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8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9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9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95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97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399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402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4 三顾茅庐课件PPT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834190/0-169486944405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图片课件ppt
展开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品味文中人物独特的语言。(重点)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素养)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意为“穿,贯通”,注意与习惯的“惯”区别开。
( )顿开茅塞( )塞子( )塞外
( )纶巾( )涤纶
( )殷富( )殷红
谬( )谬论戮( )杀戮缪( )绸缪
赧( )愧赧赦( )赦免赫( )赫然
谒( )拜谒竭( )竭力碣( )碣石
侥( )侥幸饶( )饶恕绕( )缠绕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指治理国家的杰出才干。也指具有治理国家的杰出才能的人。经,治理。
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文中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常用作尊敬对方的客套用语。
后也泛指借用权威的名义发号施令。
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现多指施展本领和才能的地方。
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1.划分文章层次。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高卧未起,刘备恭敬等候。
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并献计。
刘备诚恳相请,诸葛亮感动出山。
通过范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并成功地将诸葛亮请出山。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而董卓、曹操等人先后夺取了国家政权。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兴复汉室,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1.文章描写张飞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张飞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语言描写,表现了张飞粗犷、急躁、莽撞的性格特点。
(2)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语言描写,这里表现出张飞极讲义气。(3)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语言描写,突出了张飞的鲁莽。(4)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语言描写,再次大怒,表现了张飞的莽撞、急躁。
2.找出描写关羽的句子,分析其性格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语言描写,两次拜谒诸葛亮而不得见,关羽心生怨气,以委婉的方式猜测诸葛亮有名无实,与张飞的表现形成对比,显示了关羽的稳重和修养。
3.第二段中,写刘备拜谒诸葛亮途中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1)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表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2)由诸葛均的表现及张飞、刘备对待诸葛均的不同态度,刻画了诸葛均我行我素的形象及刘备善解人意、谦恭有礼,张飞直率的特征。(3)使情节更添波澜,一波三折,增加趣味性。
1.明知刘备造访,诸葛亮却问童子:“有俗客来否?”说说诸葛亮用意何在。
孔明有意以“俗客”称呼刘备,以此来考验刘备。
2.诸葛亮说“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从“屡”字中可以看出什么?
孔明的话十分客套。一个“屡”字,表明诸葛亮早知先前刘备数次来访之事。
3.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笑”字说明了什么?
这里的“笑”是一种肯定,说明诸葛亮在对刘备诸多不动声色的考验之后,感到十分满意。
4.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天时”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利”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人和”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5.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计策: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目标:以人和为基础,先取荆州、益州为根据地,后从军事、外交、内政方面着手,建立大业。
6.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把自己顿开茅塞的心境比作“拨云雾而睹青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刘备受到指点后的兴奋以及对诸葛亮的肯定、赞扬与佩服。
7.“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神机妙算、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局势的智慧的赞叹,深化了主题。
8.第三段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隆中对策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诸葛亮于草庐笑谈之中已断定三分天下的大局。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策,赞扬了诸葛亮的超凡才能。
9.第四段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赞扬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而殒命的惋惜,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
10.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1.古代优秀的小说家都十分重视对人物出场的处理,力争人物一出场就能显示出其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诸葛亮的出场艺术。
通过刘备与关张的对话、张飞的不悦以及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拱立阶下”等行为衬托诸葛亮是非同一般的“大贤”。“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半晌,先生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最后终于醒来,问是否有俗客来访,可见诸葛亮自视清高,随性自然。
到此,诸葛亮终于出场了,且一出场果然不负众望,“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儒雅,思路清晰,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2.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作者塑造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手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衬托:以张飞、关羽的言行烘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刘备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求贤若渴,礼贤下士。①行为上,刘备不顾关、张劝阻,执意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得知诸葛亮在午睡,阻止童子的通报,并吩咐关、张二人在门首等着,自己入门徐步而行,并拱立阶下;见到诸葛亮时行“下拜”之礼,听完诸葛亮的对策后,“顿首拜谢”……这些行为,充分表现了刘备竭诚求贤的精神。②语言上,
刘备对张飞、关羽说的话,请教诸葛亮时谦恭的言语,都十分诚恳。(2)胸怀天下,心忧黎民。刘备认为自己身为汉胄,有责任匡扶汉室,“伸大义于天下”,故诚恳拜见诸葛亮,求安邦定国之策。同时,他时刻牢记“苍生”,恳求诸葛亮出谋划策和出山时均是心忧天下百姓之姿态。
4.对诸葛亮的描写主要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烘托:以刘备的诚心求贤烘托诸葛亮是“旷世奇才”。
5.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备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诸葛亮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山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大略。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❶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❷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刘备: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关公:委婉劝阻 顾全大局张飞: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请列举出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三顾茅庐课文内容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顾茅庐,罗贯中,诸葛亮张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教学演示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十三课三顾茅庐,罗贯中,三顾茅庐,语言描写,比较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