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区域,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多种多样的区域1.区域(1)概念: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2)划定基础: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3)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2.划分(1)类型依据类型举例自然特征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人文特征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中国主体功能区(2)目的:有的区域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有的区域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体现:区域的层级高低。①较高层级的区域与较大尺度对应。②较大尺度的区域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1.区域整体性(1)(2)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的表现(2)区域关联的意义区域之间流动的要 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如下。(1)自然环境的比较项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地理位置30°N~33°N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44°N~48°N,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耕地条件水稻土,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较丰富(2)人类活动的差异项目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农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3)发展变化区域区域要素的变化区域发展的变化长江三角洲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松嫩平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耕地压力指数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保障食物需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图1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布图,图2为2008—202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图2中,代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曲线依次是( )A.Ⅰ、Ⅱ、Ⅲ B.Ⅰ、Ⅲ、ⅡC.Ⅱ、Ⅲ、Ⅰ D.Ⅲ、Ⅱ、Ⅰ(2)导致Ⅰ区和Ⅱ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 B.耕地质量C.农业科技水平 D.人口数量【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耕地压力指数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保障食物需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②Ⅰ耕地压力指数最大;为东部地区;Ⅲ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为中部地区;Ⅱ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中间,为西部地区调动和运用知识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学科素养区域认知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中部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且生产力水平较高;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但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综合思维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占用了较多的耕地,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压力指数最大;中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西部地区受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耕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大,致使其耕地仍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我的解答】(1)B (2)D 六方面认识一个区域1.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2.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3.区位特征:即看该区域在何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何联系。4.区内整体性:即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5.区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6.区域关联性:即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的关联,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来实现。 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1.自然地理特征2.人文地理特征考向 区域划分及特征(2021·太原模拟)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区域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1~2题。1.关于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一致 B.边界具有确定性C.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 D.区域内部无差异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变化 B.水分条件变化C.地势高低差异 D.农业类型差异1.C 2.B 解析:第1题,我国古代按照土壤颜色划分的五个区域与实际土壤类型分布不一致;土壤之间有过渡地带,边界不确定;区域内部有自己的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差异是绝对的。第2题,由图可知,从青到黄再到白,体现的是由我国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考点二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地名常与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区域中地名与当时的环境要素相关;②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环境易发生变化;③甲处河流较多,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自然环境变化不大;④乙处河流较少,而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自然环境变化较大调动和运用知识以“河”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故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与地名“梁”相关的自然要素是地貌;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墚相接、沟墚交错;该区域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综合思维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剧,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我的解答】(1)A (2)D 区域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实践意义特征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整体性人们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关联性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我国的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比较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5)植被差异的形成2.人类活动差异人类活动具体表现差异成因农业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工业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人口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城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交通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考向1 区域整体性与区域地理特征(2022·苏州模拟)位于南纬20°的非洲某地,当地居民建造出了一种形似蜂巢的独特建筑(下图),这种建筑的主体框架是由小树苗弯曲形成,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读图,完成1~2题。1.当地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A.热带雨林 B.热带稀树草原C.热带荒漠 D.温带草原2.下列原因,与该独特建筑关联较小的是( )A.隔热 B.防潮C.经济水平低 D.原料充足,就地取材1.B 2.B 解析:第1题,由该地“位于南纬20°的非洲某地”可知地处热带,再根据“这种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可知,当地地带性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第2题,此独特建筑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隔热效果好;当地由于经济水平低,且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该建筑可以防雨,但是防潮效果较差,与该独特建筑关联较小。考向2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2022·北京模拟)苏陕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助力陕西省5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下图为苏陕两省简图,图中甲、乙示意两省间的要素流动。据此完成3~4题。3.图中( )A.两省分别位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B.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差异大C.江苏省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明显D.两省属于同一流域范围,便于协作4.苏陕协作间的要素流动对应正确的是( )A.甲—特色农产品 B.甲—技术和资本C.乙—多种矿产资源 D.乙—大量劳动力3.B 4.A 解析:第3题,图中秦岭位于陕西省南部,淮河经过江苏省北部,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图中两省均地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A错;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大,受自然条件影响,社会、经济等也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不明显,C错;秦岭以北的陕西省属于黄河流域,江苏省地跨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省不属于同一流域范围,D错。第4题,陕西省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样性也很突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产品丰富多样,所以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苏陕协作间陕西省的输出要素,A正确;与江苏省相比,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技术和资本的优势,B错;与陕西省相比,江苏省经济发达,苏陕协作间江苏省是多种矿产资源和劳动力的输入省,C、D错。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学案,共2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区域的含义及类型,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2章区域与区域发展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区域,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