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上学期高三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能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接种新冠疫苗后,血浆中抗体的合成
B.剧烈运动后,乳酸再生为葡萄糖
C.类固醇类药膏涂抹后与受体的结合
D.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后产生的被动免疫
【答案】D
【解析】
A、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不是直接在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
B、人体肌肉细胞可以靠厌氧呼吸维持短时间的活动,剧烈运动后,所产生的乳酸则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不属于内环境中进行的过程,B错误;
C、类固醇类的受体在细胞内,故该类药膏涂抹后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后产生的被动免疫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群落往往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如湖底的原生裸地也能演替成生物种类多样的群落,下列有关此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入群落的能量逐渐增加
B.抵抗外界干扰能力逐渐增强
C.该演替的终点是森林
D.该演替的类型是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A、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逐渐增多,流入群落的能量逐渐增加,A正确;
B、底的原生裸地也能演替成生物种类多样的群落的过程中,群落的组分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B正确;
C、如果条件适宜,演替会终止在森林阶段,即为最高级群落,如果条件不够充裕,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
D、湖底的原生裸地演替成生物种类多样的群落,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3.下列人类活动中一定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引入
B.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D.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答案】C
【解析】
A、若引进的不是入侵物种,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引入外来物种不当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下降,A错误;
B、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
C、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当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一定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
故选C。
4.生物体由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下列关于生物体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
B.蔗糖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
C.胆固醇是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
D.高温不会使胰岛素失活
【答案】A
【解析】
A、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若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A正确;
B、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的,B错误;
C、脂肪是细胞内的重要储能物质,C错误;
D、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A。
5.图①~④表示细胞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产生的囊泡都会与细胞膜融合
B.蓝细菌没有②结构,不能进行需氧呼吸
C.③中可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
D.④含染色质,能合成部分自身所需蛋白质
【答案】C
【解析】图中①-④依次为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叶绿体。
A、图片不清楚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不都与细胞膜融合,如溶酶体前体,A错误;
B、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②线粒体结构,但可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③为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附着在上面,可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C正确;
D、④为叶绿体,含DNA,但无染色质,能合成部分自身所需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为人体需氧呼吸的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阶段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
B.②阶段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产生大量ATP
C.③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H2O
D.③阶段所需要的[H]来自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A、①是糖酵解,葡萄糖中的能量大部分转化成丙酮酸中的化学能,A错误;
B、②是柠檬酸循环,产生少量ATP,B错误;
C、③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H2O,C错误;
D、③阶段所需要的[H]来自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溶胶,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D正确。
故选D。
7.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当细胞衰老或要不可修复的DNA损伤时,线粒体会释放细胞色素c并经过一系列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细胞中线粒体外膜皱缩,呼吸变慢
B.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大有利于细胞色素c的释放
C.凋亡细胞激活C-9酶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D.激活癌细胞的C-9酶或C-3酶可成为研制癌症治疗药物的思路
【答案】C
【解析】
A、衰老细胞的特征:线粒体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变大,线粒体外膜皱缩,呼吸变慢,A正确;
B、图中可看出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并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引起细胞凋亡,线粒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大有利于细胞色素c的释放,B正确;
C、图中可看出凋亡细胞激活C-9酶的过程,消耗ATP,属于吸能反应,C错误;
D、图中可看出激活癌细胞的C-9酶或C-3酶可引起细胞凋亡,因此这两个过程可以成为研制癌症治疗药物的思路,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叙述,正确的( )
A.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代替盐酸解离,其他步骤不变
B.漂洗是为了洗去多余的染料,便于观察
C.制片时先用吸水纸将水分吸干再盖上盖玻片
D.观察到的分裂中期细胞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答案】D
【解析】
A、解离液是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分解细胞壁,但不能用于解离,A错误;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碱性染料染色,B错误;
C、制片使需要用镊子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央,再用镊子尖把洋葱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覆上一张滤纸片后,加盖一片载玻片,C错误;
D、染色体组型是描述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信息的图象,观察到的分裂中期细胞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图,D正确。
故选D。
9.豌豆是孟德尔进行遗传研究的重要材料,下列关于豌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
B.萨顿通过比较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式的假说
【答案】D
【解析】
A、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但并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误;
B、萨顿通过比较发现了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D正确。
故选D。
10.某同学用红色和蓝色橡皮泥及铁丝等材料模拟雌果蝇(2n=8)的减数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需捏出2种形态的橡皮泥模拟果蝇染色体
B.绘制MⅠ中期纺锤体时,每条染色体着丝粒只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C.若模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则所得卵细胞中含有双色染色体
D.活动最后,需在每4条分到一起的染色体外围面大小相同的圆圈
【答案】B
【解析】
A、雌果蝇体内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共4种形态,故该同学需捏出4种形态的橡皮泥模拟果蝇染色体,A错误;
B、MⅠ中期时,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绘制MⅠ中期纺锤体时,每条染色体着丝粒只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B正确;
C、若模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则所得卵细胞中可能含有双色染色体,也可能只含有单色染色体,C错误;
D、雌果蝇得到的四个子细胞大小不同,其中卵细胞大于三个极体,故不能用大小相同的圆圈,D错误。
故选B。
11.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下图表示部分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该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仅少部分DNA的一条链被32P标记
C.该实验中,科学家分离得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再分别与细菌混合培养
D.该实验中,噬菌体直接以自身DNA为模板分别完成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子代噬菌体
【答案】B
【解析】
A、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中,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但并不能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需观察子代噬菌体是否出现放射性,A错误;
B、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由于亲代噬菌体含有32P标记作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DNA所需的原材料均来细菌,所以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仅少部分DNA的一条链被32P标记,B正确;
C、该实验中,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并没有人为分离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C错误;
D、该实验中,噬菌体直接以自身DNA为模板分别完成DNA复制、转录,但翻译的模板是mRNA,D错误。
故选B。
12.野生型水蚤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环境中,不能生活在28℃及以上的环境中,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但不能生活在20℃及以下的环境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会突变为突变型水蚤
B.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
C.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将达到遗传平衡
D.环境条件是决定基因突变是否有害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A、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有可能不发生突变,A错误;
B、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这群小型水蚤中既有野生型水蚤和也有突变型水蚤,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新物种的产生。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不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B错误;
C、遗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中某些个体可能会出现突变,该种群不一定达到遗传平衡,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否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能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是有利突变,不适应环境的是有害突变,D正确。
故选D。
13.细胞中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进入子细胞核,会浓缩为主核之外的小核,称为微核,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微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裂中期是观察微核的最佳时期
B.断裂的染色体片段不含着丝粒,不能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C.子代细胞可能缺失微核中的遗传信息,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D.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A
【解析】
A、据图可知,微核是在着丝粒断裂时形成的,该过程发生在分裂后期,故分裂后期是观察微核的最佳时期,A错误;
BC、分析题意,细胞中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进入子细胞核,则断裂的染色体片段不含着丝粒,不能被纺锤丝拉向两极,子代细胞可能缺失微核中的遗传信息,导致细胞功能异常,BC正确;
D、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片段形成的,所以形成微核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A。
14.农业生产中常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生长调节剂可培育无籽果实,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B.果园汛期漫水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导致烂根
C.喷洒乙烯利可促进果实发育,减弱温室瓜果自然授粉不足带来的减产
D.农家肥经分解后可为农作物提供无机盐和CO2
【答案】C
【解析】
A、利用生长调节剂可以培育一些无籽果实,由于遗传物质未改变,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A正确;
B、果园汛期漫水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根细胞无氧呼吸过强,产生乙醇过多,最终导致烂根,B正确;
C、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不是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农家肥中的一些有机物可以被农田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为植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利用,D正确。
故选C。
15.取枪乌贼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并接上电表测定膜电位,电表两电极的连接与静息状态下的电表指针情况如甲图所示。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后,电表指针依次出现如乙图中①~④所示的变化(注:②时,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达到最大幅度)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表指针指向①所示位置时,没有Na+通过细胞膜
B.电表指针指向②所示位置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C.电表指针指向③所示位置时,神经纤维膜上的K+通道关闭
D.电表指针指向④所示位置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小于Na+
【答案】B
【解析】
A、电表指针指向①所示位置时,神经纤维膜正在发生去极化过程,此时电极所在的神经纤维膜对于Na+的通透性增大,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内流,A错误;
B、图甲表示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电表指针指向②所示位置时,与图甲正好相反,此时神经纤维膜处于反极化状态,B正确;
C、电表指针指向③所示位置时,神经纤维膜正在发生复极化过程,K+通道打开,K+外流,C错误;
D、电表指针指向④所示位置时,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大于Na+,D错误。
故选B。
16.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LP-1需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GLP-1RA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效果
【答案】D
【解析】
A、GLP-1作为激素,其通过体液(包含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特点,A正确;
B、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故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B正确;
C、GLP-I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说明与体液调节有关,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说明与神经调节有关,C正确;
D、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为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17.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研究表明其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与同为RNA病毒的HIV不同。下列有关新冠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表面的抗原可直接被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B.新冠病毒侵染细胞时,病毒的RNA和逆转录酶都进入宿主细胞内
C.目前可利用核酸分子或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来检测某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D.各国应做好防疫工作,提高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人群体的新冠疫苗接种率
【答案】B
【解析】
A、新冠病毒表面的抗原可直接被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进一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A正确;
B、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无逆转录酶,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和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目前可利用核酸分子或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来检测某人是否感染新冠病毒,C正确;
D、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对人体起到防护作用,故各国应做好防疫工作,提高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人群体的新冠疫苗接种率,D正确。
故选B。
18.用愈伤组织中的胚性细胞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胚性细胞原生质体含目的基因的原生质体转基因植株
A.①过程去除细胞壁可提高②过程中目的基因导入的成功率
B.相比①过程,③过程需降低培养基的渗透压
C.除了上图所示途径,植物体细胞杂交也可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原生质体无细胞壁呈球形,③过程中胞质分裂的方式与动物细胞相同
【答案】D
【解析】
A、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①过程去除细胞壁可提高②过程中目的基因导入的成功率,A正确;
B、由于①过程去除细胞壁,需提高培养基渗透压,避免原生质体应吸收涨破,③过程已长出细胞壁,可降低渗透压,B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可以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正确;
D、原生质体无细胞壁而呈球形,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具有生物活性,但不具有细胞壁,无法表现优良的生产性状,需要再生出细胞壁后才能进行分裂,因此③过程细胞分裂时会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与动物细胞向内凹陷形成环沟式分裂不同,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B.杂草化的转基因农作物,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
C.若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则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D.重视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同时,应重视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
【答案】C
【解析】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会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二次污染,A正确;
B、转基因作物作为外来品种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选择优势”,可能会影响植物基因库的遗传结构,淘汰原来栖息地上的物种及其它遗传资源,致使物种呈单一化趋势,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会使原有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B正确;
C、即使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来源于自然界,也可能会产生安全性问题,如某些转基因植物产生的蛋白质可能会成为某些人的新的过敏源,C错误;
D、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的总原则是在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需要重视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D正确。
故选C。
20.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液体培养基中的动物血清需过滤灭菌
B.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防止细胞代谢产生有毒物质危害细胞
C.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D.动物细胞培养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A、动物血清可为动物细胞提供生长因子等物质,培养过程中需要经过过滤灭菌,以保持无菌环境,A正确;
B、定期更换培养液可以防止代谢产物的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B正确;
C、在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分瓶培养,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得到的是多个动物细胞,该过程没有得到完整的动物个体,不能体现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D。
21.研究者发现某些响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尸体普遍具有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的急剧下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内环境稳态的有序调节
C.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D.啮齿类种群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体现在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的急剧下降,可以使啮齿类种群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种内竞争加剧,说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被抑制,降低社群压力,因此不利于个体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C正确;
D、种群数量的增加属于正反馈,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负反馈调节可以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使种群保持在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B。
22.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的是(Nt+1)之间的关系,虚线丙表示Nt+1=Nt。若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
A.根据曲线分析可知,甲、乙种群是捕食关系
B.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方式都不是“J”形增长
C.当甲种群的个体数量低于S1时,甲种群会被淘汰
D.乙种群数量为S3时,乙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
【答案】A
【解析】
A、据图分析,乙数量减少后,甲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若二者为捕食关系,乙数量减少后,甲应随之减少,A错误;
B、甲乙两种群的Nt+1与Nt比值随时间推移而变化,说明增长方式都不是“J”形增长,B正确;
C、当甲种群的个体数量低于S1时,Nt+1与Nt比值小于1,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逐渐减小,甲种群会被淘汰,C正确;
D、乙种群数量为S3时,Nt+1与Nt比值等于1,乙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D正确。
故选A。
23.小麦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物,为了解决秸秆降解难题,某科研团队在山东省将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切割成小段于6月下旬开始分别进行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每隔18天检测一次秸秆残留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埋是处理秸秆的最佳方法,此过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小麦秸秆需切割成相同长度的小段,每组秸秆数量相等
C.如果从9月下旬开始实验,则各组最终秸秆残留量均高于图中数据
D.由堆放、水泡曲线推测,厌氧型微生物分解秸秆能力可能高于好氧型微生物
【答案】A
【解析】
A、由图可知,土埋方式秸秆残留量最少,即分解最快,因此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能量多级利用是原本直接流向分解者的,可以再度被利用,如肥料原本直接回田,通过沼气池微生物发酵将一部分能量转换为沼气让人们再次利用,而此过程未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A错误;
B、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自变量是堆放、水泡、土埋的方式,小麦秸秆的长度和秸秆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等,B正确;
C、将处理开始时间变成9月下旬开始,即时间由6月下旬-10月初变成9月下旬-第二年1月初,整个过程温度将变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导致分解速率变慢,最终秸秆残留量均高于图中数据,C正确;
D、由堆放、水泡曲线推测,堆放的秸秆残留量高于水泡的秸秆残留量,因此厌氧型微生物分解秸秆能力可能高于好氧型微生物,D正确。
故选A。
24.下列化学试剂在实验中具有相同作用的是( )
A.酒精在“DNA的粗提取”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
B.盐酸在“制作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和“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中
C.蔗糖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中
D.葡萄糖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中
【答案】D
【解析】
A、在“DNA的粗提取”中95%的冷冻酒精的作用是将蛋白质与DNA分离并析出,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中的作用是溶解色素,A错误;
B、盐酸在“制作和观察植物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中是与酒精一起制成解离液,“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中盐酸用于调节pH,B错误;
C、蔗糖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中的作用是诱导植物发生质壁分离,在“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中是用作底物,C错误;
D、葡萄糖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和“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中都是用作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
25.习近平主席在2020气候峰会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森林中活的林木体积之和)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主席提出2020年以后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并倡导各国共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生物圈中______平衡被打破。增加森林蓄积量缓解气候变暖主。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科学家又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微型生物活动把溶解有机碳从活性向惰性转化,使其不是被分解释放CO2,从而构成了海洋储碳。“微型生物碳泵”理论充分利用了______调节大气圈中碳含量的功能。
(2)碳排放增加形成的温室效应已经导致人烟稀少的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小,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可见碳循环具有______,缓解气候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北极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原因是______。
(3)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全球性生态问题之一。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污染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应大力推广______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1)碳 碳循环
(2)全球性 北极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较低,食物链食物网较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故其抗干扰能力弱
(3)全部基因 清洁##新
【解析】物种丰富度越低,食物链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导致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越弱。
(1)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生物圈中碳平衡被打破。微型生物活动把溶解有机碳从活性向惰性转化,说明其利用了碳循环调节大气圈中碳含量的功能。
(2)
碳排放增加形成的温室效应已经导致人烟稀少的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小,说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由于北极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较低,食物链食物网较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故其抗干扰能力弱。
(3)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太阳能、氢气等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污染的有力措施。
26.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小麦产量是小麦育种者的首要目标。某研究小组分析某地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后期3个生理阶段的光合生理特性,以期为冬小麦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光合参数
拔节期
抽穗期
灌浆后期
叶片温度/℃
27.5
32.2
34.7
胞间CO2浓度/vpm
222.1
200.5
232.9
蒸腾速率/mmol·m-2·s-1
3.40
4.45
3.28
气孔导度/mol·m-2·s-1
0.18
0.20
0.10
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13.49
16.22
7.83
(1)冬小麦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进入卡尔文循环后形成的第一个糖是______,转化成______后,可转运至冬小麦籽粒。
(2)据表分析,冬小麦从春天拔节、夏初抽穗开花到灌浆后期,蒸腾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灌浆后期叶片蒸腾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冬小麦叶片抽穗期胞间CO2浓度较低,其原因是______。
(3)叶绿素主要吸收______光,冬小麦夏收指挥中心基于冬小麦反射出的长波光的光谱分析模型测定冬小麦______,监控小麦成熟期,及时安排收割,确保冬小麦颗粒归仓。
(4)冬小麦的种子经______处理后才能在夏初抽穗开花,该过程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使一些能够度过寒冬的物种得以延续,这是长期______的结果。
【答案】(1)三碳糖/三碳糖磷酸/3-磷酸甘油醛 蔗糖
(2)气孔导度下降 光合速率增强,利用CO2速率加快
(3)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含量
(4)低温 进化/自然选择
【解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某地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后期3个生理阶段的光合生理特性,可通过不同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后期)的不同光合参数进行比较。据此分析作答。
(1)
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进入卡尔文循环后形成的第一个糖是三碳糖;在叶绿体基质中经一系列过程转化成蔗糖后,可转运至冬小麦籽粒。
(2)
据表可知,冬小麦从春天拔节、夏初抽穗开花到灌浆后期,蒸腾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灌浆后期叶片蒸腾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冬小麦叶片抽穗期胞间CO2浓度较低,其原因是光合速率增强,利用CO2速率加快。
(3)
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冬小麦反射出的长波光的光谱可反映叶绿素含量,故冬小麦夏收指挥中心基于冬小麦反射出的长波光的光谱分析模型测定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监控小麦成熟期,及时安排收割,确保冬小麦颗粒归仓。
(4)
冬小麦的种子经低温处理后才能在夏初抽穗开花,该过程称为春化作用,春化作用使一些能够度过寒冬的物种得以延续,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7.某植物的性别决定是XY型,其高茎和矮茎由一对等位基因(A/a)决定,宽叶和窄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决定,两对基因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当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都丢失时,受精卵不能发育成胚,现有一高茎窄叶雄株(甲)和一矮茎宽叶雌株(乙),甲染色体组型正常,乙丢失了一条常染色体。用植株甲和植株乙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性别
亲本
F1
F2(由F1雄株、雌株随机授粉所得)
雄株
高茎窄叶(甲)
高茎宽叶
高茎宽叶:矮茎宽叶:高茎窄叶:矮茎窄叶=4:1:4:1
雌株
矮茎宽叶(乙)
高茎宽叶
高茎宽叶:矮茎宽叶=4:1
(注:F2中雄株和雌株数量相等)
回答下列问题:
(1)B/b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
(2)植株甲的基因型为______,植株乙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3)F2高茎宽叶雌株中染色体组型正常的纯合子占______,让F2中矮茎窄叶雄株和高茎宽叶雌株随机授粉,所得子代植株中矮茎窄叶雄株占______。
(4)写出对F1中染色体组型正常的雄株进行测交的遗传图解______。
【答案】(1)X F2中,窄叶只在雄株出现,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
(2)AAXbY 两
(3)1/6 11/210
(4)
【解析】由表可知,甲乙杂交后F1全为高茎宽叶,说明高茎宽叶为显性,根据F2可知,窄叶只在雄株出现,则亲本甲为AAXbY,亲本乙为aOXBXB。
(1)
由于F2中,窄叶只在雄株出现,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
(2)
由表可知,甲乙杂交后F1全为高茎宽叶,说明高茎宽叶为显性,根据F2可知,窄叶只在雄株出现,则亲本甲为AAXbY,亲本乙为aOXBXB,乙可产生aXB和OXB两种配子。
(3)
F1雌株基因型为1/2AaXBXb、1/2AOXBXb,雄株基因型为1/2AaXBY、1/2AOXBY,针对A/a基因,雌雄株均可产生1/2A,1/4a,1/4O,子代中OO不能正常存活,针对B/b基因,雌株可产生1/2XB,1/2Xb,雄株可产生1/2XB,1/2Y,故F2高茎宽叶雌株A-XBX-(12/15×1/2×1=6/15)染色体组型正常的纯合子占AAXBXB(4/15×1/2×1/2=1/15)占(1/15)/(6/15)=1/6;让F2中矮茎1/3aa、2/3aO窄叶雄株XbY和高茎4/12AA、6/12Aa、2/12AO宽叶雌株1/2XBXB、1/2XBXb随机授粉,所得子代植株中矮茎aa或aO窄叶雄株XbY占(6/35aa+5/35aO)×1/2×1/2Xb×1/2Y=11/210。
(4)
F1中染色体组型正常的雄株为AaXBY,其测交图解如下:
28.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早期科学家只能从青霉菌中提取少量青霉素,它的价格贵如金。随着高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技术的发展,青霉素步入了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1)高产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先对菌种进行______,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或______的方法接种,实现对高产菌种的______。将高产菌株接种到发酵罐进行大型发酵,常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
(2)向发酵罐加入配置好的培养基后,需从发酵罐底部通入高温蒸汽对发酵罐和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
(3)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______等环境条件。青霉素可以用萃取发酵的方法进行提取,青霉菌可采用______(至少写出一种)等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
(二)缺磷是限制苜蓿生产品质和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将多聚磷基因ppk转进紫花苜蓿,育成聚磷植物可以减少苜蓿种植区的土壤磷肥施用量,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
(4)获取多聚磷基因ppk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的方法获取ppk基因,也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获取大量ppk基因并采用______技术对产物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
(5)将______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的叶片与含有ppk基因的农杆菌混合培养,完成转化。用______来吸干叶片表面的菌液,并将叶片转移到含有______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除去农杆菌。
(6)在愈伤组织后续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并给予适宜的______和温度,以保证愈伤组织继续发育为完整植株。为了更加精准地鉴定所得植株中是否转入了ppk基因,可利用PCR和______技术进行检测。
(7)在农田和水体交界处建立聚磷苜蓿的缓冲带,可以减少水体______的发生。
【答案】(1) 稀释 涂布 分离和筛选 获得细胞代谢产物(青霉素)
(2)灭菌
(3) 溶解氧 过滤、沉淀
(4) 逆转录 抗原-抗体杂交
(5) Ca2+
无菌滤纸 抗生素
(6) 光照 抗原-抗体杂交
(7)富营养化
【解析】1、为了保证菌体的正常生长,发酵罐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解氧、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条件。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和PCR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时,接种前应先稀释,然后通过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通过菌落特征进行辨识,从而实现对高产菌种的分离和筛选。将高产菌株接种到发酵罐进行大型发酵,常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目的是获得细胞代谢产物(青霉素)。
(2)
从发酵罐底部通入高温蒸汽的目的是对发酵罐和培养基进行灭菌,以免在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
(3)
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pH、溶解氧、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条件,以保证高产菌的正常生长。可采用 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
(4)
目的基因的获取可通过构建基因文库,或通过提取mRNA然后在进行逆转录的方法获取,其表达产物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
(5)
农杆菌转化法要求用Ca2+进行处理,使细胞转化为感受态,以便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完整转化后,用无菌滤纸吸干叶片表面的菌液,并将叶片转移到含有抗生素(对原核生物具有杀伤作用,而对真核生物基本无影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除去农杆菌。
(6)
愈伤组织再分化为植株过程中,应提供适宜的光照和温度。在分子水平上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
(7)
含ppk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具有聚磷的作用,在农田和水体交界处建立聚磷苜蓿的缓冲带,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含磷过高)的发生。
三、实验题
29.已知Ⅰ型糖尿病的常见病因是缺少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最新的研究显示,通过给患Ⅰ型糖尿病的小鼠注射一种名为mAb-4的化学物质,可迅速降低其血糖浓度,其原理为mAb-4能使小鼠胰腺内的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性β样细胞,从而使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该转化过程可在两周内完成。为了验证上述研究,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并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患有Ⅰ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若干、生理盐水、mAb-4溶液、血糖检测仪和胰岛素检测仪等(注: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细节不做要求;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范围为100-200mg/dl)
(1)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标记为A组,另取20只患有Ⅰ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记为B组和C组。
②三组小鼠均正常饲喂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2周,每天在相同时间给A、B、C三组小鼠分别注射适量且等量的______、生理盐水。
③第3周开始停止注射并开始每天在饲喂1h后______,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三组小鼠继续正常饲喂并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实验为期50天。
(2)完善下方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画出各组小鼠血糖浓度变化曲线__________。
(3)讨论与分析:
①mAb-4能使小鼠的胰岛α细胞成功转化为功能性β样细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②为了进一步探究mAb-4的作用,研究者将健康成年人的部分胰岛组织植入除去自身胰岛组织的糖尿病小鼠体内。将这批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每天给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mAb-4溶液,饲养4周后检测血糖浓度,甲组小鼠的血糖浓度未下降,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甲组小鼠血糖浓度未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小鼠的______细胞攻击植入的人的胰岛组织;不同于甲组小鼠,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这一结果表明mAb-4能______。
【答案】(1) 10只健康的成年小鼠 生理盐水、mAb-4溶液 用血糖检测仪和胰岛素检测仪测定各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
(2)
(3) mAb-4使小鼠的胰岛α细胞表达胰岛素基因 效应细胞毒性T 保护植入的人的胰岛β细胞抵御小鼠免疫系统的攻击
【解析】1、Ⅰ型糖尿病是由于缺少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因此血糖含量高。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有没有患Ⅰ型糖尿病及有没有注射生理盐水,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
(1)
①题目中“另取20只患有Ⅰ型糖尿病的成年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记为B组和C组”,说明一组小鼠有10只,并且根据题目信息,缺少对照组,材料中涉及健康的成年小鼠若干,所以取10只健康的成年小鼠标记为A组。
②本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题目中“通过给患Ⅰ型糖尿病的小鼠注射一种名为mAb-4的化学物质,可迅速降低其血糖浓度”,可推测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有没有患Ⅰ型糖尿病及有没有注射mAb-4溶液。A组是健康小鼠,属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和C组为患糖尿病的小鼠,又根据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可推测B组小鼠应注射等量且适量的mAb-4溶液。
③题目中“给患Ⅰ型糖尿病的小鼠注射一种名为mAb-4的化学物质,可迅速降低其血糖浓度,其原理为mAb-4能使小鼠胰腺内的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性β样细胞,使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说明需要检测血糖浓度以及胰岛素浓度,材料中提到血糖检测仪和胰岛素检测仪,所以第3周开始停止注射并开始每天在饲喂1h后用血糖检测仪和胰岛素检测仪测定各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
(2)
各组小鼠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横坐标代表时间,根据步骤②和步骤③可分别得出,起点时间是15天,终点时间是50天;纵坐标是血糖含量,组别分为A组、B组、C组,根据题目中的“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范围为100-200mg/dl”可得出是单位是mg/dl以及A组和B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属于正常范围,所以应该在100-200mg/dl范围之间,C组小鼠患糖尿病,血糖含量超过200mg/dl。因此坐标曲线如下图:
(3)
①题目中“mAb-4能使小鼠胰腺内的胰岛α细胞转化为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性β样细胞,从而使Ⅰ型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说明产生了胰岛素,根本原因应是与基因有关,因此mAb-4使小鼠的胰岛α细胞表达胰岛素基因。
②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异体移植的器官细胞,因此甲组小鼠血糖浓度未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小鼠的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植入能的人胰岛组织;“不同于甲组小鼠,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说明乙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没有发挥作用,因此mAb-4能保护植入的人的胰岛β细胞抵御小鼠免疫系统的攻击。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共10页。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共10页。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最大乳酸稳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