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802495/0-16938712812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802495/0-16938712813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802495/0-16938712813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展开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知识】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____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元朝结束。
2.政治制度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为加强____。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设立者:____。
③性质:常设的辅佐____处理____的____机构。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④职责权限:日常工作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____处理意见,称为“____”。 皇帝在这一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____。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根源:君主专制)
②表现:内廷宦官机构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___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___,控制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过程:15世纪前期,____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____和____。
(2)影响
①地位: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____,因此未能持续。
2.平倭斗争
(1)背景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____”。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____,导致东南民间海上____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
(2)斗争:明廷派遣大将____、____等人平倭;后来政府逐渐放松了对____海外贸易的限制。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1)背景:____的开辟。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____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____。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1)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①背景: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____、____两大集团。
②表现:鞑靼和瓦剌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③解决:1571年,鞑靼首领____,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加强对____地区的管理: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____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清朝崛起
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____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③1636年,____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2)明朝灭亡
①原因:明朝____,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②过程:1644年,农民军首领____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①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___,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②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跟踪训练】
1.“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 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材料认为( )
A.世袭制造成天子不贤 B.君主应该传位给贤人
C.废除宰相的弊端较大 D.宰相的职位应该世袭
2.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
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
3.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提高后,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会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 )。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
4.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5.“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6.《中国古代简史》中说: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
A.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B.沙俄侵占雅克萨
C.葡萄牙占领濠镜澳 D.英国侵占香港岛
7.嘉靖年间(1522—1566)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特别强调“海禁”政策的影响是( )
A.维护了自然经济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促进了海上贸易 D.巩固了专制统治
8.永乐年间,明朝允许辽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如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敕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善曰,缘边鞑靼、女真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听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这反映出当时( )
A.蒙古部众归顺明朝 B.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C.明朝边疆政策保守 D.汉蒙矛盾彻底化解
答案以及解析
【基础知识】
一、1.(1)朱元璋 (2)1368
2.(1)①皇权 (2)②明成祖 ③皇帝 政务 秘书
④草拟 票拟 批红 宰相
(3)②司礼监 批红 东厂 锦衣卫
二、1.(1)明成祖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2)②财政负担
2.(1)①倭寇 ②海外贸易 走私活动
(2)戚继光 俞大猷 私人
3.(1)新航路 (2)①葡萄牙 ②台湾岛 ③台湾
三、1.(1)①鞑靼 瓦剌 ③俺答汗
(2)藏族 行都指挥使司 (3)奴儿干都司
2.(1)①努尔哈赤 ③皇太极
(2)①政治黑暗 ②李自成
(3)①山海关
【跟踪训练】
1.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罢黜丞相后,如果天子不贤就没有人能够补救,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A、B、D项;故C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A项正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内阁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相权于六部……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会威胁皇权”可知,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举措都是为了分割官员权力,不能保障吏治清明,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仅以六科给事中一个部门的设立,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举措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随意的决策,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李约瑟评价中国的航海家“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说明郑和下西洋践行了和平友善的外交思想,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其他体制与朝贡体制的比较,未体现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航海家的外交思想,主要是从政治层面来讲,并没有提到其对所到之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中国航海家传递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并没有提到对外交往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由“夷岛”、“海波”可判断该将领从事的反侵略斗争与海患有关,而作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不会把祖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称作“夷岛”(即外夷的岛屿),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员从而占领濠镜澳,故选C项;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指的是日本海盗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不属于西方殖民者东来的事件,排除A项;沙俄侵占雅克萨是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英国侵占香港岛是在18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人民的生路,滋生盗寇,使社会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材料“永乐年间,明朝允许江东蒙古人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体现了明朝和蒙古进行商业互市的现象,而互市有利于加强民族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互市主要是经济上进行交流,这不等于蒙古部众归顺明朝,而且A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明朝边疆的政策比较开放,与少数民族互通有无,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明朝和蒙古之间经常进行战争,排除D项。故选:B。
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精品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及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