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18 年 5 月 25 日,随“鹊桥”中继卫星一同发射的“龙江二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下图)。“龙江二号”装载低频射电频谱仪,当它运行到月球背对地球一面时,就开机观测,并记录数据;当它运行到月球正对地球一面时,将数据传回地球。其探测工作将弥补频率 30MHz 以下的超长波波段天文观测的空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龙江二号”( )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星云
2. 易对与地球的通信产生干扰的是( )
A. 陨石撞击 B. 太阳活动 C. 火山活动 D. 臭氧层空洞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龙江二号是围绕月球运转的人造卫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龙江二号”与地球的通信是依靠无线电短波,所以对龙江二号”与地球的通信产生干扰的是太阳活动,其余选项不具有此项影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可能引发自然灾害,比如水旱灾害等。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莫霍界面以下 B. Ⅱ圈层 C. Ⅳ圈层 D. 古登堡界面以下
4.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 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 Ⅱ圈层是地核
D. Ⅳ圈层可能为熔融状态物质
5.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据此推断“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B.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3. B 4. D 5.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0千米,且发生在陆地上,陆地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根据图中信息Ⅱ圈层为地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Ⅰ圈层是大气圈,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A错误;Ⅲ圈层是水圈,空间分布连续但不规则,B错误。Ⅱ圈层为地壳,C错误;IV圈层是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地震波中横波传导到地面会导致物体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B正确;人对紧急事件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异都不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AD错误;此次震源在地壳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相同,C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于6时56分与距地400千米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过程中( )
A. 会依次经过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 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C. 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 超过50千米后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
7. 中国空间站可能面临的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有( )
①超强的紫外辐射②极光的干扰③耀斑的突然爆发④巨大的温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高度距地面400千米,因此发射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错误;读图可知,飞船发射过程经过对流层时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经平流层时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经高层大气时,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飞船发射过程中,随着高度升高,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小,C错误;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高度到达或超过12千米(对流层平均厚度)后基本无天气现象,并不是超过50千米后各种天气现象才逐渐消失,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从图中信息可知,中国空间站在高层大气中,由于大气稀薄,大量紫外线还没有被只收,使得空间站周围具有超强的紫外辐射,对空间站及站外活动具有一定威胁,①符合题意;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上空,空间站通过极地上空的时间不长,对空间站影响小,②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的耀斑突然爆发,会射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射电,这些物质到达地球后,会直接威胁空间站及干扰空间站与地面的联系,③不符合题意;由于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和保温的作用弱,使得空间站附近有巨大的温差,给空间站带来一定威胁,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8. 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9. 由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叠层石出现在太古宙,其形成时间最早;三叶虫化石应位于早古生代,其形成年代次之;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其形成时间再次之;在中生代,一些爬行动物向鸟类发展,始祖鸟化石形成时间最晚。所以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是③②④①,故选B。
【9题详解】
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叠层石出现在太古宙,也主要生活于原始海洋,②③时期海洋占优势,D正确;鸟类由部分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其形成时期陆地面积增加,海洋面积减少;蕨类植物适于生活在阴湿的陆地环境中,所以与②③时期相比,①④时期海洋均不占明显优势。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变: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前寒武纪)→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中期鱼类时代,后期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3、植物变化:前寒武纪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陆地蕨类植物时代→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4、地质环境变迁: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一片广阔海洋→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古生代:地壳发生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11. 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②中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 )
a.长江三峡b.长江三角洲c.冲积扇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e.喀斯特地貌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A. aef B. bce C. cdf D. ace
【答案】10. C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②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④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题详解】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长江三峡属于流水侵蚀作用,长江三角洲和冲积扇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塔里木盆地的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为流水溶蚀地貌;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故选aef。故选A。
【点睛】我国典型的地貌景观中,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为流水侵蚀形成;西南石林、溶洞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西北地区的风蚀城堡、沙丘等由风力作用形成。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若此图表示白天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则对热力环流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处为海洋 B.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C. 甲处气温较乙处高 D. 该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
13.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处为陆地,则对水循环四个环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 B. ②是地表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C. ③的运动方向受下垫面影响最大 D. ④可以是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14.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塑造黄河三角洲的环节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D 13. D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白天海陆间热力环流。甲处为下沉气流,气温比乙处低,甲处气压比乙处高。白天海洋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因此A错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故B错误;甲处为下沉气流,气温比乙处低,故C错误;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13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处为陆地。则①为降水,②为地表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水汽输送。因此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即②。因此A排除;降水是是地表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故B排除;③的运动方向受大气的气压气温差异影响最大,故C排除;④为水汽输送,台风是水汽输送的一种形式,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14题详解】
塑造黄河三角洲最关键的是地表径流,因此为地表径流。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②为地表径流环节。因此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 ,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都会影响热力环流的变化。
15. 图中字母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只A箭头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其它箭头均与当地等压线斜交,因此图中字母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A,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CD。故选A。
【点睛】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现泛指在河湖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及侵蚀作用形成相间排列的土墩和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读“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因素( )
A. 风 B. 海浪 C. 流水 D. 生物
17. 该图片最可能拍摄于( )
A. 西欧平原 B. 甘肃敦煌 C. 云南大理 D. 亚马孙平原
【答案】16. A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雅丹地貌多由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故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因素是风,本题选A。
【17题详解】
风蚀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项中的四地只有甘肃敦煌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西欧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云南大理和亚马孙平原降水也较多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 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 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 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 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说明密度与温度负相关;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密度增加,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大。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海水密度的相关知识。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 成土母质--风化物 B. 成土母质--原始土壤
C. 原始土壤--成土母质 D. 原始土壤--风化物
20. 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 盐渍化--低等植物着生 B. 风化作用--高等植物生长
C. 风化作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 微生物着生--风化作用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风化产物,风化产物进一步风化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形成后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着生,进而发育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继续发育,当高等植物着生时,就形成了成熟的土壤,成熟土壤经过人类的耕作熟化,形成耕作土壤。因此A是成土母质,B是原始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根据上题方向可知,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①为风化作用,AD错误;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②为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B错误,C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1.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了某森林土壤剖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下图所示)。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 )
A 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 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 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 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
【点睛】
22. 我国东北平原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积累了有机质
B.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喷发的火山岩形成的
C.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流水侵蚀带来了肥沃土壤,在这里沉积形成的
D.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年复一年用粪肥培育出来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东北平原上的黑土是因富含有机质而肥力很高的自然土壤,是一种地带性的土壤,因土壤的表层含有草木腐败的腐殖质层而使土壤呈现为黑色,A正确;火山岩含有矿物质较多,有机质含量少,B错误;河流形成的沉积物主要是泥沙,腐殖质含量少,C错误;现在普遍使用化肥,农民使有机肥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
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23. 图中自然植被相同的两地是( )
A. A、B B. B、C C. A、D D. D、E
24. 有关图中各地植被或植被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地的植被冬季落叶,春季发芽
B. C地的植被为热带荒漠
C. E地的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D. B地的植被具有耐旱的特点
【答案】23. C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图中A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地为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荒漠;D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E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D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植被类型相同。选C。
【24题详解】
B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不落叶;C地的植被为温带荒漠;具有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特点的是热带雨林;B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故其植被有耐旱的特点。选D。
25. 读我国植被分布图,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土壤 C. 水分 D. 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距海近,降水较多,应为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乙为草原;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最远,降水最少,为荒漠。故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故选C。
【点睛】经度地带性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或者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程度的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的变化。
26. 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②雨季内涝③用地紧张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海绵城市”具有滞水、蓄水、净水的功能,将有利于缓解城市淡水不足等城市问题,①正确;“海绵城市”具有滞水、蓄水和排水的功能,将有利于缓解城市雨季内涝等城市问题,②正确;“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生态用地,因此有可能会加剧城市用地紧张,③错误,ACD错误;“海绵城市”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将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④正确;综上述,B正确。故选B。
【点睛】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一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组织夏令营活动的野外考察线路和考察地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7. 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哪些考察装备( )
①世界地形图②地质锤③卫星定位仪④植物标本夹⑤羽绒服⑥雨衣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28. 此次考察活动选定地点后,接下来考察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
①撰写报告 ②查找相关资料 ③规划考察线路 ④实地考察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27. D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此次考察需要准备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不合适;另外夏季的南方山地,600多米的山顶温度不会太低,不需要带羽绒服,除以上两项之外的其他装备都是需要的。故②③④⑥正确。
故选D
【28题详解】
一次考察活动在地点确定后,首先要查找相关资料,对该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规划考察线路,然后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再对考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考察报告。故考察步骤顺序是②③④①。
故选C。
某快运公司推出“快件动态轨迹,看得见的快件旅程”服务项目。只要输入订单号,就可直观地看到快件的最新状态。下图示意某订单快件轨迹查询结果(图中粗实线为实时轨迹,粗虚线为预设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在获得订单快件完整定位数据的条件下,为了绘制订单快件轨迹图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RS B. GNSS C. 数字地球 D. GIS
30. 该快运公司为了加强快件管理能力,借助BDS技术,可以( )
A. 监测快件存放环境 B. 获得快件位置信息
C. 评估快件周转过程 D. 了解快件完好情况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RS是用来分辨地物,与绘制订单快件轨迹图无关,A错误;根据“在获得订单快件完整定位数据的条件下”,说明已经用到了GNSS这种地理信息技术,B错误;绘制订单快件轨迹图无需用到数字地球,C错误;绘制订单快件轨迹图需借助获取的数据输入电脑,共用户分析查询,要用到GIS这种地理信息技术,D正确;故选D。
【30题详解】
BDS技术即我国的北斗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获取某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获得快件位置信息,B正确;监测快件存放环境需要用到RS技术,A错误;评估快件周转过程需要用到GIS技术,C错误;了解快件完好情况需要开箱查看,不能通过BDS技术获取,D错误。 故选B。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图,图1为“北半球某地白昼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2为“某日A、B两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1可知,乙地白昼气温较甲地____(高/低),请写出判读的理由____ 。
(2)根据图1等压面特征,判断此时丙地的风向是____风。
(3)图2中A、B曲线表示晴天气温日变化的是____,请用大气的受热原理分析其气温日变化特点形成的原因。____
【答案】(1) ①. 低 ②. 乙地等压面向上凸出,说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
(2)西南 (3) ①. A ②. 白天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作用)作用少,气温较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半球某地白昼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和某日A、B两地气温变化曲线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和等压面的判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乙地上空等压面向高空弯曲,说明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而甲地等压面较低,说明气温较高,所以白天乙地气温大于甲地。
【小问2详解】
近地面乙地气温低,气压高,甲地气压低,气温高。所以气压梯度力由乙指向甲。结合图中风向,可得为南风。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风为西南风。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白天晴天时,没有云层阻挡,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近地面升温快,气温较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所以晴天时气温日较差比阴天或多云时大。所以A曲线表示晴天气温日变化。
32. 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许多海洋现象都与这些性质有关。图1是北大西洋及周边海域区域简图,图中箭头示意洋流流向,图2是图1中某处海岸地貌景观,图3为大洋中某处等温线及洋流分布图
(1)塑造图2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____,列举图2中出现的海岸地貌____、____。
(2)图示区域①~⑥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有____,这些寒流使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地区更____。
(3)图3中L洋流的性质____(寒流或暖流),分布在____(南半或北半球)。
(4)图3中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
(5)图1中沿40°W,由赤道到60°N,表层海水的盐度如何变化____。
(6)乙海域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分析其形成原因____。
(7)图1中甲地沿岸的植被类型为____
【答案】(1) ①. 海水侵蚀 ②. 海蚀穴、海蚀崖 ③. 海蚀拱桥
(2) ①. ①④ ②. 寒冷干燥
(3) ①. 暖流 ②. 南半球
(4)纬度或太阳辐射 (5)先变大,再变小(或小大小)
(6)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周边较多河流淡水汇入,稀释明显;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
(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洋流的分布和海岸地貌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海岸地貌、洋流的分布和影响以及植被类型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2中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等,主要动力为海水侵蚀。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寒流由高纬地区流向低纬地区,图中①④属于寒流,分别为拉布拉多寒流和加那利寒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比同纬度地区更加寒冷干燥。
【小问3详解】
图中洋流分布在大陆东岸,结合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洋流流经地区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可得L洋流为暖流。并且北部比南部温度高,分布在南半球。
【小问4详解】
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是由纬度位置决定的,等温线大致与纬度平行,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少。
【小问5详解】
由赤道到60°N,即由热带到副热带,再到温带,降水由多变少,再变多,蒸发量由大变小,因此海水盐度先变大,再变小。
【小问6详解】
乙海域为波罗的海,是全球盐度最低的海域。其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降水较多;周边较多河流淡水汇入,起到稀释作用;海域封闭,与大西洋水体交换少。
【小问7详解】
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33. 图甲是洪水应急图。图乙为我国两种气象灾害图,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根据图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时,应____获得逃生机会。
(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季最为突出。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____?
(4)根据乙图可知,甲表示的气象灾害是____。乙表示的气象灾害是____,乙灾害主要发生的季节____
(5)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在农田里减缓冻害对农作物损害的可行方案____
【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多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和年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2)尽量逃向高处;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脱身
(3) ①. 春 ②. 采用喷灌、滴灌;修水库;跨流域调水;选用耐旱的品种;用稻草、塑料薄膜覆盖等
(4) ①. 寒潮 ②. 台风 ③. 夏秋季节
(5)灌水防冻或熏烟防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气象灾害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发生时的自救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因素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东部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泄较慢;河道弯曲,河床淤塞,河流水不易入海;河流众多,河网密布。
【小问2详解】
图甲为洪水发生时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时,应尽量逃向高处,如屋顶、山坡等;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如木头、桌椅等脱身获得逃生机会。
【小问3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春季最为突出,因为春季雨带未到,但是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使得春寒严重。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影响,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修水库、跨流域调水,调整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选用耐旱的品种;用稻草、塑料薄膜覆盖等,减少蒸发量。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甲从西北地区侵入我国,为寒潮;乙由西北太平洋侵入沿海地区,为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小问5详解】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宁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宁河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PDF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PDF版含解析,共9页。
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天津宁河区芦台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