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2.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外服制
D.中央集权制3.王国维先生指出:“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说明西周A.加强了统治上的支配地位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B.以宗法制为分封制的基础
D.发展夏商以来王位世袭制4.有学者提出:周朝兴盛于“封建”(分封制)。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分封制A.传播了华夏文明
C.培植了割据势力
B.使周朝长治久安
D.以宗法制为基础5.春秋中期,楚庄王洛邑“问鼎”时,周天子以“天命”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这件事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C.传统礼制备受各诸侯国尊崇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
D.“尊王攘夷”的观念正逐渐形成6.“华夷之辨”最初指的是对中原及其四周文化区系的空间划分,具有一定的种族色彩,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概念。“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急速消亡
D.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的过渡7.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项革新,有学者认为“有了它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间耕作,从而使食物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便都有了可能”。该项革新最可能是A.耒耜石斧
B.刀耕火种
C.石器锄耕
D.铁器使用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A.奖励军功
B.推行县制
C.重农抑商
D.什伍连坐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
B.隆礼重法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10.读下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①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C.③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
B.②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
D.④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
11 .《剑桥中国史》指出「(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这一制度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B.因袭于西周制度
D.恢复了社会经济
12.秦统一后,皇帝既是国家首脑,又是全军统帅,军队严格执行玺、符、节制度。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这一设计旨在
A.保障军队战斗力
C.彰显帝王的功绩
B.强化君主专制
D.强化宰相权力
13.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
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
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
14.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用如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A .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B.个人的威望与号召
C. “学在民间”的出现 D .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
15.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
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
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
A .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 .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1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A.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C.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施郡县制
D.得到了广泛响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编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作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什么?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如何?(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钟、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汉朝存在了四个多世纪,基本完成了中国一体化的任务。汉朝的统治者还与儒家的道德家们建立了联盟,创建了先进的教育系统。在技术发明所带来的经济高产的基础之上,汉朝的统治者把中国的影响扩展至朝鲜、越南和中亚地区,长期影响了邻近地区的社会。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天祝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材料两幅图片显示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项正确;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不是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无法体现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排除D项。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故答案为C项。A项西周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排除;D项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于秦朝时期,排除。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受封地区聚族而居的局面,而且使周人充分掌控了边陲区的统治权,明确地方诸侯等级和义务,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趋于严密,A项正确;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并非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以及传播周文化,A项正确;“长治久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传播了华夏文明,而不是培植了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
5.B 由题干中的信息“周天子以“天命”作为利器迫使楚国最终退兵”可知,春秋时期,“君权神授”观念尚存,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权威,故B项正确。A项中“恢复”、C项中“尊崇”、D项中“尊王攘夷”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楚庄王洛邑“问鼎””不符,排除。
6.C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民族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孔子的观点即是其佐证,故C项正确;中华文明是由华夏族和周边各族共同缔造的,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华大地上的部落联盟向世袭制国家过渡发生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且偏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耕种土地的效率和能力,为大规模耕种土地和食物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指其变法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赐田,打击了贵族的势力,A项正确;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是使“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与“宗室贵戚多怨望”无关,排除C项;什伍连坐不是使“宗室贵戚多怨望”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知,材料中为道家学派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隆礼重法为荀子的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为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
10.C 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地图,儒家德治思想的诞生地是鲁国,即地图上的③鲁国,C项正确:郑国出现中国最早的成文法,不是①秦国,排除A项;法家法治思想的诞生地在魏国,不是②楚国,排除B项;春秋时期最早实行变法的是魏国,此时尚未三家分晋,没有魏国,排除D项。
11.C 材料描述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因袭西周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与恢复社会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秦朝的皇帝对军权牢牢的控制,“太尉只有带兵权,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B项正确;材料与保障军队战斗力及强化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D项;彰显帝王功绩与皇帝称号来源有关,排除C项。
13.B 秦始皇不断完善皇帝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旨在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B项正确;皇家特殊的名号制度不能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A项:君权神授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14.A 由图片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现象,说明当时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A项正确;“个人的威望与号召”夸大了个人对社会文化交流的影响,排除B项;“学在民间”的出现,只反映了文化教育对象的不断下移,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可知,秦朝当时不仅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理,而且迁徙大量内地民众到这些地区,前往岭南的移民还以军人为主,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怀柔远夷的政策,反而反映了秦朝通过征战,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体现破坏地方历史传统,排除B项;秦朝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材料也没有体现“缓解人地矛盾”,排除C项。
16.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各郡都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响应者非常广泛.D项正确:以六国贵族为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反对实施郡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
17.(1)分封制。(2分)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消极作用:后期周王室衰微,为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4分,答出两点即可,积极与消极各一点)
(2)宗法制。(2分)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分)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分)
18.(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2分)外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社会动荡;私学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
(2)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8点)
19.(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8分)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6分)
20.示例:
观点:秦汉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阐述: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秦朝还统一了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促进了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汉代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奠定了基础;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科技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8分)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标准答案)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古浪县第一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民勤县第一中学、古浪县第一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运用时间轴,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读下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