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17小题,共34分)
1. 在“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先制作4个蓝色(2个5cm、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2个8cm)的橡皮泥条,再结合细铁丝等材料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 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两两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C. 模拟减数分裂Ⅰ后期时,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要不同
D. 模拟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
2. 有一种名贵的兰花,花色有红色、蓝色两种,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现将红花植株和蓝花植株进行杂交,F1均开红花,F1自交,F2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的比例为27:37。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F2中蓝花基因型有19种
B. 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737
C. 兰花花色遗传由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非等位基因控制
D. 若F1测交,则其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蓝花=7:1
3. 如图表示某家系的遗传图谱。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Ⅱ-3和Ⅱ-5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正常人群中AA:Aa=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
B. 图中Ⅰ-1和Ⅱ-5的基因型相同
C. Ⅲ-2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Ⅰ-3或Ⅰ-4
D. 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概率分别为37和47
4.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TtRr的动物睾丸内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已知T/t和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假定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D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最多
B. 同一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细胞在HI段基因型不同,分别是TTRR、ttrr
C. 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处于CD、HI段
D. 若该动物产生基因型为Ttr的配子,则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
5. 为了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1为空白对照组,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B. 根据实验1、2、3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实验4是利用“加法原理”设计的一个补充实验组,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
D. 该实验与格里菲思的实验都是设法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后分别研究各自的效应
6. 在噬菌体S-2L的DNA中,2-氨基腺嘌呤(Z)完全取代了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形成具有三个氢键的新碱基对。含有Z的DNA(Z-DNA)的理化特征发生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Z-DNA中碱基的种类增加,嘌呤碱基的比例增大
B. S-2L噬菌体中发生Z-DNA复制时,涉及Z的合成和取代
C. Z-DNA的两条DNA单链上的碱基数量相等,各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与人体细胞中的DNA相比,Z-DNA分子结构更稳定
7. 豌豆种子的圆粒(A)对皱粒(a)为显性,A基因控制正常淀粉分支酶的合成,a基因是在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所产生的,导致淀粉分支酶异常。豌豆荚果的革质膜由大量纤维组成,含革质膜的荚果不能鲜食。研究小组将若干株圆粒大块革质膜豌豆和皱粒大块革质膜豌豆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豌豆种子
豌豆荚果
圆粒:皱粒=2:1
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
A. 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产生a基因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B. A/a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豌豆种子的圆粒或皱粒
C. 据杂交子代中圆粒:皱粒=2:1,判断亲本圆粒豌豆中AA:Aa=1:1
D. 子代豌豆荚果革质膜的比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8. 某DNA片段共有4×108个碱基对,其中碱基C的数量占全部碱基的30%。为了验证DNA的半保留复制,科研小组把一个只含14N的该DNA片段放到只含15N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三次。将每次复制的产物分别置于离心管中进行离心,结果分别对应图中的a、b、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利用15N的放射性判断DNA在离心管中的位置
B. 该DNA分子第2次复制,需要利用3.2×108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C. c结果中含15N标记的DNA单链与含14N标记的DNA单链的比例为7:1
D. 三个结果中密度为中的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1:1
9. 转录过程中可能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PTC)。NM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能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含有PTC的mRNA,从而保持机体正常。NMD会由于某些因素被阻断,如β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β球蛋白的mRNA含有PTC并逃脱了NMD的监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都可以产生PTC
B. NMD机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氢键
C. NMD机制会降低基因表达的准确性
D. β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会积累肽链延长的β球蛋白
10. ctDNA是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到血液中的小片段核酸。研究者采集18例肺癌患者手术前的ctDNA与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DNA(tDNA)样本,检测到15人的ctDNA及18人的tDNA中存在肺癌相关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肺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有显著差异
B. 原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活性过强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两类样本检测结果差异可能与ctDNA易降解有关
D. 研究结果提示ctDNA可作为肺癌筛查的参考指标
11. 玉米(2N=20)的非同源染色体存在罗氏易位现象: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容易融合成为一条大染色体,短臂丢失的现象(如图)。该易位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易位染色体和相应两个正常染色体配对会形成三价染色体,但大染色体更容易分配到卵细胞中,且形成的配子和子代正常存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罗氏易位杂合子个体次级卵母细胞中有10或9条染色体
B. 罗氏易位杂合子产生正常卵细胞的概率为16
C. 罗氏易位杂合子后代会造成某些性状偏离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比现象
D. 任意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均易形成罗氏易位染色体
12. 红豆杉种子分别在2011年、2012年搭载神舟飞船,两次进行航空育种实验。获得了种苗培育时间缩短但结实时间提前的红豆杉新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航天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B. 红豆杉新品系的培育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C. 两次搭载飞船进行育种才得到所需个体与突变的低频性、不定向性有关
D. 航天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可能会培育出更多新品种
13. 多囊肾是一种单基因进传性肾脏病,初期表现为肾囊肿,有两种遗传类型:常染色体隐性,出生前后发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发于成年,常由位于16号或4号染色体基因突变所致,命名为PKD1和PKD2,其控制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别大约为460000和11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别携带有PKD1、PKD2的双亲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最大为18
B. 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可知PKD1基因长度大于PKD2
C. 多囊肾只能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D. 对患病个体进行基因治疗大大降低了后代的发病率
14. 某岛屿有一种以植物种子为食的地雀,科研家研究了其喙尺寸的相对变化,结果如表。1975-1980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的耐旱植物生存。1985年后降水量一直比较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植物生长茂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喙尺寸相对变化
0
0.3
0.5
0.4
0.3
0
-0.3
A. 1975-1980年由于取食大而坚硬的种子地雀喙尺寸变大
B. 岛屿上该种群全部个体中控制喙尺寸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基因库
C. 与喙尺寸有关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地雀发生了进化
D. 地雀喙的变化过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着协同进化
15. 果蝇的正常眼与粗糙眼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相对性状,正常眼对粗糙眼为显性。在一个足够大的能自由交配的果蝇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粗糙眼雄果蝇的概率为8%
B. 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种群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不变
C. 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D. 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雄果蝇中b的基因频率相等
16. 黑腹果蝇的复眼缩小(小眼睛)和正常眼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a控制,但基因A的外显率为75%,即具有基因A的个体有75%是小眼睛,其余25%的个体是正常眼睛。现将一对果蝇杂交,F1中小眼睛:正常眼睛=9: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亲本果蝇的表型可能都为正常眼睛
B. F1中比例说明果蝇眼睛大小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只考虑控制眼睛大小的基因,F1正常眼睛个体都是纯合子
D. 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是9:7
17. 研究发现,MPF(一种促成熟因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解体,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如图表示青蛙卵原细胞体外成熟的分裂机制,其中DE段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之间短暂的间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具有周期性,MPF在无丝分裂中也发挥作用
B. 用甲蛋白的抑制剂处理青蛙卵原细胞可使其停留在分裂间期
C. CD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EF段和GH段可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共9分)
18. DNA指纹技术在亲子鉴定、侦查罪犯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技术是目前最为可靠的鉴定手段。DNA指纹技术需要较高浓度的DNA,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体外DNA复制技术得到较多的DNA样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每个人的DNA指纹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B. DNA指纹图谱显示的是DNA分子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C. 人体不同DNA分子中A+CT+G的比值相同
D. 体外DNA复制得到的DNA样品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9. 如图所示为水稻(基因型为BbTt)进行育种获得bbTT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两种育种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B. 幼苗B若发育成植株,常表现为植株矮小、高度不育
C. 处理2的试剂可用秋水仙素,其原理为抑制纺锤体形成
D. 植株C和植株D中bbTT的概率都为25%
20. 生活在甲、乙两个不同地域的茶尺蛾在形态上有所差异,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E病毒对二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据图分析,甲地的茶尺蛾对E病毒更敏感
B. 导致两地茶尺蛾形态上差异的外因是环境的选择作用与地理隔离
C.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导致两地茶尺蛾差异的内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D. 若甲、乙两地的茶尺蛾杂交无可育后代,则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三、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共46分)
21. 如图表示细胞中DNA分子复制的部分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DNA复制原点(启动DNA复制的特定序列)所在位置;泡状结构叫作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
(1)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 ______ 交替排列构成。图中酶2是 ______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除了需要模板、酶外,还需要的条件有 ______ 。
(2)据图分析,模板DNA链的端点a、b和新合成DNA子链的端点c、d中,表示5'端的是 ______ ,判断依据是 ______ 。
(3)某DNA分子含有48502bp(bp表示碱基对),子链延伸的速度为10bp/min,则该DNA分子完成复制约需要30s,而实际只需要16s。据图分析,DNA分子复制时速率提升的原因有 ______ ;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延伸的子链紧跟着酶1,这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 ______ 的过程。
22. 在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转录产生的信使RNA称为前体信使RNA(pre-mRNA)。pre-mRNA中交错分布着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只有经过“剪接”过程,去除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连接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才能形成可以用来翻译的成熟mRNA。
(1)据题分析,pre-mRNA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对应DNA上的位置分别是 ______ (填“基因外”“基因中”或“任意位置”),判断理由是 ______ 。
(2)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同一条pre-mRNA,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可以产生出不同的成熟mRNA。在一种成熟mRNA中被剪掉的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可能保留在另一种成熟mRNA中成为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此外,编码蛋白质序列的拼接也不一定按照prc-mRNA中的顺序,可能打乱顺序拼接。由此可见:
①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需要三步,按照顺序依次为 ______ ;成熟mRNA中的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损失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②“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合成”的说法 ______ (填“是”或“否”)正确,理由是 ______ 。
23.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的杂种一代(杂交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适应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双亲的现象。玉米为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存在杂种优势现象,生产上常种植杂交种提高产量。
(1)玉米种子的颜色有紫色(A)和黄色(a)之分。研究表明,纯合紫色品系与纯合黄色品系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为了获得杂种优势个体,科研人员将两种品系间行种植,收获在 ______ 品系植株上结的 ______ 种子即为所需杂交种。
(2)为了提高获得杂交种的生产效率,科研人员利用黄色玉米培育了单基因隐性突变的雄性不育纯合品系(可育基因M,雄性不育基因m)。将该黄色不育品系与紫色可育品系进行以下实验,结果如下表:
P
F1
F2
黄色不育×紫色可育
紫色可育
紫色可育:黄色不育=3:1
F2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 ______ 。利用黄色不育品系和紫色可育品系进行间行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生杂交种的效率,其原因是 ______ 。
(3)雄性不育系个体无法通过自交继续保持雄性不育性状,为了持续获得雄性不育个体,研究人员将D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aMm的紫色可育玉米的A基因附近,得到了可以持续获得雄性不育个体的保持系。D基因是在玉米花粉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导致雄配子不发育。在该保持系中M和A基因只能通过 ______ 配子传递给子代。利用保持系获得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最简单方法是 ______ ,快速判断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种子的方法是 ______ 。
24. 研究表明,稗草在与水稻混种时,稗草的三个基因会快速启动,通过控制合成丁布来抑制水稻等其他植物生长,玉米基因组中也有控制合成丁布的相关基因,但水稻基因组中不存在该基因。稻田除草的常用方法有人工除草和使用除草剂。
(1)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上的共性,可以为生物有 ______ 提供证据,这是生物进化 ______ 水平的证据。
(2)人工除草使得那些让稗草长得更像水稻的基因得以保留下来。人工除草直接作用的是稗草个体的 ______ 。稗草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具有 ______ 性和 ______ 性。
(3)如果长期施用一种除草剂,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个现象 ______ 。为达到更好的除草效果,生产上应如何使用除草剂? ______ 。
四、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25. 果蝇的体色由多对基因控制,野生型果蝇为灰体。现有黄体、黑体和黑檀体三种体色的果蝇单基因突变体(只有一对基因与野生型果蝇不同)。为探究果蝇体色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关系,进行了下列实验。
亲本
F1的表型
实验一
黄体(雌)×野生型(雄)
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黄体
实验二
黑体(雌)×黑檀体(雄)
均为灰体
实验三
黄体(雌)×黑檀体(雄)
雌性均为灰体,雄性均为黄体
(1)野生型果蝇产生三种体色的单基因突变体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______ (填“不定向性”或“随机性”)。通过分析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相对于灰体,三种突变性状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有 ______ 。
(2)黄体的遗传方式为 ______ 。根据实验三 ______ (填“能”或“不能”)确定黑檀体基因的位置,理由是 ______ 。科研小组将实验三中的F1果蝇相互交配,统计F2雌雄果蝇表型为灰体:黄体:黑檀体=3:4:1,该结果说明黑檀体基因位于 ______ 上。
(3)果蝇的长翅(E)对残翅(e)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与控制果蝇黑体和灰体的基因(B/b)独立遗传。现用纯合黑体长翅果蝇和纯合灰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F2,F2出现4种表型,其中灰体残翅果蝇和黑体长翅果蝇各占25%。初步推断该结果出现的原因是果蝇的一种雄配子不育,则该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若该推断成立,请从F1、F2中选取材料通过一次杂交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属于用实物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属于物理模型,A正确;
B、同源染色体一般大小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用不同颜色表示),故将4个8cm橡皮泥条按同颜色扎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正确;
C、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是随机的,分到同一级的非同源染色体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也有可能全部来自于父方或母方,相同颜色表示都来自于父方或母方,所以细胞同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可能相同,可能不同,C错误;
D、减数分裂Ⅱ后期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均分到细胞两极,故模拟减数分裂后期Ⅱ时,细胞一极的橡皮泥条数要与另一极的相同,D正确。
故选:C。
1、减数分裂的概念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在从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两次,而染色体(DNA)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因此染色体数目减半。
2、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D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兰花花色的遗传由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非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共有3×3×3=27种,红花是A_B_C_,基因型共有2×2×2=8种,因此蓝花的基因型是27-8=19种,A正确;
B、F2中纯合子共有2×2×2=8种,每种各占164,其中只有AABBCC表现为红花,其余均表现为蓝花,即蓝花纯合子占764,而F2中蓝花植株共占3764,因此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737,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兰花花色的遗传由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非等位基因控制,C正确;
D、若F1(AaBbCc)测交,即与aabbcc杂交,则其子代中红花的比例为12×12×12=18,因此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蓝花=1:7,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文:将亲代红花与蓝花进行杂交,F1 均为红花,F1自交,F2红花与蓝花的比例为27:37=3343:(1-3343),说明该对相对性状是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关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且A_B_C_表现为红花,其余均为蓝花。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27:37推断该对相对性状涉及的基因的对数,再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分别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伴X隐性遗传,A正确;
B、Ⅰ-1有患甲病的后代,且不患乙病,故基因型为AaXBY,Ⅱ-5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且不患病,故基因型为AaXBY,两者相同,B正确;
C、由于Ⅱ-5、Ⅱ-6均不患病,且Ⅲ-2只患乙病,故Ⅲ-2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Ⅱ-5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Ⅱ-6,Ⅰ-3、Ⅰ-4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因此Ⅱ-6的致病基因来自Ⅰ-3,C错误;
D、Ⅲ-1和Ⅲ-2生出IV-1患乙病,可知Ⅲ-2为XbY,Ⅲ-1为XBXb;Ⅱ-3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正常人群中AA:Aa的比值是1:1,Ⅱ-4为12AA或12Aa,所以Ⅲ-1为37AA或47Aa,因此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概率分别为37和47,D正确。
故选:C。
分析甲病:根据Ⅰ-1、Ⅰ-2正常,生出Ⅱ-2患甲病,可知“无中生有”为隐性,又Ⅰ-1正常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遗传,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乙病:根据Ⅱ-5、Ⅱ-6正常,生出Ⅲ-2患乙病,可知“无中生有”为隐性,又Ⅱ-5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B
【解析】解:A、CD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均是原来体细胞的2倍,A正确;
B、HI段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T/t和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同一精原细胞(TtRr)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由于经过了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TTRR和ttrr或TTrr和ttRR,B错误;
C、CD、HI段的细胞中经过了着丝粒分裂的过程,因而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C正确;
D、若该动物产生基因型为Ttr的配子,其中含有等位基因,说明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而可推测,该异常细胞的出现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导致的,即分裂异常发生在FG段,D正确。
故选:B。
题意分析,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乙中ABCDE属于有丝分裂;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FGHI属于减数分裂。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B
【解析】解:A、没有做出处理的为空白对照,实验2为空白对照组,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的可信度,A错误;
B、实验1、2、3的实验现象显示TMV病毒的RNA能引起烟草花叶病,蛋白质不能,因而能得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实验4是利用“减法原理”设计的一个补充实验组,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论,得出R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错误;
D、该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都是设法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后分别研究各自的效应,D错误。
故选:B。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答案】D
【解析】解:A、在噬菌体S-2L的DNA中,2-氨基腺嘌呤(Z)完全取代了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形成具有三个氢键的新碱基对,说明Z-DNA中碱基的种类没有,嘌呤碱基的比例也没有增加,A错误;
B、S-2L噬菌体中发生Z-DNA复制时,不涉及Z的合成和取代,B错误;
C、Z-DNA的两条DNA单链之间是互补关系,因而其中的碱基数量相等,各有1游离的磷酸基团,C错误;
D、由于Z-DNA中的Z和T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与人体细胞中的DNA相比,Z-DNA分子结构更稳定,D正确。
故选:D。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产生a基因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B、根据题干“A基因控制正常淀粉分支酶的合成”可知,A/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豌豆种子的圆粒或皱粒,B错误;
C、将若干株圆粒大块革质膜豌豆和皱粒大块革质膜豌豆杂交,杂交子代中圆粒:皱粒=2:1,说明亲本圆粒豌豆中既有AA也有Aa,设亲本圆粒豌豆中AA:Aa=x:y,则(x+12y):12y=2:1,解得x:y=1:2,C错误;
D、子代豌豆荚果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一共16种组合方式,该性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子代豌豆荚果革质膜的比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D正确。
故选:D。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答案】A
【解析】解:A、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
B、某DNA片段共有4×108个碱基对,则有8×108个碱基,其中碱基C的数量占全部碱基的30%,则G的数量占全部碱基的30%,A与T均占全部碱基的20%,则该DNA分子中A=T=8×108×20%=1.6×108,该DNA分子第2次复制,需要利用(22-21)×1.6×108=3.2×108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正确;
C、c结果是第二次复制的结果,该过程中得到4个DNA分子,8条链,只有一条亲代DNA链是14N,则其中含15N标记的DNA单链与含14N标记的DNA单链的比例为7:1,C正确;
D、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同位素标记的DNA分子(14N/15N-DNA)放到只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复制两次,则得到4个DNA分子,亲代中的DNA分子分布在中带,对应a,第一次复制得到的DNA分子12中、12重(大),对应b,第二次复制得到的DNA分子14中、34重(大),对应c,三个结果中密度为中的DNA分子的数量均有1个,即密度为中的DNA分子的数量比为1:1:1,D正确。
故选:A。
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合成的新的DNA分子中的两条链,1条是母链,1条是新合成的子链。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A
【解析】解:A、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都可以产生PTC,只不过正常状态下,通过NMD能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含有PTC的mRNA,从而保持机体正常,A正确;
B、NMD机制会降解mRNA,断裂的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通过NMD机制将含PTC的mRNA降解,提高表达的准确性,C错误;
D、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β球蛋白中含有PTC,并且逃脱NMID监控。因此会翻译出比正常β球蛋白短的异常蛋白,D错误。
故选:A。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B
【解析】解:A、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A正确;
B、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引起细胞癌变,推测原癌基因控制的蛋白质活性过强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者过量表达,B错误;
C、检测到15人的ctDNA及18人的tDNA中存在肺癌相关基因,即含有ctDNA的少于tDNA,可能是ctDNA易降解导致的,C正确;
D、绝大多数肺癌患者都能检测到ctDNA,所以ctDNA可作为肺癌筛查的参考指标,D正确。
故选:B。
ctDNA是由肿瘤细胞坏死、凋亡或主动分泌等原因释放至血液中的微量DNA碎片,是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通过ctDNA检测,能够高效精准的检测出“癌前”病变,发现癌症于萌芽状态。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罗氏易位杂合子玉米(20条)因为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容易融合成为一条大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减少了1条染色体,故细胞内只有19条染色体,且大染色体更容易分配到卵细胞中,说明次级卵母细胞中有9条染色体,且含有异常染色体,A错误;
B、罗氏易位杂合子能产生卵细胞有6种类型:1种为染色体正常、1 种为罗氏易位、4种为染色体不平衡配子,但由于大染色体更容易分配到卵细胞中,因此它们的比例并非都是相等的,因此产生正常卵细胞的概率小于为16,B错误;
C、罗氏易位杂合子会产生染色体异常的卵细胞,进而后代会造成某些性状偏离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比现象,C正确;
D、罗氏易位现象是指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容易融合成为一条大染色体,并非任意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均易形成罗氏易位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罗氏易位现象是指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容易融合成为一条大染色体,短臂丢失的现象。该易位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易位染色体和相应两个正常染色体配对会形成三价染色体,但大染色体更容易分配到卵细胞中,且形成的配子和子代正常存活。
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解:A、航天育种能使细胞中的基因发生突变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因此所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红豆杉新品系不是一个新物种,故红豆杉新品系的培育不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只是增加了遗传多样性,B错误;
C、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两次搭载飞船进行育种才得到所需个体与突变的低频性、不定向性有关,C正确;
D、航天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选育出符合要求的品种后,可结合杂交育种等育种方式,培育出更多新品种,D正确。
故选:B。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掌握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四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C
【解析】解:A、分别携带有PKD1、PKD2的双亲基因型可以是Aabb和AABb,生下正常男孩(A_bb)的概率为1×12×12=14,A错误;
B、PKD1的分子量大于PKD2,但其含有的氨基酸数目不一定比PKD2多,有可能PKD1含有较多分子量大的氨基酸,因此PKD1基因长度不一定PKD2长,B错误;
C、由于PKD2多发于成年,且两病的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所以该病只能通过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C正确;
D、对患者个体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发病的风险,但他还是会产生含有致病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D错误。
故选:C。
PKD1是常染色体隐性病,用Aa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PKD2是常染色体显性病,用Bb表示控制该病的基因。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D
【解析】解:A、1975-1980年间大而坚硬种子选择了适宜该环境的地雀喙,此时地雀喙尺寸变大被选择保留下来,A错误;
B、基因库指的是该种群中所有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的总和,不是岛屿上该种群全部个体中控制喙尺寸的全部基因,B错误;
C、与喙尺寸有关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地雀发生了进化,因为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叫做协同进化,即地雀喙的变化过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答案】C
【解析】解:A、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粗糙眼雄果蝇的概率为40%×40%×12=8%,A正确;
B、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一个足够大的能自由交配的果蝇种群中,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变,B正确;
C、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的基因型频率等于基因频率为4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C错误;
D、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b基因的基因频率在雌雄个体中都相等,D正确。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答题关键是理解进化的原因、相关计算,难度适中。
16.【答案】AD
【解析】解:A、题中显示,具有基因A的个体有75%是小眼睛,其余25%的个体是正常眼睛,而F1中小眼睛:正常眼睛=9:7,因此确定,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均为Aa,且二者的表型可能都为正常眼睛,A正确;
B、题中显示果蝇眼睛大小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而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只考虑控制眼睛大小的基因,F1正常眼睛个体中不都是纯合子,C错误;
D、F1中小眼睛:正常眼睛=9:7,据此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F1个体的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1,该群体中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12,可见F1自由交配,获得的F2中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也是9:7,D正确。
故选:AD。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CD
【解析】解:A、分析题意可知,MPF与染色体的变化有关,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的变化,故MPF在无丝分裂中不发挥作用,A错误;
B、据图可知,蛋白甲作用时期MPF含量较低,此时染色体解螺旋,细胞中进行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用甲蛋白的抑制剂处理青蛙卵原细胞可使其停留在分裂间期,B正确;
C、分析题意,DE段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之间短暂的间期,则CD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阶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正确;
D、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H段为有丝分裂,在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均可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正确。
故选:BCD。
由题意可知:MPF含量升高,可促进核膜破裂,使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导致细胞进入分裂的前期;当MPF被降解时,染色体则解螺旋,细胞又进入分裂的末期。因此AB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DE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短暂的间期,EF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GH段为有丝分裂。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18.【答案】D
【解析】解:A、DNA分子中碱基特定的排列顺,使每个人的DNA指纹图独一无二,这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A正确;
B、DNA“指纹”是指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因为不同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
C、双链DNA分子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双链DNA分子中的A+CT+G的比值都是1,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体外DNA复制得到的DNA样品是DNA,不是基因,D错误。
故选:D。
DNA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和掌握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
19.【答案】D
【解析】解:A、图中两种育种过程中均涉及减数分裂过程,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图中的两个育种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幼苗B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单倍体,单倍体植株长的弱小,且高度不育,B正确;
C、处理2的试剂可用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形成,进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获得纯种植株,C正确;
D、植株C中基因型为bbTT的概率是25%,而植株D中基因型为bbTT的概率是116,D错误。
故选:D。
题图分析:图示为 利用水稻进行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处理1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幼苗B为单倍体,处理2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纯种的过程,植株C为纯合子,其中有基因型为bbTT的个体;植株D有9种基因型。
本题主要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ABD
【解析】解:A、据图可知,短时间饲毒后,甲的死亡率比乙高,所以甲地的茶尺蛾对E病毒的敏感性比乙地的茶尺蛾更强,A正确;
B、导致两地茶尺蛾形态上差异的外因是环境的选择作用与地理隔离,B正确;
C、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导致两地茶尺蛾差异的内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错误;
D、为确定两地茶尺蛾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进行杂交实验,如果甲和乙两地的茶尺蛾杂交无可育后代,则说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BD。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指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准确答题。
21.【答案】脱氧核糖和磷酸 DNA聚合酶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a、c 子链延伸的方向是5′→3′,模板链与子链反向平行 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边解旋边复制
【解析】解:(1)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图中酶1为解旋酶,酶2为DNA聚合酶,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条件有模板、酶(解旋酶、DNA聚合酶)、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2)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链从5′端向3′端延伸,即子链延伸的方向是5′→3′,模板链与子链反向平行,因此模板DNA链的端点a、b和新合成DNA子链的端点c、d中,表示5'端的是a、c。
(3)若单起点单向复制,按正常的子链延伸速度,此DNA分子复制约需30s,而实际上复制从开始到结束只需约16s,据题图分析,这是因为复制是双向进行(单起点双向复制)的;由图可知,延伸的子链紧跟着酶1(解旋酶),这说明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
故答案为:
(1)脱氧核糖和磷酸 DNA聚合酶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
(2)a、c 子链延伸的方向是5′→3′,模板链与子链反向平行
(3)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边解旋边复制
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2.【答案】基因中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均位于mRNA上,mRNA是由基因转录产生的 转录、剪接和翻译 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 否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剪接和翻译三步,且在剪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可以剪接出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出不同的蛋白质
【解析】解:(1)pre-mRNA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对应DNA上的位置均处于基因中,因为它们均位于mRNA上,mRNA是由基因转录产生的。
(2)①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传递需要三步,按照顺序依次为转录出pre-mRNA、pre-mRNA的剪接和翻译过程;成熟mRNA中的遗传信息流向蛋白质的过程中有损失的原因应该是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导致的。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剪接和翻译三步,关键在剪接过程中其剪接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可以剪接出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出不同的蛋白质,因而可判断出,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蛋白质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
(1)基因中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均位于mRNA上,mRNA是由基因转录产生的
(2)转录、剪接和翻译 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 否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了转录、剪接和翻译三步,且在剪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因此可以剪接出不同的mRNA,进而翻译出不同的蛋白质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3.【答案】黄色 紫色 两对等位基因(A/a、M/m)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连锁关系 避免黄色不育品系自交 雌 该保持系自交 紫色均为保持系,而黄色均为雄性不育系
【解析】解:(1)玉米种子的颜色有紫色(A)和黄色(a)之分。研究表明,纯合紫色品系与纯合黄色品系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为了获得杂种优势个体,科研人员将两种品系同行种植,由于紫色对黄色为显性,则杂种应该表现为紫色,且玉米表现为自由交配,因此,收获在黄色品系植株上结的紫色种子即为所需杂交种(Aa)。
(2)黄色不育品系(aamm)与紫色可育品系(AAMM)杂交获得的F1的基因型为AaMm,F1自交获得的F2中紫色可育:黄色不育=3:1,该比例说明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连锁关系。利用黄色不育品系和紫色可育品系进行间行种植,能避免黄色不育品系自交,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生杂交种的效率。
(3)雄性不育系个体无法通过自交继续保持雄性不育性状,为了持续获得雄性不育个体,研究人员将D基因导入基因型为AaMm的紫色可育玉米的A基因附近,得到了可以持续获得雄性不育个体的保持系,即该保持系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AaMm,其产生花粉的基因型为DAM和am,二者比例均等,但D基因的存在使得花粉的基因型只有dm类型,因此,在该保持系中M和A基因只能通过雌配子传递给子代。利用保持系获得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最简单方法是用该保持系自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DAaMm(紫色保持系)和aamm(黄色雄性不育系),即保持系所结的种子中紫色均为保持系,而黄色均为雄性不育系。
故答案为:
(1)黄色 紫色
(2)两对等位基因(A/a、M/m)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连锁关系 避免黄色不育品系自交
(3)雌 该保持系自交 紫色均为保持系,而黄色均为雄性不育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基因分律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共同的祖先 分子 表现型 普遍 相对 除草剂对稗草有选择作用,稗草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 可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
【解析】解:(1)稗草与玉米基因组上的共性,可以为生物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2)人工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稗草的表现型,稗草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存活下来,说明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由于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有时不能适应变化后的环境,因而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除草剂对稗草有选择作用,稗草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所以如果长期施用一种除草剂,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通过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可达到更好的除草效果。
故答案为:
(1)共同的祖先 分子
(2)表现型 普遍 相对
(3)除草剂对稗草有选择作用,稗草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导致稗草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增强 可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除草剂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5.【答案】随机性 黄体、黑檀体、黑体 伴X隐性遗传 不能 无论黑檀体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F1的表型均相同 常染色体 BE 可让F1代果蝇作父本与群体中的残翅黑体果蝇进行杂交(即进行测交实验),若后代中出现三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残翅、黑体长翅、残翅黑体的比例为1:1:1,则可证明上述推测
【解析】解:(1)果蝇的体色由多对基因控制,题中显示黄体、黑体和黑檀体三种体色的果蝇均为单基因突变体,且为不同的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实验一、三的结果中雌雄表现不一致,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因而可推测该性状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实验一符合雌隐×雄显→雌显、雄隐,据此可知,可知黄体对野生型灰体为隐性;实验三中亲代没有灰体,后代出现灰体,说明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黄体和黑檀体对灰体都是隐性;实验二中黑体(雌)×黑檀体(雄),F1果蝇均为灰体果蝇,说明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且均为隐性,因此三种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为黄体、黑檀体、黑体。
(2)实验一的结果表现为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因而可推测该性状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征,且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实验三不能确定黑檀体基因的位置,因为无论黑檀体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F1的表型均相同,即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或XAbXAb(黄体)、aaXBY或XaBY(黑檀体)。若控制黑檀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黄体)、aaXBY(黑檀体),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二者相互交配产生F2的基因型为3A_XBXb(灰体)、3A_XbXb(黄体)、1aa XbXb(黄体)、1aa XBXb(黑檀体)、3A_XBY(灰体)、3A_XbY(黄体)、1aa XbY(黄体)、1aa XBY(黑檀体),即F2的雌雄果蝇中灰体:黄体:黑檀体约为3:4:1,即F2雌雄果蝇表型为灰体:黄体:黑檀体=3:4:1,该结果说明黑檀体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果蝇的长翅(E)对残翅(e)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体(B)对黑体(b)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纯合黑体长翅果蝇和纯合灰体残翅果蝇进行杂交得F1,F1相互交配得 F2,F2出现4种表型,其中灰体残翅果蝇和黑体长翅果蝇各占25%,两种单显类型的比例相同,则发生致死的配子为BE配子或be配子。当是前者时,则F2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5:3:3:1,若为后者则不会出现四种表现型,因此可初步推断该结果出现的原因是果蝇的含BE基因的雄配子不育,由此确定亲本的基因型是BBee和bbEE,因为群体中没有BBEE基因型的个体。为了证明上述推测,可让F1代果蝇作父本与群体中的残翅黑体果蝇进行杂交(即进行测交实验),若后代中出现三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残翅、黑体长翅、残翅黑体的比例为1:1:1,则可证明上述推测。
故答案为:
(1)随机性 黄体、黑檀体、黑体
(2)伴X隐性遗传 不能 无论黑檀体基因是否位于常染色体上,得到F1的表型均相同 常染色体
(3)BE 可让F1代果蝇作父本与群体中的残翅黑体果蝇进行杂交(即进行测交实验),若后代中出现三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残翅、黑体长翅、残翅黑体的比例为1:1:1,则可证明上述推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