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03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必考点03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必考点0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原卷版docx、必考点0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0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题型一 大气的组成
例题1:现代地球大气是距今3.5亿年前才逐渐形成的,它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成分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2.下列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连线,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 B.氧气——温室效应
C.臭氧——吸收紫外线 D.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
例题2: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很少,但却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汽主要集中在平流层②水的相变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④在同一季节,各地水汽含量是一样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大气中固体杂质含量最多的地区是( )
A.海洋上空 B.公园绿地 C.水田耕地 D.建筑工地
【解题技巧提炼】
1.大气由三部分组成,即:干洁空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质粒。
2.干洁空气是构成大气的最主要部分,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构成,其成分分别占整个干洁空气的78%和21%(体积比),余下的1%为其他气体。
题型二 臭氧的吸收作用和臭氧层空洞
例题1: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全球变暖趋势和臭氧层空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全球变暖趋势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全球沙尘暴多发
6.出现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与人类活动有关,下列关于大气中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臭氧能吸收红外线,使生命免受伤害 B.臭氧的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C.人类大量使用含氟的制冷剂导致臭氧浓度降低 D.青藏高原的臭氧浓度下降会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例题2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8.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9.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碳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B.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
D.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
【解题技巧提炼】
1.大气中的臭氧吸收了大部分对生命有破坏作用的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命形成了天然的保护作用。
2.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3.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一是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首”;另外,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首先在地球南、北极最冷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
题型三 大气的垂直分层
例题1:(2021·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学高一期末)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自由落体运动。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大气垂直分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对流层 B.②—电离层
C.③—平流层 D.④—臭氧层
11.鲍姆加特纳在降落过程中,气温(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再升高 D.先升高再降低
例题2 :(2021·浙江衢州·高一月考)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图示分层中电离层形成有关的是太阳(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蓝色光
13.图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火箭②流星③人造卫星④极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技巧提炼】
1.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下层,它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异,就纬度而言,低纬度平均为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仅8~9公里。就季节而言,对流层上界的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③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75%大气质量和90%的水汽,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产生水相变化,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4.平流层的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③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5.高层大气主要特征:空气稀薄;有电离层,温度随高度先降低后增高。
题型四 飞机、卫星的飞行问题
例题1:川航3U8633:“我现在有点故障,我申请下高度,我要返航,我现在风挡裂了……”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驾驶舱风挡碎裂的瞬间,机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
①风大 ②失重 ③低温 ④缺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紧急返航途中,遇到风雨天气,这是由于此时所处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例题2: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7.“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解题技巧提炼】
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较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器的飞行。
题型五 逆温现象
例题1:(2021·全国高一期末)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分布一般为“上冷下热“,但有时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下图为某地某时刻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对流层出现逆温时,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B.抑制了①层空气的对流上升
C.增强了③层空气对流上升 D.阻挡了①层空气的水平运动
19.对流层高度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寒带地区 C.赤道地区 D.温带地区
例题2:(2021·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2010年9月-2011年8月流沙前缘近地面0.5m和2.0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注: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温度差为2.0m高处的温度与0.5m高处的温度的差值,湿度差为2.0m高处的相对湿度与0.5m高处的相对湿度的差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在流沙前缘,逆温逆湿现象最严重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改善土壤墒情 B.加剧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22.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貌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碱性
D.自然土壤的形成主导因素是生物
【解题技巧提炼】
1.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2.逆温一般按照成因的不同分类,如下:1.辐射逆温;2.平流逆温;3.地形逆温;4.下沉逆温;5.湍流逆温。
3.逆温现象有利于遏制大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已形成大雾天气。
题型一 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还含有水汽和杂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多②水的相变不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④水汽和杂质含量会因时空差异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
75.52
氧(O2)
21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2.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大气成分的99% B.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C.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3.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是( )
A.氮气、氩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不吸收地面辐射
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题型二 臭氧的吸收作用和臭氧层空洞
(2021·普宁市第二中学)下图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大气层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I层多云雨天气 B.Ⅱ层大气对流运动强
C.I层存在若干电离层 D.Ⅱ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6.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 )
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 ②降水大幅度增加
③高层大气升温 ④农林牧业减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21·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2020年3月,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该空洞持续了一个月。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层空洞发生在( )
A.对流层底部 B.对流层顶部 C.平流层 D.高层大气
8.关于此次臭氧层空洞对地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B.赤道地区对流运动增强
C.北极地区生物威胁减小 D.南极地区冰川融水增多
题型三 大气的垂直分层
2020年7月9日晚,亚太6D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进入太空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亚太6D卫星在升空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0.天气现象最复杂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外
(2021·安徽安庆市·高一期末)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天宫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转。空间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西游记》里风雨雷电四位神仙显身作法的位置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12.建成并投入运转的天宫空间站( )
A.驻留人员受臭氧层保护免受紫外线威胁 B.利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保持空地联系
C.利用科技手段收集云雨雾实现淡水自给 D.不会对外太空和地球大气带来任何污染
题型四 飞机、卫星的飞行问题
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14.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16.“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题型五 逆温现象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回答问题。
17.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 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1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
A. B.
C. D.
(2021·贵州黔东南·高一期末)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②地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20.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 )
A.对流作用增强 B.太阳辐射增多
C.气流水平运动减慢 D.污染气体扩散受限
一、单项选择题
(2021·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高一期末)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列各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组(%)
氮(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毁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下表为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25km以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
75.52
氧(02)
21
23.14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8(变动)
0.0456.
3.干洁空气中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 )
A.氮(N2) B.氧(O2) C.氩(Ar) D.二氧化碳(CO2)
4.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氮(N2) B.氧(O2) C.氩(Ar) D.二氧化碳(CO2)
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问题。
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6.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北京时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8.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9.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火箭飞行约2 200秒后顺 利将探测器送入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时进入图示②层至地面所经历的大气温度 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升高 B.不断下降 C.先下降后升高 D.先升高后下降
11.图示大气圈层中( )
A.①层大气层内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B.②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C.③层大气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D.④层中存在臭氧层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示意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增高而递增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13.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到达地面紫外线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对流层云雨现象增多 D.电离层高度增加
(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高一月考)2019年,《中国机长》在各大电影院热映。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驾驶的飞机在大气层中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15.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16.下列关于高层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空气密度很大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③海拔高度在12~50km ④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2021·怀仁市第一中学校云东校区)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A. B.
C. D.
(2021·吉林白城一中高一月考)2020年5月27日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三极”,利用先进的机载航空相机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珠峰精确地“量身高”。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可能随手就会捡到一块海洋化石(三叶虫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对于登山队员在登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较低——高层大气底部 B.冰雪深厚——平流层,多云雨
C.严重缺氧——海拔高,氧气少 D.风力大——太阳活动干扰
19.高山营地附近的三叶虫化石可能集中形成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021·山东滨州·高一期末)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克服重重困难在内蒙古安全着陆。探月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嫦娥五号"返程穿过地球大气层时( )
A.大气温度变化剧烈,先降低而后升高 B.经过平流层时遭遇大气极高温
C.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平流层和对流层 D.所经大气层的能见度不断升高
21."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有( )
①日地距离 ②月球引力 ③船体高温 ④地球引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1·湖南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观测发现,南极上空每年春季臭氧含量比之前有大幅度下降,并将这一现象称为"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出现,表明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含量减少。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于1985年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公约》和《议定书》的有效实施,使得"臭氧空洞"开始减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臭氧层破坏,使近地面( )
①大气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②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加③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增加④大气的温度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破坏臭氧层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
①对皮肤的危害②对肺部的危害③对眼睛的危害④对心脏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福建宁德·高一期末)中国首枚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在550千米高的近地轨道上,成功检测到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区。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慧眼”卫星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B.流星体会燃烧产生流星现象
C.大气平稳,有利于飞机飞行 D.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天气
25.图中短波传播路径利用了( )
A.平流层大气能见度好的特性 B.电离层中大气高度电离的特性
C.臭氧层中臭氧含量高的特性 D.高层大气中大气温度高的特性
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27.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势力增强 B.太阳辐射增强 C.植被覆盖率提高 D.大气降水增多
28.近20年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呈上升趋势。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化石燃料使用增多 B.途经航空班次增多 C.地表植被密度增大 D.人工降雨频率增大
二、综合题
29.干洁空气的组成:
(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①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含量次多,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②____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③____的原料;调节地表④____的重要气体。
(4)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⑤____,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0.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________?
(2)A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________。该层22~27km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某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作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5)A、B、C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阳光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适当晒太阳对人体有好处,比如能增强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佝偻病、贫血等患者恢复健康有一定益处;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在阳光下晒半小时或数小时,就会被杀死。
紫外线指数预报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十分有用的预报,按照预报发布的紫外线指数,人们可以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预防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也可在合适的时间段里有效地利用好紫外线。紫外线指数一般是指从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时间段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紫外线指数变化范围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高原地区、晴天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下表示意紫外线指数、等级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
紫外线指数与等级
紫外线强弱
对人体的影响及对策
0~2:1级
阴或雨天,最弱
安全,可以不采取措施
3~4:2级
多云天气,弱
正常外出戴防护帽或太阳镜
5~6:3级
少云天气,中等
除戴防护帽和太阳镜外,擦防晒霜
7~9:4级
晴天无云,强
避免在10-16时外出;外出时尽可能在遮阴处,或采取防护措施等
大于10:5级
夏季晴日,很强
尽量不外出,必须外出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1)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大气成分主要是________。
(2)下列地区,紫外线指数最高的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黄土高原
(3)为了减少紫外线的伤害,说出人们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
(4)试举出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利用紫外线为人类服务的例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考点10 自然灾害-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必考点10自然灾害原卷版docx、必考点10自然灾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考点09 植被与土壤-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必考点09植被与土壤原卷版docx、必考点09植被与土壤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必考点08 地貌的观察-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必考点08地貌的观察原卷版docx、必考点08地貌的观察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