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返校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认识杨先生已经四十五年了除了我的老师陈省身教授外,他一向是我最尊敬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统计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工作都使人敬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推广Woyl的规范场的工作到非交换规范场的理论,在七十年代由欧美诸人完成的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然界认识最深刻的理论,这个模型的建立须要用到非交换的规范场理论。
②五十年来在欧美不同地方的高能对撞机每一次得出来的重要结果,都能震撼人心,因为它显示了大自然最基本结构的一部分。每一次实验的突破,都代表着人类进一步地了解了人类历史以来最想知道的事情:天地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③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因此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有更进一步的景仰!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须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这更不是华尔街一般的商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④记者说杨教授反对在这个科学界最基本的学问领域上継续做研究,我不敢肯定这句话的真实性毕竟我和杨教授多有过从,却还没有亲耳听到过他反对建立对撞机的事实所以此话只能作为存疑。
⑤但是重要科学的创作,都包含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在内,不属于某人所有,真理只在反复的推理和实验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发掘宇宙间最基本的真理,更要有这种勇气,这种毅力,才能完成西方国家,无论是科学家,或是政府,为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都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大量的精力!一百多年来,多少智慧,多少金钱,投入在一些看来没有用的基础科学上。但是这些投资却成就了今天西方国家文化的基础。
⑥今日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难道不需要为这个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做点贡献?难道我们只是在游戏机,在房地产,在互联网上赚点好处,就心满意足?在我记忆所及,中外古今都还没有过这样的大国!
⑦我们扪心自问,中国当今的国力,没有能力做这个对撞机吗?中国领导说的和平崛起,可以没有重要的文化意涵,没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吗?现在在中国反对建造对撞机的科学家们,有谁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为什么有深厚经验的外国专家意见变得不重要了?
⑧我和Steve Nadis的书上已经解释很清楚做对撞机对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用理性的态度来看这事!
(摘编自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讲到他(丘)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我(杨)反对,他难相信。其中一段如下: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
丘教授的理解有误!属于偷换概念,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对撞机美国有痛苦的经验:1989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预算开始预估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年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项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进无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对撞机是CERN的LHC。2012年6000位物理学家用此对撞机发现了Higgs粒子,是粒子物理学的大贡献,验证了“标准模型”。LHC的建造前后用了许多年,建造费加上探测器费等等加起来一共不少于100亿美元。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
(二)高能所倡议在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由许多国家分摊。可是其中中国的份额必极可观。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
(三)建造超大对撞机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包括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为什么有不少高能物理学家积极赞成建造超大对撞机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学是二战后的一个新兴领域,此领域七十年来有了辉煌的成就,验证了“标准模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中三种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还有两项大问题没有解决:
(甲)对剩下的第四种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还有基本困难。
(乙)还没有能了解如何统一力量与质量。
希望解决此二问题当然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愿望。
B.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
但是。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的一个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极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70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没有。假如高能所建议的超大对撞机能实现,而且真能成功地将高能物理学更推进一大步,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30年、50年内不会有。而且我知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同意我的这个说法。
(六)中国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30多年。如何评价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中国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对撞机,其设计,以及建成后的运转与分析,必将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如果能得到诺贝尔奖,获奖者会是中国人吗?
(七)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摘编自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有删改)
丘成桐:出生于1949年,美籍华人,哈佛大学终身敏授,国际知名数学家。证明了卡拉比猜想,1982年度荣获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是第一位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埋学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是世界公认的超一流科学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振宁的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对高能物理学有重大意义,推动了高能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
B. 基础学科并非无用,西方国家对基础学科的无条件投入,奠定了今天西方国家的文化基础。
C. 物质世界存在四种基本力量,人类对除引力以外的其他三种基本力量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D. 丘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对待科学态度以及呈现的不同后果,指出发展科学是国家振兴的唯一出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丘文⑤段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既道出了真理发现之路,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赞美之意。
B. 杨文划波浪线部分巧用设问,层层推进,旨在说明超能对撞机对人类生活没有实在的好处。
C. 杨振宁并未反对高能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丘成桐在文章中偷换概念,逻辑上存在漏洞。
D. 丘文和杨文都围绕是否兴建高能对撞机进行说明,此外,丘文对当前社会重商现象提出了批评。
3. 下列关于“高能对撞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欧美一些国家拥有高能对撞机,且通过对撞机实验揭示了一部分的大自然最基本的结构。
B. CERN的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它验证了“标准模型”,对粒子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
C. “超对称粒子”可以通过超大对撞机找到,进而帮助人类解决高能物理领域的两项大问题。
D. 中国如果建造高能对撞机,将承担高昂费用,且无法获得设计及建成后运转与分析的主导权。
4. 如何理解丘文第⑦段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站在杨振宁的立场对丘文划线部分的观点进行反驳。
【答案】1. D 2. C 3. C
4. ①连用多个反问句,增强语势,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强调本文的核心观点:中国应该建造对撞机。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中国有实力也有责任建造对撞机,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5. ①丘成桐的观点:因为中国的国力增强,且大国有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建造高能对撞机可以推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所以中国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
②今日的中国虽然GDP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低,且仍有许多比对撞机更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
③兴建对撞机并非是为人类崇高理想做贡献的唯一办法。寻找新加速其原理、美妙的几何结构也可以推动高能物理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呈现的不同后果,指出发展科学是国家振兴的唯一出路”错误。由材料一“西方国家,无论是科学家,或是政府,为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都愿意无条件的付出大量的精力!……在我记忆所及,中外古今都还没有过这样的大国”可知,并未说明后果,也并未指出发展科学是国家振兴的唯一出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既道出了真理发现之路,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赞美之意”错误。由材料一“但是重要科学的创作,都包含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在内,不属于某人所有,真理只有在反复的推理和实验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发掘宇宙间最基本的真理,更要有这种勇气,这种毅力,才能完成”可知,丘成桐引用词句是为了强调对真理的追求,暗含对杨振宁反对建造高能对撞机这一做法的不认可。
B.“旨在说明超能对撞机对人类生活没有实在的好处”错误。由材料一“我认为短中期内不会有,30年、50年内不会有”可知,说明杨振宁仅是强调对撞机在短中期内对人类生活没有实在的好处。
D.“丘文和杨文都围绕是否兴建高能对撞机进行说明”错误。从两则材料的标题《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可以看出,材料围绕的内容是中国是否兴建高能对撞机,而非只是讨论高能对撞机的兴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可以通过超大对撞机找到,进而帮助人类解决高能物理领域的两项大问题”错误。由材料二“有些高能物理学家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从而为人类指出解决此二问题的方向。但是,今天希望用超大对撞机来找到超对称粒子,只是一部分高能物理学家的猜想。多数物理学家,包括我在内,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一个猜想,没有任何实验根据,希望用超大对撞机发现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可知,用超大对撞机发现“超对称粒子”只是猜想,且即使发现了“超对称粒子”,也只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非直接解决问题。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没有能力做这个对撞机吗?”“没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勇气吗?”“有谁是高能物理的实验专家?为什么有深厚经验的外国专家意见变得不重要了?”连用多个反问句,增强语势,引起读者的注意。
强调本文的核心观点:任何语言形式的目的都是传递作者的思想,丘文的四个反问句是从中国国力、大国责任以及专业权威的角度强调建造高能对撞机对中国来说是必要且重要的。
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上文“难道我们只是在游戏机,在房地产,在互联网上赚点好处,就心满意足?在我记忆所及,中外古今都还没有过这样的大国”可知,既承接了上文,中国有实力也有责任建造对撞机,再结合下文“我和Steve Nadis的书上已经解释很清楚做对撞机对科学,对中国的重要性,希望大家用理性的态度来看这事”可知,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丘成桐的观点:划线部分的主要观点即是提出了中国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的理由:一是中国的国力增强,二是大国有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今日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难道不需要为这个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做点贡献”可知,建造高能对撞机可以推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所以中国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
结合“今天全世界都惊叹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少于巴西,墨西哥或马来西亚,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建造超大对撞机,费用奇大,对解决这些燃眉问题不利,我认为目前不宜考虑”可知,今日的中国虽然GDP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低,且仍有许多比对撞机更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
结合“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就完全没有前途了吗?不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向值得探索:A.寻找新加速器原理。B.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如弦理论所研究的。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那么费钱,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可知,兴建对撞机并非是为人类崇高理想做贡献的唯一办法。寻找新加速其原理、美妙的几何结构也可以推动高能物理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⑤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⑪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⑫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⑬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 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C. 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 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 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 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 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 “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9.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C
8. ①惊讶。老人的热情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
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④羞愧与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奸诈狡猾的商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充满羞愧。同时“我”为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
9. 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答案可从“妻女对老人的关爱”“老人对艺术的热爱”“老人充实的精神世界与严酷的现实世界的对比”等角度来作答,每点2分,共6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反映对艺术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感动。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老人是幸福的。
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
老人是不幸的。
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 “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 “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D. “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知止而后有定
B. 君子喻于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欲正其心者 假舆马者
D. 就有道而正焉 盘盘焉,囷囷焉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强调见义忘利。
B. 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可称为好学之人。
C. 《大学之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D. 选文《大学之道》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A
14. (1)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2)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否矣”是对“其本乱而末治者”的论断,应单独成句,据此排除AB;
“所厚者薄”“所薄者厚”句式相同,“所薄者厚”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
B.“‘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错误。“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句意: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C.正确。句意: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D.正确。句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
故选 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句意:做事勤奋敏捷,并且说话谨慎。/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B.“介词,引出对象/介词,在”。句意: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C.均为“代词,……的人”。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的人。/凭借车马的人。
D.“代词,自己/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盘结交错(的样子),曲折回旋(的样子)。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强调见义忘利”错误。强调的是重义轻利。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把;“仁”,仁德,此处作动词,可译为“追求仁德”“实行仁德”;“仁以为已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仁为已任”;“已”,停止;“不……乎”,表达反问语气,译为“不也……吗”。
(2)“明明德”,第一个明,彰明;第二个明,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里仁》)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雍也》)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泰伯》)
材料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 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 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16.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选用典型意象。“明月”为圆月,“明月夜”是团圆之夜,而“松冈”是种植松树的逝者安葬之处,使用典型意象形成反差表达愁情。
②虚实结合。“料得”写出由梦境回到现实,而“明月”“松冈”是想象之景,两者结合,虚实相生更显愁情。
③以景结情。全诗最后在“明月”“松冈”所营造的凄清幽深之境中,以景结情,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④采用点染手法。先以“肠断”写明诗歌的情感,然后借助“明月”“松冈”来展现诗人的愁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
A.“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错误,“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典型意象抒情,借想象抒情等。
选用典型意象。这首词选用“孤坟”“明月”“短松冈”等,孤单凄凉的坟墓,长满短松的山岗,都给人凄凉之感,而皎洁的圆月以乐衬哀,月之圆更凸显了人不圆,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愁情。
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梦醒现实,只有孤坟、松冈,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内心之愁。
以景结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以凄凉之景收束全词,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意境,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采用点染手法。整首词都在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凄凉”“肠断”为点,点明作者情感,“明月夜,短松冈”为染,用凄凉之景渲染悲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为人处事、学会换位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家国关系我们应“________,_______”。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等,如“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欲治其国者 ④. 先齐其家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 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施”“驾”“匏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
《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 ,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 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 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将文中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锦绣恢弘(或恢弘气象) 重峦叠嶂(或重峦耸翠) 精彩绝伦
19.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20. 构成:本体和喻体形象相似。本体为女主双袖下垂造型,喻体分别为山的纹理、山间瀑布,外形相似。
效果:形象生动,使读者生发联想,更易理解舞蹈与《千里江山图》的关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由画作的标题《千里江山图》,可知这里是形容图画的总体气势宏大,又由用“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可知江山有绚丽、美好之意,故可选“锦绣恢弘”或“恢弘气象”。
由原文“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的特点,既是群山,就有形容山多而险峻之意,故可用“重峦叠嶂”或“ 重峦耸翠”。
由原文“视觉盛宴”可知,第三空的词语是形容舞蹈的效果,故可填“精彩绝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题干要求把长句改为短句。长句变短句,采用“抽取法”,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
分析文中划线句,主干句是“主创团队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这一细节”指“《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可把“历经千年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换成“不变”“不衰”等;
“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属于修饰成分,单独成句。
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划线句“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这里比喻的构成是本体和喻体,句中本体是“双袖下垂”的造型,喻体为“山的纹理”“山间瀑布”;再分析其关联,即相似性,双袖下垂与山的纹理、瀑布在形态上相似,这是设喻原因。
再分析表达效果,比喻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展现本体的特点,句中把舞者的造型比喻成山的纹理和山间瀑布,能够引发读者联想,从中领悟出舞蹈与《千里江山图》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其创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21. 下列句子中的“奸诈”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奸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手腕很多,做事极奸诈,如果放了他,恐怕会生出更多恶念。
B.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往往被刻画成奸诈的反面角色
C. 小鬼子这么阴险,我们要比他们还“奸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 吴起可以说是生得伟大,死得奸诈,虽死,却一个也没饶恕。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C 22. ①很多人认为有 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的能力。
原句中的“奸诈”指动物学家的测试方式,说明这次的实验测试和之前的测试不同。因此“奸诈”是贬词褒用。
C.“小鬼子这么阴险,我们要比他们还‘奸诈’”,这里的“奸诈”指我们对付小鬼子的计策,是贬词褒用。
ABC三项的“奸诈”是贬义词。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情境性补写能力。
本段文字谈的是动物学家测试狗是否有计算能力。
根据“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和“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可推知①应填写的内容是一般人的看法,故可是“很多人认为有”。
根据“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可推知②应填写的内容是主人看到背面的内容,故可是“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
根据“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和“动物学家的结论是”可推知③应填写的内容是动物学家根据试验做出的结论,故可填“并不具有计算能力”。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精致的生活,一种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追求生活的精致,就是说在生活上讲究仪式感,追求品位,尤其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非常用心,比如餐桌上的一枝玫瑰,餐盘中的心形小馒头等等。而生活的粗粝,指的是追求原貌,不追求细节,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等。
写作要求针对这两种生活态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看法。
可以追求“生活上精致”,“精致的生活”意味着反对简陋与粗糙,追求一种有情趣、讲究仪式感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精致”可以是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可以是一个设计感满满的礼物,还可以是一种精巧细致的工作风格,以及对精致的追求表现出来的做事风格的严谨。也可以追求“生命中的粗粝”。“粗粝”在这里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生命的一种原始状态,往往意味着真实的面貌、顽强的生命力、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不做作的从容。不管在文学形象中还是在这个日渐重视“修饰”的生活中,回归生命的“粗粝”,就是追求生命的本色,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态度:生活还是应该精致一些。主体先分析什么叫精致生活;然后再分析,精致生活的好处,比如体现做事风格的严谨、物质生活的丰富、个人情趣的满足等;再分析,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精致。最后,表达对精致生活的向往。
立意:
1.精致的生活更有情趣。
2.从粗粝中找回生活的本真。
3.精致与粗粝都是生活。
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