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0cm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1. 小明来到武乡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参加“丹心向党⋅红色研学”活动。如图所示,是他在体验活动中,身着八路军军服庄严地吹响“冲锋号”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请你估测“冲锋号”的长度约为( )
A. 20cm B. 50cm C. 120cm D. 150cm
2. 某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记录为:17.82cm、17.80cm、17.81cm、17.28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应为( )
A. 17.70cm B. 17.704cm C. 17.8cm D. 17.81cm
3. 如图所示,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即将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是运动的
B. “天舟三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C. “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是静止的
D. “天舟四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静止的
4. 手鼓社团活动时,敲鼓的力越来越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高 D. 音调变低
5. 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干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 “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6. 在某音乐会上,男低音放声独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B.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C.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 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7. 下列关于声的利用,与其他不同类的是( )
A. 利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 利用声呐测海水深度
C. 利用超声波进行体内碎石 D. 听到铃声同学们进教室上课
8.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 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 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 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 铜料化为铜液是汽化
C. 铜液冷却成形需要放热 D. 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
10. 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
A. 16℃ B. 30℃ C. 47℃ D. 70℃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
B. “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 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 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 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 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3. 远离污染,守护蓝天,山西多地婚嫁等喜庆日用音响礼炮车替代了燃放鞭炮的习俗。该礼炮车工作时车载大功率音响发出模拟鞭炮的声音,音量大小也可以调节。下列关于该礼炮车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由汽车发动机振动产生的
B. 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 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和燃放鞭炮声的音色相似
D. 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不属于噪声
14.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 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15. 如图所示是酒精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酒精的沸腾属于汽化现象
B. 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C. 酒精沸腾过程中要放热
D. 酒精在任何情况下的沸点都是78℃
16. 如图所示为小明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1)该实验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和______ 。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 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 (填“大”或“小”)。
(4)AB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 m/s;vBC= ______ m/s。
(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 (选填“大”或“小”),小车做的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6)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那么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______ (选填“大”或“小”)。
17. 如图所示,小明为了研究声音的特性,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1)小明利用该实验装置可以进行两个实验探究内容,分别是:______ 、______ (选填“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产生的条件”或“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以上两个探究实验都用到了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即______ (选填“转换”或“控制变量”)法。
(3)若某次实验中,第一次将钢尺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第二次伸出长一些,再次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前后过程中,钢尺两次的______ 要保持相同,第______ 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_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_ 有关。
18. 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实验时,两个实验小组分别选择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你觉得______ 实验装置更好,原因是冰受热______ (填“均匀”或“不均匀”)。
(2)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3)实验过程中宜选用______ (填“较大的冰块”或“较小的冰块”)。
(4)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t冰/℃
-4
-3
-2
-1
0
0
0
1
3
5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冰熔化过程经历了______ 分钟,在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 (选填“保持不变”或“继续上升”),但继续______ 热。
19.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______ (填“M”或“N”)部分。
(2)如图乙所示的是B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时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______ ;水的沸点是______ ℃;B、C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 不同。
(4)D组同学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5)实验结束后,A组小丽想到妈妈在煮饺子时会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停止沸腾,原因是水______ (选填“温度低于沸点”或“不能继续吸热”)。
20.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300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______m/s,这个物体在前10s内的速度是______km/h。
21. 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笛声是空气柱______ 产生的,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______ 。
22. 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
23. 夏天,奶奶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帮奶奶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______和______。
24. 晒粮食时,为什么将粮食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还要把粮食摊开?
25. 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8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26. 轿车从济南开往青岛的路途中,发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标志牌的意思是什么?
(2)轿车此时的速度如图2所示,轿车的速度是多少?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轿车从标志牌处开始最快多长时间能到达青岛?(计算步骤要写出根据的公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约为50cm。
故选B。
胳膊的长度约为50cm,从图中可知,“冲锋号”的长度约等于胳膊的长度。
本题考查长度的估测,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2.【答案】D
【解析】解:
由题意可知,测量数据17.28cm是错误数据,应去掉;
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物理课本的宽度是:17.82cm+17.80cm+17.81cm3=17.81cm;故D正确
故选: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注意再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和题目给出数据的小数点位数相同。
3.【答案】A
【解析】解:天舟四号正在靠近由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三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
A、“天舟三号”相对于“天舟四号”,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A正确;
B、“天舟三号”和“天和核心舱”是一个组合体,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天舟四号”相对于“天舟三号”,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C错误;
D、“天舟四号”和“天和核心舱”,它们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若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4.【答案】A
【解析】解:敲鼓的力越来越大时,鼓面的振幅越来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来越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本题考查了响度和音调的区分,关键是理解响度和音调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5.【答案】A
【解析】解:A、“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
B、“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
故选:A。
(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是在振动的;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通过古代器皿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等,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特点。
6.【答案】B
【解析】解:男士声带的振动频率慢,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
女士声带的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
故选:B。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此题结合男女发声的不同考查了对响度和音调的影响因素问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解:(1)听诊器诊断病情、声呐测海水深度、同学们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这些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利用超声波进行体内碎石,属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B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爆竹声震耳发痛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与信息,以及声音与能量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8.【答案】A
【解析】【分析】
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途径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
【解答】
A、高速公路安装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解:A、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故B错误;
C、铜液冷却是凝固,铜液冷却成形需要放热,故C正确;
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C。
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熔化和凝固,属于基础题。
10.【答案】C
【解析】解: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说明该合金的熔点t:34℃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晶体熔化是固定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本题考查晶体熔点,是简单的基础题。
11.【答案】C
【解析】解:A、露是液态,是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冰是固态,是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霜是固态,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
D、雪是固态,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本题考查了三态变化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12.【答案】C
【解析】解:“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白气”现象.
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也会产生“白气”现象.
故选C.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根据题目所给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液化知识来解释具体实例的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定义来分析两种“白气”现象.
13.【答案】C
【解析】解:A、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由车载大功率音响发出模拟鞭炮的声音,故A错误;
B、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可以在传声的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炮车发出的鞭炮声和燃放鞭炮声的音色相似,故C正确;
D、礼炮车发出的鞭炮声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噪声是由发声体的不规则振动产生的,鞭炮声属于噪声。
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音色和噪声的概念。
14.【答案】D
【解析】解: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知v甲=s甲t甲=1.6m8s=0.2m/s,乙的速度v乙=s乙t乙=1.2m12s=0.1m/s,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因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东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15.【答案】A
【解析】解:A、沸腾和蒸发都属于汽化现象,故 A正确;
B、酒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B错误;
C、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变化酒精的沸点会变化,不都是78℃,故D错误。
故选:A。
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低,液体的沸点低。
本题考查液体沸腾的特点,需要知道液体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6.【答案】刻度尺 秒表 v=st 小 0.02 0.05 大 不是 小
【解析】解:(1)(2)实验原理是v=st;
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用到大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增长测量时间,方便计时,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4.0cm=0.04m,所用时间为tAB=2s,
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sABtAB=0.04m2s=0.02m/s;
由图知:BC段的距离是sBC=5.0cm=0.05m,所用时间为tBC=1s,
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sBCtBC=0.05m1s=0.05m/s。
(5)根据(4)可知,小车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说明其下滑时运动速度越来越大,即小车做加速运动。
(6)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平均速度的结果会偏小。
故答案为:(1)刻度尺;秒表;(2)v=st;(3)小;(4)0.02;0.05;(5)大;不是;(6)小。
(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测量工具;
(2)根据v=st计算平均速度,因此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
(3)斜面倾角越小,物体速度变化越慢,物体运动时间长,越便于时间的测量
(4)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可读出SAB与sBC;时间tAB与tBC由秒表直接读出;用公式v=st计算速度;
(5)比较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小,分析得出小车的速度变化特点;
(6)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判断所测速度的情况。
本题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重点考查了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及分析实验的能力。
17.【答案】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控制变量 振幅 一 高 频率
【解析】解:(1)利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则在振幅相同时,音调不同,是为了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利用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响度不同,是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这两种研究方法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第一次伸出桌面短一些,钢尺振动的快;第二次伸出桌面长一些,钢尺振动的慢;前后过程中,钢尺两次的振幅要保持相同,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故答案是:(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2)控制变量;(3)振幅;一;高;频率。
(1)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动幅度、距声源的远近有关,振动幅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2)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时,要控制振幅不变;探究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关系时,要控制频率不变,这是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3)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此题主要考查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与振幅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难度不大。
18.【答案】乙 均匀 自下而上 较小的冰块 2 保持不变 吸
【解析】解:(1)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
(2)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3)实验过程中宜选用体积比较小的冰块,冰块受热比较均匀,减小误差;
(4)由表格数据可知:在4~6min中,冰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0℃不再升高,说明冰处于熔化过程,则冰熔化过程经历了2分钟,在此过程中,冰的温度保持不变,但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1)乙;均匀;(2)自下而上;(3)较小的冰块;(4)2;保持不变;吸。
(1)从实验装置的不同,可得出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图乙可使冰受热更均匀,有利用实验效果的准确性;
(2)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3)实验时物体受热均匀,实验效果更好;
(4)水沸腾需要同时满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据此分析即可。
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本题是探究晶体熔化的实验,其中考查了水浴法、温度计的读数、根据图象判断晶体的熔点以及物体吸热能力的判断。
19.【答案】N 92 不变 98 质量 减少水的质量 温度低于沸点
【解析】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固定N的高度;
(2)由图乙知,零刻度线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其示数是92℃;
(3)由图象可知水沸腾过程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
如丙图,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象,两个小组水的初温相同,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即水吸收的热量不同),根据Q=cmΔ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4)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适当的减少水量,适当的提高水的初温;
(5)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水虽然仍在继续吸热,但是水的温度降低,当温度降到低于水的沸点时,沸腾停止。
故答案为:(1)N;(2)92;(3)不变;98;质量;(4)减少水的质量;(5)温度低于沸点。
(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温度计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
(3)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根据Q=cmΔt知,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可能是水的初温不同;
(4)影响加热时间的因素:水的多少、水的初温、酒精度的火焰大小等有关,根据其分析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本题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沸腾时和沸腾前现象的区别、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现象分析、沸腾的条件等,本实验难度不大,但常考,所以要掌握好。
20.【答案】2.5 9
【解析】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v=st=300m2×60s=2.5m/s,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所以在前10s内的速度是2.5m/s=2.5×3.6km/h=9km/h;
故答案为:2.5;9。
知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由速度公式求物体的速度;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一定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1m/s=3.6km/h。
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21.【答案】振动 音调
【解析】解:吹奏笛子时,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孔,笛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音调的影响因素,属于基础题。
22.【答案】1mm 2.15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3.1cm与3.2cm之间,估读为3.1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15cm-1.00cm=2.15cm。
故答案为:1mm;2.15。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3.【答案】液化 汽化
【解析】解: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鸡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鸡蛋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然后小水珠又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
故答案为:液化;汽化。
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结合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得出正确选项。
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断。
24.【答案】答:晒粮食时,将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
将粮食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增大粮食中水分上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
把粮食摊开,是为了增大粮食中水分的表面积,从而加快粮食中水的蒸发。
【解析】(1)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温度、增大表面积、加快空气流动;
(2)把粮食晒干,就是把粮食内的水分蒸发掉,因此要从加快蒸发的方法去考虑这样做的原因。
知道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并能在实际现象中辨认出影响蒸发的快慢的是哪种因素,考查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25.【答案】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12t1=12×8s=4s,
由v=st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4s=6000m。
答:此处海水约有6000m深。
【解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解:(1)标志牌上的数字“6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青岛78”是指从该标志牌到青岛的路程还有78km;
(2)由图像可得,轿车在3s内行驶的路程为90m,轿车的速度大小:v=st=90m3s=30m/s;
(3)由v=st可得,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青岛最快需要:t最少=s'V最大=78km60km/h=1.3h。
答:(1)标志牌上的数字“60”表示轿车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青岛78”表示从该标志牌到青岛的路程还有78km;
(2)轿车的速度是30m/s;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轿车最快1.3h能到达青岛。
【解析】(1)交通标志牌“6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60km/h;“青岛78”,是指从该标志牌到青岛还有78km;
(2)由图像可得轿车在3s内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轿车的速度大小;
(3)已知轿车的最大速度和到青岛的距离,利用s=vt求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青岛需要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明白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意义,为了安全,不要超速行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