文化是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出现,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盖房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狩猎工具的改进是为了更好的狩猎,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建造房屋不是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山顶洞人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火的使用不是远古人类能够走出洞穴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图示是长江中下游河姆渡遗址先民的“干栏式”建筑。长江中下游河姆渡先民能够栽培的农作物是水稻,主食可能是水稻,A项正确;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先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能够种植粟,以粟为食,排除B项;小麦原产于西亚,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居民还没有种植小麦,排除C项;玉米原产美洲,明代才引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
13.A
【详解】根据图片,这两件彩陶上面都有精美的纹饰,可以用来研究先民的审美观念,A项正确;我国史前时期尚未出现国家的政治形态,排除B项;彩陶上面没有出现文字,排除C项;陶器与青铜冶炼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古迹是研究历史的最可靠的材料。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为文物、古迹,B项正确;神话传说、电影和小说主观色彩浓厚,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距今约6000年,发现于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他们已经种植粟,是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的代表,D项正确;北京人会直立行走,使用火,但不会农耕,排除A项;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但不会农耕,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农耕居民,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彩陶十分出色,红底黑彩,花纹简练朴素”可知,这从形制、画纹、色彩等方面显示了彩陶的艺术,体现出半坡居民手工业水平较为先进,C项正确;彩陶是手工业,不是建筑业,排除A项;彩陶是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物品交换,排除D项 。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倡农耕”“尝百草”等信息可知这个人应该是炎帝,又被成为神农氏,他教民农耕,亲尝百草,A项正确;黄帝、蚩尤和大禹都与“尝百草”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根据“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对中华文明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A项正确;BCD项内容都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中“舜的故事”“大禹治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舜和大禹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杰出人物。所以这两幅图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D项正确;两幅图片无法体现原始农业,排除A项;舜的故事无法体现与洪水做斗争,排除B项;舜和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由题干“炎联蚩败统天下,种养车行屋建藩。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该诗句歌颂了黄帝的功绩。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泳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A项正确;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排除B项;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排除C项;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C项正确;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它们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一些内容,但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A项;材料与“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不是游牧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朝,D项正确;黄帝被称为人文始祖,是中国早期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不是国王,排除A项;尧是即黄帝后的部落联盟首领,因教人耕种而被人尊敬选为部落首领,后将位置禅让给了舜,排除B项;舜即尧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首领,因制定刑法而被选为部落首领,后禅让给禹,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24.A
【详解】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以贤能为标准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A项正确;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传承权力、财产等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据题干“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自比太阳,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建“酒池肉林”腐化堕落,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导致周朝灭亡。因此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B项正确;夏朝建立我国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据题干“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故盂的身份是诸侯,B项正确;周天子是材料中的“王”,排除A项;平民不属于统治阶层,排除C项;奴隶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黄河经常决口改道,为了躲避水患和政治动乱,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故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B项正确;商汤灭夏反映了商朝的建立,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平王东迁后东周建立,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到约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54年的商朝是我国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继起的是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覆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东周后半期,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故①②对应的朝代(时期)分别是商、春秋,排除ABD项,C项正确。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29.小历的表述不正确。
理由: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而“烽火戏诸侯”说的是周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的表述不正确,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求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各诸侯王的故事,烽火点燃后,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看见美人笑了很是高兴,此后又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王。屡次戏耍之后,诸侯们都不相信周幽王的号召,即使看见烽火燃气,也觉得是周幽王的戏弄,便不再听令出兵。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各诸侯因为此前的屡次戏耍也没有出兵相救,导致周幽王被杀,最终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到此结束。
30.(1)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房屋:干栏式房屋。
(3)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 农作物:粟。
(4)启示: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的是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根据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制耒耜,教民农作”的原因是: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根据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下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3)根据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使用彩陶(半坡人面鱼纹盆)。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4)综合材料可知,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原始居民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丰硕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进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31.(1)人物:黄帝。 贡献:建造宫室;制造船只;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平定蚩尤乱。
(2)名字:大禹。 方法:采用疏导的方法。
(3)民族精神: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等。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轩辕是黄帝的名,“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也均与黄帝有关,所以,孙中山所歌颂事迹中的人物是黄帝。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黄帝的贡献包括传说中的发明,如建造宫室;制造船只;挖掘水井;制作衣裳等;“平定蚩尤乱”指的是与炎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指的是大禹采用的疏导之法治理了黄河水患,说明了材料中的人物是禹,采用的方法是疏导之法。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的发明和贡献与大禹的贡献说明他们都具有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从大禹治水的经历来看,体现了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等。
32.(1)名称: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义务:诸侯朝于天子、述职、服从调兵。 二三等级:诸侯、卿大夫。
(3)对象:宗亲、功臣以及一些帝王的后代。
(4)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社会等级制度。因此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名称是分封制,其实行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位于二、三层等级名称分别是诸侯;卿大夫。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封者对周王要尽的义务主要是,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根据材料三,由“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可知受封的主要对象是宗亲、功臣以及一些帝王的后代。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治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