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113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拾级∕拾荒 露面∕初露锋芒 疾风劲草∕殊功劲节
    B.唠叨∕捞取 挨打∕尘埃落定 销声匿迹∕不屑一顾
    C.投奔∕奔走 应分∕应有尽有 勇冠三军∕冠冕堂皇
    D.蹿红∕撺掇 剽悍∕虚无缥缈 徇私枉法∕瘦骨嶙峋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鄙人的画今天展出,请各位专家评头论足,多多指导。
    B.有些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与汽车撞上,总会没事的。
    C.凉山森林火势凶猛,消防官兵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D.大家的行李在头天晚上就收拾好了,只有他一个人临出发才七手八脚地忙起来。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B.2016年鄂州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C.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室午睡。
    D.高速公路上的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全。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啊!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D.不少家长反映:作业多,作业时间长,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_________________,飞镜又重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并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你读过《朝花夕拾》吗?《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故事,人物各不相同。请从故事内容或人物形象的角度,做50字左右的笔记。
    二、阅读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卒获有所/闻
    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
    C.相与步于中庭(在)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中)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故事,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按老河兵的说法寻得石兽。
    B.选文中的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善逆向思维,歪打正着。
    C.选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作者的思考和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选文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曰:“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①临郡。引为功曹②,翊以拂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各翊问曰:“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曰:“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③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④,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椽。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⑤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众人止之,翊曰:“视没⑥不救,非志士也。”遂倶饿死。①种拂:字颖伯,东汉大臣。②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下文的明府、孝廉、上计椽,都是古代官名。③佞倖:以谄媚而得到宠幸。④申甫:拂之子。⑤困馁:困乏饥饿。⑥没:通“殁”,死。
    1.九(1)班学生学了这篇短文后,针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请根据情境完成下面讨论的内容。
    小蔓:“季礼意其子相也”中的“意”字怎么翻译?
    小祎:这个字我一开始也不清楚,后来我查看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面有五个义项:A.心意,意图。B.怀疑。C.意料,猜测。D.同“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E. yī(依)。通“噫”。叹词。我觉得应该选(1)________,因为(2)________。
    小蔓: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能帮我翻译一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这个句子吗?
    小祎:好的,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3)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时 寇 贼 兴 起 道 路 隔 绝 使 驿 稀 有 达 者。
    3.文章结尾说“视没不救,非志士也。”“志士”指的是有坚定意志和节操的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刘翊的“志士”品格。
    9.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而形貌昳丽 昳丽:______闻寡人之耳者 闻 :______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卒得反国 反:______
    2.给乙文中下列句子加上标点断句。
    由 宋 君 观 之 人 君 之 所 以 离 国 家 失 社 稷 者 谄 谀 者 众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甲文中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5.请结合甲、乙两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
    B.“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引用诗句,增添了文学色彩,形象地突出了篱笆不挑地不挑人的特点。
    C.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构成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田园画。
    D.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2.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
    3.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②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4.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1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张心阳
    ①这是较早前的事情:南京市有一位叫沈现台的环卫工人,曾经捡到一百七十多个钱包归还失主,还曾多次为生病的陌生孩子捐款。不承想,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不仅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夸奖,反遭调侃:“你不是整天做好事吗,怎么连个奖状也没有?人家做好事都有奖励,你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沈现台心灵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于是给新闻媒体发去短信,希望得到一本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②这件事值得品味,做好事、行善举应不应该得到某种荣誉或奖励?在沈现台看来,奖励不奖励并不重要——如果行善只图奖励和荣誉,那么就等不到这一天才说话。但他周围的人对他做了那么多善事却不曾有任何表彰和奖励不理解——好人不能总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没有回报。
    ③那么,可以认为沈周围的人过于现实,思想觉悟不够高吗?愚以为不可武断作结论。几乎在沈这件事发生的同时,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72.1%的中国人认为应当给善行以合理的回报或表彰。可见,给善行以回报,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不仅与现阶段社会的物质利益原则不矛盾,就是任何社会条件下也都应当如此,让一个人永远地付出却不予一丝褒奖和回报是不符合常伦的。
    ④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做无名英雄可以是人们的自觉选择,也为我们敬仰,但不能是对所有人的要求。道德与金钱、善举与名誉、奉献与回报不仅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而且可以互补。合理的奖励和表彰既能使行善者的热情得到鼓励,也使得善举被宣扬、被推崇,让一个善举衍生出更多的善举,让一个好人带出更多的好人。正可谓:“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⑤徒手接坠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被广为宣传后,其所在公司奖励她二十万元。用一些人的习惯思维来解读,这二十万元似乎应当捐助给福利院、残疾人、贫困山区学校什么的才合适。可吴菊萍并没有这样选择,面对记者的回答是,父母身体不好,住房要还贷款,还要抚育孩子,“这笔钱我自己要留着用”。她话语甫出,赢得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认同。为什么?这样的选择一样很善良。我们不能要求奉献者永远地奉献,要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善报。
    ⑥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这个道理,他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同时反对盲目行善取义的做法。子贡在国外赎回一个鲁国的奴隶,却不按鲁国法律规定领取国家补偿,孔子批评他说:“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学你这样,那就有很多人做不到,鲁国设法赎回在国外的奴隶这一计划也就落空了。相反,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落水者谢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说,鲁国这种见义勇为者日后就会多起来。这可以认为是行之以善与善得以行的辩证法。
    ⑦行善而不图回报,这是一种至高的个人境界,但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不仅如此,古人甚至还主张奖励要快,“一有小善,不终朝而赏随之”,“使人速得为善之利”。因为这样人们“皆将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归矣”。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总让“好人流血又流泪”,那么,善行就会踯躅,就会徘徊,就会止步。一个让善行成为稀缺资源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⑦的论证思路。
    5.结尾指出,对于行善者,“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请你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谈谈你的认识。
    三、应用
    12.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选(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任选一题作文。题目:我品尝到了 的滋味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析】
    试题分析:A.拾级∕拾荒(shè/shí)、露面∕初露锋芒(lòu/lù)、疾风劲草∕殊功劲节(jìng/jìng);B. 唠叨∕捞取(láo/ lāo)、挨打∕尘埃落定(ái/āi)、销声匿迹∕不屑一顾(xiāo/ xiè);C.投奔∕奔走(bèn/bēn)、应分∕应有尽有(yīng/ yīng)、勇冠三军∕冠冕堂皇(guàn/ guān);D.蹿红∕撺掇(cuān/ cuān)、剽悍∕虚无缥缈(piāo/ piāo)、徇私枉法∕瘦骨嶙峋(xùn/ xún)。据此,答案为B。
    2、C
    【解析】
    A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比喻任意挑剔。使用语境错误。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此处应改为“不以为意”。C赴汤蹈火: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正确。D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与“他一个人”矛盾。
    【点睛】
    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3、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语序不当,改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C.语义错误,删去“不”。D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B
    【解析】
    B标点符号使用正确。A把第二、三处逗号都改为顿号;C概数之间不能用顿号。删去顿号。D把“时间长”后的逗号改为句号。注意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
    【点睛】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 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


    5、(1)学而不思则罔 (2)曲径通幽处 (3)蜡炬成灰泪始干 (4)遥怜故园菊 (5)一轮秋影转金波 (6)一蓑烟雨任平生 (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罔”“幽”“炬”“遥”“蓑”几个词的写法。


    6、示例:阿长,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她矮而胖,有切切察察的毛病,她很迷信,满肚子都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累。要求从故事内容或人物形象的角度,做50字左右的笔记。可以说明作品引人的地方,或内容精彩,或情节生动,或人物形象丰富,或道理深刻。语言要精练生动,有情感色彩。示例: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鲁迅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自己的孩子弄脏了自己的衣服却要打骂。她是个自私阴险、多嘴市侩的人。或:《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的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之情。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二、阅读
    7、1.C
    2.D
    3.B
    4.(1)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却没有找到。
    (2)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凭常理主观推断呢?
    5.道理:对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践出真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找出谓语动词,并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C.不正确。“卒”是副词,意为“终于,最终”,可与下句断开;“获有所闻”意为“有所收获”,中间不可断开。正确断句应为“卒/获有所闻”。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D.有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其”的意思是“这,这种”。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有误。应该是: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阅:经过;岁:年;募:募集;竟:终了,最后。
    (2)但,只;其,其中;臆断,主观地判断。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文章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最后。本文的主旨句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先正确翻译句子,本句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然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分析可知,“可据理臆断欤”,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凡事要实践,不能主观推论,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8、1. (1)C (2)因为上文讲到刘翊和张季礼是在途中偶然相遇,原先并不认识;刘翊把自己的车让给张季礼后,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就离开了。所以张季礼对刘翊的身份是猜测,解释为“猜想”更合理。 (3)(种拂)于是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
    2.是 时 寇 贼 兴 起/道 路 隔 绝/使 驿 稀 有 达 者
    3.(1)淡泊名利。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把车让给因寒冻而车坏被滞留的张季礼,却不告知姓名策马离开;(2)不畏权贵。不肯屈从朝廷的任命;(3)志向坚定。帮种拂解决有关生死祸福的事后,因耻于利用这事来获取功名而推辞了种拂的举荐;(4)乐善好施。调任陈留太守,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5)扶危济困。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死者收殓;(6)舍生取义。途中不忍抛下窘困饥饿的故交,杀自己所驾的牛給他充饥,致使自己一起饿死。
    【解析】
    1.(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意”, 意料,猜测。(2)然后结合上文“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分析原因即可。(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乃”,于是;“举”,举荐,推举;“不就”,没有接受。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故可断句为: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结合“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得出:淡泊名利;结合“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得出:不畏权贵;结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得出:乐善好施;结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得出:扶危济困;结合“‘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倶饿死”得出:舍生取义。然后综述即可。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留在道路上。刘翊见到后说:“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特意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他)做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顺从(他们)就恐怕被怨恨,给了他们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刘翊说:“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遭遇成为谄媚的人。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种拂听从了刘翊的建议,于是没有给他。接着,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举荐。
    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死了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
    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刘翊就晚上出发,白天休息,才到达长安。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诚、勤勉,特任命他做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己的衣服将死者收敛了。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啊!”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
    9、1. (1)光艳美丽 (2)使……听到 (3)当面指责 (4)通“返”,返回
    2.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3.(1)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
    (2)朝廷内外都听不到谈论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邹忌以小见大,推己及人,由家事到国事,通过类比让齐威王领悟到“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这种以切身体验切入劝谏正题,亲切自然,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让人易于接受等值得借鉴。(意对即可)
    5.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等。(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闻”:使……听到。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昳丽”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译为: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中间都是较短的停顿,选用逗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蔽”:受蒙蔽。“甚”:严重。“内外”:朝廷内外。“是以”:因此。
    4.考查对文言文重要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邹忌通过自己生活中受蒙蔽的实事实,来推断出齐王受弊严重,运用类比说理,委婉的劝说齐王,使齐王接受意见。主要可鉴之处:运用正确、委婉的劝说方式,以小见大的方法让其接受意见。
    5.比较阅读。一问,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前者邹忌先从自己身边的小事说起,先言自己由此得到的感悟,然后进而推广到国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委婉的对齐王提出了规劝,同时齐威王也从善如流。后者可分析“吾君圣者”“吾君丽者”等句,说明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所以“出亡,至于鄙”。二问,从劝谏者来讲,要有高超的辞令技巧。从被劝谏者来讲,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等。
    【点睛】
    (一)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10、1.B
    2.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
    3.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 “融化”原意指冰、雪等变成水,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抚慰,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B.从文中第⑤段“‘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可知,这句是在是写乡土的篱笆朴素高雅。选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事物特点的筛选与归纳。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描写篱笆的句子,从中筛选或概括出答案。“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透光、通风”,“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等句子,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①这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蛙声与花草幽香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比作,莫扎特的小夜曲,又比作情人的絮语,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静、温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之情。
    ②这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融化”原意指冰、雪等变成水,这里指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得以化解,作者的情感与田园风景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也是考查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可知,文中的篱笆代表了美好的乡村生活;走近篱笆,就是走进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抚慰,一种立体按摩,可理解为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表达了作者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态度。
    11、1.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2.引用沈现台希望政府颁发荣誉证书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做好事是否需要给予奖励;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3.对比论证。把孔子对子贡赎回奴隶不领取国家补偿进行批评,而对子路救了落水者接受其馈赠进行表扬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地证明了“行善也应得到奖励和荣誉,才会使善得以行”的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4.先提出“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的观点,然后通过古人的主张和让“好人流血又流泪”的对比,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提出希望社会能够奖励善行。
    5.要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当政者要给予行善者恰当的荣誉和奖励,这样才能激励行善者的热情,使他人效仿,善行才能蔚然成风,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对于受惠者来说,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对行善者的奖励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程,也是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同并积极奖励行善者,善行才能行之久远。(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此文第一段引用沈现台希望政府颁发荣誉证书的事例,引出话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善者不亏,行之则远”的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⑥段“……相反……”将孔子对子贡赎回奴隶不领取国家补偿进行批评,而对子路救了落水者接受其馈赠进行表扬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这段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 对比论证,突出奖励要快的重要性;最后得出了提出让社会能够奖励善行的希望。
    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认识,解答此题需要围绕对行善者的肯定和鼓励来谈,根据“要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善报”“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据此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解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应用
    12、(1)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 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上联:身教 下联:家风
    【解析】
    (1)考查对材料要点的概括。通读【寻家风】的三则材料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从以下三个方法作答:学习(记住)祖训;向长辈(父母)学习;遵守一些好规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2)首先要选出一句你最熟悉最有话说的的一句,然后能结合家庭实际,分别围绕“和睦”、“勤奋”、“孝顺”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3)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心领神会”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所以上联应填“言传身教”。“明祖训”是动宾关系。所以下联对应部分要考虑这种结构。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我品尝到了劳动的滋味
    一个周五的晚上,刚吃过晚饭,往常我都会和我的小狗巧克力玩一会儿。可是今天它好像不太乐意,直冲我遥尾巴,我脑海中浮现了一件重要的事:今天是巧克力洗澡的日子!“哈哈,巧克力,你太脏了,得洗个澡啦!”
    虽然以前都是妈妈帮它洗,但今天她不在家,就由我来帮他洗澡吧。说干就干,我把巧克力抱进浴室,放进浴缸,巧克力知道小主人要帮它洗澡了,它干脆躺下来,眯着眼,四肢伸得长长的,等着我的服务。我边把淋浴喷头拿下来,边对它说:“你就乖乖躺着吧,等一会儿才更舒服呢!”我用手试了试水温,觉得刚刚好,就把喷头对着它,它还没来得及躲闪,身上的毛已经被我冲得湿哒哒的耷拉在身上。等它反应过来,突然挣扎着用爪子趴着浴缸,跳了出去,不时地还甩甩身子,水珠甩了我一身,我瞬间也成了位“诗人”。
    还好门是关着的,巧克力见无路可逃,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想这下该安心洗澡了。就再次把它抱进了浴缸,打开水龙头对着它冲起来,可悲的是我只有两只手,应付不过来巧克力灵活的身子,它再次逃走,冲我甩水……折腾了四五次,浴室里都要成水灾现场了,旁边的瓶瓶罐罐都被撞得七倒八歪,地下一片狼藉,我不得不请求支援。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们重新准备给巧克力洗澡。他试过水温后对我说,狗狗不能用太烫的水,而且你可以在浴缸里先放进一些温水,这样小狗会很舒服的。爸爸帮我抓住巧克力的前胸,我拿来沐浴液给巧克力涂身上,揉了起来,果然这时候的它乖乖配合,然后再冲洗掉泡泡,最后用毛巾把全身的擦干。
    后来我抱着巧克力,爸爸帮忙把巧克力的毛用电吹风吹干,才算大功告成。看着干净的,香喷喷的巧克力,我心里甜丝丝的。
    这次不算太成功的劳动,在这个周末的晚上增添了别样的滋味。
    多一份善意,宽以待人
    对于别人的过失,我们没有必要穷追不舍的去强调。人们只有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在面对别人的过失时,才不会对别人进行挑剔和苛责。
    人没有十全十美,不完美的,我们总会犯下一些错误在面对自己的错误使我们更需要是一份担当。在面对他人犯下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善意地指出,不需要把别人的错误紧紧抓住不放,刻意去为难他人。
    善意纠错是对犯错者的尊重,这样做能让犯错者保持尊严,从而改正自我小学时有篇文章,讲述,一个小男孩的故事。班上有一位同学,家里很多钱,有一天带着绿色的钞票去学校炫耀说他父亲赏给他的在体育课时,这位同学的钞票掉在地上,小男孩看见了,想着是不是要还给她,可是她想到家里很穷,于是就偷偷那位同学放进自己口袋。那位同学发现自己的钱不见了,于是就叫他的爸爸来处理这件事。他的爸爸是个警察,在班上看了在位的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小男孩紧张不安。他当做没看见,给在座的同学们各一封信。信封里装着画着太阳的卡片。对同学们笑着说,如果是谁捡到钞票,请把它放在信封里,把信封里的太阳的卡片取走。第二天,那位同学和他的父亲拿着许多信封,一个一个的拆开,发现其中一封信封里躺着,绿油油的钞票。那个小男孩长大后一直记得小时候的那件事,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警察那位同学的父亲不仅给了小男孩体面与尊严,更给予她心灵上的引导。
    善待别人的失误,让错误的人受到点化,人人而改之,错误,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音乐家罗西尼常常乐意指导青年学生的乐曲演奏。一天,一位青年拿着自己的,乐谱找到罗西尼并现场演奏。请罗西尼执导,这位青年的乐曲里有很多抄袭的内容。但罗西尼并没有打断青年的演奏,而是一听到熟悉的内容,就缓缓地摘下帽子再戴上,青年好奇,罗西尼的举动问他为什么这么频繁摘帽,戴帽,罗西尼委婉的说,我有个习惯。每逢遇到老相识,总要脱帽招呼一下,青年听出了罗西尼的意思,瞬间惭愧不已,深深鞠躬感谢之后便要离开了。罗西尼没有直接指责青年,但她的善意提醒给今年改进的机会,表现了她的涵养。
    能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的同时收获一份和谐融合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会犯错误,要学会换位思考,感受被批评者的内心感受,善意委婉的提醒犯错人,这样既能让犯错者止步,又能收获别人的信任,彰显人格涵养。
    【解析】
    (1)《我品尝到了 的滋味》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首先补充题目,题目中“品尝”在这里不是味觉上的体验,而是心灵上的感受。所以可以补充的词语很多,例如:成功、劳动、分享、担当、奋斗等等。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即确立了文章的中心。
    接着着手选材,选材可以从生活中选择,选择自己经历的小事,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选择好材料,安排组材,组材时安排好详略。文章重点放在“品尝”的过程和之后的心情上。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文章出彩。
    (2)这是一个材料作文。
    对于材料作文,首先阅读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搜集信息作为抓手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从中体现的应该是一种“宽以待人”的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脚要先站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才能去帮助和周济需要帮助的民众。从中体现的是一种仁义和宽厚的精神。
    选择立意点之后,确定体裁,这篇文章适合写一篇议论文。开头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归纳总结。

    相关试卷

    2023届包头市重点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包头市重点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二河乡二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二河乡二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篇名句默写,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二河乡二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二河乡二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篇名句默写,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