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区域河流防洪治理措施不包括,脐橙套袋有利于,拾房村田园综合体建成后,该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分层训练
    A组 基础练

    (2022·江苏·高三专题练习)“农业公园”在浙江悄然兴起,浙江某地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公园”。下图是浙江某县农村“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完成问题。

    1.该县创建“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②完善的各项旅游设施③浓郁的农耕文化④完备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创建“乡村农业公园”可以推动当地( )
    A.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B.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的产量
    C.人口积极外迁,改善生活 D.农民就地创业,增加收入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材料“浙江某地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公园”可知,该县创建”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是美丽的乡村风景和浓郁的农耕文化,①③正确;乡村地区,不具备完善的各项旅游设施和完备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②④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创建“乡村农业公园”,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A错误;不是为了扩大种植规模,来增加粮食的产量,B错误;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增加收入,不是为让当地人外迁,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省安吉县高家堂村依靠丰富的毛竹资源发展工业,成为当时贫困县里的富裕村,但生态环境问题突出。1998年开始,高家堂村通过实施封山育林,禁用除草剂,恢复刀砍锄头挖的传统除草方式等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开展休闲度假区、山水风景区和农业观光区等建设,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高家堂村恢复传统除草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水土污染 B.防止水土流失
    C.节约除草成本 D.增加就业机会
    4.高家堂村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发展( )
    A.竹林产业 B.生态经济 C.旅游产业 D.观光农业
    【答案】3.A 4.B
    【解析】3.本题考查环境问题。材料中信息“禁用除草剂,恢复刀砍锄头挖的传统除草方式”,主要是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缓解除草剂对水土的污染,A项正确。采用传统的除草方式会使土壤变得疏松,容易出现水土流失,B项错误。用传统的除草方式增加了除草成本,C项错误。主要目的不是增加就业,而是恢复生态,D项错误。故选A。
    4.高家堂村生态问题严重,实现乡村振兴的立足点首先是抓好生态环境,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B项正确。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竹林产业、旅游产业和观光农业,ACD项错误。故选B。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第11次国内考察来到了图示区域,为该地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包括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总书记对此区域做出的指示可能包括( )
    ①耐盐碱作物育种与推广②油气资源开发③黏重红壤的土质改良④鸟类栖息地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图示区域河流防洪治理措施不包括( )
    A.疏浚河道 B.裁弯取直 C.筑堤束水 D.修分洪道
    【答案】5.B 6.B
    【解析】5.根据图示可知,该地是山东省的环渤海区域,土地盐碱化现象较严重,所以加强耐盐碱作物育种与推广,①正确;图示区域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应加大油气资源开发,②正确;该地土壤不是红壤,因此不包括黏重红壤的土质改良,③错误;图示区域湿地广布,保护湿地,保护鸟类栖息地,④正确;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6.图示区域的河流是黄河下游,地上河。该河流的防洪治理措施包括疏浚河道,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降低水位;筑堤束水,加快流速,减少泥沙淤积,降低河床,降低水位;修分洪通道,防治洪水威胁;ACD不符合题意。黄河下游河道比较平直,因此防洪治理措施不包括裁弯取直,B符合题意。故选B。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脐橙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果实套袋是生产无公害产品的有效配套技术措施之一,脐橙套袋宜在脐橙生理落果和脐黄结束后的稳果期进行。下图是我国赣南某地农业生产流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脐橙套袋有利于( )
    ①增加甜度,提高果实品质 ②减少病虫害 ③降低农药残留量
    ④提早成熟 ⑤改善果品外观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⑤
    8.赣南地区推广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生态效益有(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
    B.利用沼气能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
    C.减少对林木的砍伐,增加土壤肥力
    D.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7.A 8.A
    【解析】7.提高果实品质的主要方法有增加温差、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土壤肥力、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更优质的品种等,但是水果套袋不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不能增加水果的甜度、提高果实品质,故①选项错误;水果套袋可以隔离病虫害,减少病虫直接接触水果的可能,故②选项正确;套袋就相对于给水果上了一层保护膜,不仅可以隔离病虫害,还可以隔离农药直接接触水果,降低农药残留量,故③选项正确;套袋只是给水果增加一层保护膜,并不能促进水果成熟,故④选项错误;套袋中的水果不会受到鸟类的侵害,不会受到果蝇危害,在生长过程中不会被树枝刮伤,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通过,使成熟水果表面光色泽鲜艳,从而改善果品外观提高了水果档次,故⑤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②③⑤,选择A。
    8.由图可知,赣南地区发展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实现了一地多用,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故A选项正确;利用沼气,只是为当地农民生活用能增加了一条途径,可以缓解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故B选项错误;立体农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木种植,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但这不会导致土壤肥力增加,故C选项错误;立体农业增加了农业的多样性,优化了农业结构,但不能增加就业机会,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A。
    (2021·江苏无锡·高三期中)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中国水蜜桃之乡”江苏无锡市阳山镇拾房村在2017年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下图为2004年和2017年拾房村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2004年相比,2017年拾房村土地利用中明显减少的是( )
    A.住宅用地 B.蔬果种植用地 C.湿地面积 D.公共服务用地
    10.拾房村田园综合体建成后,该村( )
    A.城市化率提高 B.农业总产值降低 C.环境宜居宜业 D.工业为主导产业
    【答案】9.B 10.C
    【解析】9.读图可知,2017年该村住宅用地进行了规划,没有明显减少,故A选项错误;从两幅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2017年该村的桃林面积明显减少,即蔬果种植用地明显减少,故B选项正确;湿地是该村保持良好生态的重要依托,面积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故C选项错误;公共服务用地是发展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必备配套,面积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加,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B。
    10.特色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村民回流,但该地还是农业用地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聚落形式没有改变,城市化率没有提高,故A选项错误;该村的发展是基于农业基础上的,因此农业总产值不会降低,故B选项错误;田园综合体的形成是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表现,是乡村振兴的呈现。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乡村发展应该是对生态环境、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因此,环境宜居宜业是乡村发展的主要方向,故C选项正确;该村的发展基于农业基础上更有特色,或者规模更大,或者更多元化,符合“三农”政策的基础导向,工业不可能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C。
    B组 提升练

    一、选择题部分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
    A.开采矿山 B.种植棉花 C.种植甘蔗 D.水上漂流
    【答案】11.D 12.B
    【解析】11.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丁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D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甲附近是地质公园,且没有河流和绿洲,故ABC错。所以选D。
    12.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信息,应该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分热量条件较差,不适宜种植甘蔗,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ACD错误;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B正确。所以选B。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其从事回收经营人员达10万人,废旧电瓶年回收量约占全国的30%,再生塑料年回收量约占全国的10%。2007年界首某工业区被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自此,依托再生资源优势,界首培育了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实现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下图示意界首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促使界首成为我国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生产基地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劳动力
    14.界首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国内外数十家生产塑料彩条布、尼龙绳、尼龙网企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原料丰富 B.土地价格低 C.动力充足 D.协作条件好
    15.在我国推广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可以( )
    A.实现废物零排放 B.解决实产资源不足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答案】13.C 14.A 15.C
    【解析】13.结合材料“2007年界首某工业区被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自此,依托再生资源优势,界首培育了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可知,促使界首成为我国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生产基地的主导因素是政策,C正确。故选C。
    14.结合材料“依托再生资源优势,界首培育了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国内外数十家生产塑料彩条布、尼龙绳、尼龙网企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再生资源优势而形成的再重塑料产业的形成,为其提供丰富价廉的原料。A正确。土地价格低、动力充足、协作条件好等是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但不能依据材料判断是最主要的原因。BCD错误。故选A。
    15.依据材料可知,“城市矿产”是指回收的废弃物,使废弃物成为再生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C正确;能实现废物的减量化,不能实现零排放,A错误;不能解决资源不足,B错误;与居民生活成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水华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巢湖为我国蓝藻水华多发区,5~11月为高发期,但6~7月往往出现一个相对低谷期,9月蓝藻水华覆盖度达到最大。2018年初,巢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下图为巢湖流域图和某日巢湖蓝藻水华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6~7月巢湖蓝藻水华往往出现一个相对低谷期的原因是此时段( )
    A.该地为伏旱天气,气温高 B.该地为梅雨天气,降水较多
    C.该地人类活动少,排污少 D.巢湖为外流湖,水体流动性好
    17.巢湖西部蓝藻水华集聚区较多的自然原因是( )
    A.湖泊西部水温高 B.湖泊西部人口、城市多
    C.盛行风向的影响 D.湖泊东部有水闸
    18.该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进行统一管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答案】16.B 17.C 18.B
    【解析】16.应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进行分析。降水少、气温高的时期有利于藻类繁殖。伏旱天气气温高、降水少,有利于藻类繁殖,藻类多,A错误。梅雨天气,降水较多,入湖水量增多,稀释水体中营养物质,蓝藻水华减弱,B正确。该地人类活动频繁,6~7月排污量不会少,C错误。巢湖作为外流湖,水体流动性较好,但这并不会导致巢湖有的时期蓝藻水华高发,有的时期蓝藻水华少发,D错误。故选B。
    17.要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自然原因”。人口、城市、水闸属于人为因素,B、D错误。巢湖水温东西差异小,A错误。该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盛行东南风,蓝藻水华容易在巢湖西部堆积,因此蓝藻水华集聚区巢湖西部多于东部,C正确。故选C。
    18.“该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进行统一管理”强调的是全流域统一,治理的方式是全流域统一规划、全面治理、共同参与,因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B。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传统基塘农业水陆比例一般为6:4,基上种植蔬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Q村的传统基塘农业生产已严重退化,“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为此该村提出发展效益更高的“有机一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如图),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完成下面小题。

    19.“基”减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养殖空间扩大 B.城镇用地扩张 C.水热条件变化 D.蔬果需求减少
    20.“有机一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实现了( )
    ①拓宽消费市场②循环利用废水③降低饲料成本④增加鱼塘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9.A 20.C
    【解析】19.根据材料“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可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空间扩大,将部分陆地资源“基”转化为鱼塘, 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镇用地扩张,建设的是特色田园美丽水乡,B错误;水热条件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蔬果需求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A。
    20.“有机一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图中废水得到了循环利用,系统内利用水草,桑叶、黑麦草等做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②③正确;没有体现出消费市场的拓宽,也不能从图中看出鱼塘产量的增加,系统提供的是有机鱼类,鱼塘的品质增加。①④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我国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与城市结合后,形成的城乡循环生产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该生产模式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表现在( )
    A.农业生产机械数量减少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农村就业人口数量锐减 D.粮食生产产值增加
    22.该生产模式的环境意义是( )
    A.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使用
    B.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D.压缩工业生产规模,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21.A 22.B
    【解析】21.从图示信息看出,该生产模式是农村为城市地区提供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农副产品等服务,这些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比,农业机械数量减少,A正确;农村由于一些土地用作观光旅游和科普教育,耕地面积只能是减少,B错误;农村机械化水平降低,观光旅游、科普等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服务,C错误;粮食生产与这些无关,产值不会增加,D错误。
    22.环境意义是一些城市的废弃物(如厨余垃圾)通过加工输入到农村,为农村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强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弃物排放,B正确;能源资源难以循环利用,A错误;耕作制度主要受热量条件制约,无法改变耕种制度,只能更变耕作模式,C错误;该模式减少了工业生产废弃物问题,不可能压缩工业生产规模,D错误。
    (2021·湖北武汉·高三阶段练习) “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冰上场馆15块冰面呈现出绿色环保属性,其中有块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相比较常规制冷剂该技术可以提升能效30%,在制冷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可回收利用。该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会( )
    A.迅速加剧气候变暖 B.适度增加制冰成本
    C.有效减少臭氧层破坏 D.直接增加冰面维护成本
    24.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①实行清洁生产,将产污量减少至零②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③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④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出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3.C 24.D
    【解析】23.由材料可知,该冰面呈现绿色环保属性,表明其环保性能高,不会加剧气候变暖,A错误;其能效提高,且余热可回收,所以制冰成本和维护成本不会增加,B、D错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氟利昂等传统制冷剂的使用,有利于减少臭氧层破坏,C正确。故选C。
    24.目前工业产污量不可能完全没有,减少碳排放和吸收抵消一部分已排放的碳就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①错误;积极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利于实现碳中和,②正确;减少过度包装可保护植被,公交出行可减少私家车碳排放,③④均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②③④正确,故选D。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B.热量条件差,结茧次数少
    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26.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C.薯、丝加工,减少附加值 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25.D 26.B
    【解析】25.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高,A错误。广西部分地区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好,桑蚕结茧次数多,B错误。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C错误。广西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桑树适合种植区域大,D正确。故选D。
    26.桑下种薯,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生产链,A错误。桑枝育菇,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利于发展多种经营,B正确。薯加工成淀粉、粉丝,丝加工成丝绸,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附加值,C错误。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D错误。故选B。
    (2021·江西景德镇·一模)读北京市1980—2008年农田面积(图1)和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图2)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27.2005年后北京市农田面积减少趋势放缓,是因为( )
    A.退耕还林还草 B.围湖造田
    C.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加强 D.市民“屋顶农场”增加
    28.1980—2008年北京市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明显小于冬小麦,主要考虑的是( )
    A.冬小麦耗水量较大 B.玉米生长期短于冬小麦
    C.冬小麦单产低于玉米 D.气候变化影响冬小麦种植
    【答案】27.C 28.A
    【解析】27.由图1可知北京市2005年后农田面积减少趋势放缓,退耕还林还草会加速耕地面积减少,A错误;围湖造田可能增加农田面积,但北京位于华北平原,湖泊少,能围湖造田面积有限,B错误;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强,严格限制了耕地资源转为其它用地,C正确;市民“屋顶农场”对减少耕地面积作用非常有限,D错误。故选C。
    28.1980—2008年北京市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明显小于冬小麦,主要是因为冬小麦春季返青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华北平原春旱严重,春季水资源紧缺,种植小麦会加剧水资源的紧缺状况。而北京玉米主要是夏播玉米,农作物生长季节水源供应相对充足,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幅度小,所以A正确;玉米为夏季作物,冬小麦为越冬作物,二者生产季节刚好错开,不会因为玉米生长期短于冬小麦,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B错误;也不会因为单产低,减少小麦种植面积,C错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利于冬小麦生长,种植面积应该增大,不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2022·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阶段练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用来分析被观测的目标区域植被覆盖程度的指标值,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科研机构对我国新疆天山和贵州天楼山进行研究,发现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且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下图为“天山与天楼山北坡随海拔变化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形成天山800~1000米处NDVI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 )
    A.坡度 B.水分 C.热量 D.光照
    30.与天山相比,天楼山NDVI随坡向变化小主要是因为( )
    A.人类活动少 B.土壤矿物质少 C.地势起伏大 D.水热状况差异小
    31.推测近年来天楼山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迁移,土地撂荒 B.气候变化,降水量增加
    C.生态恢复 D.经济发展,开发力度加大
    【答案】29.B 30.D 31.C
    【解析】29.读图可知,天山北坡800-1000米处NDVI数值先增大,后减小。天山北坡,处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北坡降水变化与NDV数值变化一致,B正确;图中未显示坡度与NDVI的相关性,A错误;热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植被减少,不符合先增后减,C错误;光照随海拔升高增强,也不符合先增后减,D错误。故选B。
    30.天楼山位于贵州,纬度低,海拔低,光热水条件较好,不同坡向水热状况差异小于天山,NDVI值差异小,D正确。故选D。
    31.3.近年来国家扶贫政策实施,该地实行生态退耕,有利于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恢复, C正确。故选C。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33.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34.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32.B 33.A 34.A
    【解析】32.温度带是根据活动积温划分,即作物某时段或某生长季节内逐日活动温度的总和。根据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说明当地气候趋向寒冷,冬季风势力更加强大,降水少趋于干燥,故选B。
    33.仰韶文化早中期聚落遗址中有大型木骨泥墙建筑,消耗了大量的木材,说明森林砍伐量大;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黄土的土质疏松,烧制陶器也需要砍伐森林,获取燃料。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人类过度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积,河床抬升,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A正确;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水平低,人类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人口增长缓慢,B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土质疏松,土壤肥力较低,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不是其向高处迁移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34.由图可知,该窑洞位于坡面位置,门上洞顶的土层厚度较小,越往里,窑顶的土层越厚,而挖掘窑洞为了避免坍塌,宽度应窄于洞顶覆盖土层,窑洞的宽度应随着窑顶的黄土厚度增加而增加,C错误,A正确;B迅速拓宽不符合坡面黄土厚度变化趋势,B错误;窑洞门口到窑洞里应是从窄到宽,D项与A项对比,D门口处宽度较宽,更易坍塌,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35.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泥沙进入平原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
    A.飞沙堰将泥沙阻挡在内江一侧
    B.内江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
    C.内江位于凹岸,汛期表层水流经,含沙量小
    D.在宝瓶口处流速减慢,泥沙在内江得到沉积
    36.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 )
    A.人类可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
    B.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唯一条件
    C.自然可以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任意改造
    D.人类改造自然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37.下列事例充分说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巨大的是( )
    A.鲁尔区升级转型成功 B.瑞士成为发达国家之一
    C.以色列的果蔬生产量巨大 D.沙特阿拉伯位列富裕国家
    【答案】35.C 36.A 37.D
    【解析】35.由材料信息可知,岷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水期径流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外江位于凸岸,内江位于凹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大量泥沙则被阻挡在外江一侧,因此内江河道泥沙少。A错误,C正确;内江河水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结果会导致泥沙进入平原多,不符合题意,B错误;宝瓶口比较狭窄,流速较快,不利于泥沙沉积,D错误。故选C。
    36.由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遵从流水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对水资源空间分布进行改造,并造福人类的一项伟大工程,A正确;区域发展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也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B错误;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从一定的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并受到自然的惩罚,C错误;都江堰工程借助了独特的自然条件,造福人类,泽被后世,表明人类遵从自然规律的改造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D错误。故选A。
    37.由所学知识可知,沙特阿拉伯由于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开采及外运加工使其成为富裕的国家,说明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巨大,D正确。鲁尔区升级转型成功、 瑞士成为发达国家之一、以色列的果蔬生产量巨大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与自然资源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部分
    38.(2021·江西景德镇·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约250~400mm,这里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经历荒漠化后,毛乌素沙漠多流动沙地。1995~2013年监测数据表示流动沙地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下左图为毛乌素沙漠示意图,右图为毛乌素沙漠1995~2013年气温、降水变化图。

    (1)分析毛乌素地区变成沙地的原因。
    (2)简析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地图上消失的原因。
    (3)简述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给榆林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降水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口数量增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造成植被破坏。
    (2)降水量增加,气温变化不大,气候较以前湿润,植树种草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曾经是重要的牧区,有适宜生长的植被;沙化治理技术的发展(或国家政策支持)。
    (3)沙源减少,沙尘天气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流量趋向稳定;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本题以毛乌素沙漠示意图和毛乌素沙漠1995~2013年气温、降水变化图为载体,主要涉及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沙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为。由图中可知,毛乌素地区,降水较少,且年际变化大,气候较为干旱,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冬春季节;人口数量增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造成植被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
    (2)由右图可知,2007年后,降水量增加,气温变化不大,气候较以前湿润,植树种草易成活;左图可知,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由文字材料可知,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有适宜生长的植被;治沙技术的发展及政策扶持等。
    (3)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裸露的沙地减少,风力下降了,沙源减少,沙尘天气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流量趋向稳定;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改善。
    39.(2021·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很低。当地农民有“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说法。20世纪60、70年代,当地小流域沟道中修建了许多淤地坝,特别是21世纪初大规模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进入黄河的泥沙明显减少。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满足当地的土地需求,延安各区县开展了沟道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即治沟造地。治沟造地是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下图所示)。

    (1)请说明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作用的差异。
    (2)当地农民有“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说法,分析其自然原因。
    (3)分析延安市开展治沟造地工程的背景。
    (4)从统筹协调角度说明“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的好处。
    【答案】(1)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主要减少坡面土壤侵蚀(固定表土)。治沟造地:拦截沟谷泥沙(沉积泥沙),并减少沟道侵蚀。
    (2)(与坡面相比)沟谷地形相对平坦,易于耕作;土壤肥力高;水分条件好(抗旱能力强)。
    (3)耕地资源不足;沟道利用率降低;城镇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土地需求增加。
    (4)将梯田和淤地坝系建设、植树种草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加大封山禁牧轮牧和封育保护等自然修复力度,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互共进。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打好基础;有效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作物生长和农民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产生了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价值。增加高产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扩大发展空间等。
    【解析】本题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为材料,涉及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处理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退耕还林和治沟造地在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作用的差异主要分析两者的不同生态作用。退耕还林: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恢复林草植被,可以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耕地的数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主要减少坡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治沟造地: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河流泥沙含量,沉积泥沙,形成新的土壤肥沃的耕地,并能有效减少沟道侵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坡面坡度较陡,不适宜耕种;沟谷地形相对平坦,易于耕作。坡面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沟谷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坡面土壤含水量较低;沟谷土壤含水量较高,且靠近水源,水分条件更好。
    (3)当地开展治沟造地的背景主要是:当地耕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区域沟渠众多,沟谷地形的利用率较低,可利用沟谷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对耕地的需求量增加等。
    (4)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的好处:增加高产耕地面积,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耕地数量增加,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综合治理模式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提供空间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扩大城镇化发展空间;减少了区域的水土流失,将梯田和淤地坝系建设、植树种草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封山禁牧、轮牧的方式,使得水土流失区域获得自然恢复,提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了区域的自然恢复;“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提高了区域的水土资源的综合合理利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改善了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兴修水利设施,提高了区域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等。
    40.(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徐州作为百年煤城,曾为江苏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从“一城煤灰半成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实现了城市面貌的华丽转身。徐州市政府利用煤炭区废弃地大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下图)。打破以往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发展方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铜山区大彭镇,重点以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为主,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服务于徐州城区(危废覆盖全市城),极为适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1)分析徐州市煤炭开采对该市发展的影响。
    (2)说明徐州市极为适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地理原因。
    (3)根据材料推测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可采取的产业发展措施。
    【答案】(1)有利影响:徐州市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基地,煤炭开采有力支撑了其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不利影响:引起大面积的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和污染。
    (2)煤炭资源枯竭及能源地位下降,产业结构单一,限制了徐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较发达,人口众多,环保产业市场广;徐州市煤炭区废弃地再改造的实际需要;政府统一规划。
    (3)依托煤炭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规避市场竞争压力,发展特色产品;依托徐州产业环境,融入徐州经济发展;面向中心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把握新农村建设契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解析】本题以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相关材料为载体,考查资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1)煤炭开采对徐州市发展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方面,徐州作为百年煤城,曾为江苏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属于典型的传统煤炭资源型城市,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的开采有力的促进了徐州市的经济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同时,煤炭等相关产业也增加了就业机会。不利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信息“一城煤灰半城土”可推测,煤炭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同时,煤炭的开采引起了大面积的地表塌陷,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2)徐州市极为适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一是由于区位条件的变化使得其传统产业面临转型,二是由于当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大。徐州市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以及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其单一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徐州市的经济发展,其产业面临转型,其节能环保产业符合当地煤炭区废弃地在改造的实际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得到政府的统一规划实施。同时,徐州市经济较发达,人口多,市场对环保产业相关产品的需求量大。
    (3)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应依托煤炭资源,加大技术投入,发展煤炭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结合图示信息,通过发展环保文化创意及旅游特色产品,规避市场竞争压力,发展特色产品,并依托徐州的产业环境,融入徐州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废弃物处理,服务于徐州城区,面向中心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另外,循环产业园还可以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关试卷

    解密14 选修地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14 选修地理(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修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选修6∶环境保护】,下图为美国华盛顿州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新高考专用)(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12 区域地理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12 区域地理环境(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推测撮罗子的主要用途是,影响图中撮罗子造型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