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二年级9月调研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物是"生物”,即有生命力的自然物。这种生命力,在古人那里,主要指气。《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存在于气聚。"气聚"包括两层内涵: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前者指神,后者指形。荀子完全吸收了传统的生命观,他举例说,古代有个叫做涓蜀梁的人,不仅胆小,而且愚昧无知,"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失气即断气,断气便没有了生命力。气是人生的生命力。有气便是生物,无气便不是生物。荀子曰:“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如果能够治气便可以养生,从而能够长寿。生命在于气。这种气不仅仅是生命力,而且蕴含着形体气质。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金木水火土等属于构成生命的材质,但是其本身并非生命物。草木有气,故而有生命。
万物生生不息。万物不仅因天地之和而出生,而且也会顺自然之和而成长。其中,万物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或者说,性是万物生存的初基,性是生之初。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即万物的“自然的禀赋”,是生物的最原始的禀赋,是生物的天生状态。荀子称之为“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木皮即材质。性即原始之材,是物的原始的、自然的禀赋。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人类作为生物的自然禀赋,并无本质属性之义。人性即是物性,人欲即是物欲,或者说,荀子以物性言人性、以物欲言人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这段经典文献,多数学者按照现代观念予以解读,如李晨阳教授认为“是说先王制作礼的目的是让人的欲望不受现有物资的限制,同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物欲两者互相扶持,双双增长。”其实不然,他讨论的是物与其活动即欲的关系,其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他探讨的是物之欲,而非欲之物。“欲必不穷于物”的意思是欲不能够超出物的能力范围、不能让物困穷。"物必不屈于欲"的意思是物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欲是物之欲,属于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决定于物本身。物欲或人欲要适可而止。物或人天生有欲。这些欲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能超出人自身的限度。用现代人的话说,人要做自己的欲求的主宰,而不能颠倒。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不仅荀子以物性解释人性,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牛山,作为自然物,属于一种"生物"。这种"生物"的最初形态便是性。牛山之性,在孟子看来,未尝不美。它之所以变成荒芜的样子,原因在于后天的砍伐。生物有自己的本性。这些本性便是其天生的自然禀赋。《庄子》也有曰:“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席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多数人将此文本中的“物”理解为无生命的物体,如王博先生把物理解为事物,从而无法解释"物之所同是"的内涵。物乃是能够认知之生物,属于行为主体,而非行为对象。
荀子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性能知。这种知的能力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荀子曰:"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血气之类的生物都有知的能力,这是其自然禀赋,是性。当荀子从性的角度来思考人时,他仅仅将人视为一种生物。荀子曰:"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责也。"从性知能力来看,荀子对人与禽兽不加区别,认为人和禽兽天生具备一样禀赋或能力,这种禀赋便是性。因此,从初生之性的角度来看,人与禽兽等物没有本质区别,人之性即物之性。这便是荀子性概念的核心内涵:性仅仅指称物性,即生物的自然禀赋,它不分人禽。
这种物性,既可以称之为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也可以视为物的规定性,但绝不是人的规定性。因此,对于人来说,此性是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是生物的初生形态。
(摘编自沈顺福 乔建宇《人性即物性:荀子性论新说》,《中国哲学》2023年第3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这可谓是对荀子“自然的禀赋”的形象化解说。
B.李晨阳认为先王制定礼是因为厌恶祸乱,目的是调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要求。
C.孟子认为牛山有自己的本性,这本性便是其天生的自然禀赋,此观点与荀子相同。
D.有血气的生物都有“知”的自然禀赋,荀子认为生物的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不分人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命在于气,调理血气可达到养生的目的;要想名声与古圣贤齐名,还得修养品性。
B.世间万物因天地之和而生,顺乎自然而长,其生生不息的本原是性,性是生之初。
C.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这里的"万物"并非生命之物。
D.荀子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知,动物有知无义,而人兼有气形知义,世上最可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玉篇》曰:"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
B.《性恶》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C.荀子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D.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4.结合文本,试以庄子的“气聚说”来简析涓蜀梁身亡的原因。(4分)
5.根据文本,简要分析荀子“物与欲”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 别 山
侯发山
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
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
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
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操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
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
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
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
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
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但他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
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
"住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
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
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④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
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
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
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
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
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
"腿怎么受伤了?"
"上山采药摔伤了。"
"真的是你外甥?"
"真的。真的。"
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
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
..........
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
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
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
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
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
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
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9.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鸟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4分)
(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4分)
14.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5~16题。
泰 山 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①,寂寞幽以玄②。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③。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④。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⑤。
【注】①间: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④器象:物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⑤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字为宅,指隐居泰山。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注重动词的使用,如诗歌第二句中的“冲”字就极富神韵,既传神又有动感。
B.诗人描写山中景观,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仰望高山之际也触发了身世之感。
C.诗歌二至四句描写泰山神秘岩洞,诗人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对其浮想联翩。
D.诗歌前六句描写了泰山的迷人之景,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
16.有人说"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3)传统诗词中的“猿啼”经常用来烘托环境的清幽,或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像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再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商家无论发布何种新品,人们都不会再把它当作新奇的工具了。技术在变, A ,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 B 。
那么,回到电子书这个问题上,①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这些东西在广义上都是技术,②而从狭义来说就是媒介,③媒介其实也是技术的一种。④我们同样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书籍”这个媒介。⑤书籍是一种流行很久的媒介,⑥我们对以往书籍的认知包括印刷、墨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⑦而随着技术与渠道的不断变化而变化。⑧现在我们对书的认知已不止于其形式上的变化,⑨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赋予了新的特色。⑩我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却会反映出截然相反的媒介格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陶渊明是最能让我内心平静的诗人。读他的诗,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我的心,像泉眼冒出泉水一样,生出平静。“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其实我也不需要那么多,“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其一》),(1)有一间能读书的小屋子,夏天绿树荫浓,每天与小鸟为伴就好了。
姜夔写梅。“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曾经多少次啊,月华轻抚梅树,也轻抚我。夜色温柔,笛声如水。她在清寒中被笛声唤醒,欣然起来陪伴我,为我折梅枝。年华流过去了,往昔恍如隔世。我老了,都忘了写词,也忘了梅花。只是突然奇怪,席上如何忽来一阵冷香?
姜夔不愧是“词中老杜”,有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谦和。他说,(2)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是梅花不答应,殷殷地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非让他起了诗兴不可,非让他写词不可。写植物之性情,栩栩如生,又毫不费力,只一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亲切有味,缱绻有情……
20.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是将枝头伸向他的身畔、将梅香传到他的席上的梅花不答应,让他起了诗兴,让他写词",句意不变,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单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像固定电话。
(2)像泉眼冒出泉水一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个人微博上讲述了自己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的经历,引发了关注。她说,能进入博士生推免面试的基本上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即假设十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实验室的博导,拥有了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么你最想探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就是,你觉得你这辈子解答或突破了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就觉得今生无憾了?最终,她遗憾地表示,二十多位同学的回答中没有一个能让她眼前一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计划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计划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pdf、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答案pdf、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