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页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页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对话,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向同学们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卫国的英雄。
    认准字音
    提携(xié)
    殷勤(yīn)
    嗟(jiē)
    谩有(màn)
    文体知识
    歌行体: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词语解释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3)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5) 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
    (6)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7)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8)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9) 临:逼近,到,临近。
    (10)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2)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3) 报:报答。
    (14) 意:信任,重用。
    二、整体感知
    1、师:注意朗读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师提示朗读技巧:
    首联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
    颈联要用颤音,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
    师:试着翻译古诗
    预设: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仔细研读
    1、师: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预设:《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师: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预设:
    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
    黄昏:战后惨烈图
    中夜:夜袭易水图
    3、师: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预设: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4、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还是写事?
    预设:一二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5、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加下划线的词用的好么?
    预设: “压、摧”两个动词用的好,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局势的危急。“甲光向日金鳞开”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6、师: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预设: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黑云压城城欲摧”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呢?请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7、师: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预设: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8、师:本诗哪句师抒情明志的句子,找出来分析一下?
    预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爱国激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
    9、师: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10、师: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预设: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随堂练习
    (一)理解性默写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绘敌兵压境,我军应战,围城与突围惨烈战斗情景的句子是“ , 。”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色彩的角度,描写秋天里,敌退我追,激战后壮阔的血腥场景的句子是“ , 。”
    3.在《雁门太守行》中,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半卷旗”“霜重”“鼓寒”暗示出战争形势严峻的句子是“ , 。”
    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 。”
    5.《雁门太守行》中表达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誓死血战到底的决心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2.角色满天秋色里 塞上胭脂凝夜紫
    3.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5.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的战事。
    B.全诗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衬托了悲壮的英雄气概。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前句从听觉的角度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半句从视觉上表现边塞风光的秀美。
    D.尾联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宛然在目,表现了主将不惜为国捐躯的志气。
    (三)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四)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参考答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春望教案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谜导入,作者与背景简介,初读,体味韵律美,精读,感受意境美,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