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课课练(2023秋)无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82853/0-16967749046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课课练(2023秋)无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82853/0-16967749046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课课练(2023秋)无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882853/0-16967749046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填空课课练(2023秋)无答案
展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课
课
练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1.中国“天眼之父” ,天文学家,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 能收集到比其他感觉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 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所以,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 帮助观察。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 有关,和 无关。 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放大镜的镜片又叫 ,中央 边缘 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5. ,装有 的圆柱、圆球透明容器,玻璃球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2.怎样放得更大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 的,而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能够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保持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固定在纸筒中。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上)和 (下)。
3.当放大倍数不同时,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而且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 ,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上小下大)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 进一步放大了。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倍。
5.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 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6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看看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偏左向光)、 (先低倍物镜、调反光镜出现亮光圈)、 、 (先眼看物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下降、在看目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上升)、观察(左眼看右眼记录)
3.玻片移动方向和看到的像正好 。(偏哪边往哪边移动)
4.眼观察不到昆虫器官的细节,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昆虫器官的 ,但看的并不是很清楚,细节仍然看不清楚。用显微镜观察,看上去很大很清楚,能够看清楚细节,但是看不到昆虫器官的全部只能看见很小的一部分放大了的图像。
5.肉眼观察下的树叶,看到的范围最 ,但不清晰。放大镜下的树叶范围 ,但是看得比较清楚,可以看清楚部分叶脉。显微镜下的树叶范围最 ,看得最清楚,可以很清晰的看清楚每一根叶脉。
6.观察工具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图像越 ,但范围(视野)越 。
7. 昆虫头上的 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研制岀“ ”, 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还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监视瓦斯的浓度,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它就会报警,以便及时排除险情。
8.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称为 ,“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 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9 蝴蝶的彩色翅膀由许多 组成的,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 。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
10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写出下面触角对应的昆虫的名字。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更微小的物体,观察细胞需要使用 。
2.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3.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 的物体,所以观察洋葱需要做成 。
4.制作洋葱玻片的步骤: (1-2滴清水)、 (镊子“井”)、 、 (将一边慢慢放入水滴中,在水中放平,然后慢慢放下另外一边,避免出现气泡)、 (碘酒染色为更清楚)、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
5.洋葱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植物特有)、细胞膜、细胞质、 (小黑点)、 (形状不规则的大泡泡)几部分组成。
5.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洋葱表皮是由 组成的,洋葱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系也是由 组成的。
2.细胞具有多样性,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大小不同,同一种生物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大小也有差异。
3.各种生物体的细胞是不一样的,首先是细胞 不一样,然后细胞的 也不一样,比如人的红细胞里特有血红蛋白,而其他的细胞则没有。
4.人体血液红细胞,是由科学家 发现的。专门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5.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了 之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 单位。
6.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 个。
7.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 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8. 我们发现所观察的生物标本都具有 结构,但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结构也是 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不同的组织其形态功能也会不同,比如一片叶子上的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形状差别就很大。
9. 叶肉细胞内含 呈绿色,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
10.叶表皮细胞有形成 的保卫细胞, 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荷兰的 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后来许多科学家发现,
在 中、 中、 中都生活着微生物,他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
3.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不过 、 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4.水中微小的生物玻片标本的方法和步骤: (池塘或鱼缸里的水)、 、 。
5.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跑来跑去不便于观察,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 ,
也可以用 吸走多余水分,起到限制微小生物的运动速度。
6.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 。
7.提前一星期利用 培养微小的生物,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人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就是微生物结集而成的。
8.我们观察到了几种微小的生物,水蚤、钟形虫、草履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他们都是生物,因为生物体由 构成,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还要影响环境,因此可以判断是生物。
7.微生物与健康
1. 通常将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包括 、 、 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 和 。
3. 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4.人类利用 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的贡献。法国科学家 是第1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
5.1928年 发明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
6. 是指以死亡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豆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1支疫苗。
7. 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发展了一项对人类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被视为细菌学之祖。他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多的科学家”等,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8. 1972年, 发明青蒿素,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
9.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例如 、 是真菌,可以直接食用。
10.有些微生物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酸奶添加 ,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
11.微生物会引发食物 。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期。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 可以防霉。
12.人们还利用一些 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13.人们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 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的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克隆、杂交水稻( )。
14.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的发展: —— —— ——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我们的地球模型
1.科学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 或 ,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加以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2.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相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 与 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3.地球结构模型:地球从外到内分为 、 和 。 是最薄的一层,约17千米,并且厚度是不均匀的, 厚度将近2900千米, 平均半径为3500千米。
4.观察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1)地球上陆地的形状、大小、位置各不同,且陆地不是全部连接在一起的,海洋也被这些陆地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 大洋 大洲)
(2)地球上海洋的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1%。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相互连通的。( 分陆地 分海洋)
(3)海洋和陆地在地球表面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在 半球,海洋集中在 半球。
5.地球自转模型:横切橙子模拟的是 ,吸管竖着穿过橙子代表 ,地轴 于赤道,地球围绕 自转。(地轴是穿越南北两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
6.关于地球我们还知道:地球的形状是 的。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 岁。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 颗行星。目前地球上生活着 左右的人口。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的卫星是 。地球内部是 的,会产生地震火山。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是 ,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我们在 半球(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是 ,最长的纬线是中间的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我们在 半球。
2.昼夜交替现象
1.针对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提出我们的假设,能出现昼夜交替的打√。
假设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 假设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假设3:地球自转。( ) 假设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 )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这种说法本来就是 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这一假设不仅解释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而且解释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现象,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确定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 产生的。
4.地球是一个 也 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 ,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5.由于地轴是 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极圈内还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 的“地心说”,第二种是 的“日心说”。
2.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
天文学家
及观点
主要
观点
托勒密
地心说
《天文学大成》
1.地球是 。
2. 处于宇宙中心,且 。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 旋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
哥白尼
日心说
《天体运行论》
1.地球是 。
2.地球是 的, 自转一周。
3.太阳是 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 做圆周运动。
4.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 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利用摆的 不变的原理,发现地面的刻度盘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证实地球在 。
5. 用自制的望眼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否定了 的说法。
4.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不停的 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相同。
2.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模拟实验时,十几个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 。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圆形的红色大硬纸板,代表 。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 会先见到太阳。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 先看到太阳。所以东边的城市和西边的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取决于 。
3.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是向 运动的,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 。
4.当我们将转椅自西向东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 旋转;当我们将转椅自东向西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 旋转。
5.如果我们把地球比做一个巨大的大转椅,当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根据相对运动,说明地球是 自转的。(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 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的话,呈 时针旋转。)
6.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 边比 边早,所以 会先迎来黎明。
7.时差是地球上两个地方的时间的差值,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全球 个时区,地球在一天中自转360度,因此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 小时。如伦敦在零时区,北京在东八区,两地相差 个时区,时间相差 小时,如前所述,北京比伦敦的区时 小时。
5.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 变化有关,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早上和傍晚,太阳位置越低,影子越 ;中午时,太阳位置越高,影子就越 (长-短-长),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 。
2.正午时刻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 ;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 。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 ,冬季影子最 。
3. 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24节气)。古人是利用圭表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从中发现规律的:夏最 ,冬最 ,春秋影子 。
4.我国位于 半球,正午时,太阳一般位于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面上。
5.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夏至太阳位置最 ,冬至位置最 ,春秋分 。
6.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 。
7.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在正午时间的高度和日出日落时间 。如:北京:夏至时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度最 ,(太阳最高)影子最 ,昼 夜 。冬至时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度最 ,(太阳最低)影子最 ,昼 夜 。而春分和秋分的时候,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度都是一样的,并且这三个数据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影子适中,昼夜平分。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因为地球的 ,所以才有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同时还围绕太阳 。
2.地球公转周期是 ,公转轨道的形状是 。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是 改变的。
3.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 ,是每年的 月;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 点,是每年的 月。
4.地球公转一周是 ,在一个公转周期中会发生四季变化,四季交替与地球 有关。
5.关于四季的成因,人们常常以为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对吗?
(1)
(2)
6.四季变化的真正原因:地球在 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 (地球外着身子公转),导致阳光在地球上 位置变化而形成的。阳光的 和 造成地球上不同地区温度不同,所以太阳直射那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是 。
7.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 ,北极圈出现极昼,适合去北极考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南半球的 ,南极圈出现极昼,适合去南极考察。太阳直射赤道时为南北半球的 季节。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
(1)地球绕地轴 ,方向是 ,周期是 ,
形成 、 、 现象。
(2)地球绕太阳 ,方向是 ,周期是 ,公转轨道为 ,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 ,产生 、 、 。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有的动物适合较强的光,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 ,如蝴蝶、蜜蜂等。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 ,如猫头鹰、蝙蝠等。
(2)植物受光照的影响,体现在各种鲜花的身上尤为突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一样。大多数植物白天进行 作用,晚上以 作用为主。
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 (蛇蛙); (狗狼); (大雁); (鲟鱼)。
(2)一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样貌,春发芽、秋落叶等 。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 ,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用到很多 。
2.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技术可以 、 和 工具,工具是技术的载体。
3.使用 会让所做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快捷,省时又省力。不同的任务要使用 的工具去做,比如取核桃仁用 比较合适,而使用铁锤、砖头就不太合适,效果也不好。
4.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都属于 的范畴,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
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分类。手机、电脑是 工具;温度计、湿度计、体温计、体重秤是 工具;螺丝刀、美工刀、吊车、塔吊、挖掘机是 工具;自行车、飞机、火车、轿车是 工具。
6.利用韦恩图说一说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2.斜面
1. 对于技术和工具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我们应当进行 与 。测试的方法可以是 和 。在测试时,需要建立 。
2.与水平面成倾斜的光滑平面,称为 ,(一端高一端低)是一种简单机械。日常生活中,无障碍通道、盘山公路、屋面……都以属于斜面。
3. 通过斜面将物体从高处搬运到低处时,物体可以借助 从高处沿斜面滑到低处,这个过程 额外施加力,与人工搬运相比,斜面具有 的作用。
4.同样的物体由斜面从低处拖到高处比较 ,从低处直接提升到高处比较费力。说明斜面具有 的作用。
5.斜面坡度是指倾斜面与 之间的夹角,所以斜面坡度肯定 90°。
6.在研究斜面坡度对省力情况的影响时,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是 、 、 等。得出结论:斜面能 且斜面坡度越 越省力。(坡度越大省力就越小,并不是坡度大就费力)所以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 ,坡度越 ,斜面就越省力。
7.斜面能 但是费 。
8.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 、 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 、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斜面的运用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来修建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不但治理了水灾,还实现了对水的充分利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了人类获得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
3.不简单的杠杆
1. 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就是一种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 。
2.杠杆是由 、 以及 三部分组成。
4.古人用木棒撬石头的时候, 就是古人手握在木棒的地方, 就是大石头和木棒接触的地方,地面上的小石块就是 。
5. 改变支点的 和支点的 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支点离 近,离 远,杠杆越省力。支点越 ,物体移动距离越远 。
6.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杠杆的省力与否取决于 距离和 距离的大小。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臂大)-杠杆 ,如 、老虎钳、塔吊、挖掘机的挖掘臂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 ,如 、钓鱼竿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 、 。
7.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增大了 ,有的像打网那样扩展了 ,有的像锄头、羊角锤那样改变了 ……。
4.改变运输的车轮
1.用平板和手推车分别拉规定的物品。模拟测试中改变的是 ,一个是平板,另一个是手推车。没有改变的条件是 、 、 。我们发现利用轮子,搬运物体省时省力。说明轮子具有 的作用,因为轮轴把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 了摩擦力。
2.车轮改进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无辐条的车轮——有辐条的车轮——有轮胎的车轮。可以看出车轮在不停的改进和发展之中,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越来越高。
3.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不论怎样改进,它的 没有发生变化。车轮是一种 ,由半径较大的 和半径较小的 组成。生活中常见的 、 、 ,在外形上与轮子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都是由轮和轴两个部分组成,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
4.同一个轮轴中,在轮上用力,轮轴 ,且轮越 越省力。所以用扳手拧螺母时,手放在扳手柄越 越省力。
5.标出下列物体的轮和轴
5.灵活巧妙的剪刀
1.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作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 ,而且他们的 强。人们可以将金属融化、拉伸、弯曲、成型、再成型,制造出各种复杂精密的工具。
2.剪刀是一种 工具,它具有 和 的结构特点。剪刀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 ,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 ,将两片刀刃连起来的铁芯就是剪刀的支点。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 和 ,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
4.人们根据需要,还巧妙地设计了剪刀的各个部分,使得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多个领域,比如:
(1)裁衣剪刀柄 、刀刃 、刀尖 ,属于费力杠杆。节省动力移动的距离,再加上锋利的刀刃是 ,刀刃越锋利,裁剪起来就越省力,所以用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费力。
(2)手术剪刀用于剪除腐肉、血筋、皮、膜等,因此医用剪刀会更锋利一些,而且刀柄 、刀刃 、刀尖 ,当把手移动较长距离时,刀尖只移动一点点距离,从而使控制更加精准。方便我们剪开外皮和分离并剪断两根导线。
(3)理发剪刀是动力臂小于于阻力臂,是 杠杆,费力但是省距离。改变了斜面的状态,梳状的斜面使理发更自然。
(4)普通剪刀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 、 、 。
2.北宋时期 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的步骤: (字是反的)— (均匀涂抹墨汁)— — (向阳通风处晾干)
6.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 简单,也比较省时。如果是大量的文字, 快捷且字体规范便于认读。
7.印刷术的发展历史: 印刷—— 印刷——人工拓印——机器印刷——大型印刷机——家庭打印机。
8.通过评测,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为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书籍的传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普及了知识。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成为人类文明 和 的重要方式,也促使人们创造出更多新的工具和技术。
7.信息的交流传播
1. 印刷革命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然而现在我们身处 时代,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便捷和准确,书籍只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工具,此外还有电脑、手机、电视机、广播等各种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
2.电脑存在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传播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获取电脑承载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并且与书籍相比,电脑传播信息的速度更 。
3.书本和电脑提供信息比较记录表
书本
电脑
提供信息的形式
. 、 、 、
文字、图像、符号、色彩、 、 等
传播信息的方式
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书籍的发行、传阅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
电脑承载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他所承载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脑,可以迅速的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完成制作的影响
4.在制作三轮车的模型过程中,用到的工具有剪刀、小刀、胶水、镊子等等。
独轮车模型包含的技术:车轮是 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 的应用,车架运用了 的稳定性,用线捆扎技术固定车架,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 。
第四单元 能量
1.各种形式的能量
1. 世间万物都是 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相对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 的。
2.我们组装的电路,电池提供的 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 和 。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 的。
3.各种各样的车子运动起来主要是依靠的 ,车子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汽油、太阳能、电、磁等。
4.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 , 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要补充和消耗 。
2.家庭中使用的能量形式有 、 、 、 、太阳能、热能等,每种能量形式都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所以我们要懂得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3.能量来自于能源,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能源和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能源。
4.一辆汽车大约只有 %的燃料用于驱动车辆,剩下的燃料主要转换成了 和 ,散发到环境中去了。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对植物、动物、建筑物危害很大,对地球的环境造成 。
5. 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电量的大小,功率为1千瓦的电器,一小时的耗电量就是 度,功率的单位是 ,符号是 。(一种电器一天的耗电量=功率×每天用电时间÷1000)
6.填写一下能量之间的转换: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转化成 能;电风扇-电能转化成 能和 能;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成 能;电饭锅-电能转化成 能;电冰箱-电能转化为 能。
7.你能提出哪些节能建议?
3.电和磁
1.丹麦的 首次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2.实验一:用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导线是否会产生磁性
实验方法和步骤:①组装一个电路,点亮小灯泡,以确保电路是 。(用导线将各个部件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②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时,指南针指向 方向(当小磁针发生偏转时,周围存在有磁性的物体。)③将电路中的导线 放置在指南针的 ,并且让导线的方向与磁针所指的方向 。④观察发现:接通电路小磁针 ;断开电路时小磁针 。
实验结论:通电导线会产生 ,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可以产生磁)
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呢?
去掉小灯泡,让电路 ,指针偏转更明显,说明电流越 产生的磁性越大。
新发现:
(1)通电导线离磁针远近不同,磁针的偏转程度会 。通电导线离磁针越 ,磁针的偏转越明显。
(2)导线在磁针下方磁针也会偏转,但与在上方时偏转方向 。
(3)把导线顺着磁针移动,导线各处对磁针产生的效果 。
3.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我们发现线圈通电时,指南针 ,且偏转角度更 。说明通电线圈会产生 ,使指南针发生偏转。
4.实验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线圈怎么放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把线圈 放,且指南针靠近 时,磁性最大,使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5.用完了的废电池,一点电都没有了吗?能用我们的线圈和指南针检测一下吗?
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 ,若指针发生偏转,则证明废电池还有 。(只不过电池中的电不足以支持电灯泡等用电器工作了。)
4.电能和磁能
1.磁铁也具有 ,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耳机、电磁炉等物体身上都有磁能的影子,并且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是通过 由电能转换而来。
2.实验一:在铁钉上绕线圈,并通电测试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缠绕50-100圈(缠绕的要紧一些),两头分别留出10-15厘米做连接线。固定连接线与线圈,避免线圈松开,然后用砂纸把接线头打磨光亮,给线圈通电观察。
实验现象:当线圈通上电流时,发现铁钉 大头针;而断开电流时,大头针就从铁钉上 。
实验结论:线圈通电后会产生 ,断电时磁性 。
3.像这样由 和 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电磁铁具有通电 ,断电 的基本性质。
4.实验二:用电磁铁将大头针搬运至指定位置。
电磁铁是怎样搬运大头针的?当铁钉电磁铁通电之后,铁钉被磁化,利用它来搬运大头针。
怎样控制大头针能让它落到指定位置?利用控制 的方式让大头针掉落在指定位置。
5.实验三:电磁铁也能指示南北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钉尖吸引了指南针的北极就能说明钉尖是南极了吗? 判断。因为铁钉本身就可以与指南针南北极相吸引。铁钉吸引指南针北极时,要再靠近南如果 ,就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结论:电磁铁可以指示南北。电磁铁的磁极与 和 向有关。
7.铁钉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当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改变时,它的磁极 ;当电磁铁的缠绕方向改变时,它的磁极 ;当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和线圈的缠绕方向,电磁铁的磁极 。
8.用电磁铁搬运物体,能量是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形式是怎样转换的?
能量转移:电池电能→电磁铁装置→第一个大头针→第二个大头针 能量转换:电能→磁能
9.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 ,也能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
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典型应用就是 。
10.磁铁和电磁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韦恩图)
5.电磁铁
1.当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 ,吸起钢铁;断电时,磁能就 ,钢铁落下。
2.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和 有关系。
3.实验一: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线圈的匝数有关
研究的问题
我的假设
实验材料
改变的条件
改变条件的方法
不变的条件
实验结论
实验二:验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电流大小有关
研究的问题
我的假设
实验材料
改变的条件
改变条件的方法
不变的条件
实验结论
注意:在实验中,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源,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
实验做三次的目的:求平均值,减少误差,让实验更准确。
6.神奇的小电动机
1.在电动玩具车里都有 ,它通过 和 一起组成一个电路。
2.电动机由 、 和 三部分组成,转子部分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转子是三个 的组合体。换向器的作用是 。填写图中各部分名称
3.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接触 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4.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接通电源后,电流依次流过电刷、换向器,此时线圈中的电流通过,使线圈产生 ,这个磁性与外壳里的磁铁相互吸引或排斥,使转子不停地转动。
3.电动机是利用 产生动力的机器,它们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是工作原理基本相同:用电产生 ,利用 推动轮子转动。
4.实验一:探究小电动机各个部件是怎样相互作用,共同工作的
①安装转子,在小瓶子上套两根橡皮筋,把铁丝架和导线架插进橡皮筋中固定。②把转子的电流换向器放在导线架上,另一端的轴放在铁丝架上(V形电线叉子就是电刷的作用),要让转子能够灵活转动而不被卡住。③让转子转动起来,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个磁铁靠近转子,仔细观察转子转动了没有,再把磁铁拿开,看看转子还能转动吗。
实验现象: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个磁铁靠近转子,发现转子 。再把磁铁拿开,转子 。
实验结论:转子是一块 ,通电之后它产生了 ,用一块磁铁靠近它的时候,磁铁和电磁铁之间就会相互吸引,相互排斥,转子就这样转动起来了。
电流在小电动机中的电流路径:
5.影响转子快慢的因素:
6.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的方法:
7.能量从哪里来
1.能量是 的一种形式,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热能、化学能、电能、磁能、核能、机械能等等,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2.能量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通过各种方式作能量 ,比如把热能变成动能。能量也可以 ,比如踢足球时,脚上的能量传递到了足球上。
3.植物通过 作用,把太阳的光能转化为 储存在体内,在经过 将能量转移到高等动物体内。
4. 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5.用手摇发电机可以发电,并点亮小灯泡。电动机的能量转换: 能转为 能。
6.转动电动机的轴可以发电。小电机用棉线绕在轴上,可以转的更快一些,转动越 ,产生的电流越大。
7.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成了 。自从人类发明了发电机之后,人们就能够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的转换成电能了。发电机的能量转换: 能-磁能- 能。
8.无人机的工作原理:无人机巨大的机翼上有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吸收足够的 ,并将其转换成 能,维持电动螺旋桨的转动,使飞机能够在高空中飞行。
9.电能的来源和转换:普通电池/蓄电池: 能-电能。光电池- 能-电能。水利发电站- 能-电能。太阳能板:太阳能-电能。潮汐发电站: 能-电能。核电站: 能-电能。火力发电站: 能-电能。风力发电: 能-电能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2022秋):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2017)本册综合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菌的形状有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书本知识点汇总: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书本知识点汇总,共2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填空练习(分单元编排)(2022新版)(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填空练习(分单元编排)(2022新版)(附参考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采用,空气是一种,蚯蚓喜欢的稻田、池塘等,春天,青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