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1页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2页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7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常见题型】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句子的断句停顿;
    4.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5.内容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6.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
    7.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
    【考点讲解】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用法和意义,当成别一类词使用。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用作动词
    如:会天大雨。(《陈涉世家》)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名词作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下见小潭。(《小石潭记》)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动词用作名词
    如: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传: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远离。
    (5)使动用法
    如: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6)意动用法
    如:父异焉。(《伤仲永》)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相关知识详见对应考点,这里不再赘述。)
    二、 通假字
    【考点讲解】
    1.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2.通假字的形式
    (1)音同(近)通假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
    (2)形似通假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
    3.常见题型
    ①单独考查通假字。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
    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
    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
    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女﹣汝 你 子日:由,海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知﹣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旋 回转,掉转 扁鹊望植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剂 汤药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只 仅仅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阴﹣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摒 舎去 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耸 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怎 怎样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亡-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厝﹣措 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那﹣哪 怎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阙﹣缺 ①中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强﹣僵 僵硬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道﹣导 引导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
    曷﹣何 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
    辑﹣缉 连缀 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模还珠》)
    熙﹣嬉 开玩笑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
    零丁﹣伶仃 孤苦无依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距﹣拒 抵挡,抵抗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園﹣御 抵挡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诎-屈 ①理屈 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有﹣又 还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衡﹣横 ①横放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衝木(《核舟记》)
    ②不顺,梗塞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甫﹣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简﹣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適﹣谪 被罚流放,强迫 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以﹣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被﹣披 穿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食﹣饲 喂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材﹣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邪﹣耶 吗 其真无马邪(《马说》)
    畔﹣叛 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曾﹣增 增加 管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弼 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俱 全,皆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属﹣嘱 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直﹣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
    辟﹣避 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得﹣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所识务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与﹣欤 语气词,相当于“吗” 所识夯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乡﹣向 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信﹣伸 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已﹣以 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遍﹣遍 及、普遍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三、 古今异义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什么是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2.古今异义的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如“带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原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专指成年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今义:市场。
    如“谢”古义:道歉,例:“长跪而谢之曰”;今义:感谢。
    3.常见题型
    ①在考查实词中进行综合考查;
    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古今异义词;
    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
    【方法技巧】
    1.辨识差别。
    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要区分清楚并加以牢记。如“去”,古义是“离开、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去”的今义是“到……去”。“去”的古今词义相反。
    2.分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也要注意辨析。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中,“绝境”的古义是“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今义有微小差别。
    3.辨析音节。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意义,不能将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子女。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意思是专指男子的配偶。像这样由两个单音节词连用的情况还有许多,如“祖/父”、“指/示”、“交/通”、“卑/鄙”、“无/论”、“山/东”等。
    附:中学课本中古今异义词归纳(以下内容按例词、例句、古义、今义顺序排列)
    1.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寻 未果,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四、 一词多义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
    1.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
    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几个义项,多则几十个义项。如
    故:
    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③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所以(故余虽愚)
    2.常见题型
    ①在实词的考查中综合考查,如:解释句中的加点字。
    ②单独命题考查某个词的多种意义辨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找出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
    ③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
    【方法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附:初中常见一词多义举例:
    1.安:怎么(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卑:身份低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3.备:
    ①周全、详尽。(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如: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同“披“,穿(如: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出身鄙野(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全部(如:群响毕绝《口技》)
    7.薄:
    ①迫近,接近。(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如: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8.策:
    ①马鞭。(如: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如: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9.长:
    cháng
    ①长度。(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如: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如: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如: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排行最大(如: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zhǎng
    头领。(如: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①相当、配合(如: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②称赞(如: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五、 文言实词
    【考点讲解】
    1.文言实词:
    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2.文言实词特点: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
    3.常见题型
    ①单独命题考查实词的含义,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题型出现频率极高),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不同)的一项。
    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实词作为得分点。
    【方法技巧】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1.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3.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六、 文言虚词
    【考点讲解】
    1.文言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主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
    2.初中语文常用必考文言虚词用法
    (1)之
    ①代词,可指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代人,指齐军,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代狼,相当于“它”)
    ②动词,“去”“往”“到”。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助词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调节音节,无意义,不译。如:久之,目似瞑。(《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而
    “而”主要作连词用,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或不译。
    如: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③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④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晏也。(《醉翁亭记》)
    (3)其
    ①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反诘等不同的语气,常用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怎么”、“难道”等。
    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②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它的,指狼的。
    ③用来指“自己的”。
    如: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④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⑤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4)焉
    ①作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④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里”、“从这(那)里”。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5)何
    ①代词,译为“什么”。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何如”连用,译为“怎么样”“怎样”“什么样”。
    如:我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③副词,可译为“何必”。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④副词,表示“怎么能,哪里”。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⑤“一何”连用,译为“多么”。
    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6)者
    ①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原因”等,或不译。
    如: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②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引出判断)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引出原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引出说明)
    ③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
    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
    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⑤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译为“……的样子”“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7)则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
    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就”。
    如: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③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
    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④连词,表并列关系,译成“……则……”的格式,或不译。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
    ⑥副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句中起强调作用,译为“就”“就是”。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为
    ①介词,读作wèi,相当于“替”“给”“向”“为了”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也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连词,读作wèi,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③语气助词,读作wéi,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如: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动词,读作wéi,可译为“担任”。
    如: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9)若
    ①人称代词,你。如: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②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③至,至于。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④连词,假如,如果。如: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10)夫(fú)
    ①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②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1)盖
    ①连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放在句首,连接着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原来”“是因为”。如:乃悟前假寐,盖以诱敌。(《狼》)
    一种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②语气词,用于句首,引出下文,可不译。
    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12)乃
    ①连词,可译为“于是”“这才”。
    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②副词,相当于“就”“才”。如: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③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以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
    ④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⑤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4)于
    ①介词,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对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到”“从”。
    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如: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
    ③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给”。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与
    ①副词,读jǔ,译为“都”“全”。
    如:号令召三才、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②介词,译为“和”“跟”。
    如: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③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④助词,读yú,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如: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6)也
    ①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③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3.常见题型
    ①单独命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如: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相同)的一项;找出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②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综合考查,设置重点、常用的虚词作为得分点。
    【方法技巧】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七、 判断句式
    【考点讲解】
    1.判断句式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判断句形式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用动词“是”“为”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是”表示判断。“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相当,“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中的“为”表示判断。
    3.常见题型
    ①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常用判断句的几种形式,这样判断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八、 被动句式
    【考点讲解】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2.被动句类型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2)借助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被动词如下:
    ①“于""受……于……”表示被动。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②“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没有标志性词语,但意思上是表示被动的。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3.解题方法
    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被动句常用句型及特征。
    【常见题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
    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九、 倒装句式
    【考点讲解】
    1.倒装句类型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陋之有”中的“何陋”就是前置的宾语。
    (3)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其中的“荷担者”是后置定语。
    (4)介宾短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如: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如:屠惧,投以骨。(《狼》)
    2.解题方法
    平时学习要注意熟记倒装句的类型,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准确地判断。
    【常见题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十、 省略句式
    【考点讲解】
    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大惊(《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陈涉自立为将军,[位昊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省略宾语
    如: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
    如:置于1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常见颗型】
    1.单独考查句式的判断。如:指出下列句式式的类型;找出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不同)的一项:找出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如:翻译句子。
    十一、 文言断句
    【考点详解】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方法技巧】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十二、 文言翻译
    【考点详解】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方法技巧】: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要求”:
    1. 忠于原文的内容与含义;
    2. 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与原句一致;
    3. 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方法”:
    1.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翻译好。因此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2.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3. 掌握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 “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 “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 “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 “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 “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 “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4. 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中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3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知识点一、实词、虚词解释与辨析
    1.(2022春•瑶海区期末)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妻子儿女。)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像北斗星那样。)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食:同“饲”,喂。)
    D.《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志:记载。)
    【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意: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食:吃。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2.(2022春•瑶海区期末)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解释为动词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
    C.可爱者甚蕃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C
    【解答】A.句意: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动词;
    B.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解释为动词;
    C.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解释为形容词。不解释为动词;
    D.句意: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同“直”,立。解释为动词。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3.(2022春•滕州市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
    B.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
    C.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不知其旨也 其真无马邪
    【答案】C
    【解答】A.不同,是/当作;
    B.不同,显露/看见;
    C.相同,怎么;
    D.不同,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C。
    【点评】解题方法: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4.(2022春•杭州期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乃不知有汉  竟然 
    (2)欣然规往  计划 
    (3)其两膝相比者  挨着 
    (4)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答案】
    (1)竟然;
    (2)计划;
    (3)挨着;
    (4)同“屈”,弯曲
    【解答】(1)句意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
    (2)句意为: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规:计划。
    (3)句意为:他们互相爱着的膝盖。比:挨着。
    (4)句意为:弯曲着右臂来支撑着船。诎:同“屈”,弯曲。
    【点评】解题方法: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5.(2021秋•新邵县月考)以下表时间的副词,并非用来表示时间不长或“一会儿”的是(  )
    A.有顷 B.俄而 C.向时 D.未几
    【答案】C
    【解答】ABD.三项中的词语都表示时间不长或“一会儿”;
    C.向时:先前的意思。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文言虚词进行积累,对表达意思一致的词语进行整理归类。
    知识点二、断句
    6.(2022•宿城区校级二模)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第一个句子断两处,第二个句子断一处)。
    (1)夫 学 须 静 也《诫子书》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狼》
    【答案】
    ①夫/学/须静也。
    ②其一/犬坐于前。
    【解答】①“夫”是句首发语词,单独划开,“学”是主语,“须静也”是谓语,在主谓之间划开,即:夫/学/须静也。
    ②“其一”是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在主谓之间划开,即:其一/犬坐于前。
    【点评】解题方法: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知识点三、句子翻译
    7.(2022春•海林市校级期中)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
    B.尔安敢轻吾射!(你居然敢轻视我射箭!)
    C.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舀油倒入葫芦。)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答案】B
    【解答】ACD.正确;B.有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安,怎么。射,射箭的本领。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故选:B。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8.(2022春•吴中区校级期中)选出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  )
    A.闻水声,如鸣佩环(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一散一聚的)
    C.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答案】B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本句中“翕忽”的意思是轻快敏捷的样子。因此本句正确的译文是: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故选:B。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知识点四、句式
    9.(2019秋•海淀区校级月考)下列诗文中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案】D
    【解答】根据原文“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省略了主语“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省略句。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是主谓句;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主谓句;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是主谓句。
    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省略句,承前省略主语。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句式作出准确辨析,然后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10.(2021秋•讷河市期末)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醒能述以文者。
    【答案】B
    【解答】例句这是倒装句。句意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A.这是倒装句,句意为:镌刻唐代和现代(宋)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
    B.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C.这是倒装句,句意为: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D.这是倒装句,句意为: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多加积累。
    11.(2021秋•陵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清荣峻茂
    C.盖竹柏影也 D.泉水激石
    【答案】D
    【解答】A.倒装句,状语前置。
    B.省略句,省略主语“(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C.陈述句。
    D.主谓句。
    故选:D。
    【点评】注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区分。
    12.(2021•滨城区校级开学)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类型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谁与归
    【答案】C
    【解答】A.句意为: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状语后置。
    B.句意为: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多会于此”应为“多于此会”,介词结构后置句。
    C.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判断句。
    D.句意为:我同谁一道呢?“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故选:C。
    【点评】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结合句意来分析。






    知识点一、实词、虚词解释与辨析
    1. (2022•连云港)【咬文嚼字析古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没”两个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繁 隐没 B.杂乱 隐没 C.纷繁 沉没 D.杂乱 沉没
    【答案】A
    【解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据此可知,“乱”形容的是野花,根据“迷人眼”可知野花数量之多。所以“乱”指的是野花的纷繁。“才能没马蹄”意思是草刚能遮没马蹄,突出初春草还不深的特点。所以“没”指的是遮没、隐没。
    故选:A。
    【点评】学习古诗要理解句意及关键字意,平时要多读、多背。
    2. (2021•阜新)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公问其故
    故:
     原因或缘故 
    ②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战,勇气也。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曹刿追击敌军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①原因或缘故;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作战,靠的是勇气。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故:原因或缘故。
    ②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不译。战,作战。句意:作战,靠的是勇气。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文分析了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阐明了曹刿追击敌军的依据。
    【点评】“故”的用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
    3. (2022•湘潭)文言文段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A.不可得兼
    风雨兼程
    统筹兼顾
    B.不为苟得
    一丝不苟
    苟全性命
    C.人之所恶
    深恶痛疾
    褒善贬恶
    D.可以辟患
    不以物喜
    严阵以待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答案】
    (1)A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舍生取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这取决于不同人的价值理念。舍生取义彰显了坚定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兼:意义相同: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B.苟:苟且偷生/苟:马虎/苟:苟且偷生;
    C.恶:厌恶/恶:厌恶/恶:坏;
    D.以:用/以:因为/以: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是,这;皆,都;丧,丧失。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能力。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段中蕴含的人生准则是:舍生取义。通俗地说,就是为了正义,为了信仰而放弃或者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了正义事业,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
    【点评】“以”的用法: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为)
    ③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来)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于)
    ⑤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
    4. (2021•聊城)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职守 
    ②是谓大同  这 
    (2)翻译句子。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3)“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①职分、职守;②这。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示例: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博爱精神,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从自己做起,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为营造社会的博爱、互助氛围而努力。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①句意为:男子有自己的职业。分:职分、职守;
    ②句意为:这就叫做理想社会。是: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选,选拔。举,选举。句意为: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意思是说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之中体现出了人的一种博爱,试想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并用这种思想去指导实践,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很容易的事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5. (2021•长春)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2)文章详写的内容是  曹刿的言论 ,略写的内容是  作战过程 。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曹刿的言论 作战过程
    (3)①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
    ②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③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时要结合句意进行辨析,然后做出选择。
    A.前一句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谋,谋划。后一句句意为: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谋,谋划。
    B.前一句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安,养。后一句句意为: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安,平安,稳定。
    C.前一句句意为: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故,原因,缘故。后一句句意为: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故,老朋友。
    D.前一句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鼓,击鼓。后一句句意为:指两军对敌。后用来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鼓,战鼓。
    故选:A。
    (2)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略写或不写,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所以文章战前论战与战后释疑,战争经过则一笔带过。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的信息。文章主要叙述了作战前和作战后曹刿的言论。战前,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可见他的“远谋”。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中,由文中“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可知,鲁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齐人三鼓”取得胜利;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体现他的军事才能。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知识点二、断句
    6. (2022•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墨池记
    曾巩①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②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⑤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⑥,而又尝自休⑦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⑧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③荀伯子:南朝宋人。④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⑤极:至,达。⑥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⑦休:停留。⑧章:通“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B.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C.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D.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羲之之书晚乃善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B.此为其故迹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书“晋王右军墨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
    【答案】
    (1)B
    (2)C
    (3)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4)示例: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启示我们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有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苟伯子《临川记》里说的。据此断句为: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故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好/擅长;
    B.不同,代词,指墨池/副词,表示反问;
    C.相同,写;
    D.不同,难道/顽固。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则,那么。盖,大概。句意为:那么他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因此本题可从学习书法要勤奋刻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角度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 (2021•永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
    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
    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
    (1)A
    (2)C
    (3)B
    (4)①你真的太愚蠢了!
    ②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正确;
    B.有误,应为:且/焉置土石;
    C.有误,应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有误,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固:顽固/固:巩固;
    B.其:他/其:表反问语气;
    C.之:代词,他/之:代词,他;
    D.苦:愁/苦:使……痛苦。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从“杂然相许”可以看出妻子是同意移山的,这只是妻子对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疑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甚,很。汝,你。惠,同“慧”,智慧。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
    ②重点词:易,换。始,才。反,同“返”,往返。句意: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知识点三、句子翻译
    8. (2021•攀枝花)将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答案】
    (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类增添笑料罢了。
    (2)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3)驱使(鞭策、驾驭)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解答】(1)句中的重点词有:变诈,欺骗手段;止,同“只”;耳,罢了。
    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给人类增添笑料罢了。
    (2)句中的重点词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句意: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3)句中的重点词有: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句意:驱使(鞭策、驾驭)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注重对文言词语、句子的积累,还要多加练习,善于总结。
    9. (2020•攀枝花)将下列课内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答案】
    (1)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3)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解答】(1)句中重点词:善,擅长。以,凭。自矜,自夸。句意为: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2)句中重点词: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3)句中重点词:微,如果。归,归依。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10. (2021•德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
    (1)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
    (2)才智过人、谨慎周全、勤勉忠贞。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句意为: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
    (2)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筛选信息。结合“咨臣以当世之事”“先帝知臣谨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才智过人、谨慎、忠心,所以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知识点五、文言文综合阅读
    11. (2022•山西)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1)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好语似珠
    B.好学不倦
    (2)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很快乐吗?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答案】
    (1)B
    (2)①不也很快乐吗?
    ②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着待社会人生
    (4)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句意: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好,爱好。
    A.句意:好的语言如珠子般。好,美好;
    B.句意: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爱好。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亦,也。乐,快乐。句意: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重点词有:是故,所以。困,困惑。句意: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有的是说的学习方法,有的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有的说的是修身养性,选取一句,讲述理由。“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12. (2022•常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
    (1)D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横生枝蔓/藤蔓;
    B.不同,更加/好处;
    C.不同,认为/对……说;
    D.相同,应当/应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字词有: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句意: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 (2021•湘西州)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选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
    《醉翁亭记》选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D 
    A.衔远山,吞长江(连接)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泛指文人)
    C.野芳发而幽香(花)
    D.佳木秀而繁阴(秀丽)
    (2)翻译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C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乙文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观夫”和“若夫”的“夫”都读“fú”。
    C.“览物之情”与“四时之景”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D.两段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4)甲乙两段选文都对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甲文的景象呈现出  壮阔 和  奇丽 的特点,乙文则写出了四季分明的景色,其中“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的是  秋 季和  冬 季的景象。
    【答案】
    (1)D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了。
    (3)C
    (4)壮阔,奇丽;秋季,冬季。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词语的理解。
    ABC.正确;
    D.错误,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重要词语有:此,这;则,就是;大观,壮丽景色;述,描述;备,完备,齐备。整句的意思是: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句的重要词语有:若夫,像那;林霏,林间的雾气;开,散;归,聚拢;岩穴,山谷洞穴;暝,昏暗。整句的意思是: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错误,“览物之情”与“四时之景”的“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这个句子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不同的时间概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体现了奇丽的特点。“风霜高洁”的意思是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正是秋季的景色;“水落而石出”的意思是水位低落,石头显露,正是冬季的景色。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14. (2022•宁波)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问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⑪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⑫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⑬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⑧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⑪奇字:生僻字。⑫燔:烧。⑬殊:根本。
    (1)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一字多义
    持就火场之
    ① 接近,靠近 
    【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
    ② 完成 
    词类活用
    火烧令坚
    ③ 用火 
    【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
    通假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 同“以” 
    【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
    (2)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①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

    ②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 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 (根据原文回答)
    ③毕昇的实验发现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④探究小结
    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答案】
    (1)①接近,靠近;②完成;③用火;④同“以”。
    (2)①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②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或“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③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3)示例1:“字平如砥”,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
    示例2:“瞬息可就”,写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持就火场之:把它靠近火边烤。就,接近,靠近。
    瞬息可就: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就,完成。
    “石青糁之”中的“石青”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作“用石青”;据此,“火烧令坚”中的“火”译作“用火”。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已,同“以”。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①“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意思是: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据此,木活字的缺陷是“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意思是: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据此,泥活字的优势是“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意思是: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据此能够概括出遇到生僻字的解决办法:随即刻制这个字,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
    ③中重点词语有:止,同“只“,仅仅。简易,简便。句意为: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本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根据示例,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薄如钱唇”意思是:(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活字字模薄的特点。“字平如砥”意思是: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整的特点。再如:“瞬息可就“意思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这个句子运用夸张修辞,写出了活板印刷的速度之快。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5. (2022•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概括: 不写尽不游尽。 
    评析: 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答案】
    (1)D
    (2)①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3)C
    (4)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
    评析示例1: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
    评析示例2: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BC.正确。
    D.有误,“隶而从者”句意:作为随从跟着去的。从:跟随。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取,开辟;尤,格外;冽,清凉。句意: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②重点词: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句意: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以其境过清”,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触景生情,“忧”从心生,表达了孤凄悲凉的心境。
    故选:C。
    (4)本题考查和手法的分析。
    第一问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
    第二问考查对链接材料的理解和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不论是否赞同,均应表明观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并言之有理。示例一:赞同。文章第三段写“西南而望”,只突出溪水若隐若现、岸势参差不齐,并没有写清楚其源头,此所谓“写尽妙境,不如不写尽为更佳”;第四段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明作者一行并没有游尽小石潭,此所谓“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示例二:不赞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只描写了溪流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却没有描写或探究它的源头,这应是不游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指描写了作者对环境的客观感受,没有触及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失意和凄苦之情,这应是不写尽。
    【点评】翻译句子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6. (2021•济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亲人。
    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大道之行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吴广者,阳夏人也
    C.不必藏于己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
    【答案】
    (1)B
    (2)A
    (3)C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ACD.正确
    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因此人们不仅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B.不同,者:……的人/判断句式的标志;
    C.不同,于:在/比;
    D.不同,其:代词,代力气/表示加强疑问语气。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想象“大道之行”后的社会状况。
    故选:C。
    【点评】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推断词义。
    17. (2021•常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B.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山野的芬芳。
    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D.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2)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请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B 
    A.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醉 能 同 其 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5)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B
    (2)B
    (3)醉/能同其乐
    (4)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5)示例:“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B.错误。句意: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野芳:野花;芳:花。
    ACD.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折。
    ACD.三项的“也”都是表示判断;
    B.表示陈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息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即可批断出正确答室:醉/能同其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时,必须着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本题中的关键词:“临,来到;渔,捕鱼、钓鱼。句意: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主观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一种说法,合理阐述理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示例:忧虑说。《醉盐享词》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接正任除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到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富,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远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闲适说。选文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作者极力写出除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人尽欢的情态,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优雅的情致,也反映了这位北宋政治家在遭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8. (2021•天津)阅读《狼》一文,回答各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C.屠暴起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断其股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答案】
    (1)B
    (2)C
    (3)D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ACD.正确。
    B.有误。敌,攻击。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犬坐于前”句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意思为“像狗一样”。
    A.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B.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C.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D.断,砍断。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D。
    【点评】辨析文言词语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然后再推敲词义。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分类积累,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31.(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C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选文是诸葛亮呈给刘禅的表。
    B.选文将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
    C.诸葛亮首先向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之后提出三条建议。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严明赏罚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A.今天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B.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C.今天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D.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劳偏僻,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秋天。
    【答案】
    (1)C
    (2)D
    (3)B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辨析能力。
    A.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B.异同:古义,不同;今义,不同和相同;
    C.和睦:古义,相处得融洽友爱,无争吵;今义;相处得融洽友爱,无争吵;
    D.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地憎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其中亲贤远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今,如今,现在。秋,时。句意: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机、生死存亡的时候。
    故选:B。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9. (2022•乐山)文言文阅读。
    ㅤㅤ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
    ㅤㅤ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ㅤ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少负气节
    负:具有
    B.敌猝至
    猝:死亡
    C.遣妻问劳其家
    劳:慰劳
    D.每辞官
    辞:辞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学射于周同
    皆以美于徐公
    B.朔望设祭于其冢
    安陵君其许寡人
    C.有枭将舞刀而前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飞何功之有
    何陋之有
    (3)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岳飞天赋异禀,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一出生就力大无穷,能拉开三百斤的弓。
    B.岳飞重情重义,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
    C.岳飞有勇有谋,单人匹马飞驰迎战敌人,大败敌军,每当有军事行动必定先做好谋划。
    D.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关爱士卒,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丝毫不占为己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上文)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答案】
    (1)B
    (2)D
    (3)A
    (4)①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猝,突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于:向/于:比;
    B.其:他的/其:加强祈使语气;
    C.前:表修饰关系/而:表转折关系;
    D.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而理解能力。
    A.有误,根据“未冠,挽弓三百斤”可知,岳飞不到二十岁时,就能拉动三百斤的强弓,八石的劲弩;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卒,士兵。宿,宿营。句意: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
    ②重点词:鼓,击鼓。再,第二次。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20. (2022•天津)阅读《三峡》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C.良多趣味
    良:甚,很
    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答案】
    (1)D
    (2)A
    (3)D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肃:肃杀,凄寒。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
    A.阙,同“缺”,缺口。
    BCD.无通假字。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依次写出了三峡夏春冬秋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象。
    故选:D。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1. (2021•内江)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同“措”)
    B.请广于君
    (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
    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土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答案】
    (1)C
    (2)C
    (3)A
    (4)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翻译。
    ABD.正确;
    C.有误,句意: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缟素:穿孝服。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可要/代词;
    B.不同,表转折/表顺承;
    C.相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不同,因为/凭借。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结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可见安陵君拒绝了秦王,题干“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受,接受;虽,即使;易,交换。句意为: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 (2021•株洲)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对下面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B 
    A.①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②走送之(走:跑)
    B.①尝趋百里外(趋:归向)
    ②未尝稍降辞色(稍:一会儿)
    C.①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D.①主人日再食(食:供养,给……吃)
    ②日侍坐备顾问(日:每天)
    (2)翻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
    ① 求书之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 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 生活之苦 ,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答案】
    (1)B
    (2)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3)①求书之难;②求师之难;③生活之苦。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
    B.有误,①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②句意: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稍:稍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余,我。左右,旁边。援,提出。质,询问。以,来。句意: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求书之难。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他求师之难。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可知他生活之苦。
    【点评】“以”的用法: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为)
    ③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来)
    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于)
    ⑤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
    23. (2021•十堰)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右备容臭
    臭:香气
    B.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B.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
    D.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4)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
    【答案】
    (1)C
    (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A
    (4)劝说理由围绕“不要羡慕物质享受”“学习自有乐趣”“专注于学习(或:勤奋学习)自然没有心思关注其他”等要点作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句意: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赠送。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以,因为。不若,不如。句意: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有误,“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错误,阐述了“学习需要专心和勤奋”的道理。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拓展能力。针对现象是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可以从选文中找到作者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作为劝说的理由。比如由“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得出“不要羡慕物质享受”的观点;由“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得出“学习自有乐趣”的观点;由“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得出“专注于学习”或“勤奋学习”等观点。
    【点评】“以”的用法: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介词,把)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为)
    ③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来)
    ④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以致于)
    ⑤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
    24. (2021•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阅十余岁。
    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
    (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C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答案】
    (1)B
    (2)C
    (3)B
    (4)D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句意: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固;本来。
    故选:B。
    (2)本题考查省略句式。文言文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前提下,经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ABD.正确。
    C.有误,原句意思是“像这样再冲刷”,不是省略句。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CD.正确。
    B.错误,根据“尔辈不能究物理”可知,讲学家认为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此项说法曲解文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老河兵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看问题不只是停留表面现象。
    故选:D。
    【点评】文言实词“求”的用法: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要求);
    ③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25. (2021•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故虽有名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旦/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用现代汉语翻得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①
    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答案】
    (1)D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A
    (4)相同点:两文论述的都是有关人才的问题,都强调了人才的宝贵。
    不同点:《马说》讽喻的是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以致人才被摧残、埋没;链接材料强调的是人才的稀缺、难寻。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不同。名贵/出名。
    B.不同。吃/同“饲”,喂养。
    C.不同。方法/道路。
    D.相同。临,面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重点词语: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有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但并不能看出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有误。本文并没有记叙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
    故选:A。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链接材料的意思为:如果失去了一位有才能的人,每天吃饭也难以下咽。人才是多么少啊,千百人中方能求得一人。哪里是现在是这样,自古都是如此。这段话重在强调人才的稀缺、珍贵。《马说》也表现了人才的珍贵,但重点在表现在位者不善于识别人才,以致人才被埋没。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6. (2021•朝阳)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惟吾德馨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无案牍之劳形
    形:
     形体、躯体。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吾妻之美我者
    渔人甚异之
    B.何陋之有
    马之千里者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小大之狱
    D.公将鼓之
    宴酣之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本文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情操?
    【答案】
    (1)①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形体、躯体。
    (2)C
    (3)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躯体。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
    B.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千里之马”的倒装;
    C.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D.之:表陈述语气;/结构助词,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句意为: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文章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能看出“君子”应具有的情操是: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7. (2021•荆州)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②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④。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松柏冢累累
    【累累】众多的样子
    B.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C.时时而间进
    【间】指较短的时间
    D.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吾妻之美我者
    B.问之客曰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由此观之
    (3)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
    B.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
    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
    (4)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B.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C.三层结构:写家事——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家事、国事、天下事。
    D.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
    (5)下面对《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
    B.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
    C.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D.齐威王的人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
    (6)请用三个“/”给《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
    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1)C
    (2)A
    (3)D
    (4)D
    (5)C
    (6)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
    (7)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判断。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B.代词,代指徐公和自己谁美这件事;
    C.助词,可译为“的”;
    D.代词,指受蒙蔽这件事。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眼目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ABC.正确;
    D.有误,“语言亦庄亦谐”错。本文虽属于“讽谏”,但语言比较庄重,句式灵活,没有“谐”这个特点。
    故选:D。
    (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错。结合原文“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可知,在种首的治理下,盗贼绝迹,齐国能够“道不拾遗”,并非说种首“道不拾遗”。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节奏的把握和断句能力。句意:派他守卫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请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家。“则”一般用于句首,前面断开;“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句子结构一致,主谓宾都全,各自断开。故停顿为: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子重点词语:之,代词,这件事。朝于齐,状语后置句,到齐国来朝拜。此所谓……,判断句,这就是所说的……句意: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点评】“之”的解释: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28. (2022•十堰)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ㅤㅤ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ㅤ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ㅤㅤ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ㅤ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ㅤ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B.陟罚臧否
    陟:赞扬
    C.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D.危急存亡之秋
    秋:时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渝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ㅤㅤ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山外进退:从出官职,到民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颍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
    【答案】
    (1)B
    (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3)D
    (4)诸葛亮选择的是“兴复汉室”,为国尽忠。文天祥选择的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欧阳修选择的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晋升、处罚、赞扬、批评。陟,晋升。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句意: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有误,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有误,选段语言整齐,句式工整,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出师表》中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祭欧阳文忠公文》中欧阳修“功名成就,不居而去”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洁志趣。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29. (2022•黑龙江)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宁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美秀而繁阴,及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它。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接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漠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湖、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②野芳发而幽香  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1)①昏暗;②花。
    (2)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3)示例: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
    ②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之,是;意,情趣。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欧阳修是被贬到滁州的,但他仍然勤政爱民,与民同乐,据此来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0. (2022•哈尔滨)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下列各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回: 曲折,回环 
    ②弈: 下棋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环滁皆山也。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
    (1)①曲折,回环;②下棋。
    (2)①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②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3) 按照太守游览的顺序写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环:曲折,回环;
    ②句意:下棋的赢了。弈:下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环,围绕。皆,全,都。句意: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②重点词:之,的。亦,也。句意: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太守游览的顺序写的。其中第②段写了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段③写了滁人的游乐以及太守的宴饮。第④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点评】“而”的用法:
    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
    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
    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
    31. (2022•株洲)阅读。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C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在
    ②略无阙处
    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
    ②沿溯阻绝
    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
    奔:飞奔
    ②素湍绿潭
    素:素雅
    D.①林寒涧肃
    肃:肃杀
    ②属引凄异
    引:延长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①第二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  湍急 的特点;②第三、四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 清荣峻茂 ”和“ 林寒涧肃 ”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答案】
    (1)C
    (2)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湍急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
    C.有误,奔,飞奔的马。素:白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自,如果;亭午,正午。句意: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文章第二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水湍急的特点;第三段中“清荣峻茂”和第四段中“林寒涧肃”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2. (2022•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艸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4)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答案】
    (1)B
    (2)①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D
    (4)周敦颐借写莲花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卢照邻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CD.正确。
    B.有误,“不蔓不枝”句意:不生蔓,也不长枝。蔓,生长枝蔓。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而,表转折。濯,洗涤。句意: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重点词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鲜,少。句意: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选文通过莲花表达自己的志向,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体现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卢照邻的诗展示出荷田的美好景象,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调”。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6.“增”。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通关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3 课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中考)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重点难点 讲练测考点12 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调”,“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