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荆州沙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
9月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冀李 审题人:朱静萍
考试时间:2023年9月14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这里,迷远被视为一种山水境界而予以推出;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漶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其用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造园几乎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北京城东曲水园在曲中增添了含蓄,园内造景名称可唤起众人的想象力。
B.书法“无往不复”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笔一划间表现出转折与回旋。
C.北宋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总体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他突出了“迷远”的地位。
D.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雾里看花则借助迷离恍惚展示美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与露、藏与显是两组辩证关系,隐与藏的度要适中,过度则会让欣赏者如坠雾中,影响观瞻。
B.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会破坏诗句内蕴和谐的意境。
C.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提高其格调虚意构思,才能让园林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D.选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阐释核心观点,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众人对桥上亭拟名,“翼然”不够准确,“泄玉”太粗陋太“实”,宝玉所提“沁芳”更为雅致。
B.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的小径,步入便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C.诗人墨客安坐于潺潺流波曲水旁,取杯酒饮之而赋诗,“流觞曲水”流传成为一种独特的诗酒文化印记。
D.李结有词云“花圃萦回曲径通,小亭风卷绣帘重,秋千闲倚画桥东”,内容虽简,但对自然景物描写极尽委曲之致。
4.“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内涵丰且影响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人文科学的研究,既要求真也要求新:“真”在于研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新”在于研究者的立场和情怀,关联现实获得新价值等。请分析本文的求真与求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近来了。车内来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眼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其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么?”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么?”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头戴着一项军帽,幅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破败萧条、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
B.小说标题“灰色的月亮”意蕴丰富,象征着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C.这篇小说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平和。
D.小说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字里行间直接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7.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小说前半部分,少年工人面目是模糊的,本段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B.本段是整篇小说中唯一气氛较为明快的场面,与前后文形成鲜明的反差,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C.本段情感有所变化,随着车子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小说的情感和人物心理也出现短暂调整。
D.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本段转入写乘客眼中少年,叙述视角转换,增强了小说叙事张力。
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们称为“心境小说”。这篇小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境?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这种心境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①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②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②公仲侈:韩国相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贤A不及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曾子D之母也E疑臣者不适F三人G臣恐王为臣H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师从孔子,提出“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观点。
C.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D.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秦武王雄心勃勃,想要进攻三川,取代周王,于是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甘茂觉得胜算不大,故再三推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4分)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4分)
14.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鹤①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
B.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
C.颔联中“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
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
16.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中,“_________”写天人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又表现了与葬地相隔之远。(2分)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2分)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表达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2分)
(4)《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_________, 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主张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2分)
(5)《大学之道》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2分)
三、课本基础知识及整本书阅读考查(16分)
(一)课内文言文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 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
B.质胜文则野 文:文采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要求
C.仁之端也 端:事物的一头 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
D.自矜者不长 矜:庄重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一般人
19.下列加点字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A.见贤思齐焉 B.自见者不明
C.先齐其家 D.在止于至善
20.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考查(本题共2小题,7分)
21.结合《红楼梦》前20回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题。(4分)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_______。
(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_______。
(3)“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说的是_______。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的是_______。
22.《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情节中,借助林黛玉的视角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贾府的环境。请结合下面三个语段,简要介绍一下贾府的环境有哪些特点?(3分)
①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②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③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2024荆州沙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荆州沙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荆州沙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荆州沙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荆州沙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荆州沙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