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2023-2024学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考试
地理学科试卷
(命题:审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斗七星由七颗星组成,找到“天璇”和“天枢”后,用假想的线连接起来,将线段向“天枢”方向延长五倍,便可找到北极星。下图为“3月中旬某研学小组某日北京时间18时拍摄并标注的星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绘制时该同学面朝(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2. 拍摄地可能位于( )
A. 昆仑山脉 B. 云贵高原 C. 台湾山脉 D. 辽东丘陵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极星位于北斗七星的“天璇”和“天枢”两颗星的延长线上,将假想线段从“天璇”向“天枢”方向延伸,延伸至“天璇”和“天枢”之间距离的五倍处,大约就是北极星的位置。从图示区域看,北极星位于图片的左下角位置,北极星指示的方向为正北,北斗星位于图片的中间部位,因此,绘制该图时该同学面朝东北方向。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2题详解】
3月中旬,太阳直射赤道附近,但是北半球还是昼短夜长,但是昼夜长短差异较小,日出时间靠近6时,日落时间接近18时。图中拍摄时间是北京时间18时,已经进入夜晚,天空一片黑暗,说明该地应该位于120°E经线以东地区,由此判断,拍摄地点不会是昆仑山脉和云贵高原,因为这两地区位于120°E经线西方,北京时间18时,还处于白昼时段。再从北极星的仰角判断,因为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图中北极星的仰角较小,说明该地纬度较低。因此,在台湾山脉和辽东半岛两区域相比,拍摄地可能位于台湾山脉。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点睛】大熊座7颗主要亮星组成勺子的样子,一般叫做北斗七星;仙后座的5颗主要亮星组成拼音字母W的样子。这两个星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北极星。 大熊座和仙后座在天空中的位置,刚好隔着北极星遥遥相对。对于我们居住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人来说,到了春天,天黑后不久,北斗七星在东北方向,仙后座在西北方间。
摄影师通过精确计算和精湛技巧展示天体与万物的巧妙结合,不断向我们呈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图为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过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 )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甲→丙 D. 乙→丙→甲
4. 摄影师拍摄的日期、方位,最可能是( )
A. 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南 B. 5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南
C. 12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北 D. 1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北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应当是该地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的过程,依据图中太阳距地平面的高度可以确定该过程为乙→丙→甲或甲→丙→乙,据此可排除AC,AC错误;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据此可以确定摄影师拍摄的方向为向西,是日落过程,即为甲→丙→乙,B正确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日落过程,摄影师拍摄的应当位于赤道经纬仪的东侧,据此可以知BC错误;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下的一点是指向南天极的,故图片甲、丙中的太阳均位于经纬仪的西南方向,因此摄影师拍摄的方位是赤道经纬仪的东北,D正确A错误。故选D。
【点睛】赤道经纬仪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最外面的大环叫做“子午环”,呈正南北方向竖立着,两面有刻度盘。中间的圆环呈南高北低,与天赤道平行,因此,叫做“赤道环”。环面上均匀地刻有24个大格,代表24小时,每个大格再分成4个小格,代表15分钟, 在赤道环面的中心垂直地竖立着一根轴承,叫做“极轴”,与子午环相连,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朝下的一点指向南天极,并由南极伸出的两个象限弧支撑着。里面的圆环叫做“赤经环”,还可以绕极轴旋转。整个观测部分镶嵌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一条南北正立、昂首修尾的苍龙托起,龙的四只利爪分别抓住下面十字交梁的一端,每端都装有调整仪器水平的螺栓。该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恒星以及太阳、月球、行星等天体的位置。
某天文爱好者在同一地点连续3个月对太阳位置进行观测,记录了每月22日当地7时太阳位置并合成如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观测者选择的月份可能是( )
A. 11、12、1 B. 3、4、5 C. 5、6、7 D. 8、9、10
6. 该地最可能位于( )
A. 上海 B. 悉尼 C. 新加坡 D. 巴西利亚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每月22日7时应是日出前后,结合图示方向,从第一次至第三次,日出方位整体持续北移,且太阳高度渐大,表明该时段内,太阳直射点持续北移,日出越来越早,B正确。A选项所示时间,太阳直射点先南移,后北移,A错误;C项所示时间,太阳直射点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D选项所示时间,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D错误AC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期间太阳直射点持续北移,而图示信息反映,同样为早晨7时,太阳的高度越来越高,表明该地日出渐早,昼渐长,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而悉尼和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期间昼长减短,BD错误;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昼长变化不大,C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
A. 差异性 B. 封闭性 C. 随机性 D. 均衡性
8. 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能源 B. 交通 C. 环境 D. 经济
9.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7. A 8. D 9. C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为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从图中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为高技能人才迁入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为人才迁出地,内蒙古、重庆、西藏、新疆高技能人才从迁出转为迁入,因此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差异性,A正确,D错误;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省区之间迁移,是不封闭的,B错误;高技能人才的迁移受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并不具有随机性,C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人才迁移主要受到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由迁出转为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为了吸引高技能人才提供经济支持,如丰厚的薪资报酬等,D正确;能源、 交通、 环境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说明中西部高科技企业增多,使得高技术人才迁入重庆、新疆等省区,①错误;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无法反映出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②错误;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有利于高技术人才在区域间流动,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主要原因:(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A.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发展;C.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D.社会文化: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差异。
滇中高原地势起伏和缓,春季多大风,该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图)。四合院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临街一面是倒座(中国传统建筑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房子,又称南房),中间为住宅大门。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房屋以木料制成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陕西、安徽等地区也有了类似建筑。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滇中高原“一颗印”的设计,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房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视野良好
B. 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雨季收集更多雨水
C. 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便于晾晒谷物
D. 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适应多地震的地质条件
11. 与安徽、陕西等地的“一颗印”相比,滇中高原地区的天井更小,其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崎岖,建筑用地有限 B. 纬度更低,太阳高度更大
C. 夏季高温,有利通风散热 D. 雨水较多,有利于防渍涝
【答案】10. D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正房比耳房高出一个屋顶是因为这样正房便于采光、通风, A 错;耳房屋顶分长短坡,短坡向外,长坡向内,该地雨季降水较多,并不需要收集雨水, B 错;正房、耳房均向天井挑出腰檐,为了便于雨天穿行, C 错;云南临近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房屋以木质柱梁为支架可以减弱地震造成的影响, D 正确。故选 D 。
【11题详解】
与安徽、陕西等地山区相比,云南纬度低,夏季太阳高度角更大,天井更小是为了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 B 正确;滇中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建筑用地较多, A 错误;滇中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凉爽, C 错误;若为防渍涝,房屋应建在地势较高处,与天井无关, D 错误。故选 B 。
【点睛】云南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西南部云南地方的"一颗印"体形方正"三间四耳倒八座"的天井平面是典型组合。所谓"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稍大则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正房三间加暗室两间),临街一列称为"倒八座"相当于北京四合院的"倒座"。正房常为楼房,下有前廊称为"游春",上下皆廊称为"宫楼"。住宅外围为高墙,围墙内由正房、厢房及倒八座围绕中轴线形成天井,天井内种植花木,房屋对外则不开窗,形成封闭隔绝的环境。
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土地紧缺等问题,也为了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利用轨道交通线路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下图为东京都市圈围绕交通站、点开发的三种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三种开发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
①模式A——居住用地集聚于站点②模式B——人口向轨道沿线集聚
③模式C——工业用地集聚于站点④模式C——郊区形成新的增长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3. 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三种开发模式有利于( )
A.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B.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C. 加快城市扩张速度 D. 缓解郊区土地紧缺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圈越大,说明人口集聚的程度越高。A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心,但不是居住用地集聚在站点,应该是商业用地占据最核心的位置,①错误;B模式人口集聚在轨道沿线各站点,②正确;C模式人口集聚在郊区新城,在郊区形成新的增长极,但也不是工业用地占据最核心的位置,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从材料“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土地紧缺等问题”,所以所轨道交通引导下的三种开发模式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B正确;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城市扩张的关系不大,AC错误;C模式人口往郊区集聚,不会缓解郊区的土地紧缺,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判断方法(1)据面积大小:居住区最大,商业区最小,工业区居中。 (2)据分布位置: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工业区位于外围,居住区居中;注:工业区的分布还有以下特点——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外或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等。 (3)据特殊属性:商业区高楼多、经济密度大、人口昼夜变化大;工业区交通方便、有污染;居住区晚上人口密度大,高级居住区与低级居住区分化明显。 (4)据人流、车流:一般6~9时以流出为主,18时左右以流入为主的功能区为居住区。 (5)据停车率:晚上高,白天低的为居住区;白天较高,夜晚较低为商业区。
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从成都始发,穿越中国西南腹地,经云南跨越缅甸,直至欧洲的一条商道。沿线古村镇作为物资生产(或商贸集散地)直接参与到线路形成与演化进程。图为“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分布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古村镇主要分布地区( )
A. 水路交通运输为主体 B. 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高
C.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 D. 村镇聚落经济联系弱
15. 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沿线,分布于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空间结构是( )
A. B.
C. D.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据坡度统计图可知,古村镇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而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度较大的地区古村镇分布数量较少,据所学知识可知,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相对地势起伏和缓,适宜古村镇的建设,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和缓,便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C正确;该段线路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不利于航运,主要的交通运输还是依赖陆路运输,A错误;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处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古村镇地区地势起伏较和缓,相关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高,B错误;这些古村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沿线村镇,古村镇作为物资生产或商贸集散地,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较强,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根据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图综合读图可知,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的典型古村镇的数量很少,这是因为中高海拔处土壤肥力低下,古代主要以农业为主,所以相关村镇较少,另外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交通线也不易建立,所以交通线稀疏,四个选项中D选项图中古村镇聚落数量少,且交通线单一,符合题意,D正确;ABC选项图中的古村镇数量多,交通线相对复杂,不符合大起伏、中高海拔山地地区古村镇分布及交通线分布特征,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血橙是柑橘的一个品种,喜温热、怕涝。下图为意大利西西里岛,岛上广布的火山上多孔隙,富含镁、铁、钾等多种元素,是世界优质血橙产区。通过洗净、筛选、信息录入追溯编码等技术手段分类包装,销往欧盟乃至全球。该地区血橙拥有更丰富的花色苷含量,提取其精华,产品有口服液、胶囊、片剂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西西里岛成为世界优质血橙产区的区位条件有( )
①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性强
②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③土壤多孔隙,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④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⑤水源充足、地表水丰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17. 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一般12月上市。学习意大利血橙产业发展经验,关键的措施是( )
A. 改造气候条件,提高品质 B. 改良土壤,增施含铁元素
C. 加强宣传,开拓国际市场 D. 研发技术,提升产业品质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温和多雨,故①错误,④正确;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有利于排水抗涝,故②正确;岛上广布的火山土多孔隙,富含镁、铁、钾等多种元素,使血橙成分独特,故③正确;岛上广布的火山上多孔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故⑤错误。正确的有②③④,故B正确。答案选B。
【17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洗净、筛选、信息录入追溯编码等技术手段,分类包装,销往欧盟乃至全球”,这是意大利血橙竞争力强的原因,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一般12月上市,学习意大利血检产业发展经验,关键的措施是研发技术,提升产业品质,故D正确;气候条件难以改造,故A错误;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以红壤为主,含铁元素较高,不需要增施含铁元素,故B错误;“加强宣传,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提高知名度、增加销售,但不是最关键措施,故C错误。答案选D。
【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农业生产。
“秋延迟”栽培是指在夏季育苗、秋初定植、秋末冬初在保护设施内继续生长发育,产品延迟到11~12月上市供应的栽培方式。近年来,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大力推广“秋延迟”栽培,当地建设塑料大棚等栽培保护措施的投入占全部投入的40%;2020年秋,该县“秋延迟”种植率达到了78%。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托克逊县“秋延迟”栽培可以( )
A. 扩大市场供应 B. 减少投入资金 C. 增加经济收益 D. 节省土地成本
19. “秋延迟”栽培应对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 高温 B. 霜冻 C. 干旱 D. 洪涝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延迟上市不一定带来市场供应的扩大,市场供应与生产规模有关,A错误;由材料“当地建设塑料大棚等栽培保护措施的投入占全部投入的40%”可知,增加了投入资金,提高了土地成本,BD错误;延迟上市市场上竞争对手少,产品竞争力强且附加值高,避免了常规时间上市的低价销售,有利于增加经济收益,C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由材料“秋末冬初在保护设施内继续生长发育”及“当地建设塑料大棚等栽培保护措施”可知,“秋延迟”栽培应对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秋末冬初气温下降造成的霜冻,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秋延迟”栽培方式的上市期正值露地蔬菜拉秧,而越冬蔬菜尚未上市的淡季,不但延长了供应期,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该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下图示意区田法的坑穴播种,坑穴称为“区”。下表反映三种区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
区规格(方×深)
(寸)
区间距
(尺)
每亩区数
(个)
每亩产量
(石)
上农夫区
6×6
0.9
3700
100
中农夫区
9×6
2.0
1027
51
下农夫区
9×6
3.0
567
28
注:表中寸、尺、石为古代单位。
20. 区为窝状,有利于( )
A. 防寒 B. 防风 C. 保水保肥 D. 增温补光
21. 与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相比,上农夫区亩产高的原因是( )
A. 坑穴更深 B. 间距更宽 C. 区面积更大 D. 耕作更精细
【答案】20. C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区在地平面以下,既便于接纳浇灌的水,又可减少水分的向上蒸发,尤其是侧渗的漏出与蒸发;避免营养物质的侧渗流失,有利于“保泽(墒)”和保肥,C正确,区防寒、防风、增温补光的效果一般,排除ABD。故选C。
【21题详解】
与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相比,上农夫区间距最小,区面积也是最小,坑穴深度三者是一样的,排除ABC。但是上农夫区每亩区数比中农夫区和下农夫区多很多,这显然为了精耕细作,加强管理、夺取高额丰产,D正确。故选D。
【点睛】区田法的特点是把庄稼种在沟状或窝状的小区中,在区内综合运用深耕细作、合理密植、等距点播、施肥灌水、加强管理等措施,夺取高额丰产。
据商业周刊报道,在2022年11月初,已有一部分台积电员工携家带眷举家搬迁飞往美国凤凰城,这是台积电第一班把将近300名员工送往美国的包机,而且在未来几个月还有6架包机,将总计超过1000名工程师与其家人陆续送至美国。2022年韩国终于用上了自己的EUV光刻胶,取得历史性突破摆脱了依赖日本的历史。下图是目前世界芯片行业的“头部梯队”。根据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22. 从“头部梯队”示意图中可以推断出( )
A. 中国芯片很难被卡脖子 B. 美国芯片制造水平最高
C. 日本韩国产能已经过剩 D. 芯片产业布局相对集聚
23. 2022年后,韩国半导体芯片企业取得突破的原因是( )
①技术先进②原料丰富③交通便利④资金充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2. D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头部梯队”示意图中可以推断中国芯片主要是制造环节,是容易被卡脖子的,A错误;美国芯片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制造水平最高不正确,但设计等领域占主导,B错误;全球芯片目前仍是需大于供,日本韩国产能仍不能满足世界需求,C错误;芯片产业布局十分集聚,设计主要是美国、中国、韩国,制造主要是中国,封装主要是中国等。故相对集聚,D正确。正确选项为D。
【23题详解】
2022年韩国终于用上了自己的EUV光刻胶,取得历史性突破,摆脱了依赖日本的历史。取得突破,技术先进,①正确;芯片原料主要是稀土,中国最多,②错误;交通便利不是它突破的原因,③错误。资金充足,用于研发,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2“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2)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3)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积极意义。
【答案】(1)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2)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3)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海固环境为材料,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等知识点,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问1详解】
回忆所学知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其与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可知,西海固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由材料“区域山大沟深”可知该地地形崎岖,环境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故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小问2详解】
作为迁入地,应该拥有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西海固气候干旱,耕地较少,故迁入地应该是一个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且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经济水平较高才能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由于西海固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风俗习惯可能与一般地区差异,故迁入地最好与西海固地区风俗习惯相似,以帮助移民更好的适应新生活。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西海固环境恶劣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居民外迁使西海固人口数量减少,能够使当地人口容量向合理趋势转变;此外,由于人类活动减少,能够减轻人们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1978年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
材料2:临港新城(L城)是产城结合的典范。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
(1)据图归纳从阶段I到阶段III郊区的功能区变化特点。
(2)说明阶段III各个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拉力作用。
(3)说明临港产城发展模式中体现的自然环境协调功能。
【答案】(1)数量增多;种类增加;规模扩大;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融合
(2)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就业岗位增加,促进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产业转入郊区。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完善。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消费条件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
(3)大气圈部分:利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环境污染部分: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水圈部分: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减少生态破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临港新城为材料,涉及城市内部结构分析、城市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分析,阶段 I 除中心城区,在外围只有三个卫星城,两个工业区;到阶段 II 卫星城、工业区数量数量增多,还出现了开发区,类型增多,且有一个工业区与卫星城、开发区融合;到了阶段 III 数量进一步增多,融合进一步增强,规模进一步扩大。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各种要素的集聚来促进郊区发展",读图可知,阶段 III 生产要素主要向郊区流动,产业转入郊区,郊区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增加;居住要素主要向郊区流动,郊区增加居住地,改善居住条件;据材料"1978以来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并通过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促进新城发展"可知,基础设施完善、大型购物中心建设,消费条件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导致消费要素也会向郊区流动。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其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实行,道路两旁草木林立,海风婆娑,其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分析,通过铺设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覆盖蓝色透水沥青路面,可以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可以调节气候,减小昼夜温差,缓解热岛效应;还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森林与滴水湖相得益彰,围绕滴水湖,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区,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减少生态破坏。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虾子镇位于贵州省中部,适宜高品质辣椒种植,辣椒相关产品远销全国大、中城市以及印度、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号称“中国辣椒城”。起初,该镇辣椒零星种植,数量少,农户自食。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辣椒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类似“老干妈”“贵三红”等以辣椒为原料的调味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虾子镇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最近几年,考虑成本问题,调味品企业不再使用贵州辣椒。下图为虾子镇位置图。
(1)分析虾子镇成为“中国辣椒城”的区位条件。
(2)推测“老干妈”不再使用贵州辣椒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虾子镇辣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自然条件适合辣椒的生长,辣椒品质优良;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产品品牌效应;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联系和产品外运。
(2)贵州地形崎岖,不利于大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种植辣椒的劳动力不足;贵州辣椒的品牌效应,辣椒价格高;“老干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所以不再使用贵州辣椒。
(3)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与当地辣椒下游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与辣椒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贵州虾子镇辣椒种植为背景,涉及种植的区位条件、当地企业不使用本地辣椒的原因、辣椒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地理知识的调用和对地理问题的阐释能力。
【小问1详解】
从自然条件分析,虾子镇适合辣椒的生长,辣椒品质优良。从社会经济因素看,该地辣椒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有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产品品牌效应。从交通条件看,有国道和机场快速通道经过,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联系和产品外运。
小问2详解】
由于贵州地形崎岖,坝子是主要农业区,面积小,不利于大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种植辣椒的劳动力不足。贵州辣椒的品牌效应好,辣椒价格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老干妈”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最近几年“老干妈”开始不再使用贵州辣椒。
【小问3详解】
37.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37.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共10页。
2024高邮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高邮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地理解析docx、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情调研测试地理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江苏省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