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生物循环,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1.概念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2.自然带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3.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降水量较多大陆内部----------深居内陆,离海较远,水分趋于减少大陆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例题1.(2022·湖北·襄阳四中模拟)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下左图)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显著,但海岸线稳定。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右图为1976-2014年研究区内5m和10m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研究区域内5m等深线距海岸的平均距离变化最小的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2.1976-2014年,研究区近岸海域( )A.持续淤积 B.持续侵蚀 C.先淤积后侵蚀 D.先侵蚀后淤积3.据图推测2002-2014年黄河流域( )①降水量减少 ②水库泄洪量增加③森林覆盖率增加 ④耕地面积增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题2.(2022·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三模)下表示意1955~2015年天山和阿尔卑斯山两山区冰川概况,下图示意两座山脉冰川平衡(某时段冰川固态、液态水的收支状况)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区冰河代号朝向物质平衡/(毫米·年-1)天山T1N-423T2NE-116T3W261阿尔卑斯山T1N-455T2NE-381T3NW56T4SE271.导致两山区不同坡向冰川物质平衡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主导风向 B.与海距离 C.植被覆盖 D.山地坡度2.1990年以后,两山区冰川的变化反映出( )A.天山冰川消融量较大 B.天山冰川扩张更明显C.二者的平均雪线高度都在上升 D.阿尔卑斯山冰川积累速度较快例题3.(2022·福建·厦门一中模拟)先锋植物指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巴西高原某地为石英岩阶梯状地貌,先锋草本多在其陡坎上部的节理(即裂隙)薄弱带率先发育,随着演替持续,灌木发育,阶梯平台逐渐后退。下图是厦门中学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组制作的示意该石英岩阶梯状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陡坎上部的节理薄弱带率先发育先锋草本的关键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2.与先锋草本相比,灌木( )A.对水肥需求少 B.根系伸展空间比较大C.环境适应性强 D.改造地表形态作用弱3.后期,石英岩阶梯状地貌陡坎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生物风化 B.流水侵蚀 C.物理风化 D.风力侵蚀例题4.(2022·陕西·宝鸡中学模拟)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林龄和林分郁闭度(在阳光直射下,森林中乔木树冠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的影响。木质物残体指森林中一定直径大小的死亡木质性残体或碎片。下图示意黑龙江省某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分配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随着林龄升高( )A.灌草层碳储量占比保持稳定 B.乔木层碳储量与林龄成正比 C.乔木层林分郁闭度逐渐减小 D.木质物层碳储量占比在减小2.林龄7年以上的人工林中,灌草层碳储量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降低 B.林下气温升高 C.林下光照变弱 D.林下水分减少3.影响该林场人工林树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树苗价格 B.区域气候 C.造林面积 D.人工成本一、单选题(2022·湖北·襄阳四中模拟)尤卡坦半岛受信风带影响大,西海岸离岸风比向岸风更强,东海岸则相反。半岛西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形成海风锋。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位置和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A.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边界 B.区域东北侧以热带雨林植被为主C.北部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小于南部 D.区域南部的渔业资源比北部丰富2.关于尤卡坦半岛西部海风锋分析正确的是( )①形成过程类似与暖锋 ②春季白天出现频率高③春季夜晚出现频率高 ④形成过程类似与冷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造成尤卡坦半岛东西海岸的离(向)岸风强度差异的原因是( )①信风带风向年内变化较小 ②东海岸海洋的水体更大更深③信风与海陆风的叠加不同 ④东西海岸的海陆风强度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2·湖北·襄阳四中模拟)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蜓曲折,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从西南到东北发育多种植被。下左图为科考队根据实地调查绘制的当地植被分布图,并绘制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的关系图(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关于图中砾石滩描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面积最大,冬季面积最小 ②受弯道环流影响,横向输沙而成③地下水埋藏浅,植被分布稀少 ④附近水域比较深,适宜修建码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推测科研团队研究估算该处河湾的迁移速率,可能采用的方法是( )①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②利用树木年轮估算③河流凹岸的弯曲系数④边滩沉积物的厚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下面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海拔3500m处为林线),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7.a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C.山地荒漠草原带 D.针阔混交林8.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A.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C.在a、b植被过渡带处较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9.贡嘎山东坡( )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B.林线附近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2022·河南·模拟)新西兰南岛多山地,其中尖顶山和平顶山集中区有着明显的界线(如下图),尖顶山地势更高。在尖顶山范围内,西南部的山体形态更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目前,该岛尖顶山一侧比平顶山一侧( )①抬升速率快②侵蚀速率快③相对高差大④地震频次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与该岛的西北部相比,该岛的西南部尖顶山形态更尖,主要取决于( )A.流水侧蚀作用 B.流水下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刨蚀作用12.与该岛平顶山和尖顶山的分界线大致重合的是( )A.等积温线 B.等降水量线 C.等高线 D.海平面等压线(2022·湖南·高三)将养殖场废弃物和农田秸秆等处理生成甲烷,并通过内燃发电机组进行发电,是生物质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式,既可发电还为农田提供优质肥料。下图为该项目实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该项目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14.处理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会( )A.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 B.减弱土壤通气性C.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状况 D.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2022·湖南·高三)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46.6791418.511.412.56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15.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6.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17.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二、综合题18.(2022·湖南·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密度(单位:kg/m2)。(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19.(2022·江西·临川一中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赛里木湖是新疆天山地区海拔最高的封闭高山微咸冷水湖,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约385.9mm,湖面年蒸发量约550mm,湖滨地带草类茂盛,是优良的夏牧场。湖岸岩性较为单一,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层。近30年来,湖泊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湖面扩大,环湖岸坎多处坍塌,东岸尤为严重。下图示意赛里木湖的区域位置。(1)据材料推测赛里木湖湖畔的天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可能出现的自然带。(2)分析赛里木湖成为微咸冷水湖的原因。(3)根据赛里木湖面积变化说明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4)分析赛里木湖崩岸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20.(2022·湖北·黄冈中学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图),湖区冬季较暖、时间长,春秋相连无夏,多年平均降雨量951mm。该地区石灰岩广泛发育,草海原先为古河流,15万年前,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该地形成断陷盆地,后积水成湖(图示意草海形成过程)。草海水域面积4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米,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湖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草海湖水清澈,大量水生植物密布“海底”,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水下草原”景观。(1)简述草海的形成过程。(2)分析草海形成“水下草原”的自然条件。(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问题(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进行作答)。问题①说明草海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原因。问题②分析草海成为众多鸟类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定义,植被的分类,类型,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3,51,2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自然灾害-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地形地质背景,生物背景,1m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4 产业区位因素-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原卷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生产,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