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教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pptx
    • 教案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doc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1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2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3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4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5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6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7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第8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第1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第2页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教案,文件包含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课件pptx、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重叠问题》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暑期                                      备课教员:* * * 第14讲   重叠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   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   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   思考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6分)师:同学们,我想试试你们的反应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好吗?生:好。师: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每人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    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2+2等于3的情况呢生:因为有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师:真棒,用了一组非常恰当的关联词…………”。其实这两个爸爸   和两个爷爷的身份分别是爷爷、爸爸、孙子对吧。生:是的。  师:因为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叠了,所以我们算人数时只能算一次。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是等于4人,但是要减去重复算了的一个爸爸,所以最后就等于3人,也就只需要买3张票了。师: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非常有趣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一:(12分)    下列是参加学习小组的名单,语文小组有8人,数学小组有9人, 14人参加了学习小组,请问语文和数学都参加的有多少人?师:同学们,请看例题一,说一说自己的困惑。生:语文小组有8人,数学小组有9人,为什么总人数不是17人,是14人?师:你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谁知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生:我觉得应该是有的人重复参加了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所以人数变少了。师:其他同学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生:有。师:恩,真棒,那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重复参加了这两个小组。(课件出示表格)生:有三个人重复了。师:哈,同学们都在叫着有三个人重复了,是哪三个人啊?生:杨明、李芳、刘红。师:恩,没错,这三人是重复参加了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所以在数语文小组的人数时候他们被数了一次,而在数数学小组的时候他们又被数了一次,他们总共被数了二次。因此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他们被多数的一次,也就是语文和数学小组都参加的人数了。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那么该怎么列算式解答呢?生:8加9减去14等于3人。师:对吗?生:对。师:很好,那么接下来,你们就例题一的思路,解答下列问题吧,要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范。板书:    8+9-14=3(人)
    答:语文和数学都参加的有3人。  练习一:(8分)    某校三年级学生共有100人,爱好数学的有72人,爱好音乐的有53人。每人至少爱好一项,那么这两样都爱好有几人?   分析:   本题难度不高,与例题一的区别在于数字的变化,只要学生将例题一理解透彻了,就能很快将练习一解答出来。教师在讲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板书:    72+53-100=25(人)
    答:这两样都爱好的有25人。(二)例题二:(12分) 两块木板各长54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18厘米,求连接后的木板长多少厘米?师:接下来请看例题二,大家一起把例题二的题目大声朗读一遍吧。师:读完题目,你们觉得这道题难不难?生:难。师:这么难的题目,该怎么解决呢?你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讨论谈论。(学生讨论,教师下台聆听,适时加入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师:好的,停。有哪个小组讨论出结果了吗?生:重叠的部分多算了一次,所以要减去重叠的部分。师:说得对吗?生:对。师:没错,题目说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重叠起来,那我们就让它们重叠起来。(课件演示木板重叠动画)师:这样重叠起来之后,这个重叠部分是多少厘米?生:18厘米。师:没错,那左边这块木板没有重叠的部分有多长?生:54减去18。师:真棒,声音真响亮。所以这样我们能算出这两块木板重叠之后的长度了吗?生:可以。师:那你们就动手算一算吧。(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师:算出结果了吗?生:90厘米。师:没错。真厉害。师:这道题难不难?生:不难。师:只要把题目理解透彻了,就由难题转变得很简单了,接下来你们需要做练    习来熟悉这种解题思路,请看练习二。(课件出示练习二,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下台巡视)板书:    54-18+54=90(厘米)答:连接后的木板长90厘米。练习二:(8分)两张纸一样长,米德把它们整齐地粘在一起,连成了一张有71厘米的纸,重叠部分是9厘米,求一张纸长多少厘米?分析:本题难度中等,与例题二相比题目类型没有变化,解题思路一样,只要学生有认真听课,熟悉了例题二解题方法,就能很快求出练习二的结果。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迁移的思维来求解。板书:   (71+9)÷2=40(厘米)答:一张纸长40厘米。三、小结:(4分)师:这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你们有什么感受?生1:有些题目看起来很难,其实分析之后很简单。生2:只要弄明白哪些部分是重复的,就能变得简单了。师:总结得真精辟。大家都很棒!其实数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科,数学中隐藏着很多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只要你们善于发现,喜爱动脑,就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精彩的数学世界。第二课时(50分)一、复习导入(3分)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生:重叠问题。师:没错,面对重叠问题,我们最主要的是要干嘛?生:理解清楚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师:没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继续深入了解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一)例题三:(13分)      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卡尔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跳舞的共有多少人?师:大家读完题目,发现什么?生:只有一个数字4。师:没错,整道题只给了一个数字,就是4,这该怎么求总人数呢?生:可以先把方阵每排的人数算出来。师:恩,没错,条理非常清晰,只要我们知道了是多少行多少列的方阵,就可    以求出总人数了。师:那我们一点点来看,题目说了,从前从后从左从右看都是第四位,那我们    就用红色的五角星来代替卡尔的位置。我们先从前面看。卡尔是排第几?生:第四。师:那就说明卡尔前面有多少人?生:三人。师:从后面看,卡尔排第几?生:也是第四。师:那卡尔后面有多少人?生:也是三人。师:这么说卡尔所在的这一列,总共有多少人?生:七人。师:没错,同理,我们还要从左看从右看。谁来说说?生:从左边看,卡尔排第四,她的左边有三人。生:从右边看,卡尔排第四,她的右边有三人。师:所以卡尔所在的这一行总共有多少人?生:7人。师:那我刚刚说过这是一个方阵,所以我们要补齐这个方针,变成几行几列的    方阵?生:7行7列。师:所以总人数怎么求?生:7×7=49(人)。(教师配合学生演示动画,辅助学生理解)师:真棒。这种题目理解了吗?生:理解了。师:那就动动笔,做做题,熟悉熟悉吧。(课件出示练习三。请两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学生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下台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完成)板书:    4×2-1=7(人)    7×7=49(人)答:跳舞的共有49人。练习三:(7分)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米德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从前数起是第3个,从后数起是第4个,求共有座位多少个?分析:这个题目主要是要先知道一行和一列的座位数。根据题意,一行座位数应该是12+21-1=32(个),一列座位数应该是3+4-1=6(个)。再用32乘6就能求出座位总数。板书:   12+21-1=32(个)   3+4-1=6(个)   32×6=192(个)答:共有座位192个。(二)例题四:(13分)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有3人一项作业都没完成。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师:刚刚我们了解了跳舞方阵等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完成作    业的情况了,请看例题四。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求出三(4)班的人数呢?小组之间讨论讨论。小组讨论,教师下台聆听)师:好,停,有结果了吗?生:先算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的人数,再用至少完成一种作业的人数加上一种都没有完成的人数就是三(4)班的人数了。师:其他小组也是这么认为的吗?生:是的。师:很好,但我们怎么求出至少完成一项的人数呢,来我们一起画图看看。师:首先。我用蓝色的椭圆代表完成数学的,总共有多少人?生:42人。师:接着,我用黄色的椭圆代表完成语文的,有多少人呢?生:37人。师:那中间这个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生:表示既完成语文作业又完成数学作业的31人。师:说得非常棒,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的是三(4)的总人数,那么灰色部分    就是两种作业都没完成的人数。师:那至少完成一项作业的人数怎么求呢?生:42加上37再减去31。师:为什么要减去31?生:因为31是重叠的部分。师:没错,这样我们就求出了至少完成一项作业的人数了。哪全班人数怎么求?生:把刚才算出来的数加上3。师:没错,这样就能得出三(4)班的人数了。(课件配合演示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师:所以,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要用心的画图就能解答。那么接下    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解一下这道题。(课件出示练习四。请两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板书:      37+42-31=48(人)    48+3=51(人)答:三(4)班共有学生51人。练习四:(7分)某班学生在一次共出了二道题的数学测验中,结果做对第一题的有3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41人,全对的有17人,全错的有4人。求全班人数是多少人?分析:   本题中关键是用画图来解决问题,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做对一道题的人数加上全错的人数就是全班的人数,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学会画图,养成画图的好习惯。板书:    38+41-17=62(人)    62+4=66(人)答:全班人数是66人。 (三)例题五(选讲):阿博士对一些同学进行才艺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会吹竖笛的有22人,会拉小提琴的有8人,其中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有4人。全班31人,请问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有多少人?师:现在,我们要说说各自的才艺了。请看例题五。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帮助阿博士求出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人数呢?小组    之间讨论讨论。(小组讨论,教师下台聆听)师:好,有结果了吗?生:先算出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再用全班的总人数减去至少会一种才艺的    人数,就得到不会才艺的人数了。师:其他小组也是这么认为的吗?生:是的。师:很好,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怎么求出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呢?我们一起    探究探究。师:首先。我用黄色的椭圆代表会吹竖笛的,总共有多少人?生:22人。师:接着,我用蓝色的椭圆代表会拉小提琴的,有多少人呢?生:8人。师:那中间这个重叠的部分表示什么?生:表示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4人。师:说的非常棒,那最后,我们一个长方形表示全班人数,那紫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生:表示的是两种都不会的人数。师:那至少会一种才艺的人数该怎么求?生:22加上8再减去4。师:为什么要减去4?生:因为4是重叠的部分。师:没错,这样我们就求出了有才艺的人数了,最后再怎么做?生:用31减去这部分人数。师:没错,最后我们再用31减去26,得到了有5人是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课件配合演示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师:所以,有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只要经过透彻的分析,就能变得很简单,    那么接下来,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解一下这道题。(课件出示练习五。请两位同学上台板书。教师下台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板书:      22+8-4=26(人)    31-26=5(人)答:竖笛和小提琴都不会的有5人。练习五:(7分)    在100个学生中,音乐爱好者有56人,体育爱好者有75人,那么既爱好音乐,又爱好体育的人最少有多少人,最多有多少人?分析:   这道题难度中上,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于例题五这种题型还是不能完全明白,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如果每人只能有一个爱好,那么总人数应该是56+75=131(人),但是总人数只有100人,少掉的人数就是同时有这两个爱好的人数。因为学生的人数是固定的,所以少掉的人数就是在这100人中最少同时有这两种爱好的人。最多就是爱好音乐的人都爱好体育,所以最多是56人。板书:   (56+75)-100=31(人)答:既爱好音乐,又爱好体育的人最少有31人,最多有56人。三、总结:(5分)师:这一部分重叠问题的知识就讲到了这里,来说说你的收获吧。生:我学会了可以用画图方法来分析重叠问题。……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总结出自己的收获,既然学习了那么多,大家就一定要    牢牢记住,多加练习。别让我们新学的知识偷偷溜走了。四、随堂练习。1. 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数,米德都排在第8个。这一   排共有多少个同学?    8+(8-1)=15(个)答:这一排共有15个同学。 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这段更长的纸条长   34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34-6)÷2=14(厘米)     14+6=20(厘米)答:原来两段纸条各长20厘米。 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入场参加校运动会,卡尔的位置从前数   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   学生多少人?    3+(3-1)=5(个)    6+(5-1)=10(个)    5×10=50(人)答:三(4)班共有学生50人。 三(5)班同学参加了音乐、美术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已知参加音乐组的   有32人,参加美术组的有30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0人,都不参加的   有4人。三(5)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32+30-10=52(人)    52+4=56(人)答:三(5)班有学生56人。 同学们,我们芭啦啦小学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始了,看看我们班的报名单,参   加跑步比赛的同学15人,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12人,跑步和跳绳都参加的   有7人,全班有25人,那么有多少人没有报名参加比赛呢?    15+12-7=20(人)    25-20=5(人)答:有5人没有报名参加比赛。 家庭作业 主管评价   主管评分   课后反思(不少于60字)整体效果     设计不足之处     设计优秀之处      

    相关课件

    奥数五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4讲《最优化问题》课件+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五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4讲《最优化问题》课件+教案,文件包含奥数五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最优化问题》课件pptx、奥数五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最优化问题》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4讲《寻找规律》课件+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 第14讲《寻找规律》课件+教案,文件包含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寻找规律》课件pptx、奥数四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4讲《寻找规律》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课件+教案:

    这是一份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课件+教案,文件包含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课件pptx、奥数三年级下册秋季课程第13讲《数图形》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