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四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教师用书
展开第二节 “区域与区域发展”类题目的两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命题视角(一) 聚焦人地协调观,厘清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典题感悟] (2020·浙江7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指标四大地区甲乙丙丁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8.210.79.571.6人口占全国比例/%7.726.538.627.2人均GDP/万元4.75.99.4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我国四大地区中(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四大地区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均GDP最高,即丙地。西部地区面积最大,即丁地。中部地区面积较东北地区大,经济发展状况较东北地区好,人均GDP比东北地区高,即乙地为中部地区,甲地为东北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A项错误;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不均衡发展状态,B项错误;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C项正确;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项错误。[答案] (1)B (2)C[思维建模]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思维流程(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2)分析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3)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2.区域差异分析的答题模板(1)自然要素差异 要素关键词答题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气候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灾害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小);光照充足(不足);易受××灾害影响地形地形类型、地势特征以××地形为主;地势××高××低;多××地貌河流内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为内(外)流河;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凌汛;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东西(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度大(小)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土壤(紫色土、黑土等);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差异要素关键词答题术语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高(低);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城市数量、规模、布局、城镇化水平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镇化水平××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科技等。有利条件是××,不利条件是××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以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方式、便利程度、区位因素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有利因素是××,不利因素是××环境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针对训练]题点(一) 以自然要素为主的区域特征比较冰冻圈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厚度且连续分布的负温圈层,是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要素。中国冰冻圈的主体是冰川、冻土和积雪,冰冻圈作用区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78.1%。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美丽冰冻圈”的概念,阐述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下图示意“美丽冰冻圈”的内涵。据此完成 1~2 题。1.下列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冰冻圈灾害风险最高的是( )A.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 B.青藏高原高寒区C.东北地区 D.横断山脉香格里拉地区2.冰冻圈可以为人类系统提供的资源包括( )①淡水资源 ②气候资源 ③文化资源 ④土地资源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1.B 2.C 第1题,冰冻圈作用区主要发生在纬度高或者海拔高且有冰川、冻土或积雪的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和积雪分布广,面临的冰冻圈灾害风险最高,B正确。第2题,冰川、积雪等可为人类系统提供淡水资源,①正确;山地冰川及其遗迹地貌,冻土及其地貌,反映了气候变化,可为人类系统提供气候资源,②正确;山地冰川及其遗迹地貌以及河冰、海冰等属于自然山水文化资源,所以冰冻圈可为人类系统提供文化资源,③正确;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冰冻圈不能为人类系统提供土地资源,④错误。题点(二) 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区域特征比较近年来,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2017年棉花种植面积仅17万公顷,却有固定棉农109万户。新疆棉花生产集中在山麓冲积扇,以大型农场为主,生产规模远大于山东。如图为2017年山东与新疆棉花生产成本统计图,土地成本含租金及养护投入,人工成本含雇工工时费及家庭用工折价,物资成本含机械及运输等方面的投入。据此完成3~5题。3.新疆棉花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A.市场广阔 B.交通便利C.水源丰富 D.光热充足4.新疆棉花生产集中在山麓冲积扇的主导因素是( )A.水源 B.光热C.地形 D.土壤5.新疆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低于山东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水平高 B.生产过程简单C.以家庭用工为主 D.以异地雇工为主解析:3.D 4.A 5.A 第3题,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晴天多,光照充足。第4题,山麓冲积扇主要有两大优势,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所以主要因素应该是水源。第5题,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广阔,人烟稀少,有利于机械化种植,所以人工成本较低。 命题视角(二) 落实地理实践力,贯彻区域发展的因地制宜思想 [教材案例]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干旱气候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民勤并不是一味扩大绿洲面积,而是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决定生态建设规模,以实现人沙和谐。民勤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同时,民勤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关闭机井3 018眼,压减耕地近3万公顷,淘汰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绿色农业。(选自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思考探究]1.从民勤县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分析为什么治理荒漠不能一味扩大绿洲面积。提示:民勤县水资源短缺,不宜盲目扩大绿洲面积。2.用因地制宜的思想来评价民勤县治理荒漠、发展农业的思路和做法。提示:优点: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缺点:开发难度大。[高考印证](2016·江苏高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会有何影响?(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什么?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4)说出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解析] 第(1)题,“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说明该区裸岩遇风容易形成沙尘暴,遇雨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第(2)题,读图1可知,库布齐沙漠位置更偏东,降水量较多,且靠近黄河,可以引水灌溉,治沙植物更容易成活。第(3)题,根据图2可知,甘草种植是该治沙模式的起点,能改善土壤条件,是后续环节的基础。模式图中的“药品、保健品”“有机瓜果蔬菜”“有机牛羊肉”“特色旅游”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该模式对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第(4)题,当地气候干旱,晴天多,大风日数多,适合开发风能和太阳能。[答案] (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较多,植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太阳能。[教考导向]以某区域为背景,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区域发展中因地制宜的思想,是历年高考中的普遍形式,也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形式。中图版教材以甘肃民勤的发展为例,聚焦因地制宜的思想;高考题则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为例,聚焦生态治理和资源开发中因地制宜的思想,两者可谓“不谋而合”。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如何进行成因分析,从哪些角度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这些是常考角度所在,而明确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用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区域发展,是“破题”的两大核心举措。[思维建模]1.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发展路径,即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在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处理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根据“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路径。(3)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区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分析思路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3.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意义(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热点押题]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如图),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河西走廊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70%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制种业已成为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产业。目前,中国制种业多家骨干企业在河西走廊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预测考法1] 从地理角度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的原因。提示:北部为高原,以沙漠为主,气候较为干旱;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较为寒冷,可通行时间短;河西走廊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预测考法2] 分析河西四郡布局的共同区位条件。提示:位于祁连山脉北麓的绿洲处(河流经过)。[预测考法3] 分析河西走廊成为农业制种基地的优越自然条件。提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农业耕种;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颗粒饱满;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灌溉水源较为充足、优质;位于冲积扇边缘,土壤肥沃;气候干燥,利于晒晾种子。 [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如图为怀丙捞牛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牵牛,没于河”的季节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从流水作用角度考虑,捞铁牛的位置可能位于铁牛沉落位置的( )A.原地 B.上游 C.下游 D.不确定3.影响怀丙捞牛最大的水文因素是( )A.水位 B.流量 C.流速 D.含沙量解析:1.B 2.B 3.A 第1题,“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易暴涨,因此选B。第2题,由于铁牛的阻挡,铁牛下方的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在铁牛的上游一侧水流加快,会有漩涡形成,漩涡会把铁牛前方的泥沙冲刷开来,泥沙被水流带到下游,由于时间的积累,铁牛上游一侧会出现泥坑,这时铁牛就会滚入泥坑,向上游滚动,也就是逆流而上,日久铁牛便到了上游。所以江水中捞铁牛要在上游捞,因此选B。第3题,结合材料分析,怀丙捞牛利用的是浮力原理,足够的水位,船才能够产生巨大的浮力将铁牛从河中拉起来,因此影响怀丙捞牛最大的水文因素是水位的高低,故选A。松花江流域是我国优质稻米主产区,稻田主要采用河水灌溉,该地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家住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的老张准备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将原来的旱地玉米田改种水稻,利用井水灌溉,结果产量和品质都不如原有的稻田。通过农业专家指导,老张第二年更换生长周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稻米的品质和产量均显著提高。据此回答4~6题。4.与南方的稻米相比,松花江流域的稻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有( )①灌溉水质好 ②火山灰质土壤 ③稻米种植技术 ④气温较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老张将原来的旱地改种水稻后,稻米的产量和品质都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井水水温较低 B.井水盐分含量较高C.原有品种较差 D.土壤肥力差异6.老张的种植经历能够说明( )A.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品种B.自然因素对农业影响较小C.科技是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D.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解析:4.D 5.A 6.D 第4题,该地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花江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农作物病虫害较少。所以松花江流域的稻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火山灰质土壤肥沃和气温较低,病虫害较少,②④正确。第5题,水稻喜高温、多湿环境。依据材料可知,原有稻田采用河水灌溉,改种水稻的旱地用井水灌溉,据此可推知,稻米的产量和品质都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井水水温较低,不利于水稻生长,A正确。第6题,老张的种植经历说明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D正确。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画是以铁为原材料,经过锻打、锤铸后成线条或片面,再将其焊接而成的一种艺术作品。芜湖铁画的画面保持了铁的原有本色,清代长江沿岸芜湖地区铁画盛行。如今芜湖铁画产业日渐衰落,处于被现代社会遗忘的边缘。如图为我国某地区风光的铁画艺术作品。据此完成7~9题。7.清代铁画在芜湖繁荣畅销,主要是当地( )A.原料丰富 B.工匠众多C.商业发达 D.技术独特8.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 )A.劳动力数量增多 B.锻制技术创新C.原材料质量提高 D.交通条件改善9.传统铁画艺术作品能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图示地区可能为( )A.青藏高原 B.云贵峡谷C.渭河平原 D.江浙平原解析:7.C 8.B 9.D 第7题,由材料可知,芜湖地区地处长江沿岸地区,水运便利,商业发达,因此铁画畅销,C正确。第8题,由材料可知,如今芜湖地区铁画产业日渐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工艺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需要进行锻制技术创新,B正确。第9题,图示区域小桥流水,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D。二、非选择题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河南省地方名优特色菜基地和品牌逐步形成,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地处伏牛山区的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香菇产业不断发展,从全国最大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到全国最大的交易基地,再到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2015年西峡香菇已成为河南“卖全球”的知名农产品品牌。2018年南阳市入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图1为西峡县地形、交通条件略图,图2为2018年西峡县香菇出口市场份额统计图。(1)在图1中用“○”圈出西峡县县城的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2)从社会经济条件角度,说出西峡县较东南亚发展香菇生产的优势。(3)阐述南阳市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对西峡县香菇产业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信息判断,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密集处是县城的所在地。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从社会经济条件角度,结合图中东南亚国家以及西峡县香菇发展情况从组织化、专业化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回答即可。第(3)题,该题的解答应该从香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提质增效这一核心出发,结合物流枢纽的功能、作用与所运货物是香菇这两点进行分析。答案:(1)县城位置如下图所示(注意“○”不宜过大,圈出图中路网密集处即可)。理由:该地地势平坦开阔;铁路、高速公路交会,普通公路交织成网,交通便利。 (2)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品牌知名度高。 (3)可提高香菇运输配送时效,保证产品品质,减少产品损耗;可降低香菇运输成本,扩大香菇市场范围。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968年,为缓解加利福尼亚州严重缺电问题,内华达州某企业修建了莫哈夫电厂。经过与铁路运输的比较,1970年该电厂最终修建了输煤管道(如图),将凯恩塔煤矿的煤炭破碎后,按照煤与水1∶1的比例制成煤浆,通过多级加压泵输送至莫哈夫电厂发电,年运煤量约500万吨,使得莫哈夫电厂效益名列全美第二。该输煤管道的所用水源多取自深层地下水,共建有8座超1 000米的深井。1984年后,莫哈夫沙漠地区建成多个太阳能电站。2005年莫哈夫电厂停运。(1)说出莫哈夫电厂选址的有利条件。(2)解释当时将凯恩塔的煤运往电厂不采用铁路而采用管道的经济目的。(3)分析该输煤管道的水源多取自深层地下水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电厂的有利条件可从市场、原料、交通、政策、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本题应从管道相比较铁路的优点来分析,主要从工程量、施工难度、运营成本等方面分析。第(3)题,取用地下水说明该地地表水缺乏,深层地下水表明浅层地下水少;根据材料该地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径流缺乏,且浅层地下水易汇入科罗拉多河(该地地势高于科罗拉多河),图示凯恩塔距离科罗拉多河距离较远,不便取水。答案:(1)靠近河流,发电取水方便;地处沙漠区,地价便宜;靠近加利福尼亚州,距离消费市场近。 (2)线路经过地区地势起伏大,与铁路相比,修建管道难度较小,工程量较小,工期较短,建设成本较低;与铁路运输相比,管道运输煤炭损耗少,连续性好,安全节能,运输成本较低。 (3)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地表水缺乏;管道沿线地势较高,浅层地下水水量少(易汇入科罗拉多河);距离科罗拉多河较远,取水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