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高效整合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课件
展开主题一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变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主题二 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从分裂到统一,各民族相互交融,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三种趋势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促使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
主题三 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主题四 儒学独尊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三看三思”快速准确解答选择题选择题是学考和选考的主要题型,快速解答选择题的前提是准确审题,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限制条件看懂、审清,抓好关键,要注意“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2)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
[点拨]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看三思”,看时间、看关键信息、看判断要求,三思分析选项,应抓住关键信息、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强调礼乐有利于治国,墨家学派认为乐“废君子听治”“废贱人之从事”强调礼乐不利于治国,先判断出两者政治立场不同,B项正确;再验证A项文化取向、C项学术观点、D项生活态度,都不是两者谈论的治国之策,均可排除。
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 )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 B.重视人伦秩序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D.天命观念瓦解 [点拨] 解答时,一看时间:商朝和西周的比较,二看关键信息:商朝世人信奉鬼神,西周则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等,再看判断,三思选出正确选项。
2.[2021·八省联考江苏卷]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点拨] 解答时,“三看三思”把握材料信息:“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分析判断这一变化的影响。
3.[2021·新高考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汉初”“诸吕之乱”,再分析“决定迎立刘恒为帝”,判断这一做法的目的。
4.[2021·新高考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点拨] 解答本题首先“三看”,题干中“汉代设尚书台”魏晋时期改为“尚书省”,再“三思”析选项,判断“相权发生的转移”。
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 [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一、读材料1.粗读: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材料出处,明确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2.细读:仔细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
二、审设问1.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2.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3.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三、条理答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2.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晰表述。3.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1·八省联考江苏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
(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8分)
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5.[2023·山东济宁期末,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秦朝初建朝廷后不久,丞相王绾等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因此“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称其便”。廷尉李斯则认为“置诸侯不便”,秦始皇当即予以肯定。他指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因。(10分)
答案: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汉朝:郡国并行制。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10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其推行的原因主要有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汉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其原因主要有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8分)
答案: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封制在对地方的掌控方面不如郡县制,体现了秦制之得是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加强,巩固地方统治。郡县制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掌控,稳固了统治。(8分)
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和所学知识,可联系汉初王国作乱及郡县制的意义进行分析。
三、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 [开放探究型] 解题技法——开放探究型试题答题行文的“四性”新高考突出核心价值,立德树人,强调情境多元,聚集能力,新高考命题趋势是问题引领,关注素养。
开放探究型试题答题行文的“四性”(1)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2)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3)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4)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现象: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所以“逾月,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稍息;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渡江而去;童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8分)结论: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汉代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
点拨:依据开放探究型试题行文的逻辑性、层次性、学术性和概括性,解答时应注意:首先阅读材料,弄清题目要求,阐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得出结论;然后阅读材料,从材料中选取相同的历史现象,例如材料“修德政”“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选进儒良”“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都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由此得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次联系所学,从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例如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析原因并结合材料中良吏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透过历史现象,总结规律,例如通过儒家对时代的影响提炼出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汉代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意题目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研析·聚焦高考,远交近攻,郡县制,大泽乡,楚汉战争,与民休息,汉景帝,盐铁官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元谋人,原始农业,多元一体,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私有制,“万邦”时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__先秦秦汉时期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研析·聚焦高考,元谋人,原始农业,多元一体,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私有制,“万邦”时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