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第二学期期末学情抽测
初一语文样题
总分: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
说明: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全部答在第Ⅱ卷(表述题)的表格中。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妖魔的面具青面獠(liáo)牙,以示压抑(yì)和恐怖。
B.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huo)。锅里的粥也益发是浓稠(chóu)了。
C.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yù)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piǎo)缈。
D.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疆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B.不管是炊事员,是战t,只要他是做过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C.我看到了他那乱篷篷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详的脸。
D.如果不加节治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渴。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
B.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C.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
D.他唯一的女儿接二连三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外边做事的人,如果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B.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语文课,实在学得不好,实际上大约只有三四年级左右不同的程度。
C.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D.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使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
B.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C.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J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
D.“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年龄有着特殊的称谓:如20岁为弱冠之年;30岁为而立之年;70~90岁为期颐之年;100岁是耄耋之年。
B.《古诗卜九首》最早见于汉代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西汉末年。
C.《那个星期天》选自《务虚笔记》。史铁生,作家。代表作有散文《我的遥远的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小说《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D.《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各篇主要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包含作者呼唤革命力量、同情劳动人民等主题。《好的故事》就选自于此。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③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④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做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⑤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⑥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⑦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7.下列对文章题目“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B.一百个问号之中有真理。
C.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D.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补充观点——强调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
B.魏格纳的发现.基于自主观察到的奇怪现象。
C.阿瑟林斯基的发现则来自偶然的注意。
D.波义耳的发明,是意外的、突发的事件引发的。
9.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10.下列对于文章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作者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语言准确而严密。
C.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注意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的结合。
D.本文的事例选择具有一致性,都紧扣文章观点,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事例与观点在结构表述上却截然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汤乎若流水
B.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孰为汝多知乎
D.而日中时远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1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B.及日中则如盘盂。
译文: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升起到时候离人近。
D.日初出沧沧凉凉。
译文:太阳刚出来时天地给人以苍茫的感觉。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的经过是“孔子东游,遇小儿。一小儿自陈己见.一小儿各述理由。孔子不能决,小儿嘲之”,大致对应发端、经过、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B.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列出自然现象,然后亮明观点,得出结论。
C.这个故事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D.本文的基本寓意大致是说天下至大,万物至多,知识无穷,即使博文广知的圣贤,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14.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总结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话部分,突出了“辩斗”特点:两小儿的话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自称时未用谦词,下断语斩钉截铁,充满自信。
B.两小儿称呼孔子时,未用敬词,有嘲弄意味,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C.多用疑问句、反问句;结尾巧用设问,极具讽刺意味。
D.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颇有说服力。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诗句分析、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咏马、赞马或者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和远大抱负。
B.“沙如雪”“月似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沙如雪”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沙场的颜色和寒冷的感觉,“月似钩”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前两句单纯写景,并无深意。
C.“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但以“何当”引出,无限期盼又无尽无奈,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D.“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之时.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16.下列与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近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7分)
(1)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2)____________,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3)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孟浩然《故人庄》)
(4)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
(6)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学弈》)
(7)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18.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聆听自然,万物皆有情。小雨淅沥,泉水叮咚,诉说着心中的喜悦;夜莺歌唱,喜鹊报春,讲述着人间的欢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心存感恩,为它们赞美,为它们歌唱:赞美这成长路上风霜雨雪的奇观,歌唱这前行途中鸟语花香的陪伴。
续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6分)
(1)用简洁的话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漫画的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1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俟(sì):等待。
2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或 中 夜 不 寝 时 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尝主编《资治通鉴》 尝:____________
(2)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患:____________
(3)俟能讽诵乃已 已:____________
(4)或马上 或:____________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并结合文句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
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②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③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过往的行人总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④每到初夏,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⑤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子花就开了。”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果然,在向阳的枝丫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⑥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拧着树叶哔哔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羞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⑦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我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不错的姑娘。对方提出一要看儿郎,二要看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那个年代定亲兴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一家人很是着急。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就送她栀子花吧。”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⑧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但她不能让孩子们只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⑨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而那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力量——自强的力量,感恩的力量,这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爱——对生命的挚爱,对儿女的挚爱。这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路上,在我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24.从母亲的角度,用简练语言概括文章回忆了有关母亲和栀子花的哪几件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第④段画曲线的句子说:“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结合文意,说说有哪些欢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直线的句子。(4分)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题目是《母亲的栀子花》,为什么说栀子花是“母亲的栀子花”?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写作(50分)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夏日傍晚,沉寂多时的蛙声突然在你耳边响起;售书现场,敬仰已久的作家终于在你面前出现;语文课堂,默默无闻的你因一次精彩的展示而获得掌声;潜心沉思,绞尽脑汁的你因一个偶然的契机而豁然开朗……那一刻,相信你的心会像小鸟一样跳跃不止。这些景、人、事给我们快乐,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
请以“我心雀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第二学期期末学情抽测
初一语文样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答案】
一、1.C 2.B 3.D 4.C 5.C 6.D
二、7.D 8.A 9.B 10.D
三、11.B 12.D 13.B 14.C
四、15.B 16.A
【评分】共48分,每题3分。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答案】(1)皎皎河汉女 (2)临行密密缝 (3)把酒话桑麻 (4)胜日寻芳泗水滨
(5)乡音无改鬓毛衰 (6)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7)树欲静而风不止
【评分】每句1分,共7分。出现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8.【答案】示例:
(1)游鱼欢跃 金沙闪烁 倾诉着万物的美好
(2)晨光熹微 萤火交错 编织着梦境的绮丽
(3)红梅傲雪 白杏吐蕊 绽放着生活的芬芳
(4)金风送爽 白雪轻舞 吟咏着生活的美好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1)漫画标题为“视死如归”,漫画左侧是一个骑着自行车横穿马路的男青年,面对疾驰而来的小汽车,无所谓地挥挥左手,而右侧的小汽车司机异常吃惊,吓得紧急刹车才避免了撞上青年的惨剧,后座的乘客也吓得睁大了眼睛。
(2)寓意:要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
【评分】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六、(19分)
20.【答案】或 中 夜 不 寝 时 / 咏 其 文 / 思 其 义 / 所 得 多 矣。
【评分】共3分,每对一处得1分。
21.【答案】(1)曾经 (2)担心 (3)停止 (4)有时
【评分】共4分,每词1分。
22.【答案】(1)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能终身不忘。
(2)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评分】共8分,每句4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示例:①“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遍览古籍,博闻强志”说明司马光学习勤奋刻苦;
②“或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说明司马光善于利用零碎空闲时间善于思考,注重学思结合。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就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七、(16分)
24.【答案】本文围绕母亲栽下的栀子花树,回忆了与之相关的五件往事;①栽下花树,精心照料;②关爱花树,影响我们;③摘下花朵,送给邻里;④以花代礼,搞定亲事;⑤栀子花开,教包粽子。
【评分】共4分,意思对郎可。
25.【答案】示例:闻香赏花,能给人愉悦,忘记劳累贫苦;装饰打扮,能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母亲栽种,带有母爱情爱,让人温暖感恩。所以欢乐多多。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6.【答案】示例:运用神态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贫困中依然懂得感恩回报的美德和对儿女们言传身教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7.【答案】示例:(1)“栀子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栀子花”不仅指是丹亲亲自栽种的栀子花,也象征着母亲坚韧、自强自信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怀念,暗示文章主旨,含蓄隽永。(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八、写作(50分)
28.【评分】从表达内容、书面三个方面综合评分。可分为四类卷。
综合评分表:略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