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
展开这是一份1.5.2 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22页。
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考点呈现】
1.大气成分的作用及各层的特点。
2.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影响。
3.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常见形式。
5.大气的水平运动。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把握不同区域特征,熟知不同区域的大气热力状况。
2.综合思维:依据材料或实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例,知晓其蕴含的大气热力状况原理。
【考点】
三 大气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1.一个过程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需要注意:
(1)水平方向的气压梯度产生于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上升及下沉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即风)是其结果。
(2)受重力作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永远高于高空。热力环流中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的比较。同一水平面由气压高低差异所形成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②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典题精研】
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左图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右图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 )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 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3.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
A.等压线稀疏区 B.气旋大风区 C.等压线低值中心 D.气旋降水区
【答案】1.D 2.A 3.A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位于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A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D正确。所以选D。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正确;该地气温较低,水汽蒸发较弱,B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A。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杨树赛场丙气象站气温低于丁气象站,说明近地面气温较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对流运动较弱,大气性质稳定。等压线稀疏区大气性质稳定,以晴朗天气为主,可以出现此种现象,A正确;气旋大风区、等压线低值区、气旋降水区,都是低压中心,近地面为热源,大气运动剧烈,不符合该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BCD错误。所以选A。
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风向的表示方法和风向的判读
1.风向表示方法
2.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读等压线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因为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二)风力大小的判读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4)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
3.看摩擦力大小
(1)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2)摩擦力随海拔变化
原理分析
图示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右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
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原理如下所示:
【典题精研】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____,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____。
(2)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
冷空气受山脉阻挡,在迎风坡一侧减速、堆积,气流转向、绕行。
(2)南下的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穿过峡谷,并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近地面的风速较大;由于峡谷地势较低,冷空气过峡谷后在下沉过程中自身的增温幅度较小(焚风效应弱),且较大的风速使冷空气在到达N海域之前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较少,增温幅度小,冷气团保持较低温度;冷气团与海水的热力交换使N海域表层水温降低;强离岸风使N海域底部冷海水上泛,表层海水温度降低;上泛的冷海水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充足,使N海域海产丰富。
【分析】(1)根据风的受力情况可知,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即图中的F1;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向右侧偏转,而风向应与地转偏向力垂直,应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图中F3应为摩擦力,F2应为地转偏向力,故风向应与F3方向相反,与F2保持垂直。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冷空气在迎风坡一侧减速、堆积,气流转向、绕行。
(2)水温较低:南下的冷空气在较大的气压梯度和狭管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快速穿过峡谷,并在下坡过程中不断加速,近地面的风速较大;由于峡谷地势较低,冷空气过峡谷后在下沉过程中自身的增温幅度较小,且较大的风速使冷空气在到达N海域之前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较少,增温幅度小,冷气团保持较低温度,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冷气团与海水的热力交换影响显著,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海产丰富: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上泛的冷海水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使N海域海产丰富。
【拓展提升】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1.C 2.A 3.C
【解析】1.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2.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3.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 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5.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
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 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6.此时下列站点上空最可能存在逆温的是( )
A.长春 B.太原
C.呼伦贝尔 D.乌鲁木齐
【答案】4.C 5.B 6.C
【解析】4.读图可以看出,M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A选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会影响风力大小,故 B选项错误;M地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山区南侧,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地面摩擦力大,是风速较小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正确;气旋中心的气压较四周低,是低压中心,图中M地并不位于气旋中心位置,故D选项错误,本题选C。
5.一般来说,陆地白天气温最高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北京时间14时,新疆地区位于正午前后,气温还没有达到最大值,而内蒙古中东部正值日最高温时段,故A选项错误;读图可知,内蒙古中东部刚经过一次冷锋过境,等压线密集,北风风力较大,降温明显,而新疆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故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新疆地区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风力小,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盆地内下沉气流不明显,故C选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新疆并不是全在天山背风坡,如盆地内部,新疆地区等压线稀疏,大气稳定,风力小,盆地内部无焚风效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结合等压线分布图可知,长春位于冷锋锋前,冷锋即将过境,天气状况复杂不易出现逆温;据图,太原等压线状况相对单一,但结合时间为14点,太原为午后,盛行上升气流,不会出现逆温,B错误;呼伦贝尔位于冷锋锋后且邻近锋线,冷气团俯冲到暖气团下方易在高空出现气温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C正确;乌鲁木齐正值正午,天气晴朗,不易出现逆温,D错误。故选C。
易贡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北缘,是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口狭窄,谷坡陡峻,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研究人员观测到谷坡上有明显的风,受其影响,谷底夜间形成逆温层。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但该植被在易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下左图示意易贡盆地地形状况,下图示意易贡盆地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7.易贡盆地山坡风向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8.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 )
A.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 B.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
C.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 D.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
【答案】7.B 8.D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白天山坡受热快,相对气温较高,谷地受热慢,故山谷间应从谷地吹向山地,应吹谷风,A、C选项错误;夜晚谷地散热慢,谷地相对气温较高,山坡散热快,相对气温较低,故山谷间应从山地吹向谷地,应吹山风,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B。
8.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气温0℃以上的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900~2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当地位于北半球,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而图示信息在1月2000米的气温约3℃、2600米的气温在5℃左右,因此可推出易贡盆地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D选项正确,排除其余选项。故选D。
下图为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 )
A.甲为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B.乙为反气旋,中心气流辐合上升
C.丙为冷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D.丁为暖锋,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10.该时刻( )
A.河西走廊昼夜温差小 B.黄海近海风暴潮强烈
C.华北平原风和日丽 D.长江中下游为阴雨天气
【答案】9.A 10.D
【解析】9.读图可知, 甲地为北半球低压中心,从气流状况描述,又可称作气旋,根据所学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A正确;乙处在高压中心,反气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B错误;从气压场分布看,丙为高压脊,不会出现冷锋,C错误;据丁地等压线分布可知,其盛行西北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向东南移动,故为冷锋,D错误。故选A。
10. 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河西走廊受高压下沉气流控制, 天气晴朗,因此昼夜温差较大,A错误;黄海近海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微弱,不会形成风暴潮,B错误;华北平原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可能有扬尘,不会是风和日丽,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低压槽,为冷锋控制,因此多阴雨天气,D正确。故选D。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民间有“霜打洼地”之说。下图为我国部分省会城市无霜期天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四幅图中,与“霜打洼地”形成相符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丙、丁分别是( )
A.呼和浩特、武汉、成都、广州 B.哈尔滨、成都、武汉、广州
C.呼和浩特、上海、武汉、海口 D.哈尔滨、成都、上海、海口
13.相对于乙,丙无霜期长主要是( )
A.位于迎风坡,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B.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冬季气温高
C.距离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显著 D.海拔高,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答案】11.D 12.A 13.B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大气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受热较多的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相对冷却的地区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同一水平方向存在高低气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往低压运动,由此形成大气运动的闭合环流,为热力环流。“霜打洼地”成因是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水汽易达到冰点。夜里山顶的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气密度大,到达山谷或洼地后,空气层结稳定,于是洼地中的冷空气愈积愈多,气温便降得很低。一般洼地要比周围的平地气温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还没有霜时,谷地和低洼地中就会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话,那么山谷和洼地中的霜就更重。图中D表示夜晚山风,冷空气沿山坡往下沉,造成“霜打洼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由于我国南北跨纬度多,自南向北各地初霜时间逐渐变早,终霜时间逐渐变晚;无霜期天数由南向北缩短。我国各地无霜期天数大致由南向北缩短,图示甲、乙、丙、丁纬度逐渐变低,无霜期天数逐渐增加,根据我国城市分布判断,甲纬度最高,约为40°N,是呼和浩特;乙、丙纬度相当,约30°N,可能是成都、武汉或上海,丙的无霜期更长,可能为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山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无霜期较长江中下游地区更长;丁纬度约为23°N,可能为广州,故甲、乙、丙、丁分别是呼和浩特、武汉、成都、广州。故选A。
13.据图可知,乙、丙两地的纬度相同,大约在30°N附近,但是丙的无霜期比乙长,说明丙冬季气温比乙高,山脉阻挡冬季风,冬季气温较高,故无霜期较长,B正确。结霜主要在冬季,夏季风对结霜基本没影响,C错误;如果丙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气温较低,无霜期应较短,A错误;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D错误。故选B。
给曲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地处中部喜马拉雅山脊带,流域总面积为513.79k㎡.高海拔处受谷风影响显著,成为水汽的凝聚中心。该流域地势南高北低,地势起伏大,平均海拔5752m,属典型高寒气候区,流域内现代冰川广泛发育。下图示意2016年给曲流域冰川面积随海拔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海拔6000~6500m相比,海拔5300~6000m( )
A.风力作用强,冰川面积变化显著 B.水汽凝聚,冰川面积变化不显著
C.冰川面积基数小,冰川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 D.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15.海拔6800m以上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周围谷风汇聚 B.逆温现象显著 C.周围山风汇聚 D.地势变化频繁
【答案】14.C 15.A
【解析】14.由图可知,海拔5300-6000m之间的冰川面积基数较小,而6000-6500m之间冰川面积基数较大,5300-6000m位于冰川下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C正确;从冰川面积曲线可以看出5300-6000m之间的冰川面积变化显著,但与海拔6000-6500mn相比,其海拔较低,风力作用较弱,A错误;材料中高海拔处受谷风影响显著,成为水汽的凝聚中心,与海拔6000-6500m相比,海拔5300-6000m的水汽凝聚较少,B错误;该流域平均海拔5752m,人迹罕至,人类活动都很少,D错误。所以选择C。
15.由图可知,在海拔6800m以上,冰川面积仍有较小幅度的增加,这与高海拔区域受周围谷风汇集,成为水汽凝聚中心,形成山体“湿岛效应"有关,A正确;从材料及图中无法得知该地逆温现象显著和地势变化频繁,B、D错误;高海拔处受谷风影响显著,C错误。所以选择A。
城市热岛强度(UHI):指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当天气晴朗、无风时,热岛强度更大,读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城市热岛强度的时间分布图,完成下面问题。
16.一天中城市风最强的时段是( )
A.01:00—06:00 B.07:00-11:00 C.11:00-16:00 D.18:00—22:00
17.减弱该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市区绿化面积 ②机动车限行 ③冬季市区内采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渗水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16.A 17.A
【解析】16.根据材料“城市热岛强度(UHII):指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可知,城市热岛强度越大,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越大,城市风越强。由图可知,01:00—06:00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为一天中城市风最强的时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①正确;机动车限行,可以减少尾气排放和人工热,②正确;冬季市区内采用地热采暖,增加人工热,③错误,道路铺设渗水砖能够建设海绵城市,但对热岛效应影响较小,④错误,所以选择A选项,BCD错误。
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海云的演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下图为海云形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 )
A.1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9.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 )
A.子夜的陆地上 B.日出时的陆地上
C.黎明前的海上 D.午后的海上
20.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 )
A.暴雨 B.无风 C.大雾 D.晴朗
【答案】18.D 19.C 20.A
【解析】18.若海云在陆地和海上交替出现,最有可能是陆地和海上交替的上升气流所致,那么其交替周期应当与气温的交替周期一致,为一昼夜,是24小时,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考察海云形成的条件分析,子夜的陆地,气温低于海上,为下沉气流,不会形成海云,A错误。黎明前的海上,气温高于陆地,为上升气流,且湿度大,海云快速发展且维持时间长,C正确。日出时的陆地,陆地气温处于最低值,不易产生对流,难以形成海云,B错误。午后的海上,气温低于陆地,为下沉气流,不会形成海云,D错误。故选C。
20.夏季出现于我国东南沿海强烈的上升气流最可能是热带气旋所造成的,所以概率最高的天气应是狂风暴雨,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秋末修剪,初春萌芽,初夏成熟。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如下图)。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稳定了无花果的产量,但在某些方面影响了无花果的品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我国北方地区种植无花果多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是为了克服( )
A.低温冻害 B.土壤干燥 C.杂草入侵 D.病虫侵袭
22.采用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栽培无花果对其生长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光合作用弱 B.昼夜温差小
C.雨水供给少 D.通风透气差
23.越冬时,拱棚最常用的通风方法是( )
A.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 B.阴天白天,开启顶部放风口
C.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 D.阴天夜晚,开启底部放风口
【答案】21.A 22.B 23.A
【解析】21.由材料可知:“无花果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秋末修剪,初春萌芽,初夏成熟”,可知在无花果生长范围中,北方地区属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且无花果需要越冬,因此推测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主要起到保温作用,减轻低温冻害,A正确,BC错误;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较少,D错误;故选A。
2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遮阳网削弱了白天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起降温作用;夜晚减少棚内热量散失,起保温作用,导致昼夜温差缩小,不利于无花果营养物质的积累,B正确;结合材料,初春萌芽,初夏成熟,此时北方地区光照不是很好、且并未进入雨季,表明无花果对光照、雨水要求不高,AC错误;结合图可知:拱棚多层膜覆盖技术有放风口,通风透气并不差,D错误;故选B。
23.结合所学知识:越冬时天气寒冷,只有在晴朗的白天,温度较高时,才打开顶部放风口。由于此时棚内气温较高,热空气从顶部上升流出,实现通风,A正确,B错误;夜晚,拱棚外面气温低,开启底部放风口会使冷空气进入,使无花果遭受低温冻害,不可取,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换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沙丘、风蚀洼地、剥蚀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交错分布,其中流动沙丘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这里降水量是80毫米,蒸发量3000多毫米,分布着113个大小不一的湖泊,如某湖约100公里长,6公里宽,最深可达水深6米以上,无论冬夏水位基本恒定,严冬也不结冰。
(1)据图和所学,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2)巴丹吉林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但湖泊并没有被风沙掩埋,湖岸与沙丘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从局地环流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图推测巴丹吉林沙漠中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主要分布位置,说明理由。
【答案】(1)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原因:湖泊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盆地处;祁连山等山脉的冰雪融水下渗储存在地下断裂带,避开了地表径流的蒸发损失;地下水上涌,积水成湖;当地水位稳定,不结冰,可知其受地下水补给。
(2)由于比热容的不同,夏季,白天风由湖泊吹向沙漠,沙子远离湖岸方向运动,夜晚反之,风由沙漠吹向湖泊,沙子又向湖泊处运动。同理,冬季,湖泊和沙漠之间热力环流的原因使风向昼夜改变,于是形成湖岸线相对稳定的局面。
(3)位置:沿河、沿湖或断裂处的湖群、地下水流经出露处。当地蒸发远大于降水,地表以沙漠为主,不利于植物生长。沿河,湖泊、地下水出露处等地周围有水源补给,利于植被生长;周围的沙山可阻挡风沙;植被能够防风固沙,形成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分析】(1)据图可知湖泊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和盆地处,祁连山等山脉的冰雪融水下渗储存在地下断裂带,由材料知当地降水少、蒸发旺盛,融水存于地下断裂带可避开蒸发损失。该地区沙山沙丘和盆地谷底交错分布,地下水上涌,积水成湖。根据材料知当地水位稳定,不结冰,可知其受地下水补给。所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2)水的比热容大于沙土,夏季,白天沙漠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升温慢,近水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出现气压差,形成湖风,沙子向远离湖岸方向运动。夜晚湖泊降温慢,沙漠降温快,形成沙漠吹向湖泊的风,沙子又向湖泊处运动。冬半年仍然是湖泊和沙漠之间热力环流的原因使风向昼夜改变,于是形成湖岸线相对稳定的局面。
(3)由材料知当地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旱,地表以沙漠为主或大部分地区不利于植物生长。沿河、湖泊、地下水出露处等地周围水源相对丰富,有利于植被生长。这些地方地势低,周围的沙山可阻挡风沙。加上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形成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所以推测巴丹吉林沙漠中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湖或断裂处的湖群、地下水流经出露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7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练透),文件包含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原卷版docx、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7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讲通),文件包含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讲义原卷版docx、第07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1.1 人口(讲练)-【高考君】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新高考专用),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