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职专用】高中语文 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教案
【中职专用】高中语文 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1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高中语文 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13《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知人论世,解题,诗歌鉴赏,也许,是一种托词,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同学们《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人,东晋大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因他宅前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二十九岁开始走上仕途。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他曾先后三次辞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归园田居》诗一组,作于陶渊明归田园后,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等。五斗米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 三、初读诗文,理解大意1、注意字音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 吠fèì2、听配乐录音,把握诗中情感。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四、解题“归园田居”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明确: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五、诗歌鉴赏(一)从何而归?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他把官场视为尘世的罗网,可见他对当时的社会是非常反感的。“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误落”一词,既是对自己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一个“误”字,包含了无限的辛酸。“ “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二)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点拨: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其一、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其二、彻底悔悟。 其三、也许,是一种托词。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4、“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明确: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 。“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三)归向何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回归故园的述说,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守拙归园田”这一句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5、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6、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明确: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7、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明确:自然、自由、清新、恬静、纯洁、优美8、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四) 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两句是小结,从家庭生活与自己的心境两个方面概括地写出了归园田后自由自在的情况。9、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10、“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归园田后的愉悦心情:像久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又能重返大自然。这两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平凡的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原来,这是因为作者“久在樊笼里”的缘故。“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即上文的“尘网”。“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乐在其中。 11、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12、体悟诗人形象清高 高雅 正气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 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六、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2、比喻手法的运用。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六 、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七 、作业布置 大家用描述性的语句扩写诗中的句子,要求语言优美,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教案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高中语文 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13《赤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作者介绍,朗读诗歌,词义和诗句的翻译,细读品味,思考探究,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高中语文 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13《无题》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题解,走进作者,写作背景,作业 背诵《无题》,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