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文学作品阅读 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哲理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分类,眉山市近五年中考题型,情节梳理,人物形象,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句子赏析,段落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情节、人物、主题是小说教学中的关键点和高频词
《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
《秋天的怀念》《散 步》《邓 稼 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老 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藤 野 先 生》《回忆我的母亲》《背 影》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白杨礼赞》《昆明的雨》
梳理情节分析形象理清线索词句赏析表现手法标题理解主题探究
标题含义标题作用主题探究闲笔作用语言特点表现手法
梳理情节人物形象叙述视角词句赏析环境描写记叙顺序表现手法
1.找线索2.找事件3.明人物(主要人物要一致)4.借助标志性词语:时间、地点转移、情节转换、心理、情感变化
1.根据已给信息,锁定答题区域。2.勾关键语句,提取要素。3.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1.不能准确锁定答题范围。 2.不会鉴别关键词句。 3.用语不准确,思路混乱,无条理。
典型事件正面、侧面描写评价性词语事件+人物性格
人物描写修饰,限制词语环境描写结合主题
1. 线索类型:叙事散文:一般以事件|地点变化为线索抒情散文:一般以作者情感寄托的事物|情感变化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情感变化为线索(游记)小说: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过程为线索2.找线索。(1)抓标题,找文章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2)抓表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分出不同阶段、地域。(3)抓情节转换,按“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分析,或按情节的“开端解题 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分析。(4)抓描写对象,把握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角度。(5)抓情感态度的变化,通过蕴含的情感梳理行文思路。(有的文章是明线、暗线两线并行)3.明作用。①内容:突出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品质,丰富文章主旨。②结构:贯穿全文,把人物、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明线、暗线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主题。
(一)含义:本义+语境义+深义 (二)作用: 1.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 量词 2. 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反问、 设问 3. 人物描写角度:语、外、动、心、神、细节 4. 感情色彩角度:褒义词,贬义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
答题格式:词义+方法+作用+情感 (答题要有层级,思路要清晰)
观察所给句子,抓句中关键词|句子结构|标点符号,判别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
从修辞、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词语妙用、句式特点等方面选取角度赏析
结合相应方法分析作用;结合关键词句含义,联系上下文语境,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情感表现、文章主旨揭示等方面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1)重要位置段 ①开头段:内容:开篇点题;交代写作对象(内容);与下文情节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中心;奠定情感基调。结构: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欲扬先抑 ②中间段:内容:强调某事(某种情感);揭示事件意义,丰富文章内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与前文|后文相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下文情节形成对比。 ③结尾段:内容: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升华)主旨结构:照应标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与前文情节形成对比。表达效果:留白,引起读者想象|引人深思 ④其他语段:呼应,对比,补充说明等
(2)环境描写段: ①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氛围;暗示社会环境。 ②人物: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表现(或烘托)人心情、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③情节: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照应开头情节;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④主题:深化(点明)主题(3)插叙段 内容:①概括插叙段落的内容。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作用③烘托人物形象④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旨。 结构: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做铺垫。③和前(后)文形成对比。④和前(后)文相照应⑤使文章脉络清晰。⑥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答题思路:内容+效果(情感)+结构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①题干已给出表现手法:勾画文中体现此表现手法的内容。②题干未给出表现手法:判断所给语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衬托、铺垫、对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第二步: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①从主旨情感(内容或主题)、写作意图分析:所选材料是否为表现人物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突出)文章主题或托物言志等。②从文章结构角度进行分析:所选材料是否照应、做铺垫、埋伏笔、设悬念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③从选材角度入手,思考详略:选材与安排是否能突出中心、表现主旨。第三步: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概括总结,分点作答。
明手法—述内容—析效果—分点答
【考向、方法引导】(1)理解标题含义:表义(内容)+深义(主旨)(2)拟写标题:人物角度、线索角度、中心事件、主旨角度(3)分析标题作用: 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写作对象等;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暗示人物命运;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情感基调;象征义(比喻义、双关、反语、) ②结构:线索 ③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主旨:暗示(揭示、点明)文章主旨,对表现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
一、情节【教材溯源】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社戏》: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偷豆吃豆——六一送豆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2022·达州中考)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1 →2 (2022·德阳中考)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2022·广安中考)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2021·宜宾中考)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2022·宜宾中考)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2022·北京中考)19.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凭空”作画、② ③ 三个细节 ,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
二.(一)分析人物形象【教材溯源】1.(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一”节选)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2.(统编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者探究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2022眉山《吴召儿》)21.(2)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从上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2022·乐山)19.请简要分析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022·广安)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
(二)揣摩人物心理【教材溯源】 1.(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积累拓展四”节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统编八上《背影》“思考探究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中考示例】(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2021·乐山)17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屏,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三)分析人物作用【教材溯源】《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蒲柳人家》:何满子是个怎样的形象?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刘姥姥进大观园》:结合整部小说,了解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中考衔接】(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20·泸州中考)小说塑造阿九这个形象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021·南充中考)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梳理线索【教材溯源】1.(七下《老王》)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语句,想一想:“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2.(八上《背影》)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九上《智取生辰纲》)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中考示例】(2020·自贡)17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2021.自贡)17A.“蟋蜂鸣秋壶”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形象。(2022·眉山)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B.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了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C.小说以“红棉袄”为线索串联起吴召儿的故事,“红棉袄”的多次出现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D.“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出月夜的梦幻美。
四.语句理解【教材溯源】1.《秋天的怀念》: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2.《我的叔叔于勒》: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5.《紫藤萝瀑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中考示例】(2020年•眉山《土地的身影》)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2021年•眉山《布伦木沙》)“个小巴郎子,他真是勺子!”老李笑着说。(“勺子”在文中多次出现,用意何在?)(3分)(2022年•眉山《吴召儿》)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和加点词语意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2022年•绵阳《与稻田重逢》)简要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2022年•北京《我的老师齐白石》)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五.句子赏析和句段作用 【教材溯源】1. 《散步》: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 《猫》: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昆明的雨》:课文从一张描绘昆明雨季的画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4. 《白杨礼赞》: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故乡》: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6.《藤野先生》: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中考示例】(2021年•德阳《犁尖上的往事》)16.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2021年•泸州《艾叶又飘香》)7.本文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2022年•眉山《吴召儿》)21.(1)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2022年•成都《桂湖》)9.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问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10.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2022年•乐山《大风》)请联系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2022年•遂宁《 》)18.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③段的作用。(3分)19.请仿照第②段的批注,根据提示,为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写批注。 (6分)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2022年•绵阳《与稻田重逢》)15.作者在第⑦段为什么说“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回答。(6分)
六.探究写作手法,领会写作意图(一)表现手法及作用【中考衔接】(2019·宜宾中考)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2020·南充中考)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2022·巴中第18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文第9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目光",请探究两段文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教材溯源】1.(统编八上《白杨礼赞》"积累拓展四"节选)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2.《白杨礼赞》: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统编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三")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讽刺效果的。
4.《纪念白求恩》: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5.《驿路梨花》: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6.《紫藤萝瀑布》: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7.《范进中举》;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七.标题含义及作用【中考示例】(2022·宜宾中考)从全文看,“种稻得道”(标题)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2022·达州中考)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2022·泸州中考)如果给本文拟一个题目,你认为下列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说明选择的理由。(2022·内江中考)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022·绵阳中考)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与稻田重逢”的妙处。【教材溯源】1.《散步》: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一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2.《秋天的怀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3.《驿路梨花》: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4.《孤独之旅》: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一场暴风雨后,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结合课文,体会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并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孤独”的。5.《变色龙》:文章标题是变色龙,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
八.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教材溯源】1.(七上《雨的四季》"旁批")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2.(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二"节选)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3.(统编九下《孔乙己》"积累拓展四")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交流。4.《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中考衔接】(2020•资阳中考)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效果?请从情节方面简要分析。(2021•宜宾)13 A 项:"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2022·眉山 )20A 项.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方法指导】第一步:审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判别所使用的叙述人称和视角第二步:根据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文章主旨,分析不同叙述视角或人称的特点。第三步:结合不同叙述视角或人称作用作答。
【知识卡片】(1)第一人称(我、我们)作用:1.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利于直接表达情感,显得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描写心理,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和表现主题;3.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课例:《孔乙已》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己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文学作品阅读相关知识梳理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六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任务,小说必须具备,其他文体,寓言故事的寓意,三人称,四顺序,表达方式,常出现在开头和结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文学作品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1真挚情感,勤劳能干,补置嫁妆做家具,还贷款,感恩每空1分,主题2人性光辉,分析人物形象,劝贼归正,拓展加练,主题3人生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相关知识梳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六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任务,小说必须具备,其他文体,寓言故事的寓意,三人称,四顺序,表达方式,常出现在开头和结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