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三中与凤阳县临淮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9月考试卷
生物学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2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B.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以不是所有液体都是细胞外液,如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外环境的成分,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
BD、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D正确;
C、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正确。
故选A。
2. 下列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氨基酸、丙酮酸、乳酸 B. 载体蛋白、泪液、抗体
C. Na+、葡萄糖、激素、CO2 D. 纤维素、色素、血浆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所以丙酮酸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泪液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葡萄糖、激素、CO2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纤维素是植物多糖,可能出现于动物体的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3. 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 B. 就所含成分而言,乙与淋巴的相似程度比甲更高
C.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含量较多 D. 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甲为血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位于血浆中, A错误;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乙(组织液)与淋巴的相似程度比甲(血浆)高, B正确;
C、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C错误;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中, D错误。
故选B。
4. 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
C. 人的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会失水皱缩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K+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
C、将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会有外界的水渗透入细胞内,可能发生吸水涨破现象;红细胞置于高渗溶液中,红细胞失水,可能发生皱缩现象,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D错误。
故选D。
5. 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坚持素食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②③④
C. 只有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血浆中物质进入组织液,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坚持素食,导致蛋白质摄入少,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物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中,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坎农提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C. 血液中出现缺氧、CO2升高等变化,说明稳态失衡
D.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发生的主要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详解】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
B、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失调是指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机体出现了相应的病症,而血液中出现缺氧、CO2升高等变化可通过机体进行自我 调节,因此并不能说明稳态失衡,C错误;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以由一个神经元完成
B.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
C.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D.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不同点:①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而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②非条件反射是形式较固定和较低级的反射活动,通过皮下各种中枢即可形成。
【详解】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由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完成,所以至少有2个神经元,A错误;
B、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C正确;
D、机体内条件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非条件反射一般受脊髓控制,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脑损伤可导致人体生物节律失控
B. 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
C. 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D. 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脑干中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心血管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
C、脑干中有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所以大量饮酒后呼吸急促与脑干的功能有关,C正确;
D、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故选C。
【点睛】
9.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C. 当人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消化腺的分泌加强
D. 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主要负责躯体运动,还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干也是进行反射的低级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呼吸和心跳,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详解】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和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B正确;
C、当人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加快,消化腺的分泌减弱,C错误;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D正确。
故选C。
10. 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 传出神经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A错误;
B、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B错误;
C、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能够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C正确;
D、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C。
11. 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痛感,如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 B. 刺痛感先于拾手动作发生
C. 电激①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 D. 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详解】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
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
C、①是感受器,电激①处会引起抬手,但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不是①处,C错误;
D、针刺手指时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
故选A。
12. 给猫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猫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猫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 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
D. 若反复听铃声而不给予投喂食物,猫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详解】A、食物引起猫分泌唾液的反射的中枢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反射弧不同,C正确;
D、若反复听铃声而不给予投喂食物,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失,猫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D正确。
故选B。
13.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后发挥作用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消耗ATP
C. 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时需要消耗能量
D. 当完成一次信息传递后,若神经递质未被分解,将使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但是没有进入突触后膜,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是胞吐作用,需要消耗ATP,B正确;
C、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时,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C错误;
D、神经递质存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当完成一次信息传递后,若神经递质未被分解,将使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B。
14.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
B. 降低突触间隙中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
C. 曲线Ⅱ的下降段是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
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Ⅰ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一直维持正电位不变,此时突触后膜持续兴奋;Ⅱ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Ⅲ一直是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不兴奋;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进一步降低,此时突触后膜抑制。
【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Ⅳ曲线模式,A错误;
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Ⅳ所示,B错误;
C、曲线Ⅱ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
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Ⅲ曲线模式,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膜电位的变化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 下列关于人脑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第一级记忆的某信息加以注意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B. 大脑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到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述
C. 学习和记忆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D. 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详解】A、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A错误;
B、大脑言语区中S区,即运动性言语区受到损伤后,不能口头表述,但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B正确;
C、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C正确;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分别负责听、说、读、写,D正确。
故选A。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患者血浆pH比正常人低
B. 该患者肺部组织液渗透压比正常人高
C. 该患者的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
D. 排尿量减少是神经调节作用的结果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会导致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降低,A正确;
B、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故该患者肺部组织液渗透压比正常人高,B正确;
C、高原性肺水肿是一种急性肺水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氧所导致,该患者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多肽类物质),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尿量减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ABC。
17. 研究发现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神经元在形态上具有轴突和树突两种突起,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如图是神经元的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为树突,外表大都套有髓鞘,构成了神经纤维
B. 神经元的②和胞体可以受到其他神经元的①支配
C.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D.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内的大脑和椎管中的脊髓组成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内有细胞核,位于灰质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详解】A、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②轴突外表大都套有髓鞘,构成了神经纤维,A错误;
B、神经元的②轴突末梢可支配其他神经元的胞体和①树突,B错误;
C、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C正确;
D、中枢神经系统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和椎管中的脊髓组成,D错误。
故选ABD。
18.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①②③④
B. 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射活动
C. 该反射弧由4个神经元构成
D. 当图中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的③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根据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方向可知,图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错误;
B、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可以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改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据图可知,图中有3个突触结构,图中共含有4个神经元,C正确;
D、④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当图中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但不能发生相关效应,D正确。
故选CD。
19. 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中内容物的释放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B. ②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②处的运输需要ATP供能
C. 突触前膜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
D. 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更易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D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间隙,③表示突触后膜。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识别,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详解】A、①表示突触小泡,①中神经递质的释放为胞吐过程,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A正确;
B、②表示突触间隙,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②处的运输为扩散,不需要ATP供能,B错误;
C、突触前膜能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C正确;
D、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导致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差值更大,不易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抑制兴奋的产生,D错误。
故选BD。
20. 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入产生尿意。如图是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婴儿因缺失a途径,使大脑不能控制排尿
B. 脊髓是排尿反射必不可少的低级神经中枢
C. b和c途径对膀胱的收缩效应表现为协同作用
D. 牵张感受器因兴奋而产生的尿意属于分级调节
【答案】AC
【解析】
【分析】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应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排尿过程受高级中枢大脑的调控,婴儿不能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A错误;
B、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即脊髓是排尿反射必不可少的低级神经中枢,B正确;
C、交感神经 b 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 c 兴奋,会使膀胱缩小,两途径对膀胱的收缩效应是拮抗(抗衡)的,C错误;
D、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 ]_____和[ ]____。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⑥ (2)①④⑥
(3) ①. ⑥组织液 ②. ①淋巴(液) ③. 蛋白质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壁,⑥表示组织液,⑦细胞内液,据此分析答题。
【小问1详解】
图中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③表示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壁,⑥表示组织液,⑦细胞内液。人体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即图中的⑥。
【小问2详解】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①淋巴(液)、④血浆和⑥组织液。
【小问3详解】
图中②表示毛细淋巴管壁,其主要的内环境是⑥组织液和①淋巴(液);④血浆与⑥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2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人体血浆pH保持在7.35~7.45,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______、_____等。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_______和_____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
(3)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1) ①. HCO3- ②. HPO42−
(2) ①. 化学成分 ②. 理化性质
(3) ①. 无机盐 ②. 蛋白质
(4) ①. 器官 ②. 系统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有HCO3-、HPO42-等离子,维持血浆 pH 保持在7.35~7.45之间。
【小问2详解】
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
【小问3详解】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无机盐和蛋白质,说明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小问4详解】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23. 在2023年8月4日,吴艳妮以12秒76的成绩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100米跨栏银牌。在比赛过程中,她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是各神经中枢协调配合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参与该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有______________。
(2)运动员听到枪声要做出起跑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非条件”或“条件”)反射,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调节 ②. 脑和脊髓
(2) ①. 条件 ②. 该反应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 ③. 感受器(耳)→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腿部肌肉)
【解析】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小问1详解】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参与该调节过程的神经中枢有脑和脊髓。
小问2详解】
听到枪声,运动员做出起跑反应,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因为该反射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耳)→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传出神经→效应器(腿部肌肉)。
24. 图甲为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序号表示相应的结构),图乙为图甲中⑥结构放大的示意图(字母表示相应的物质或部位)。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图甲中④处施加适当电刺激,则该处的膜电位会因______________内流而发生变化,此时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这一刺激最终引起②的反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乙中,B的形成与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直接相关。神经递质以________形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与G受体结合后,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兴奋,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钠离子 ②. 不属于 ③. 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 ①. 高尔基体 ②. 胞吐
③. 不一定 ④. 如果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G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增大,则Cl-内流,抑制神经元兴奋
【解析】
【分析】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就不能发生。另外,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传向效应器,这个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若在神经纤维某处施加适当电刺激,钠离子将大量内流引起该处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分析图甲,③上有神经节,故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中的神经纤维,⑤为传出神经,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故在图甲中④(神经中枢)某一位置处施加适当电刺激,最终引起②(效应器)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2详解】
由图乙可知,A代表线粒体,B代表突触小泡,C代表神经递质,D代表突触前膜,E代表突触间隙,F代表突触后膜,G代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与G受体结合后,不一定会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兴奋,理由是如果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G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增大,则Cl-内流,抑制神经元兴奋。
25. 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浓度高于膜外。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外正内负 ②. Na+ ③. K+ ④. 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⑤.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⑥. 乙 ⑦. 甲的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 (突触延搁作用)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据图分析:图甲是神经纤维,图乙是突触结构,两个电流表的电极均在神经元外表面;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兴奋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而且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详解】(1)静息电位现为外正内负,是K+外流引起的,此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2)静息电位指的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侧电位为正,内侧电位为负,所以应将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才能测量到内外的电位差。
(3)甲图中在a处刺激,则电流到达电流计两极时间不等,故电流计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甲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而乙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乙图。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